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查询试卷\课件\优质课请在此输入关键字:
网站首页 >> 生物题库 >> 高三试题 >> 文章内容

江苏省启东前黄淮阴中学等七校 2019届高三阶段测试(4)生物试题解析版

[日期:2019-04-26]   来源:生物百花园  作者:生物百花园   阅读:155[字体: ]

 2019届江苏省启东中学、前黄中学、淮阴中学等七校高三阶段测试四生物试题(解析版)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RRV2pNxQtei0kIvIWUMAqA 提取码: q4mu 

1.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叶绿素的元素组成中含有镁和氮
B. ATP、胰岛素、DNA的组成元素中都有C、H、O、N、P
C. 人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后可得到6种小分子
D. 与相同质量的糖类相比,脂肪完全氧化分解需要更多的氧气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分子,考查对四大有机物的元素组成、结构和无机盐功能的理解。明确核酸、蛋白质、脂肪等的元素组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叶绿素的组成元素包括C、H、N 、Mg,A项正确;胰岛素的组成元素中没有P,B项错误;人的遗传物质为DNA,彻底水解后可得到磷酸、脱氧核糖、4种含氮碱基,共6种小分子,C项正确;脂肪中H原子比例较高,与相同质量的糖类相比,脂肪完全氧化分解需要更多的氧气,D项正确。
2.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肺炎双球菌细胞中有的酶在核糖体上合成后由内质网加工
B. 蓝藻细胞叶绿体产生的ATP可用于高尔基体加工蛋白质
C. 选择透过性的基础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和磷脂分子具有特异性
D. 细胞核中的核仁参与核糖体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除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这一本质区别以外,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原核生物细胞的拟核中有大型的环状DNA​分子,而真核细胞中的该物质则以染色质的形式存在。
【详解】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生物,没有内质网,A错误;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和高尔基体,B错误;选择透过性的基础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而磷脂分子是没有特异性的,C错误;真核细胞中,细胞核中的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以及某种RNA的合成有关,D正确。
故选D。
3.下列关于物质X跨膜运输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若X是水分子,则其既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又能通过相应通道进入细胞
B. 若X是葡萄糖,则在顺浓度梯度的情况下可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
C. 若X是钠离子,则其进入细胞的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且与氧气浓度有关
D. 若X是尿素分子,则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且与氧气浓度无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同一物质在进入不同细胞时运输方式可能不同,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为协助扩散,而进入其它细胞,如小肠粘膜细胞则为主动运输。
【详解】水分子的跨膜运输为自由扩散,可通过磷脂双分子层,有些细胞膜上也有水通道蛋白,可协助水分子的跨膜运输,A正确;葡萄糖在顺浓度梯度时,可通过载体蛋白的协助进入细胞,此过程不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B正确;在形成动作电位时,钠离子内流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与氧气浓度无关,C错误;尿素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故与氧气浓度无关,D正确。
故选C。
【点睛】掌握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是解题关键,尤其是一些特殊实例的跨膜运输方式是易考点,也是易错点。
4.下列有关细胞中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和ATP都在活细胞内产生和发挥作用
B. ATP中含有腺苷,有些酶的分子结构中也可能含有腺苷
C. 线粒体中不会出现ATP的水解和DNA聚合酶的催化
D. 细胞代谢离不开酶和ATP,酶催化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2、ATP的结构式可简写成A-P~P~P,式中A代表腺苷,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详解】酶和ATP都在活细胞内产生,ATP主要在细胞内发挥作用,酶在细胞内和细胞外以及生物体外都能发挥作用,A错误;ATP中的A代表腺苷,由一分子腺嘌呤和一分子核糖组成,而有些酶的化学本质是RNA,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因此酶也可能含有腺苷,B正确;线粒体是半自主复制的细胞器,其内的DNA可以自主复制和转录,故线粒体中也会出现ATP的水解和DNA聚合酶的催化,C错误;ATP的合成一般伴随着放能反应的进行,ATP的水解一般伴随着吸能反应的进行,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酶和ATP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酶的概念及化学本质;识记ATP的化学组成,掌握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某同学从植物中分离得到有活性的叶绿体悬浮液。在提供必要的物质和适宜温度条件下,测得单位时间内氧气释放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光照强度在lklx时,叶绿体悬浮液能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且两者速度相等
B. 光照强度在l~6klx时,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强
C. 光照强度在6klx时,限制光合作用的内因有色素含量、酶含量等
D. 如果增加叶绿体悬浮液中叶绿体的数量,a点可能向右上方移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强度可以用O2的释放量来表示,题图表示的是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光照强度为1klx时开始有O2生成,说明了叶绿体悬浮液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当光照强度在l~6klx时,随着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强;当光照强度为6klx时,O2释放量已经达到最大值,此时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因素,可能受色素含量、CO2浓度和酶浓度等因素影响。
【详解】A. 叶绿体悬浮液中没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不能进行呼吸作用,A错误;
B. 光照强度为1klx时叶绿体悬浮液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光照强度在l~6klx时,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强,B正确;
C. 光照强度在6klx时,限制光合作用的内因有色素含量、酶含量等,C正确;
D. 如果增加叶绿体数量,光合作用强度还能继续增强,所需光照强度可能增加,O2释放量会增加,a点可能向右上方移动,D正确。
6.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分化使细胞趋向专门化,细胞种类增多
B. 胚胎细胞中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
C. 物质运输效率随细胞的生长而降低
D. 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减小,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等相关知识。
【详解】细胞分化是子代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使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细胞种类增多,A正确;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正常的细胞中都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B正确;细胞随着生长会衰老,衰老的细胞物质运输效率会降低,C正确;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D错误;故错误的应选D。
7.下列生理过程中,没有蛋白质直接参与的是 ( )
A. 线粒体基质中的C02进入细胞质基质的过程 B. 有丝分裂间期DNA进行半保留复制的过程
C. 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的识别过程 D. 免疫系统清除侵入内环境的病原体的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结构多种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许多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称为结构蛋白。细胞内的化学反应离不开酶的催化。绝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有些蛋白质具有运输的功能。有些蛋白质起信息传递的作用,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有些蛋白质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详解】线粒体基质中的C02进入细胞质基质的过程属于自由扩散,不需要蛋白质直接参与,A符合题意;有丝分裂间期DNA进行半保留复制的过程需要酶的催化,有蛋白质直接参与,B不符合题意;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的识别过程需要糖蛋白的参与,C不符合题意;免疫系统清除侵入内环境的病原体的过程需要酶的催化,有蛋白质的直接参与,D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但是在一些生命活动中,蛋白质是直接参与,有些生命活动,蛋白质是间接参与。
8.图1为某二倍体生物(AaBb)细胞不同分裂时期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图2表示其中某一时期的细胞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若为减数分裂,则A与a的分离和A与B的组合发生在cd段
B. 图1若为有丝分裂,则ef段的细胞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C. 图2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D. 图2细胞中①与②、③与④为同源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1若表示有丝分裂,则de段即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若表示减数分裂,则de段代表减数第二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图2细胞质均等分裂,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一样,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像。
【详解】图1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曲线,de段代表着丝点分裂.图2若为减数分裂,cd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中、后、末期及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而A与a的分离和A与B的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正确;图1若为有丝分裂,则ef段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B错误;图2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不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C错误;图2细胞中1与2、3与4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子染色体,不是同源染色体,D错误;综上所述,选A项。
【点睛】本题中图示1是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曲线,考生需熟悉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及特点,才能准确解读该曲线各区段的生物学含义,而针对该类曲线的各类设问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9.普通水稻不含耐盐基因、含有吸镉基因(A)。科学家将普通水稻的两个位于6号染色体上的吸镉基因敲除(相当于成为基因a)获得了低镉稻甲,并向另一普通水稻的两条2号染色体上分别插入了一个耐盐基因(B)获得了海水稻乙,然后让甲和乙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 F1的表现型为高镉耐盐的海水稻
B. F2中低镉非耐盐稻所占比例为3/16
C. F2的低镉耐盐水稻中纯合子占1/3
D. 耐盐基因和吸镉基因能自由组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A基因按题设条件被敲出后突变后为a基因,而B基因可认为是b基因发生显性突变的结果,如题干所述,如下图1表示普通水稻,2号和6染色体上关于上述两种性状的基因组成,图2表示低镉稻甲,图3表示海水稻乙。

让甲和乙杂交获得F1,其基因型为AaBb,F1自交获得F2代。因此,本题属于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详解】由题干可知,甲的基因型为aabb,乙的基因型为AABB,F1的基因型则为AaBb,含A基因(吸镉基因),含B(耐盐基因),则为F1为高镉耐盐水稻,故A正确;F1自交,F2中低镉非耐盐稻基因型为aabb,所占比例应为1/16,故B错误;F2的低镉耐盐水稻基因型及所占比例为1/16aaBB或2/16aaBb,因此,低镉耐盐水稻中纯合子比例为1/3,故C正确;由于耐盐基因和高镉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故D正确;综上所述,选B项。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与应用,解题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将甲和乙水稻基因型分析出来,然后再逐项分析计算。
10.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该实验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RNA不是
B. 噬菌体复制扩增时,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作为原料合成外壳蛋白
C. 在含有32P或35S的普通培养基上培养噬菌体,从而使噬菌体被标记
D. 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充分搅拌离心后在上清液中检测不到放射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由于噬菌体的成分只有DNA和蛋白质,没有RNA,所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RNA不是遗传物质,故A错误;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进入细菌的只有DNA分子,所以其复制扩增时,要利用细菌体内的核糖体合成外壳蛋白,故B正确;T2噬菌体是只能寄生物活细胞(大肠杆菌)中,不能独立生活,因此,无法用培养基培养,故C错误;由于噬菌体DNA没有全部进入细菌、或细菌已少量裂解,所以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充分搅拌离心后在上清液中能检测到少量的放射性,故D错误;综上所述,选B项。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并能利用生物学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单一变量等原则,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1.下列关于细胞内DNA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活在火山口附近的细菌中的DNA分子中A/T的比例较低
B. 位于—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DNA分子的A+T/G+C肯定是相等的
C. 含有m个碱基、n个腺嘌呤的DNA分子片段中,共含有(m-n)个氢键
D. DNA分子通过半保留复制合成的两条新链的碱基完全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分子含A、T、C、G四种碱基,A与T配对形成2个氢键,C-G配对形成3个氢键,含C/G比例较高的DNA分子稳定性较高,其中A+T/G+C或A/G等比例可体现DNA分子的特异性,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其产生的两个DNA分子,各含亲代DNA分子的一条母链。
【详解】生活在火山口附近的细菌中的DNA分子比较稳定,因而C/G比例较高,A/T比例较低,故A正确;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DNA分子是不同的两个DNA分子,因而A+T/G+C会存在差异,一般不相等,故B错误;含有m个碱基、n个腺嘌呤,则含n个A-T(含2个氢键),含(m-2n)/2个C-G(含3个氢键),则氢键总数=2n+3×(m-2n)/2=3/2m-n,故C错误;DNA分子通过半保留复制合成的两条新链是互补的,故D错误;综上所述,选A项。
【点睛】本题C项在计算时,注意利用“A与T配对形成2个氢键,C与G配对形成3个氢键”这个知识点;DNA复制的特点除半保留复制以外,还有“多起点复制、双向复制、边解旋边复制,其中一条子链为连续复制,另一条子链为半不连续复制”等。
12.如图为人体内遗传信息传递的部分图解,其中a、b、c、d表示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过程需要用到某种蛋白质的催化功能,c过程需要用到某种核酸的运输功能
B. 据图推测,b过程为RNA的加工过程,剪切掉了部分脱氧核苷酸
C. 基因1的某次表达过程中可同时进行a过程和c过程,从而提高多肽的合成效率
D. d过程形成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同时作用于甲状腺和垂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表达过程,由图可知,包括转录、RNA的剪切修饰、翻译过程。
【详解】a过程为转录,c过程为翻译,在转录过程中需要用到RNA聚合酶的催化功能,在翻译过程中需要tRNA运转氨基酸,A正确;RNA1比RNA2长,推测b过程进行了mRNA的剪切修饰,即剪掉了一部分核糖核苷酸序列,B错误;由基因1的表达产物及b过程知基因1为细胞核基因,其表达过程为先在细胞核发生转录,然后在细胞质基质的核糖体完成翻译过程,C错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为垂体,且只能作用于垂体,D错误;综上所述,选A正确。
【点睛】本题解答过程中的难点:需准确提取图示信息,再结合教材中有关基因表达的知识进行分析,找出与教材中基因表达过程差别之处,然后推断得出b为RNA的剪切过程。
13.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及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
B. 某植物经X射线处理后若未出现新的性状,则没有新基因产生
C. 在杂交育种中,一般从F1开始选种,因为从F1开始发生性状分离
D. 在多倍体育种中,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的植株不一定都是二倍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一定是单倍体,但单倍体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详解】A. 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但不能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
B. 基因突变并不一定会改变生物的性状,如AA突变成Aa,B错误;
C. 杂交育种一般从F2才发生性状分离,所以一般从F2开始选种,C错误;
D. 单倍体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四倍体产生的配子形成的单倍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因此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的植株不一定都是二倍体,D正确。
1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消费者的出现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B.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一定会导致生物的进化,地理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D. 狼和兔奔跑力的提高是二者共同进化的结果,漫长的共同进化逐渐形成生物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2、生物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因此,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反映生物的进化历程,可作为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有性生殖生物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A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错误;物种的形成一般通过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才能实现,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错误;捕食者(狼)与被捕食者(兔)奔跑力的提高是二者共同进化的结果。生物与生物或环境间共同发展,协同进化,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D正确。故选D。
【点睛】识记探究生物进化历程的证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共同进化的内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激素只通过组织液运输到靶细胞 B. 细胞进行正常代谢的场所是内环境
C. 淋巴细胞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D. 组织液中的pH是相对稳定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液的组成如图所示:
【详解】生长激素由腺垂体分泌,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组织细胞,A错误;细胞内各部分结构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正常代谢、遗传等生命活动,B错误;淋巴细胞生存的环境是内环境,因此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不包括淋巴细胞,C错误;组织液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使其pH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D。
16.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T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B. 效应T细胞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暴露出病原体
C. 注射的疫苗可直接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
D. 抗体有可能与自身物质结合,引起免疫失调
【答案】C
【解析】
【分析】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详解】T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受到抗原刺激或接受抗原信息后,可以增殖分化,A正确;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进而使靶细胞裂解暴露出病原体,B正确;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因此注射的疫苗(抗原)不能直接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C错误;抗体有可能与自身物质结合,引起免疫失调,例如引起自身免疫病,D正确。
17.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利用熟透的苹果也可达到催熟其他水果的效果
B. 在侧芽施加人工合成的生长素来促进侧芽生长
C. 脱落酸在休眠芽中含量较高,可维持芽的休眠
D. 赤霉素可促使子房在无种子发育的情形下仍发育成果实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时促进植物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详解】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利用熟透的苹果会产生乙烯,也能催熟其他水果,A正确;由于生长素浓度过高,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因此,要促进侧芽生长,需降低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B错误;脱落酸能够抑制种子萌发和芽的生长,C正确;赤霉素可促使种子萌发、茎伸长和果实的发育,D正确。故选B。
【点睛】掌握乙烯、脱落酸、生长素和赤霉素的生理作用便可解答本题。
18.群居动物中有一种警报系统,只要有一个动物发现捕猎者,它一发出警报,就可引起全群反应。有人将一只饥饿的苍鹰放出使之向鸽群袭击,观测鸽的种群数量与报警距离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自然界中鸽和苍鹰一定属于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
B. 鸽对苍鹰的大声鸣叫属于行为信息
C. 鸽种群密度越大反应越快,被苍鹰捕杀的机会越少
D. 鸽通过报警使同伴逃跑或群起抵抗,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产者,兔子吃植物,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鹰捕食兔子时,鹰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但是生态系统中鹰不一定只捕食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所以鹰不一定只属于第三营养级,A错误;鸽对苍鹰的大声鸣叫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根据图表信息,鸽群越大,报警信息传递的距离越远,说明鸽种群密度越大,种内互助越明显,其种群总警觉度提高,即苍鹰尚在很远时,只要有一只鸽发现了它,就会发出警报,使所有的鸽都能及时躲避,C正确;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鸽的种群内不同个体间的互助为种内互助关系,D错误。
故选C。
19.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 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 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D. 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加强立法,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4、注意事项:(1)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并不意味禁止开发和利用;(3)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全球合作。
【详解】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正确;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正确;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导致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小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C正确;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应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而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D错误。
故选B。
【点睛】识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和保护是解题的关键。
20.选择正确的实验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表是一系列生物学实验及其常用的实验方法或研究方法,其中正确的有几项
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方法
(研究方法) 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方法
(研究方法)
①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构建概念模型 ⑤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同位素标记法
②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对比实验 ⑥ 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纸层析法
③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抽样检测法 ⑦ 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类比推理法
④ 调查狗尾草的种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 ⑧ 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假说一演绎法


A. 三项 B. 四项 C. 五项 D. 六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萨顿通过实验观察和推理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用的是类比推理法,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用的是假说-演绎法。
2、色素的分离根据其在层析液的溶解度不同导致在滤纸上的分离速度不同,用的是纸层析法。
3、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改变,通过追踪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用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4、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标志重捕法。
【详解】①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构建物理模型,①错误;②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单一变量是否含有氧气,则采用对比实验法,另外用澄清石灰水检测二氧化碳,用重铬酸钾检验酒精,则采用产物检验法,②正确;③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采用的是抽样检测法并在显微镜下计数,③正确;④调查狗尾草的种群密度采用的是样方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④错误;⑤由于DNA中含有C、H、O、N、P五种元素,蛋白质中主要含有C、H、O、N四种元素,一般含有S元素,而噬菌体中只含有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故用35S、32P分别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即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采用同位素标记法,⑤正确;⑥提取色素采用研磨过滤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采用纸层析法,⑥正确;⑦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于1910年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⑦错误;⑧萨顿用类比推理法于1903年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⑧错误。综上分析,②③⑤⑥正确,即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胞的实验、种群密度的调查等,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1.如果下图中方框表示细胞,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若图中细胞为胰岛 B 细胞,则①可能为神经递质,④为胰岛素
B. 若图中细胞为体细胞,①为胰岛素,则其会抑制该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
C. 若④为胰岛素,则③过程需要依赖②结构的流动性
D. 若④为胰岛素,则其形成过程需要高尔基体和溶酶体的参与
【答案】AC
【解析】
【分析】
血糖平衡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神经调节就是指副交感神经控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增多,此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胰岛属于该反射弧中的效应器;胰岛B细胞也能直接感知血糖浓度变化,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使血糖降低。
【详解】胰岛素的分泌不仅受血糖浓度的影响,还受来自下丘脑的神经调节,若图中细胞为胰岛 B 细胞,则①可能为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④为胰岛素,A正确;胰岛素可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与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浓度,B错误;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属于大分子化合物,其 ③分泌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需要依赖②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其在核糖体上合成后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但不需要溶酶体的参与,D错误。 
​故选AC。
22.关于生物实验中“对照”及“变量”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没有进行对照
B. 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与探究酶活性的最适pH实验,温度都属于无关变量,两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相同,但实验组数设置有所不同
C. 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滴加蔗糖和清水,属于自变量,原生质层位置变化为因变量,该实验不存在对照
D. 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影响实验中,淀粉酶的浓度是自变量,不同温度条件下淀粉遇碘变蓝程度是因变量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对照实验的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及科学性原则等。
【详解】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也存在对照实验,如蛋白质鉴定实验时,留出了一部分样液不加双缩脲试剂作为本实验对照,A错误;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自变量为PH,温度为无关变量,探究酶活性的最适pH实验中自变量也是PH,温度也属于无关变量,两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相同。探究酶活性的最适pH实验中应设置一系列不同的PH值相互对照,实验组数相对于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的组数要多,B正确;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前与滴加蔗糖溶液后进行对照,滴加清水后与滴加蔗糖溶液后进行对照,实验中存在自身前后对照,C错误;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影响实验中,温度是自变量,不同温度条件下淀粉遇碘变蓝程度是因变量,D错误。
故选ACD。
23.某二倍体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过程中,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如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细胞的分裂方式一定是减数分裂
B. 乙细胞正在进行染色体复制,着丝粒一定不分裂
C. 丙细胞有2对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类型一定是两种
D. 丁细胞发生了染色体交换,①中同一基因座位上的遗传信息一定不同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甲为分裂间期,乙为四分体时期,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根据同源染色体上的颜色,可判断发生过交叉互换,丁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
【详解】甲细胞有细胞核的核膜,染色质为细丝状,应为分裂的间期,可能进行减数分裂,也可能进行有丝分裂,A错误;染色体复制在间期,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配对,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为四分体时期,该时期已经完成染色体复制,B错误;丙细胞有2对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类型有两种,C正确;由图示染色体的颜色可知,丁细胞发生了染色体交换,由于不知道该生物体的基因型,故①中同一基因座位上的遗传信息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D错误。
故选ABD。
24.某植物的紫花与红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且是由单基因(D、d)控制的完全显性遗传,现有一株紫花植株和一株红花植株作实验材料,设计如下表所示实验方案以鉴别两植株的基因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选择的亲本及交配方式 预测子代表现型 推测亲代基因型
第一种:紫花自交 出现性状分离 ③
① ④
第二种:紫花×红花 全为紫花 DD×dd
② ⑤


A. 两组实验中,都有能判定紫花和红花的显隐性的依据
B. ①全为紫花,④的基因型为DD×Dd
C. ②紫花和红花的数量之比为3∶1,⑤为Dd×dd
D. ③的基因型为Dd,判定依据是子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亲代有隐性基因
【答案】AD
【解析】
【分析】
由于题中未明确显性性状,紫花植株可能是显性也可能是隐性性状,因此需分情况交配。如果紫花是显性性状,可采用自交的方法,看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如果不发生性状分离,则可能是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此时在利用紫花和红花进行杂交看后代表现型。
【详解】由分析内容可知,两组实验中,都有能判定紫花和红花的显隐性的依据,A正确;①若全为紫花,由于是自交,故④的基因型为DD×DD,B错误;②紫花和红花杂交,后代紫花和红花的数量之比若为1:1,为测交比例,则⑤的基因型为Dd×dd,紫花和红花杂交的后代一般不会出现3:1的分离比,C错误;紫花自交,且出现性状分离,故③的基因型为Dd×Dd,D正确。
故选AD。
25.下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由生产者、Ⅰ、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Ⅲ
B.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⑥过程
D. 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此图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Ⅰ和生产者之间有来回双箭头,Ⅰ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Ⅱ、Ⅲ是消费者,Ⅳ是分解者,①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⑦⑧是呼吸作用,其中⑦也叫做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②、③是摄食,⑥⑤④是生产者的残枝败叶、消费者的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
【详解】根据分析内容可知,Ⅰ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Ⅳ是分解者,二者不能参与食物链的构成,A错误;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为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①的总量,B错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豆科植物的光合作用,即①过程,C错误;碳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流动,在群落内部以有机物形式流动,即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D正确。
故选AB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碳循环的过程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26.图甲是某细胞的部分结构;图乙表示细胞通过形成囊泡运输物质的过程;图丙是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ABCD代表物质运输方式。据图回答问题:

(1)科学家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分析图甲可知,含有核酸的结构有______(填序号),产生ATP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图甲中序号)。正常情况下,该细胞中CO2浓度最高的结构是 ______(填图甲中序号)。
(2)图乙细胞中含有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有___________(填序号),囊泡Y到达并与⑪融合,若囊泡Y内“货物”为水解酶,可推测结构⑪是________,
(3)乙醇能以图丙中 ________(填丙中序号)的方式进入细胞。BD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所需条件的共同点是 ____________。
【答案】 (1). 差速离心法 (2). ①②③⑤⑥ (3). ②⑤ (4). ② (5). ⑦⑨⑩⑪ (6). 溶酶体 (7). A (8). 都需要载体蛋白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甲:①是染色质,②是线粒体,③是核糖体,④是内质网,⑤是叶绿体,⑥是细胞质基质。
图乙:⑦是细胞核,⑧是细胞质基质,⑨是内质网,⑩是高尔基体,⑪囊泡。
图丙: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图中A物质运输不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自由扩散;BC物质运输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D物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b是蛋白质,c是糖蛋白。
【详解】(1)常用的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核酸分为DNA和RNA,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分布,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含有核酸的结构有①染色质、⑤叶绿体、③核糖体、②线粒体、⑥细胞质基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产生ATP,光合作用的场所为叶绿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故产生ATP的细胞器有②线粒体、⑤叶绿体。线粒体是细胞内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正常情况下,该细胞中CO2浓度最高的结构是②线粒体。
(2)图乙细胞中含有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也就是含有生物膜的结构,有⑦细胞核,⑨内质网,⑩高尔基体,⑪囊泡;溶酶体内含有大量水解酶,故可推测结构⑪是溶酶体。
(3)乙醇能以A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B、D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分别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故他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载体蛋白。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的结构、分泌蛋白的形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综合性较强,难度适中。注重基础知识的总结有助于解题。
27.增施C02是提高温室植物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但有人发现,随着增施C02时间的延长,植物光合作用逐渐减弱。为探究其原因,研究者以黄瓜为材料进行实验,结果如下图。

(1)C02进入叶绿体,被位于___________的Rubisco酶催化,与__________化合物结合而被固定。
(2)由图可知,常温+C02处理组在超过29天后,净光合速率开始下降,直至低于常温处理组。此阶段,常温+C02组淀粉含量与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__________,据此推测光合速率下降可能是由于淀粉积累过多。叶绿体中淀粉的积累一方面会导致__________膜结构被破坏而影响光反应。另一方面有限的氮素营养被优先分配到淀粉的分解代谢中,因此造成光合作用所需的_________等含氮化合物合成不足,进而抑制了光合作用。
(3)由图可知,在增施C02情况下,适当升高温度可以______________光合作用速率。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升髙温度促进了淀粉分解为可溶性糖,减弱了淀粉大量积累对光合作用的抑制。图中支持该假设的证据是__________。
(4)请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对解决“长时间增施C02抑制光合作用”这一问题,提出两项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
【答案】 (1). 叶绿体基质 (2). C5 (3). 相反 (4). 类囊体酶 (5). 提高(促进/加速) (6). 高温+C02组淀粉含量一直低于常温+CO2组,可溶性糖相反 (7). 单独增施C02时间不宜超过30天 (8). 增施CO2的同时合理补充氮肥;增施C02时适当提高温度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有温度、是否用二氧化碳处理和处理时间,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图1显示高温+ C0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较高,且处理36小时时最高;图2显示四种条件下淀粉的含量都先快速降低,然后不断升高,各个处理时间下,常温+C02处理的淀粉含量最高;图3显示高温+ C02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且处理36小时时最高。
(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原料,在叶绿体基质中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三碳化合物。
(2)据图分析,图1中常温+C02处理组在超过29天后,净光合速率开始下降,直至低于常温处理组;而图2中29天后,常温+C02组淀粉含量反而增加,据此推测光合速率下降可能是由于淀粉积累过多。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因此叶绿体中淀粉的积累一方面会导致类囊体薄膜结构被破坏而影响光反应;另一方面有限的氮素营养被优先分配到淀粉的分解代谢中,因此造成光合作用所需的叶绿素、酶等含氮化合物合成不足,进而抑制了光合作用。
(3)根据图1可知,高温+C02组的净光合速率在36h前都是最高的,说明在增施C02情况下,适当升高温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高温+C02组淀粉含量一直低于常温+CO2组,而可溶性糖相反,可能是因为升髙温度促进了淀粉分解为可溶性糖,减弱了淀粉大量积累对光合作用的抑制。
(4)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对解决“长时间增施C02抑制光合作用”这一问题的措施有:单独增施C02时间不宜超过30天、增施CO2的同时合理补充氮肥;增施C02时适当提高温度。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具备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的基本思维,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通过曲线图分析和判断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28.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某家系中有甲病(基因为A、a)和乙病(基因为B、b)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如下,Ⅱ5无乙病致病基因。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
(2)Ⅱ2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Ⅲ5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
(3)以往研究表明,人群中正常女性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的概率是9/11,如果Ⅲ3与非近亲表现型正常的个体结婚,则生育患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
(4)Ⅲ3与Ⅲ8近亲结婚,生育只患一种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____。若Ⅲ3与Ⅲ8生了一个患乙病的性染色体为XXY的孩子,则出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3). aaXBXb (4). AAXbY或AaXbY (5). 1/22 (6). 5/8 (7). Ⅲ8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形成染色体组成为XbXb的卵细胞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从Ⅱ的4、5号患甲病而所生女儿Ⅲ的7号正常,可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III的5号和8号均为1/3AA、2/3Aa;由于Ⅲ6患乙病而Ⅱ的4、5号都不患乙病,所以乙病是隐性遗传病;又Ⅱ5无乙病致病基因,所以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III8号为1/2XBXB、1/2XBXb.又Ⅲ3正常,其基因型为aaXBY,然后据此答题。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Ⅲ2患乙病为XbXb,则其表现正常的母亲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Ⅱ5只患甲病,生有正常女儿,基因型为AaXBY。
(3)以往研究表明,乙病在人群中的致病基因频率为10%,即b=0.1,则B=0.9,XBXB=0.9×0.9=0.81,XBXb=2×0.9×0.1=0.18,表现型正常的女性为9/11XBXB、2/11XBXb.因此如果Ⅲ3XBY与非近亲表现型正常的个体结婚,则生育患病孩子XbY的概率是2/11×1/2×1/2=1/22;
(4)根据分析:Ⅲ3的基因型为aaXBY,Ⅲ8的基因型为1/3AA、2/3Aa、1/2XBXB、1/2XBXb,Ⅲ3与Ⅲ8近亲结婚,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1-2/3×1/2=2/3,患乙病的概率为1/2×1/4=1/8。因此,生育只患一种病孩子的概率是2/3×7/8+1/3×1/8=5/8;若Ⅲ3与Ⅲ8生了一个无甲病但患乙病的性染色体为XXY的孩子,则出现的原因是Ⅲ8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形成XbXb的卵细胞。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和致病基因位置判断,伴X隐性遗传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根据遗传系谱图中的信息写出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并推算后代的患病概率.解此类题目的思路是,一判显隐性,二判基因位置,三写出相关基因型,四进行概率计算。
29.微RNA(miRNA)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因子。下图表示线虫细胞中微RNA(lin-4)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相关作用机制,最终微RNA(lin-4)与mRNA形成双链。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A的模板是_______________,需要酶、_______、_______等物质,该过程还能发生在线虫细胞内的_______中;在B过程中能与①发生碱基配对的分子是__________。
(2)图中最终形成的③上的氨基酸序列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图中涉及到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为__________(写表达式)。
(3)由图可知,lin-4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机制是RISC-miRNA复合物抑制_______过程。研究表明,线虫体内不同微RNA仅局限出现在不同的组织中,说明微RNA基因的表达具有__________性。
(4)苯丙酮尿症是由控制某种酶的基因异常而引起的,这说明基因和性状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基因的一条链 (2). 核糖核苷酸 (3). ATP (4). 线粒体 (5). tRNA (6). 相同 (7). DNA→RNA→蛋白质 (8). 翻译 (9). 选择性(组织特异性) (10).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和题图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转录和翻译过程的应用,先回忆转录和翻译的具体过程,然后结合题干和题图信息解答问题;图中A是转录过程,B是翻译过程。①是mRNA,③是多肽链,④是形成的蛋白质。
【详解】(1)过程A的模板是基因的一条链,产物为单链的RNA,故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催化、核糖核苷酸为原料、ATP提供能量等,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还能发生在线虫细胞的线粒体中;过程B为翻译,该过程中能与①m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分子是tRNA。 
(2)图中③为肽链,因为形成③的模板mRNA相同,故多条多肽链上氨基酸序列相同。图中有转录和翻译过程,涉及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为DNA→RNA→蛋白质。
(3)由图可知,微RNA调控基因lin-4转录形成的Pre-miRNA进入细胞质经过酶切和组装后形成RISC-miRNA复合物,该复合物可抑制lin-14蛋白质编码基因转录的RNA的翻译过程。研究表明,线虫体内不同微RNA仅出现在不同的组织中,说明微RNA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或选择)​性。
(4)苯丙酮尿症是由控制某种酶的基因异常而引起的,这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基因的表达相关知识,掌握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0.油菜容易被胞囊线虫侵染造成减产,萝卜具有抗线虫病基因。科研人员以萝卜和油菜为亲本杂交,通过如图所示途径获得抗线虫病油菜。

(1)自然界中,油菜与萝卜存在_____________,无法通过杂交产生可育后代。
(2)科研人员以萝卜和油菜为亲本杂交,通过上图所示途径获得抗线虫病油菜。用秋水仙素处理F1植株使__________,形成异源多倍体。
(3)将异源多倍体与亲本油菜杂交(回交),获得BC1。BC1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为________(用字母表示)。用BC1与油菜再一次杂交,得到的BC2植株群体的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获得的BC2植株个体间存在胞囊线虫抗性的个体差异,其原因是不同植株获得的_________不同。从BC2植株中筛选到胞囊线虫抗性强的个体后,与油菜多代杂交使其抗性基因稳定转移到油菜染色体中并获得稳定遗传的优良品种。
(4)某科技小组将二倍体萝卜植株的花粉按下图所示的程序进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为__________。

A.由花粉获得单倍体植株必须通过植物组织培养
B.花粉、单倍体和二倍体植株的体细胞都具有全能性
C.单倍体植株因为其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而高度不孕
D.若花粉基因型为a,则二倍体植株体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aaaa
【答案】 (1). 生殖隔离 (2). 染色体数加倍 (3). AACCR (4). 38~47 (5). R(基因组)的染色体 (6). AB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油菜和萝卜杂交,F1植株属于萝卜RR和油菜AACC为亲本的各自花药R×AC的细胞融合成ACR,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形成异源多倍体AACCRR,染色体数为56;异源多倍体AACCRR形成的配子为ACR与亲本油菜AACC形成的配子为AC杂交(回交),获得BC1,由于BC1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为AACCR,故染色体数为38+9=47。
【详解】(1)自然界中,油菜与萝卜存在生殖隔离,无法通过杂交产生可育后代。
(2)自然界中油菜与萝卜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无法通过杂交产生可育后代,科研人员以F1植株(属于萝卜和油菜为亲本杂交的子代,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不能联会,因而高度不育,需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异源多倍体。
(3)将异源多倍体AACCRR形成的配子为ACR与亲本油菜AACC形成的配子为AC杂交(回交),获得BC1;染色体组成为AACCR,染色体数为38+9=47。BC1(AACCR)与油菜(AACC)再一次杂交,由于BC1在产生配子时,R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随机分配到细胞任意一极,其它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分配正常,因此得到的BC2植株群体的染色体数目范围为(38+0)~(38+9),即38~47条。由于基因决定性状,所以获得的BC2植株个体间存在胞囊线虫抗性的个体差异,其原因是不同植株获得的R(基因组)的染色体不同。
(4)花粉为分化的细胞,要想发育形成个体,必需要经过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其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A正确;高度分化的细胞因含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全套遗传物质,理论上都具有细胞的全能性,故花粉、单倍体和二倍体植株的体细胞都具有全能性,B正确;二倍体的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没有同源染色体,故减数分裂时没有联会现象,C错误;若花粉基因型为a,经过秋水仙素加倍后基因型为aa,若继续进行有丝分裂,经过DNA复制后,则二倍体植株体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aaaa,D正确。
故选ABD。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育种方法的应用,重在理解细胞融合的染色体的变化以及杂交育种的相关知识的分析。
31.图1表示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表示测得的膜电位变化。图3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途径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器官或细胞,数字代表激素。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装置乙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的______(填字母)处的电位,该处电位是由于_______________产生。
(2)图3中A代表的器官是__________,A对C、D、E的调节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
(3)图3中①代表抗利尿激素,它是由________释放的,该激素能特异性作用于B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图3可知,⑦的分泌调节要经过A→F→甲状腺几个等级,这种激素分泌的调节称为______调节; ⑦的含量过高时,又能反作用于A与F,这种调节属于________调节。
(5)图3中具有协同作用关系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
【答案】 (1). C (2). 钠离子内流 (3). 下丘脑 (4). 反射弧 (5). 垂体 (6). B细胞膜上具有该激素的特异性受体 (7). 分级 (8). (负)反馈 (9). ③和④、④和⑦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中甲图,电流表所测得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为静息电位。图乙膜电位为外负内正,为动作电位。图2为动作电位的形成和恢复过程中的电位图。图3为下丘脑在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和水盐调节过程中的作用。A为下丘脑,B为肾小管和集合管,C为胰岛B细胞,D为胰岛A细胞,E为肾上腺,F为垂体,①可为抗利尿激素,②为胰岛素,③为胰高血糖素,④为肾上腺素,⑤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⑥为促甲状腺激素,⑦为甲状腺激素。
【详解】(1)图1中乙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应为动作电位,图2中C点为动作电位,故图1中装置乙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的C处的电位,动作电位是由于钠离子内流形成的。
(2)图3中A在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水平衡调节过程中均发挥作用,则A为下丘脑,是内分泌腺的枢纽,C、D、E分别指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和肾上腺,下丘脑对C、D、E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
(3)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由垂体释放到血液中的,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由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上有抗利尿激素的受体,故抗利尿激素可特异性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B所示结构),加强其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4)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脑通过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分泌促激素控制相关腺体,使相关腺体分泌激素,所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经过A(下丘脑)→F(垂体)→甲状腺几个等级的过程属于分级调节。反馈调节是一种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指的是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两种方式,正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偏离平衡,负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回归平衡,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分级调节,也是一种负反馈调节。
(5)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能升高血糖,二者在升高血糖方面为协同作用,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促进产热,二者在促进产热方面为协同作用,故图3中具有协同作用关系的激素有③和④、④和⑦。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血糖平衡调节,水平衡调节,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题图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我国南方某地环保部门向遭受严重污染的某湖泊中引入一些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和螺蛳等底栖动物来修复该生态系统。图甲所示为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另外一部分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请据图回答:

(1)在修复该生态系统时要控制污水流入的速率,较慢的流入速率有利于有机污染物被充分分解,还有利于植物对无机盐的充分吸收,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后,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再被破坏,应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图甲中的苦草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数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_________(填“群落”“种群”或“生态系统”)水平上研究的结果。沉水植物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吸引浮游动物栖息在其叶表面,从而抚育出高密度的浮游动物。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浮游藻类的数量。这体现出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乙中E种群同化的能量为7.5×109kJ,B种群同化的能量为1.2×108kJ,D种群同化的能量为1.8×108kJ,则A种群同化的能量最多为____________kJ,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特点。
(4)图丙所示为科研人员为有效控制某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某种害虫,引入了该害虫的天敌,并用一段时间的调查数据构建的数学模型(图中箭头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_________(正反馈/负反馈)调节。若仅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天敌K值的数据为_____(P1/ P2/P3)。
【答案】 (1). 次生演替 (2). 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3). 群落 (4).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 2.4×108 (6).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7). 负反馈 (8). P2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为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其中食物网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黑藻、苦草等;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螺蛳、草鱼、罗非鱼;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草鱼、罗非鱼和野鸭;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是野鸭。图乙中共有三条食物链,分别是:E→B,E→D,E→C→A。
【详解】(1)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其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2)图1中苦草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结果。根据题意分析,沉水植物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吸引浮游动物栖息在其叶表面,从而抚育出高密度的浮游动物;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藻类的数量,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乙共有三条食物链,分别是E→B,E→D,E→C→A,由于要求A的能量最多,则传递率按20%计算;已知B种群中的能量为1.2×108kJ,D种群同化的能量为1.8×108kJ,则E通过食物链E→B传给B的能量=1.2×108kJ÷20%=6×108kJ,E通过食物链E→D传给D的能量=1.8×108kJ÷20%=9×108kJ,因此通过食物链E→C→A的总能量为7.5×109kJ-6×108kJ-9×108kJ=6.0×109kJ;又因为E到A的食物链中,A是第三营养级,所以A得到的是6.0×109×20%×20%=2.4×108(kJ)。该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4)图丙模型属于数学模型,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由丙图可知,害虫的种群数量在N2上下波动,天敌种群数量在P2上下波动,故害虫和天敌K值的数据分别为N2、P2。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及群落演替的类型,掌握生态系统的功能,并能够根据图乙中的食物链种类和题干要求进行相关计算。
33.为研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豌豆黄化幼苗茎切段伸长的影响,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一:用不同浓度的IAA和GA分别处理相同的茎切段,结果如图1所示;
实验二:将相同的茎切段自顶端向下对称纵切到3/4处后,分别作不同的处理,一段时间后,结果如图2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该同学图1设计实验缺少了一组,该组应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
(2)根据图1实验结果中IAA处理的结果,能否得出IAA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_______;若想进一步研究IAA和GA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则应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茎切段作为实验组。
(3)分析图2结果,研究者推测IAA和GA的作用部位有差异,用图2中的甲、乙、丙三组弯曲部位的茎切段作为实验材料,分别制作__________(填“横切片”、“纵切片”)进行显微观察。若乙组与甲组对比,观察到乙组________________现象,则表明IAA作用于表皮细胞;若丙组与甲组对比,观察到丙组_________________现象,则表明GA作用于内部组织细胞。
【答案】 (1). 激素的种类和浓度 (2). 等量蒸馏水 (3). 不能 (4). IAA和GA同时 (5). 纵切片 (6). 表皮细胞较长 (7). 内部组织细胞较长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可知,随着IAA浓度的增加,茎切段伸长量先是增大后是减小,随着GA浓度的增加,茎切段伸长量逐渐增大。分析图2,将相同的茎切段自顶端向下对称纵切到3/4处后,乙组用IAA处理,茎切段向内弯曲生长,说明表皮细胞生长速度大于内侧,而丙组用GA处理,切段向外弯曲生长,说明内侧细胞生长快于表皮细胞。
【详解】(1)分析图1可知,激素的种类和浓度为实验的自变量,茎切段伸长量为实验的因变量。若要探究不同浓度的激素对茎段伸长量的作用,还应设置不用激素处理的对照组,故实验中缺少用等量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
(2)两重性是指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图1实验中由于缺少空白对照实验,所以不同浓度的IAA处理的结果不能判断是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故不能得出IAA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若想进一步研究IAA和GA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则应该用IAA和GA同时处理茎切段作为实验组,与用IAA和GA单独处理组的结果进行比较,进而得出IAA和GA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3)比较图2的甲、乙、丙三组,乙组表皮细胞长的快,所以向内弯曲,丙组内部组织细胞长的快,所以向外弯曲,制切片观察应比较表皮细胞和内部细胞的长度,所以应制作纵切片进行观察。若乙组与甲组对比,观察到乙组表皮细胞较长现象,则表明IAA作用于表皮细胞;若丙组与甲组对比,观察到丙组内部组织细胞较长现象,则表明GA作用于内部组织细胞。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调节实验等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能够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RRV2pNxQtei0kIvIWUMAqA 提取码: q4mu 


相关评论
鄂公网安备 42088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