欢迎光临!查询试卷\课件\优质课请在此输入关键字:
网站首页 >> 生物题库 >> 高三试题 >> 文章内容

湖南湖北八市十二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联考生物试题及答案

[日期:2018-10-11]   来源:  作者:   阅读:456[字体: ]

 绝密★启用前 湖南湖北八市十二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联考生物试题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Q740E-dga64nmfbBWUL1fA 提取码: nbic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卷答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1-20题每小题1分,21-40题每小题1.5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对醋酸菌、酵母菌和HIV病毒共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都能通过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 生物体中的嘌呤数都不一定等于嘧啶数
C. 都在宿主细胞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
D. 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都属于个体层次
2.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构成生物膜的化合物都含有C、H、O元素,其功能主要取决于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
B. 核糖体是所有细胞生物共有的细胞器,间接体现了蛋白质的重要作用
C.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需要的原料有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
D. 蛋白质可以行使催化、调节、免疫、运输等功能
3.miRNA是细胞内一类不编码任何蛋白质的小RNA,在动物体内包裹在囊泡中随血液循环流通,找到配基因后,与其mRNA的识别区互补杂交,进行转录调控作用。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miRNA可以调控基因的表达 B.miRNA是一类单链脱氧核糖核酸
C.miRNA可以作为信号分子传递信息
D.miRNA通常以胞吞和胞吐的方式进出细胞
4.下列有关实验处理和结论,正确的是
A.用甲基绿染液能将口腔上皮细胞DNA染色,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B.在经研磨和离心提取到的乳酸菌细胞质基质中加入葡萄糖后能产生ATP
C.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研究酶的专一性
D.洋葱表皮细胞可作为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材料
5.如图所示,图1为氨基酸和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示意图,图2表示甲、乙两种小分子物质在细胞内外的浓度情况。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氨基酸以协助扩散方式运入肾小管上皮细胞
B. 氨基酸运出肾小管上皮细胞受载体蛋白的限制
C. 图2中的乙从胞内运输至胞外的方式与Na+运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相同
D. 若图2中的两种物质表示C02和O2,在浆细胞内外的分布则甲为O2,乙为CO2
6.酶是细胞代谢所必需的,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的酶都含有N元素,酶能够为底物提供能量,从而让反应更容易进行
B. 由于酶的专一性,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的条件下快速进行
C. 酶制剂适于在低温(0〜4℃)下保存,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升高
D. 可以用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氢探究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值
7.2018年我国科学家实现全球首例人类自体肺干细胞移植再生:从肺病患者的支气管中刷取干细胞,移植到肺部的病灶部位,成功实现了损伤组织的修复替代。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上述资料表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 B. 移植干细胞后发生了细胞分裂与分化
C. 移植后的干细胞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D. 干细胞能移植成功说明其形态结构与肺部其它细胞相同
8.孟德尔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研究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哪一项属于其研究过程中的“演绎”
A. 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开 B. F1自交出现3:1的分离比
C. 测交预期结果:高茎:矮茎=1:1 D. 测交结果:30株高茎,34株矮茎
9.若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等位基因的数目在两个以上,就称为复等位基因。例如,人类 ABO 血型系统有A型、B型、AB型、O型,由IA、IB、i三个复等位基因决定,基因IA和IB对基因i是完全显性,IA和IB是共显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 ABO 血型系统有6种基因型
B.一个正常人体内一般不会同时含有三种复等位基因
C.IA、IB、i三个复等位基因遗传时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D.A型血男性和B型血女性婚配生下的孩子,其血型最多有4种可能
10.如图是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系谱图(阴影为患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病的致病基因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
B. 该病的致病基因可能是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C. 该病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D. 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病,该父母再生一个男孩仍为患者
11.一个正常男子和一个色盲女子结婚,生下性染色体为XXY的不色盲儿子.此染色体畸变发生在什么细胞之中?若父亲色盲,母亲正常,则此染色体畸变发生在什么细胞之中?若父亲正常,母亲色盲,生下一个性染色体为XXY的色盲儿子,则此染色体变异又发生在什么细胞之中?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卵细胞、精子、 精子或卵细胞 B. 卵细胞、精子或卵细胞、 精子
C. 精子、卵细胞、 精子或卵细胞 D. 精子、精子或卵细胞、 卵细胞
12.下图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的变化,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a、b、c分别进行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
B. OP的核DNA含量比MN增加1倍,原因是NO发生了受精作用
C. JK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与分开
D. CD与OP的染色体数相同
13.下列关于遗传物质探索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T2噬菌体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 噬菌体侵染细菌并经保温、搅拌与离心后,含35S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C. 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与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经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如果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降低
D.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可以自我复制和控制生物性状
14.为了验证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也可能发生部分交换。将植物分生区细胞置于含有BrdU的培养基中让其不断增殖,并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细胞周期的中期细胞。原理是DNA复制时BrdU可代替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掺入到DNA子链中,经特殊染色后,DNA的一条单链掺有BrdU着色深,而DNA的两条单链都掺有BrdU则着色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部分交换,则中期着色较浅的染色单体上一定有着色较深的部分
B. 若第二次分裂前期发生部分交换,则中期着色较深的染色单体上不会有着色较浅的部分
C. 若不发生部分交换,第二次分裂中期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一条着色较深,另一条较浅
D. 若不发生部分交换,第一次分裂中期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一条着色较深,另一条较浅
15.野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敏感,将它接种到青霉素浓度为0.1单位/cm3的培养基上,大多数菌株死亡,极少数菌株能存活下来。存活下来的菌株经过不断选育,最后可以获得能生长在青霉素浓度为250单位/cm3的培养基上的细菌品系。据此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抗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增殖过程中能将抗青霉素的性状直接传递给后代
B. 在此过程中,青霉素起到了定向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异的作用
C. 在此过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D. 能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品系发生的变异是染色体变异
16.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有几项?
(1)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由于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只有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神经细胞兴奋时,有神经递质的分泌,可能为有机小分子或NO;肾上腺素既能作为激素分子也可能作为神经递质
(4)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激素合成的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5)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然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完成自由组合
(6)人的身高可能是由多个基因决定的,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等也有重要作用
(7)核孔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相邻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8)模型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
A. 2项 B. 3项 C. 4项 D. 5项
17.生长素的具体作用机理是:生长素以扩散作用通过细胞壁,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通过进一步信号传递促进质子泵基因的表达。质子泵是细胞膜上转运H+的载体,被活化的质子泵可催化ATP水解将H+从膜内转运到膜外,使细胞壁酸化,酸化后的细胞壁变得松弛而有利于伸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素是在相应腺体中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形成的
B.生长素是一种信号分子,直接参与质子泵基因的表达过程
C.H+从膜内转运到膜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质子泵兼具酶和载体的功能
D.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其本身的合成不受基因组的控制
18.树线是指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如图1所示。生态学者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态学者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
B. 树线之上和之下的主要植被分别为草甸和森林,影响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阳光
C. 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
D. 该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上升幅度大小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呈负相关
19.在青蒿生态系统中,科学家对青蒿做了调査研究。下图1表示青蒿种群增长曲线,图2表示青蒿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图3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图1中的AB段对应图2中的DE段
②青蒿素可用于治疗疟疾,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③该生态系统中青蒿与其捕食者之间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④图3中b的增加有利于土壤中积累更多的有机物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0.对某细胞器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发现其含有尿嘧啶。据此推测,该细胞器不可能完成的生化反应是
A. CO2+H2O(CH2O)+O2 B. 丙氨酸+甘氨酸丙甘二肽+H2O
C. 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D. ADP+Pi+能量ATP
21.自体吞噬是细胞中降解和再生细胞组分的一个基本过程。有科学家观察到细胞能够通过将自身内容物裹入到膜结构中来破坏内容物,从而形成袋状的囊泡结构,这种囊泡结构能够被运输到再循环小泡结构中进行降解,这种小泡结构称之为溶酶体。下列哪项不属于自噬作用
A. 促进新生细胞的细胞膜上各种蛋白质的降解
B. 为细胞内新细胞器的构建提供原料,即细胞结构的再循环
C. 衰老的细胞进入编程死亡过程中的细胞内的吞噬
D. 清除降解细胞内受损伤的细胞结构、衰老的细胞器
22.将酵母菌研磨离心后,得到上清液(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线粒体),把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未离心的匀浆分别装入A、B、C和D、E、F六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等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将其中A、B、C三支试管放置于有氧条件下,D、E、F三支试管放置于无氧条件下,均保温一段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用斐林试剂检验还原糖,砖红色最深的是B和E
B. 用酸性重铬酸钾检验,橙色变为灰绿色的是D和F
C. 能够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只有C
D. 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验,溶液变成黄色的有A、C、D、E
23.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的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研究生物钟运行的分子机制方面的成就。他们从果蝇中分离出一种能够控制节律的period(周期)基因,该基因编码的PER蛋白在晚上会在果蝇细胞内积累,到了白天又会被分解。如图为PER蛋白的合成和分解机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科学家选择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果蝇具有繁殖快、易于培养、相对性状明显等优点
B. 在大肠杆菌细胞中,过程①和②发生的场所相同
C. PER蛋白的合成离不开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D. 生物钟运行机制的研究有助于解决人类因昼夜节律紊乱导致的睡眠问题
24.溶酶体内的pH—般稳定在4.6左右。当pH升高时,溶酶体膜上与H+和Na+转运有关的蛋白V-ATPase和TPC等将发生相应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其最适pH均接近4.6
B. pH为4.6时,TPC的活性受mTORCl蛋白的抑制
C. TPC通道打开时,Na+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溶胶
D. pH升高时,更多的H+以易化扩散方式进入溶酶体
25.H7N9病毒是一种可感染人的高致病性的RNA病毒,自带RNA复制酶,其衣壳外面有一层囊膜,囊膜表面具有血凝素、神经氨酸酶等糖蛋白。血凝素对病毒感染宿主细胞范围的选择起关键作用,神经氨酸酶可以协助成熟流感病毒脱离宿主细胞感染新的细胞。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H7N9病毒的血凝素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B.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可以降低流感病毒感染的能力
C. H7N9病毒通过囊膜与宿主细胞的细胞膜融合侵入宿主细胞,该过程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D. H7N9病毒在宿主细胞内传递遗传信息的过程与HIV是不同的
26.如图为常见的两套渗透装置图(图中S1为0.3mol/L的蔗糖溶液、S2为蒸馏水、S3为0.3mol/L葡萄糖溶液;已知葡萄糖能通过半透膜,但蔗糖不能通过半透膜),两装置半透膜面积相同,初始时液面高度一致,A装置一段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实验刚刚开始时,装置A和装置B中水分子从S2侧进入另一侧的速度一样
B. 装置B的现象是S3溶液液面先上升后下降,最终S3和S2溶液液面持平
C. 漏斗中液面先上升,加酶后继续上升,然后开始下降
D. 若不加入酶,装置A、B达到渗透平衡时,S1溶液浓度小于S3溶液浓度
27.研究小组同学研究某湖泊中X深度生物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时,设计了如下操作:
①取三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标号a、b、c,并将a用不透光的黑布包起来;
②将a、b、c三个瓶子均在湖中X深度取满水,并测定c瓶中水的溶氧量;
③将a、b两瓶密封后再沉入X深度水体中,24小时后取出;
④测定a、b两瓶中水的溶氧量,三个瓶子的测量结果如图所示。则24小时内X深度水体中生物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k-v) mol/瓶
B.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k-w) mol/瓶
C. 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为(k-v) mol/瓶
D. 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为v mol/瓶
28.图甲表示全光照和不同程度遮光对某植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图乙表示初夏某天在遮光50%条件下,温度、光照强度、该植物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气孔张开的程度)的日变化趋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甲中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可先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片中的色素
B. 据图甲推测,该植物可通过增加叶绿素含量以增强对弱光的适应能力
C. 图乙中8:00到12:00净光合速率降低的原因一定是光合作用速率减弱
D. 图乙中18:00时光合作用固定CO2速率和呼吸作用释放CO2速率相等
29.人的直发和卷发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D、d),DD、Dd、dd个体的头发表现分别为非常卷曲、中等卷曲、直发;高胆固醇血症由另一对等位基因(H、h)控制,HH个体为正常人,Hh个体血液胆固醇含量中等,30岁左右易得心脏病, 每500人中有一个Hh个体。hh个体血液含高胆固醇,在两岁时死亡。控制以上性状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双方都是卷发的夫妇,生下一直发、血液含高胆固醇的孩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该夫妇再生一个头发非常卷曲、血液正常的孩子的概率是1/16
B. 没有亲缘关系的两个人婚配,其后代患高胆固醇的概率为1/1000000
C. 预测人群中h的基因频率将逐渐降低
D. 若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其可能的表现型有4种,基因型有9种
30.下图表示科研人员在培育转基因抗虫棉时,将两个抗虫基因随机整合在染色体上得到三种植株,其体细胞中染色体情况如下,图中黑点表示抗虫基因,若不考虑交叉互换和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三种植株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抗虫基因的染色体都是4条
B. 三种植株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都可能含有两个抗虫基因
C. 植株乙与丙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抗虫 : 不抗虫=8 : 1
D. 植株乙自交与植株丙测交,其子代抗虫性状的表现型及比例相同
31.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如下,人群中这两种病的发病率均为10-4。两种病同时发生时胚胎致死。I3和Ⅱ8无甲病家族史,Ⅲ7无乙病家族史,家系中无突变发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Ⅱ1和Ⅲ4产生含甲病基因配子的概率分别是1/3和1/16
B. 理论上,Ⅱ3和Ⅱ4结婚生出的子、女中各可能有6种基因型和3种表现型
C. 若Ⅳ3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推测Ⅲ8发生染色体变异的可能性大于Ⅲ7
D. 若Ⅱ1与人群种某正常男性结婚,所生子女患病的概率约为1/300
32.动物细胞的线粒体DNA分子上有两个复制起始区OH和OL。该DNA复制时,OH首先被启动,以L链为模板合成M链,当M链合成约2/3时,OL启动,以H链为模板合成N链,最终合成两个环状双螺旋DNA分子,该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复制启动时OH区和OL区首先结合的酶是DNA聚合酶
B. 合成M链和N链时方向相反是因为起始区解旋方向不同
C. 复制完成后M链中的嘌呤数与N链中的嘌呤数一定相同
D. 线粒体环状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都与两个磷酸相连
33.用15N标记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碱基间的氢键共有260个。该DNA分子在l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多次后共消耗游离的嘌呤类脱氧核苷酸1500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DNA片段中共有腺嘌呤60个,复制多次后含有14N的DNA分子占7/8
B. 若一条链中(A+G)/(T+C)<1,则其互补链中该比例也小于1
C. 若一条链中A:T:G:C=1:2:3:4,则其互补链中该比例为4:3:2:1
D. 该DNA经复制后产生了16个DNA分子
34.胰岛素的靶细胞主要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GLUT4)来摄取葡萄糖,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调控GLUT4的储存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大部分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并不低,但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称为胰岛素抵抗。下列关于胰岛素抵抗出现的原因的推理不合理的是
A. 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结合,使胰岛素不能与其受体正常结合
B. 胰岛素靶细胞中GLUT4储存囊泡转运至细胞膜过程受阻
C. 靶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异常,导致胰岛素信号不能正常传递
D. 胰岛素靶细胞发生基因重组,不能表达GLUI4运输葡萄糖
35.某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DNA,在其增殖的过程中,先形成复制型的双链DNA(其中母链为正链,子链为负链)。另外,以负链为模板指导外壳蛋白合成。下图为该病毒部分基因序列及其所指导的蛋白质部分氨基酸(用图示Met、Ser等表示)序列。(起始密码:AUG;终止密码:UAA、UAG、UGA)。则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 不需要解旋酶是该病毒DNA复制过程与人体DNA复制的唯一区别
B. 若在基因D中发生碱基替换,则该基因控制合成蛋白质的多肽链长度可能缩短
C. 不同基因之间可以相互重叠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结果
D. 基因F转录合成mRNA的碱基序列为—U—A—C—U—G—U—…
36.在机体缺氧时,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酶,该酶作用于肝脏所生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其转变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SF)。促红细胞生成素一方面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周围血液中红细胞数增加,从而改善缺氧;另一方面又反馈性地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还能产生淋巴细胞,参与免疫调节
B. 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的靶细胞是红细胞,红细胞数量增加可以增加携氧能力,改善缺氧
C. 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D. 促红细胞生成素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这种反馈属于负反馈调节,这种机制保证生物体内物质含量的稳定,不会造成浪费
37.科研人员研究赤霉素(GA3)对NaCl胁迫下红小豆种子萌发过程中芽长和根长的影响,实验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处理方法 芽长(cm) 根长(cm)
蒸馏水(D组) 5.60 4.26
150mmol/L NaCl溶液(S组) 1.96 1.86
S组+10mmol/L GA3 3.04 3.06
S组+30mmol/L GA3 4.08 3.12
S组+50mmol/L GA3 4.84 3.42
A. 该实验只有D组为对照组
B. 50mmol/L GA3是缓解胁迫的最适浓度
C. 与盐胁迫下相比,实验范围内GA3的浓度均具有缓解胁迫的作用
D. 实验说明加入一定浓度的GA3能使红小豆种子在盐胁迫下正常萌发
38.如图(a)表示在种子解除休眠过程中几种激素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b)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植物器官生长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需要多种激素共同参与
B. 在种子解除休眠的过程中,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的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C. 图(b)中生长素浓度相同时促进甲和乙生长的效应一定不同
D. 图(b)中生长素浓度不同但促进同一种器官生长的效应可能相同
39.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第1年 第5年 第10年 第15年 第20年
物种1 5 10 2 0 0
物种2 1 2 5 3 3
物种3 0 1 3 8 6
A. 第1-20年,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
B. 若物种1和2为单子叶植物,调查其种群密度不能用样方法
C. 第1-5年,物种1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D. 第10-15年,物种1逐渐消失可能是因为其不适应弱光环境
40.下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图D与B间以及D与C之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B. 乙图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B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的量为y,则y=20ax+5x
C. 丙图中B所处的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少
D. 从研究内容来看,甲、乙、丙所代表的生命系统层次分别属于个体水平、群落 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41.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
(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42.如图是两类植物在不同温度下的净光合速率(总光合作用速率减去呼吸速率)。回答下列问题:
(1)叶绿体吸收的光能在___________(结构)上转化为___________中的化学能,这些化学能最后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2)随温度的升高,两类植物的总光合速率都有类似的先升后降的趋势,请从酶活性的角度,对该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
(3)己知呼吸作用酶的最适温度高于光合作用酶的最适温度。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曲线最高点两侧,随温度升高,左侧上升速率低于右侧下降速率,原因是___________。
(4)环境温度高于曲线最高点对应温度时,缓解净光合速率下降的措施:___________。
43.近年来,屠呦呦教授带领团队开始重点研究青蒿素对其他疾病的疗效,发现双氢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明显效果,根据现有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有确切、稳定的疗效,其中,对盘状红斑狼疮的疗效超过90%,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超过80%。屠教授和其团队紧紧瞄准国际医学难题,对青蒿素进行再研发,体现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宝贵精神。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免疫学上属于一种__________病,它与类风湿性关节炎一样,都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将__________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
(2)日常生活中,有人接触了某些花粉会引起皮肤荨麻疹,吃海鲜会呕吐等,都是由于免疫系统过度敏感而引起的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双氢青蒿素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起到直接的抑制作用,从而减少__________的分泌,减轻__________免疫反应,对免疫系统敏感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减少了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4)除以上免疫失调疾病外,艾滋病属于一种免疫缺陷综合症,它是由__________感染引起的,其侵工人体后,与__________相结合,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最终瘫痪,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_________(至少答两种)。
44.某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控制高茎(A)和矮茎(a)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阔叶(B)和窄叶(b)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完全没有B或b基因的受精卵不能发育。请回答下列问题:
(1)雄株进行正常减数分裂时,某一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为两条Y染色体,则该细胞相 当于高等动物的___________细胞。
(2)为培育优良品种,科研人员将纯合高茎与矮茎植株杂交所得的F1种子用低温处理,诱导得到若干四倍体植株。将这些四倍体植株随机交配,所得的F2中矮茎植株占___________。
(3)研究叶形的遗传时,用两株亲本杂交,得到的F1中雌株全为阔叶,雄株中阔叶和窄叶各占一半。将F1中的阔叶植株随机杂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植株幼苗的性别很难直接分辨,但可以通过叶形来确定。将阔叶雄株的花粉用硫酸二乙酯(一种化学诱变剂)处理后再通过人工授粉与窄叶雌株杂交,结果在F1中发现一株窄叶雌株。该变异植株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父本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父本B基因缺失所致。请设计一次简单的杂交实验方案,在子代幼苗时期就能判断出该变异植株产生的原因(要求写出杂交方案、预期结果及结论)。

 

 


湖南湖北八市十二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联考
生物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1.B【详解】HIV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即不能通过呼吸作用为其生命活动提供能量,A错误;醋酸菌和酵母菌均具备DNA和RNA,HIV病毒只具备RNA,在双链DNA中A=T、G=C,但在单链RNA中互补的碱基(A与U互补、G与C互补)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因此醋酸菌、酵母菌和HIV病毒中的嘌呤(A、G)数都不一定等于嘧啶(C、T、U)数,B正确;仅有HIV病毒在宿主细胞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C错误;醋酸菌和酵母菌均为单细胞生物,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既都属于细胞层次,又都属于个体层次,HIV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任何结构层次,D错误。
2.C【详解】构成生物膜的化合物包括蛋白质、脂质和糖类,都含有C、H、O元素,其功能主要取决于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A正确;细胞生物包括由原核细胞构成的原核生物与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真核生物,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唯一共有的细胞器,间接体现了蛋白质的重要作用,B正确;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翻译需要的原料是氨基酸,C错误;蛋白质的功能具有多样性,如催化作用、调节作用、免疫作用、运输作用等,D正确。
3.【详解】依题意可知:miRNA在动物体内包裹在囊泡中随血液循环流通,找到配基因后,与其mRNA的识别区互补杂交,进行转录调控作用,说明miRNA可以作为信号分子传递信息,而且可以调控基因的表达,A、C正确;miRNA是一类单链核糖核酸,B错误;miRNA在动物体内包裹在囊泡中随血液循环流通,据此可推知:miRNA通常以胞吞和胞吐的方式进出细胞,D正确。
4.B【详解】用甲基绿染液能将口腔上皮细胞DNA染色,但染色时细胞已经死亡,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A错误;在经研磨和离心提取到的乳酸菌细胞质基质中加入葡萄糖后,葡萄糖能被分解为乳酸,在此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有一部分用于产生ATP,B正确;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可以研究酶的高效性,C错误;洋葱表皮细胞已经高度分化,失去分裂能力,不能作为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材料,D错误。
5.A【详解】根据分析可知:氨基酸是从低浓度肾小管腔向高浓度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因此其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A错误;据图可知,氨基酸运出肾小管上皮细胞,是顺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协助,是协助扩散,受载体蛋白的限制,B正确;根据分析可知,图1中Na+运入肾小管上皮细胞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而图2中的乙从细胞内运输至细胞外是顺浓度梯度,是协助扩散,因此二者运输方式相同,C正确;C02和02跨膜运输的方式均为自由扩散,二者均是顺浓度梯度运输,即02进入细胞参与有氧呼吸,C02则是代谢废物,需要排出细胞。因此C02和02分别存在于细胞内和细胞外,即C02的浓度细胞内高于细胞外,02的浓度细胞外高于细胞内,D正确。
6.C【详解】所有的酶都含有N元素,酶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从而让反应更容易进行,A错误;由于酶具有催化作用,且其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B错误;在低温(0〜4℃)下,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酶的活性可以升高。因此,酶制剂适宜在低温下保存,C正确;过氧化氢很不稳定,在温度升高时易分解,因此不可用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探究酶的最适温度,D错误。
7.B【详解】肺干细胞移植再产生新的肺部细胞,没有形成完整个体,只是由一个干细胞通过增殖分化产生多个肺部细胞的过程,不能表明干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移植干细胞后通过细胞分裂产生多个细胞,成功实现了损伤组织的修复替代,通过细胞分化使产生的细胞的功能趋于专门化,B正确;移植后的干细胞通过细胞分化使细胞的形态功能发生变化,而细胞遗传物质没有改变,C错误;干细胞通过细胞分化变成肺部其它细胞,细胞分化会使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发生变化,因此干细胞与肺部其它细胞结构不相同,D错误。
8.C【详解】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开属于假说内容,A错误;F1自交出现3:1的分离比属于实验结果,不属于演绎推理过程,B错误;演绎推理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再设计了测交实验对分离定律进行验证,C正确;测交结果为:30株高茎,34株矮茎,属于实验结果,不是演绎过程,D错误。
9.C【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人类 ABO 血型系统有6种基因型,即IAIA、IAi、IBIB、IBi、IBIB、IBi、ii,A正确;一个正常人体内细胞中一般不会同时含有三条同源染色体,所以一般不会存在三种复等位基因,B正确;由于IA、IB、i三个复等位基因只能有其中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他们的遗传只能是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不可能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根据A型血男性和B型血女性的基因型类型,若他们的基因型分别为IAi、IBi,他们婚配生下的孩子,其血型最多有4种可能,即IAi、IBi、IA、IB、ii,D正确。
10.D【详解】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男患者的子代中男性都是患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A正确;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父亲是杂合子,B正确;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男患者的母亲(或女儿)都是正常的,因此不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C正确;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病,假设控制该病的等位基因为B、b,则双亲的基因型分别为XBXb、XbY,因此二者再生男孩的基因型为XBY或XbY,即二者再生一个男孩,该男孩可能患病,也可能正常,D错误。
11.D【解析】正常男人的基因型为XBY,色盲女人的基因型为XbXb,而性染色体为XXY的不色盲儿子的基因型为XBX—Y,说明其父亲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X、Y没有分开,产生了基因型为XBY的精子;若父亲色盲(XbY),母亲正常(XBX—),则正常儿子(XBX—Y)多的一条X染色体可能来自于父亲的精子,也可能来自于母亲的卵细胞;若父亲正常(XBY),母亲色盲(XbXb),生下一个性染色体为XXY的色盲儿子(XbXbY),则两个X染色体都来自于母亲的卵细胞,故选D。
12.D【解析】分析题图:a阶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其中AC段表示分裂间期,CD段表示前期、中期和后期,E点之后表示末期。b阶段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其中F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GH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IJ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c表示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其中LM表示受精作用,MO表示有丝分裂间期,OP表示前期、中期、后期,Q之后表示末期。A、由以上分析可知,a进行的是有丝分裂、b进行的是减数分裂、c进行的是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A错误;
B、OP的核DNA含量比MN增加1倍,原因是NO发生了DNA的复制,B错误;C、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开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而JK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C错误;D、CD和OP表示的时期相同(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因此两者含有的染色体数目相同,D正确。
13.D【解析】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和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噬菌体只能侵染大肠杆菌,不能侵染肺炎双球菌,所以不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A错误;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留在外面,经过搅拌、离心后,35S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B错误;如果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C错误;由于注入噬菌体的DNA后,经过DNA复制及合成蛋白质外壳,最终产生了大量的新噬菌体,所以本实验结果说明DNA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具有连续性,DNA可以自我复制和控制生物性状,D正确。
14.C【解析】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可知:在第一次有丝分裂的间期,DNA分子完成复制后,由每个亲代DNA分子经过复制所形成的2个子代DNA分子,都有1条链含有BrdU,一条链不含有BrdU,这两个DNA分子分别存在于同1条染色体所含有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所以无论是在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部分交换,还是不发生部分交换,则第一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均着色深,无颜色差异,A、D错误;第一次分裂结束后所形成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DNA均有1条链含有BrdU,在第二次有丝分裂的间期,DNA分子完成复制后,位于同1条染色体的2条染色单体上的DNA分子,其中1个DNA 分子的双链都含有 BrdU,而另 1 个DNA 分子只有1条链含 BrdU,所以,若第二次分裂前期发生部分交换,则中期着色较深的染色单体上会有着色较浅的部分,若不发生部分交换,第二次分裂中期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一条着色较深,另一条较浅,B错误,C正确。
15.C【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详解】在生物的繁殖过程中,个体并不是把性状直接传递给后代,而是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A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在此过程中青霉素起定向选择作用,B错误;在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下,具有抗青霉素基因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生存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抗青霉素基因的个体逐渐被淘汰,因此青霉素使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的基因频率逐渐升高,C正确;葡萄球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染色体,故葡萄球菌没有染色体变异的发生,D错误。
16.A【解析】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由于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所以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1)正确;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和含量均比较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2)错误;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肾上腺素、氨基酸类等有机小分子或NO等。肾上腺素既能作为激素分子也可能作为神经递质,(3)正确;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4)正确;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5)正确;人的身高可能是由多个基因决定的,其中每一个基因对身高都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等也有重要作用,(6)正确;核孔是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相邻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是细胞膜的功能,(7)错误;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8)正确。因此,A项符合题意,B、C、D项不符合题意。
17.C【分析】生长素即吲哚乙酸,分子式为C10H9NO2,是最早发现的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物质跨膜运输分为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
【详解】植物没有腺体,A错误;生长素作为植物激素,它是一种信号分子,不会直接参与细胞的代谢,B错误;根据题意可知,质子泵可以催化ATP的水解,也可以将H+从膜内转运到膜外,C正确;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但其合成要受基因组的控制,D错误。
18.B【分析】根据图示,该图表示的是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在纬度相同条件下,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温度下降,而不同的生物其适合生存的温度也范围不同,因此不同的高度分布不同的生物。
【详解】A. 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可采用样方法,A正确;
B. 树线之上和之下的主要植被分别为草甸和森林,影响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温度,B错误;
C. 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导致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化明显,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C正确;
D. 据图2可知,树线之上植被厚度越大,树线上升幅度越小,二者之间呈负相关,D正确;
19.D【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图1表示青蒿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其中A、B点的种群数量分别为K/2、K,分别对应于图2中的D、E点,因此图1中的AB段对应图2中的DE段,①正确;青蒿素可用于治疗疟疾,这体现了青蒿素具有的药用价值,药用价值属于直接价值的范畴,②正确;该生态系统中青蒿与其捕食者之间的关系中,青蒿的能量和物质能够流向捕食者,但捕食者的能量和物质并不能直接流向青蒿,③错误;图3中的b为分解者,分解者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排泄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因此b的增加可导致土壤中有机物减少,④错误。综上分析,A、B、C均错误,D正确。
20.C【解析】细胞器的化学成分含有尿嘧啶,说明该细胞器含有RNA,而含有RNA 的细胞器可能是核糖体或线粒体或叶绿体等。A选项中的生化反应是代表光合作用过程,光合作用可在叶绿体上完成,所以A选项不符合题意;B选项中生化反应代表多肽的合成,它在核糖体上完成,所以B选项不符合题意;C选项中生化反应代表的是有氧呼吸全过程,它主要在线粒体完成,但其中第一阶段即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H]并释放能量不在线粒体,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D选项中的生化反应代表的是ATP合成过程,既可发生在线粒体,也可发生在叶绿体,所以D选项不符合题意。
21.A【解析】自噬作用是指细胞将自身内容物裹入到囊泡结构中来破坏内容物,细胞膜上各种蛋白质不会进入囊泡结构中,细胞膜上各种蛋白质的降解不属于自噬作用;通过自噬作用,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可以将囊泡内容物分解,为细胞内新细胞器的构建提供原料;衰老的细胞凋亡时,细胞内衰老的细胞器通过自噬作用被分解;通过自噬作用,可以清除、降解细胞内受损伤的细胞结构和衰老的细胞器。选A。
22.D【解析】由题意可知,用斐林试剂检验还原糖,砖红色最深是含葡萄糖量最多的,B和E含有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故二者的砖红色最深,A正确;能使酸性重铬酸钾检验,由橙色变成灰绿色是含有酒精的试管,即D和F,B正确;能够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成CO2和H2O的只有C,C正确;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验,溶液变成黄色的有C、D、F,D错误。
23.C【解析】由于果蝇具有繁殖快、易于培养、相对性状明显等优点,所以科学家常常选择果蝇作为实验材料,A正确;过程①和②分别表示转录和翻译,大肠杆菌细胞没有细胞核,因此过程①和②发生的场所相同,B正确;PER蛋白属于胞内蛋白,由细胞质内游离的核糖体合成,不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但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C错误;分析图示可知:PER基因通过[①]转录和[②]翻译过程控制合成PER蛋白,当PER蛋白的含量增加一定浓度后,通过③过程的负反馈调节,使[①]转录过程受到抑制,导致合成PER蛋白速率降低,进而实现PER蛋白的浓度呈周期性变化,可见,生物钟运行机制的研究,有助于解决人类因昼夜节律紊乱导致的睡眠问题,D正确。
24.D【解析】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是细胞内的“酶仓库”,其pH—般稳定在4.6左右,A正确。根据图示,当pH在4.6左右时,mTORCl蛋白抑制TPC的活性,当pH升高时,mTORCl蛋白将不会抑制TPC,B正确。根据图示,TPC通道打开时,Na+从溶酶体内进入细胞溶胶不需要ATP,说明Na+为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溶胶,C正确。pH升高时,H+进入溶酶体需要消耗ATP,说明H+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溶酶体,D错误。
25.A【解析】H7N9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血凝素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体现了H7N9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识别作用,不能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A错误;神经氨酸酶可以协助成熟流感病毒脱离宿主细胞感染新的细胞,因此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可以降低流感病毒感染的能力,B正确;H7N9病毒通过囊膜与宿主细胞的细胞膜融合侵入宿主细胞,是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该过程体现了膜的流动性,C正确;HIV在宿主细胞内可进行逆转录,H7N9病毒自带RNA复制酶,在宿主细胞内可进行RNA复制,因此传递遗传信息的过程与HIV是不同的,D正确。
26.D【分析】渗透作用的原理是水分子等溶剂分子由单位体积中分子数多的一侧透过半透膜向单位体积内分子数少的一侧扩散,如图装置A中烧杯中S2为蒸馏水,而漏斗中S1为0.3mol/L的蔗糖溶液,所以烧杯中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多于漏斗中单位体积内的水分子数,所以水分子会透过半透膜由烧杯向漏斗内渗透,使漏斗内液面上升;同理,B装置中起始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不等,水分子仍然会发生渗透作用。
【详解】根据渗透作用的原理,实验刚刚开始时,由于装置A和装置B中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分别相同,所以水分子从S2侧进入另一侧的速度一样,A正确;由于葡萄糖能通过半透膜,所以装置B的现象是S3溶液液面先上升后下降,最终S3和S2溶液液面持平,B正确;装置A因渗透作用,水分子进入漏斗使液面上升,加酶后,漏斗中溶液浓度继续增大,液面会继续上升,但是由于蔗糖被水解酶催化为葡萄糖和果糖,其中由于葡萄糖能透过半透膜,所以漏斗内溶液浓度减小,而烧杯中溶液浓度增大,故漏斗中液面开始下降,C正确;装置A达到渗透平衡后,由于漏斗中溶液存在势能,所以S1溶液浓度仍大于S2溶液浓度,装置B中由于葡萄糖能透过半透膜,最后两侧的葡萄糖溶液浓度相等,由于装置A中烧杯内的蒸馏水不可能进入到漏斗中过半,所以最后漏斗中蔗糖溶液浓度大于“U”型管两侧的葡萄糖溶液浓度,即S1溶液浓度大于S3溶液浓度,D错误。
27.A【分析】分析操作步骤可知,c瓶为对照,测量的是实验前每瓶中的溶氧量,即原溶氧量=w mol/瓶;a瓶用不透光的黑布包起来,其内生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测量的值为原溶氧量与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之差,即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w-v)  mol/瓶;b瓶内的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同时能进行呼吸作用,测量的结果为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原溶氧量的值,即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k-w+(w-v)=(k-v) mol/瓶。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c瓶中的含氧含量即为初始含氧量,a瓶用不透光的黑布包起来,则只能进行有氧呼吸,因此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为(w-v)mol/瓶,CD错误;b瓶既进行有氧呼吸有进行光合作用,而a和b两瓶有氧呼吸强度相等,则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量=净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 k-w+(w-v)=(k-v)mol/瓶,A正确、B错误。
28.C【分析】本题采用题文与图示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绿叶中的色素提取和分离、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等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和分析的能力。
【详解】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因此,图甲中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可先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片中的色素,A正确;由图甲可知,叶绿素含量随着遮光程度的增加而升高,说明该植物可通过增加叶绿素含量以增强对弱光的适应能力,B正确;图乙中的8:00到12:00,气温升高呼吸速度增强,光照强度增加,但气孔导度相对稳定,由于受到CO2供应的限制,光合速率升高远不如呼吸速率升高的幅度大,导致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减小,净光合速率降低,C错误;图乙中的18:00时,净光合速率为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所以光合作用固定CO2速率和呼吸作用释放CO2速率相等,D正确。
29.D【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双方都是卷发的夫妇(D_H_),生下一直发、血液含高胆固醇的孩子(ddhh),说明这对夫妇的基因型都是DdHh。
【详解】已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都是DdHh,则该夫妇再生一个头发非常卷曲、血液正常的孩子(DDHH)的概率=1/4×1/4=1/16,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已知,每500人中有一个Hh个体,hh个体血液含高胆固醇,在两岁时死亡,因此没有亲缘关系的两个人婚配,其后代患高胆固醇(hh)的概率=1/500×1/500×1/4=1/1000000,B正确;由于hh个体血液含高胆固醇,在两岁时死亡,因此h在人群中的基因频率会逐渐降低,C正确;若该夫妇(DdHh)再生一个孩子,其可能的表现型有3×3=9种,基因型有3×3=9种,D错误。
30.D【分析】本题以“抗虫基因整合到染色体上的位置示意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详解】甲细胞中的2个抗虫基因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乙细胞中的2个抗虫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丙细胞中的2个抗虫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在有丝分裂间期,抗虫基因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导致抗虫基因由2增至4,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甲、丙含抗虫基因的染色体都是4条,但乙是2条,A错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抗虫基因也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导致抗虫基因由2增至4,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甲和丙可能含有2个抗虫基因,乙可能含有4个抗虫基因,B错误;植株乙产生的配子中有1/2不含抗虫基因,植株丙产生的配子中有1/4不含抗虫基因,二者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抗虫∶不抗虫=(1-1/2×1/4)∶(1/2×1/4)=7∶1,C错误;植株乙产生的配子中有1/2不含抗虫基因,乙自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抗虫∶不抗虫=(1-1/2×1/2)∶(1/2×1/2)=3∶1,植株丙产生的配子中有1/4不含抗虫基因,丙与不含抗虫基因的植株(产生的配子不含抗虫基因的概率是1)测交,测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抗虫∶不抗虫=(1-1/4×1)∶(1/4×1)=3∶1,D正确。
31.D【分析】I1和I2无甲病,而II2患甲病可推出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A和a基因表示。III7无乙病家族史,IV3患乙病,又II7(男性患者)的母亲与女儿都患乙病,且从系谱图来看,患甲病的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可推出乙病为伴X显性遗传,用B和b基因表示。
【详解】I1和I2的基因型均为Aa,II1的基因型为1/3AA,2/3Aa,产生a的概率为1/3。由于I3无甲病史,其基因型为AA,I4基因型为Aa,推出II7为1/2AA,1/2Aa;II8无甲病史,其基因型为AA,所以Ⅲ8基因型为3/4AA、1/4Aa,可以产生a的概率为1/8。A错误;分析系谱图可知,II3的基因型为AaXbY;II4的基因型为AaXBXb,其子女有12种基因型,8种表现型,B错误;IV3的性染色体为XXY,表现型异常,基因型为XBX-Y,其亲代III7基因型为XbY,Ⅲ8基因型为XBXb,XBX-Y中异常的两条X染色体可以来自Ⅲ8,也可来自Ⅲ7,不能推测可能性的大小,C错误;II1正常,无乙病,所以不考虑乙病,则甲病基因型为1/3AA,2/3Aa,某正常男性的基因型AA或Aa,aa的概率为10-4,推出a=1/100,A=99/100,AA=(99/100)2,Aa=2×1/100×99/100,可计算出在正常人群中Aa的概率为2/101,因此二者婚配后所生子女患病的概率为:2/3×2/101×1/4=1/303≈1/300,D正确。
32.D【分析】由题文描述和图示信息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复制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详解】DNA分子复制开始时,首先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进行解旋,可见,复制启动时OH区和OL区首先结合的酶是解旋酶,A错误;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而DNA聚合酶只能从DNA的3ˊ端延伸DNA链,所以合成M链和N链时方向相反,B错误;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图示分析可知:复制完成后M链与N链中的碱基A=T、C=G,因此复制完成后M链中的嘌呤数与N链中的嘧啶数一定相同,C错误;线粒体环状DNA分子中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每个脱氧核糖都与两个磷酸相连,D正确。
33.D【分析】分析题干:假设A=T=X,则C=G=100-X,由于A和T之间有2个氢键,C和G之间有3个氢键,因此2X+3(100-X)=260,解得X=40.该DNA分子中含有嘌呤数是碱基总数的一半,即100个,假设该DNA分子复制n次,则(2n-1)×100=1500,解得n=4。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该DNA片段中共有腺嘌呤40个,共复制4次,根据半保留复制特点,子代含有14N的DNA分子占100%,A错误;若一条链中(A+G)/(T+C)<1,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其互补链中该比例为其倒数,应该大于1,B错误;若一条链中A:T:G:C=1:2:3:4,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其互补链中该比例为2:1:4:3,C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计算可知,该DNA共复制4次,因此经复制后产生了24=16个DNA分子,D正确。
34.D【解析】分析:结合题意,胰岛素作为唯一降血糖的激素,其调节的实质是胰岛素与靶细胞的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结合,调控细胞内GLUT4的储存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使靶细胞的细胞膜上运载葡萄糖的载体(GLUT4)增多,靶细胞摄取葡萄糖加快,降血糖效果加快。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并不低,但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推测其直接原因可能是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缺乏(如不能合成GLUT4或者无法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膜上),或者胰岛素受体无法与胰岛素结合(如胰岛素受体与相关抗体结合);其根本原因可能是控制胰岛素受体合成的相关发生基因突变,最终导致胰岛素传来的信号无法传递给靶细胞,表现出胰岛素抵抗。
详解: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结合,使胰岛素不能与其受体正常结合,使人体产生胰岛素耐受,A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胰岛素靶细胞中GLUT4储存囊泡转运至细胞膜过程受阻,B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靶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异常,导致胰岛素信号不能正常传递,C正确;胰岛素靶细胞是体细胞,不能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35.B【解析】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DNA,在其形成复制型的双链DNA过程中,不需要解旋酶,以一条链为模板。而复制型双链DNA进行复制的过程与正常人体DNA的复制无区别,A项错误;若基因D的第149组碱基序列由GAA替换为TAA(其对应的负链可转录出终止密码UAA),则该基因控制合成蛋白质的多肽链长度缩短,B项正确;不同基因之间可以相互重叠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与基因重组无关,C项错误;基因F的转录过程是以负链DNA为模板的,图中的DNA为正链DNA,因此,由基因F转录合成mRNA的碱基序列为—A—U—G—U—C—U—…,D项错误。
36.B【解析】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除能产生血细胞处,还能产生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参与免疫调节,A正确;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的靶细胞是骨髓造血干细胞,从而使红细胞数量增加,增加携氧能力,改善缺氧,B错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C正确;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促红细胞生成素一方面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周围血液中红细胞数增加,另一方面又反馈性的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所以促红细胞生成素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这种反馈属于负反馈调节,这种机制保证生物体内物质含量的稳定,不会造成浪费,D正确。
37.C【分析】根据实验的目的“研究赤霉素(GA3)对NaCl胁迫下红小豆种子萌发过程中芽长和根长的影响”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赤霉素的浓度,因变量是芽长和根长。分析表格中实验设计思路,D组相当于空白对照组,S组相当于在高盐溶液处理后的对照组,其他三组为不同浓度的GA3的实验组,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可知:盐胁迫会抑制芽和根的生长,但一定的GA3浓度范围内,随GA3的浓度逐渐增大,红小豆种子对盐胁迫的缓解作用越大,但从表中数据还不能得出缓解作用最大的最适GA3浓度或者能否使种子萌发恢复正常的GA3浓度。
【详解】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根据实验目的分析,设计中D组和S组都是对照组,A错误;由于实验中GA3对盐胁迫的缓解作用没有出现波峰,所以无法确定50mmol/L GA3是不是缓解胁迫的最适浓度,B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在盐胁迫下,红小豆萌发的根和芽生长变短,但在实验范围内GA3的浓度均具有缓解胁迫的作用,C正确;由于从实验结果分析,没有显示出那个GA3浓度下与D组的结果相同,同时实验也没有设计更高浓度的GA3处理盐胁迫下的红小豆种子,所以此实验还不能说明加入一定浓度的GA3能使红小豆种子在盐胁迫下能恢复正常萌发,D错误。
38.C【分析】由题意描述和图(a)、(b)呈现的信息可知:该题考查植物激素在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以及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知识。
【详解】依题意和图(a)分析可知,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脱落酸的含量逐渐减少,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的含量均是先增加后减少,可见,种子在解除休眠的过程中,需要多种激素共同参与,而且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的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A、B正确;图(b)中生长素浓度相同时,促进甲和乙生长的效应可能相同,如曲线上A点所对应的浓度,C错误;图(b)中生长素浓度不同,但促进同一种器官生长的效应可能相同,如曲线上C点和D点所对应的浓度,D正确。
39.D【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详解】表中信息仅反映出物种1、2、3的种群密度的变化,不能反映出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的变化,A错误;对于丛生或蔓生的草本单子叶植物,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所以不能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但对于有些单子叶植物(如玉米)从地上部分容易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所以调查其种群密度能用样方法,B错误;第1-5年,物种1是优势种,其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能获得较多的光照,C错误;第10-15年,由于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的遮盖,物种1获得的光照较少,因此不能适应弱光环境而逐渐消失,D正确。
40.B【解析】根据甲图中单箭头及其方向可判断,A为组织液,B为淋巴,C为血浆,D为细胞内液,淋巴细胞与淋巴之间、血细胞与血浆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项错误;乙图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则A占的比例为1—a,B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的量为y,则y= x(1—a)÷20%+ xa÷20%÷20%=20ax+5x,B项正确;丙图中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D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C项错误;从研究内容来看,甲、乙、丙所代表的生命系统层次分别属于个体水平、生态系统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D项错误。
41、【答案】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 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 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
【分析】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的捕食和驱赶,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据此,以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捕食和驱赶)为切入点并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建立联系,结合题意,对相应问题进行解答。
【详解】(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入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过程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余下的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中,也有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来而不能输入到下一营养级,即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大部分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因此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
(2)依题意可知:顶级肉食性动物的引入,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而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进而推知,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顶级肉食性动物对甲、乙的驱赶作用而引起的甲、乙的“恐惧”程度不同,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
(3)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由题意中“恐惧生态学”的知识可推知,其可能的原因有:一是该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对野猪的直接捕食而导致野猪的个体数减少,二是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
42、【答案】 类囊体薄膜 ATP和[H] 低温或高温光合作用酶活性低,光合速率低;处于光合作用酶最适温度时,光合速率最高(合理即可得分,但必须答出最适温度、低温、高温酶活性之间的区别) ①净光合速率=总光合-呼吸;②左侧曲线上升的原因是总光合提高快,呼吸作用提高慢;③右侧曲线下降是因为总光合减弱,且呼吸提高,故右侧下降速率较快(只答出②③点即可得分) 提高环境CO2浓度(合理即可)
【解析】分析:题图是两种不同的植物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其净光合速率先逐渐增大,达到峰值后,又逐渐减小。这主要是因为温度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酶的活性,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不断变化,进而说明植物需要在最适温度条件下,才能达到最大净光合速率,积累有机物最快,生长最好。
详解:(1))叶绿体吸收的光能是为了完成光反应,整个光反应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实现太阳光能→ATP中活跃化学能的转化,这些化学能最后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2)根据曲线可知,低温或高温都会导致光合作用酶活性低,光合速率低;只有处于光合作用酶的最适温度时,光合速率才最高。
(3)左侧曲线上升的原因是总光合速率提高快,呼吸作用提高慢,所以左侧净光合速率上升快;右侧曲线下降是因为总光合速率减弱,但呼吸速率进一步提高,故右侧净光合速率下降较快;再结合“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可知,随温度升高,左侧上升速率低于右侧下降速率。
(4)环境温度高于曲线最高点对应温度时,说明此时温度已经达到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此时要想进一步提高光合速率,则只能从其他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如光照强度、CO2浓度等方面考虑。
43、【答案】 自身免疫 自身物质 指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抗体 体液 HIV病毒 T细胞 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或性传播
【详解】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①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②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例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③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另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详解:(1)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自身免疫病,都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
(2)过敏反应是指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3)根据题意分析,双青蒿素抑制了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导致产生的浆细胞减少,则分泌的抗体减少,减轻了体液免疫反应。
(4)艾滋病是由HIV病毒感染引起的,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人体几乎丧失一切免疫能力;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或性传播。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免疫调节过程和三种免疫失调症的致病机理和实例,并根据体液免疫过程判断双青蒿素的作用机理。
44、【答案】 次级精母 1/36 阔叶雌株:阔叶雄株:窄叶雄株=4:3:1 让该F1中的窄叶雌株与阔叶雄株杂交,观察并统计F2幼苗叶形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阔叶(雌株):窄叶(雄株)=1:1,则表明该变异植株产生的原因是父本发生了基因突变;如果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阔叶(雌株):窄叶(雄株)=2:1,则表明该变异植株产生的原因是父本X染色体上的B基因缺失所致
【解析】分析:结合题意分析,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单独分析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二者同时分析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1)雄株进行正常减数分裂时,若某一细胞中的出现两条Y染色体,则该细胞处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为Y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细胞中才会出现两条Y染色体,此时该细胞相当于高等动物的次级精母细胞。
(2)结合题意,纯合高茎(AA)和纯合矮茎(aa)杂交得到F1的基因型为Aa;低温处理得到四倍体的基因型为AAaa;其随机交配中,亲本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AA:Aa:aa=1:4:1,所以产生的F2中矮茎(aaaa)的比例为1/6×1/6=1/36。
(3)根据“两株亲本杂交,F1中雌株全为阔叶,雄株中阔叶和窄叶各占一半”分析,亲本中雄株的基因型为XBY,亲本中雌株的基因型为XBXb;F1中的阔叶植株的雄株基因型为XBY、雌株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2XBXB和1/2XBXb,F1中的阔叶植株随机杂交,由于产生的花粉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B:Y=1:1,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B:Xb=3:1;所以产生的F2基因型及比例为(XB:Y)(XB:Xb)=(1:1)(3:1),即XBXB:XBXb:XBY:XbY=3:1:3:1,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阔叶雌株:阔叶雄株:窄叶雄株=4:3:1。
(4)结合题意,阔叶雄株(XBY)的花粉(XB和Y)用硫酸二乙酯处理后,其花粉的基因型可能有突变为Xb(B基因突变为b基因)或X-(B基因所在片段缺失),再通过人工授粉,与窄叶雌株(XbXb)杂交,结果在F1中发现一株窄叶雌株(XbXb或XbX-)。为了确定该变异植株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父本发生了基因突变(B→b),也可能是父本B基因缺失所致(XB→X-),可以将该变异植株(XbXb或XbX-)与阔叶雄株(XBY)杂交,观察并统计F2幼苗叶形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是基因突变(B→b)引起,则F2的表现型及比例应为阔叶雌株:窄叶雄株=1:1;如果是B基因片段缺失(XB→X-)引起, 则F2的表现型及比例应为阔叶雌株:窄叶雄株=2:1(注意X-Y死亡)。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Q740E-dga64nmfbBWUL1fA 提取码: nbic


相关评论
鄂公网安备 42088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