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查询试卷\课件\优质课请在此输入关键字:
网站首页 >> 教育教研 >> 教研活动 >> 文章内容

2012理综生物试题解读及2013备考建议

[日期:2012-09-18]   来源:荆门市教研室  作者:李维涛   阅读:413[字体: ]

湖北省 2012年的理综高考,是新课改后首次使用新课标卷。理综生物试题从整体上分析,其一、生物分数设置相对于11年大纲版理综生物72分增加了18分(物理降10分、化学降8分),此涨彼消,缩小了高考理综生物与理化学科的差距,提升了师生高考备考的重视度;其二、试题题型、题量及试题顺序均和2011年新课标卷相同,较好保障了广大考生应考的适应度;其三、所考查的内容都是在新课标与考纲所要求的范围之内,无偏题、怪题和难题,整体难度比去年新课标高考卷容易,这视乎非常照顾湖北课改后首度参加高考的考生,同时,也给湖北备考一贯重视偏、怪、难的备考思路指点了迷津,那就是必须按新课标理念进行改变,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

一、试卷分析解读

(一)试卷构成
2012年理综生物试卷结构与课改区2011年新课标卷比较,其结构基本未变,仍然是6道选择题、4道必做大题和2道选做大题。相对2011大纲版试题,选择题多了一道增6分共36分,非选择题增加选做题型,包括四道必做题和两道选做题,两道选做题二选一记15分,共54分,卷面满分90分。
(二)考点分布及简析
1.考点分布(呈现方式:双向细目表)
知识内容 题序 题型 认知等级 赋分 隶属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1 选择题 Ⅱ 6 必修Ⅱ
细胞癌变 2 选择题 Ⅱ 6 必修Ⅰ
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3 选择题 Ⅱ 6 必修Ⅲ
神经调节 4 选择题 Ⅱ 6 必修Ⅲ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5 选择题 Ⅱ 6 必修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6 选择题 Ⅰ、Ⅱ 6 必修Ⅲ
细胞呼吸 29 非选择题 Ⅱ 11 必修Ⅰ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人脑的高级功能 30 非选择题 Ⅱ、Ⅰ 10 必修Ⅲ
基因突变;基因分离定律 31 非选择题 Ⅱ 10 必修Ⅱ
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 32 非选择题 Ⅰ、Ⅱ 8 必修Ⅲ
植物的组织培养 39 非选择题(选) Ⅱ 15 选修Ⅰ
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 40 非选择题(选) Ⅱ 15 选修Ⅲ
注:认知等级含义为 Ⅰ: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Ⅱ: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2.考点简析
从考点双向细目表看:⑴试题内容涵盖三册必修和两册选修的相关章节,必修Ⅰ占23分左右,必修Ⅱ占10分左右,必修Ⅲ占42分左右,选修Ⅰ或选修Ⅲ占15分。相比2011年新课表卷考查必修Ⅰ内容较多不同,而是必修Ⅲ所占比例较大,是必做题的一半以上,其中选择题必修Ⅲ占了2/3,达24分。看来哪册书高考占比多少,并非一成不变,正所谓不变是相对的,变是永恒的。 ⑵ 主干知识的考察全面,所涉知识点都是高中生物的主干知识和重要内容,比如说必修Ⅰ的细胞呼吸、细胞的分化、癌变,必修Ⅱ的遗传,必修Ⅲ植物激素调节、神经调节、内环境及稳态的水平衡调节、生态部分的种群及群落,选修Ⅰ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选修Ⅲ的基因工程等。看得出重点章节知识连年考、重点考,常考常新是不变的主题。
(三)试题特点
1.总体特点
试题风格与2011年新课表卷相比总体没有太大变化,只是更强调新课程对考生四种能力的考察,选择题较简单,非选择题表面看不难,但细细品读还是有很多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地方,考生答题时破费周折,但整体难度比去年要小一些。今年的生物试题情景设置新颖多样,学科特点体现突出。如非选择题第29题,以种子萌发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为背景,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考查胚乳中营养物质与幼苗间营养物质的转化以及能量的供应问题,整个情景设置对考生的审题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求较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第32题是生态学问题,试题设计用新课标增加的“模拟实验”研究方法解决“鹿角效应”假说,设问简单平实,但情景设计具有创新性。选择题第5题所呈现的实验情景新颖,考查重点是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体现了生物学科属于实验性学科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关注实验,关注生物学的发展史。这些试题构思巧妙,立意独创,但答案都在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内,很好地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对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这类题目的出现,还有利于克服题海战术以及猜题、押题等不良策略,有效地解决了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的多样性与高考的统一性的矛盾。
2.试题特点分析
(1)着眼教材,重视双基
  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分布广,知识考查细腻,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概括能力及对教材知识的细致掌握,体现了新课改下对知识的全面要求。比如第2题原癌基因的概念;第30题第⑴题反射弧的组成,第⑶突触小体、突触的概念;第32题第⑴题种群的概念,第⑵题群落的概念;第39题第⑴题;第40题第⑴题限制酶切割DNA分子后产生的片段末端类型,第⑶题基因工程中使用的DNA连接酶种类等问题答案皆在课文的基础知识中。非选择题的设计,通过教材基础知识开头,入口较易,能很好地缓解考生的紧张情绪,通过层层设问,能很好地控制试题的区分度,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
(2)重记忆,更重思维
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基础知识准确记忆的同时,需要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生物学现象的本质,需要能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信息,处理数据,解决问题。比如第5题,关于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分析,第29题第⑵、⑶题的计算、第30题第⑵小题都要求学生能从图中读取相关信息、处理信息,并且能够运用信息准确回答问题,进行图文转换。
(3)经典对照实验和探究能力的考查有所弱化,实验思想和方法渗入许多试题没有典型的对照实验设计题,只在第32题第⑷题和第39题选考题中第⑵、⑶题对探究实验进行了简单考查。但是第5、29、31题的背景以实验形式给出,需要学生掌握探究的一般过程。
(4)答题的语言规范性仍有较高要求
题目涉及到的生物学概念,要求学生能够用生物学语言规范作答。比如第29题第⑷题、第31题第⑴题和第40题第⑵题答题时要求学生语言表达要准确、全面。
(5)选考题难度不大
两道选考题都比较容易,内容兼顾了教材基础知识、对生物学过程本质的理解和数据分析,但两道题中都有与必修相关的内容。如第39题第⑵题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判断在必修ⅠP79有涉及,第40题第⑷关于反转录作用的模板和产物在必修ⅡP69有涉及。
总之,今年试题难度适宜,试题平中见奇,稳中求新,尤以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题为亮点,考查内容突出了主干知识,强调了学科内知识的内在联系,也注重了对学生分析信息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对学生仔细审题、准确规范答题和严谨的思维要求较高,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总体要求。
(四)试题解读
1.同一物种的两类细胞各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含量相同,
但排列顺序不同,其原因是参与这两种蛋白质合成的( B )
A.tRNA种类不同 B.mRNA碱基序列不同
C.核糖体成分不同 D.同一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不同
【解析】本题以细胞的成分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蛋白质的组成、结构、转录、翻译等过程。在题干中我们可以获得多个信息:“同一物种”遗传基因一样;“两类细胞”的出现我们可以确定是分化的结果,而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两种蛋白质氨基酸数量相等,但排列顺序不同”;造成蛋白质中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决定这两种蛋白质的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同,直接原因却是翻译这两种蛋白质的mRNA的碱基序列不同。在两种蛋白质合成过程中,tRNA种类、核糖体成分、同一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均相同。
【点评】该题考查了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以及造成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属于识记、理解层次要求,比较基础,考生容易得分。
2.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癌细胞在条件适宜时可以无限增殖
B.癌变前后,细胞的形态结构有明显差别
C.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癌变
D.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发生异常增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癌变的知识。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而抑癌基因才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选项C视乎有些超出考生的认知, 其“病毒癌基因”这个名词考生应该没有听到过,但这恰恰是这道题具有区分度的所在。考生应该知道诱癌因子中有病毒致癌因子,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激活,原癌基因激活可以是突变,也可以是病毒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DNA组中,从而使其被激活,后者引起宿主细胞癌变的病毒基因就被称为“病毒癌基因”。推理能力较强的考生推导出该概念应该不成问题。D选项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具体功能教材中也没有。但本题并不超纲,因为今年新课标考纲中,细胞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是Ⅱ级考点,即要求考生不仅仅是识记,而且是要在复杂的情景中能够综合分析,灵活运用的。
【点评】该题考查了癌细胞产生的原因、特点。属于识记、理解层次要求,得分也相对容易。
3.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B )
A.血浆渗透压降低 B.抗利尿激素增加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水盐平衡的有关知识。饮水少,造成脱水,即人体内环境水减少,那么内环境的渗透压就要增大,这是一个刺激,作用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进而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
【点评】此题是一道基础题,是关于渗透压的调节过程的考查。属于识记、理解层次要求。
4.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C )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信号”的转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反射、条件反射及兴奋产生、传导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人吃酸梅流口水,此为非条件反射,是低级的反射活动,中枢在脊髓。而人看到酸梅就流口水,为后天建立在吃酸梅流口水基础之上的条件反射,是受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的反射活动。反射路径是酸梅的形态、颜色等条件刺激物→眼睛上的感光细胞→传入神经→脑干→传出神经→唾液腺,这一过程经历了完整的反射弧。完成这样的反射活动肯定不能只有一个神经元,而需要多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相联系的地方便是突触,兴奋在经过突触时要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故肯定有“电—化学—信号”的转化。
【点评】此题是关于神经调节过程的相关考查。属于识记、理解层次要求。
5.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
的一段切除,再从c、d 两组胚芽鞘相同位置分别切除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
接入a、b两组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
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原因是(D)

 

A.c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
B.a′胚芽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
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D.a′胚芽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解析】本题考查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具体考查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极性运输情况。学生要能迅速读懂题干、看懂题图,这是对学生综合识图能力的考查。左图中“C”虽经处理,但没有颠倒,结果是a′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右图“D”经处理并颠倒,结果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比较后不难得出“不是d组尖端不能产生生长素,而是不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的结论。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发现与运输方面的知识。属于识记、理解层次要求,并对识图能力有一定要求。
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
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
各年龄组成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D)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具体是以柱状坐标的形式考查了影响种群数量的年龄组成这一因素。我们可从题干中获知:“该种群常年保持相对稳定”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该种群数量可能在K值附近。根据坐标中不同月份,年龄组成有所差异可知季节可能影响了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具体看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12月变为0,结合题干告知的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便可得出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大量诱杀雄性个体导致性别比例失调,有可能影响到种群的密度。天敌入侵,不同年龄的个体对天敌的躲避能力不一,这也是造成年龄组成改变的原因。
【点评】此题综合考查种群特点的有关知识及识图能力、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属于理解、应用层次的要求。有一定的难度。
29.(11分)将玉米种子置于25℃、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每天定时取相同数量的萌发种子,一半直接烘干称重,另一半切取胚乳烘干称重,计算每粒的平均干重,结果如图所示,若只考虑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胚乳,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淀粉被水解成_______,通过______作用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2)萌发过程中在______小时之间种子的呼吸速率最大,在该时间段内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为_______mg。
(3)萌发过程中胚乳的部分营养物质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其最大转化速率为
_ _mg•粒-1•d-1。
(4)若保持实验条件不变,120小时后萌发种子的干重变化趋势是_______,原因是______。
【解析】本题以种子萌发为载体,考察了植物细胞呼吸速率的测定,多糖的水解,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玉米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在萌发过程中胚发育成幼苗,子叶从胚乳中吸收营养物质,一部分转化为幼苗的组成物质,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此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量=胚乳减少的干重量-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
(1)淀粉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葡萄糖通过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的供能。
(2) 0—24小时为15.4mg,24-48小时为0.6mg,48-72小时为1.1mg,在72-96小时种子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最多,为204.2—177.7=26.5mg•粒-1•d-1。
(3)子叶从胚乳中吸收营养物质,一部分转化为幼苗的组成物质,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此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量=胚乳减少的干重量-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72-96小时转化为43.6—26.5=17.1mg,96—120小时为27—5=22mg,最大转化速率为22mg。
(4)保持实验条件不变(玉米种子置于25℃、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随种子有机物的消耗,种子呼吸速率逐渐减慢,干重变化趋势越来越小,当长出幼叶后仍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随着有机物的消耗种子死亡。
【答案】(1)葡萄糖 呼吸 (2)72-96 26.5 (3)22 (4)下降 幼苗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数据参考】 平均分 3.71 标准差 3.74 难度系数 0.34
得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占比 3.29 5.4 15.89 32.49 6.59 21.99 6.7 3.09 3.2 0.99 0.2 0.1
【错误与原因】⑴审题不清,理解不到位。表现如下:①图中描述的是玉米种子的干重和胚乳的干重的变化,很多考生根本就没有弄清这两种干重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两种变化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导致考生答第(2)小题和第(3)小题时不知如何下手。②本题的第(3)小题设问的最大转化速率后面有一单位,很多考生由于没有看清这一单位而答成分数或百分比。③本题的第(4)小题的条件和设问是“若保持实验条件不变,120小时后萌发种子的干重变化趋势是”,很多考生就没有注意到这实验的条件是黑暗而错误的认为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没有看清问的是种子干重的变化而答成是胚乳的重量变化;没有看清是种子干重变化的趋势(应依坐标图而答)而答成是变化速率“加快”“变化”“速率减慢”等等。⑵表述不清,答题不完整甚至答非所问。突出表现在第(4)小题。如变化的趋势应该是“下降、减少、降低”等等。但相当一部分的考生却答成了“先减少后增加、变化缓慢、平缓、趋于平缓、趋于稳定、变化速率增大、变化速率减小”等等;后一空要求答种子干重下降的原因,其答案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都是表述不清,有的甚至无法理解,如“来源于胚乳,胚乳干重减少了”;“萌发的种子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时间越长,种子所需水分越多,当水分被烘干时,种子越轻”;“当胚乳干重减少至0,胚乳的营养物质消耗完毕,种子可进行光合作用”;“营养物质基本上已消耗,不进行正常生命活动”;“胚乳大量减少供应趋于平稳”;“胚乳消耗完了,没有营养物质;萌发的种子分化成幼苗”等等。⑶答题不规范。如有的考生由于答案写错位置而失分,如第(4)小题有两个空,其中的“下降”这个应该答在第一个空,后面的原因应该答在第二个空。结果有的考生却把“下降”这个答案写在第(3)小题这个空上而导致全部失分;还有一些考生在第二小题第一个空时答成了72和96。⑷书写错误。有一些考生在第二题第一个空时写成了72~69、有的写成27~96等等。⑸错别字也多。如“下降”写“下将”、“呼吸”写成“呼息”,葡萄糖中的“葡萄”二个字有些学生就写不出来,“降低”写成“降底”等。
【点评】本题是通过对玉米种子的萌发过程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过程分析,考查考生对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掌握情况。综合考查了考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考查了考生对坐标图的分析、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获取题干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是一道难得的好试题。属于识记、理解层次的要求,试题很有难度。
30.(10分)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呼吸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
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 ,b是 ,c是 ,d是 。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 的调控。
(3)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中的 (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 (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解析】本题通过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考查学生对神经调节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识图应用能力。具体以肺牵张反射为背景,综合考查通过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与人脑的高级功能。⑴从图(a)中已有感受器且b有神经节,所以b为传入神经,a是神经中枢,c、d分别是传出神经和效应器。⑵从图(a)中可以看到呼吸肌还受大脑皮层的控制,脑干是抑制吸气,引起呼气的,若屏住呼吸,既不吸气也不呼气,为主动意识控制行为,必须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故中枢为图(a)中的大脑皮层。⑶考察突触的基本结构,教材上有类似的图和原话,突触结构中突触前膜由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后膜由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充当。
【答案】⑴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⑵大脑皮层 ⑶轴突 细胞体(树突或胞体)
【数据参考】平均分6.68 标准差 2.54 难度系数 0.67
得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占比 3.5 0.99 4.5 3.79 8.6 6.49 16.59 7.4 26.8 3.99 17.39
【错误与原因】⑴基础知识、核心概念不清楚。学生对神经中枢、神经元的结构、突触的结构等知识不清楚,所以在答题时,将“神经中枢”写出“中枢神经”“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突触”等答案;将“轴突”选择填空写出“树突或细胞体”;将“细胞体”写出“轴突”等。⑵识图能力有待加强。学生在回答反射弧的组成部分的小题中,将“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写反了;把“效应器”写成“感受器”等。⑶表述不规范:没有用生物学术语答题。如:将“传入/传出神经”写出“传入”“传出”“输入神经”“输出神经”;将“大脑皮层”写成“大脑”“脑子”“脑”“大脑皮层呼吸中枢”等;其次是错别字。如:最多的是将“神经”写成“神精”;选择填空中“细胞体”写成“体细胞”;“效应器”的“效”字写错;“轴突”写成“铀突”等。⑷审题能力有待提高:如第⑵小题“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 的调控”,学生没有理解“调控”一词是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另一方面没有理解“屏住呼吸”需要面部肌肉、胸部肌肉等的参与,是“躯体运动中枢”对呼吸的调控,所以很多学生答成了“脑干”。
【点评】总体上看,该题突出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联系人体生理功能,探究课外素材。该题的问题设置突出了本节的重点知识,实现了教与考的统一。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第1小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利用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要能分析并写出反射弧各部分的名称;第⑵小题主要考查低级中枢要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第⑶小题主要考查兴奋传递的结构基础—突触,要能准确的写出突触各部分的结构。在第⑶小题,命题者为了避免学生从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方面答题,采用了选择填空的形式避免了学生的误解。属于识记、理解层次的要求,试题难度不大,学生较容易得分。
31.(10分)一对毛色正常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分析认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毛色的基因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假定这只雄鼠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的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
⑴如果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的鼠比例均为 ,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 性基因突变为 性基因的直接结果,因为 。
⑵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比例是 ,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 鼠,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
【解析】该题以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鼠的毛色异常性状为出发点,结合基因突变,考查考生对基因分离定律和生物变异问题的分析应用能力。假设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⑴若为基因突变,又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要想表现毛色异常,该突变只能为显性突变,即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突变体为Aa,正常雌鼠为aa,所以后代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1:1,⑵若为亲本中隐形基因的携带者,此毛色异常雄鼠(基因型为aa)与同一窝的多只雌鼠(基因型为AA或Aa)交配后,不同窝的子代性状不同,若雌鼠为AA,后代全部为毛色正常鼠,若雌鼠为Aa,后代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比例是1:1。
【答案】⑴1:1 隐 显 只有两个隐性纯合亲本中一个亲本的一个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时,才能得到每窝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1:1的结果 ⑵1:1
毛色正常
【数据参考】平均分5.79 标准差 3.2 难度系数 0.58
得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占比 6.49 3.29 9.3 9.39 10.99 11.9 5.09 8.1 11.4 0.3 23.89
【错误与原因】①审题不清。题干中明确表述了“只涉及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但有些考生仍然答到“后代性状无性别之分,所以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试题中的第一小问已经明确了,是在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分析是“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还是“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并回答原因。但有部分学生却回答为“若是因为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杂交所致,子代每窝表现型的比例不会完全相同,所以是基因突变”。②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本题结合基因突变的有关知识,考察基因分离规律的应用。有的考生对于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不理解,有的对隐性基因与隐性性状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回答为什么是“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时,答成了“隐性突变一个基因为显性后,与双隐性鼠杂交,后代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代性状分离比例为1:1”,有的答成了“隐性性状的基因型不会表达出来”。③表达不准确,答不到重点,答题不完整、不规范 。本题第一问,要求学生分析是“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还是“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并回答原因。有的考生没有说原因而直接陈述结果,从而失分较多。只有少部分考生能言简意赅答出要点,大部分考生好像在绕弯子,内容写得很多,但答出要点不多。如有的考生答成“因为只有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其后代异常毛色和正常毛色比才符合孟德尔杂交规律”;“因为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所以是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还有的回答不完整。如“生成配子是等位基因分离,因此生成两种不同的配子”,未讲清楚是毛色异常的雄鼠。还有的用遗传图解的方式表示,但把杂交符号“×”写成了自交符号“ ”或写成Aa×aa→1Aa:1aa,未写清楚Aa、aa的表现型。④答案写错地方导致失分。试题第一问的的前三个空应是从左到右排列,下面是第四空。有的考生第一空不会做,便直接把第二空的答案写在了第一空的位置上,导致后面的答案全部错位。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获取题干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书写能力。属于理解、应用层次要求,中等偏易难度试题。相对2011年课表卷的遗传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难度降低了许多。
32.(8分)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⑴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 (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⑵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一个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⑶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的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的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间要求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 (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 。
【解析】本题以生态系统为背景,主要综合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构成及验证假设的实验设计,通过生态情境来考查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⑴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因此一片草原上的雌雄鹿算是同一种群。⑵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群落。⑶假说内容为:“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反之,一群有两种形态的食草动物更容易被捕食。对应到模拟实验为:甲组、乙组分别是2个相同的项圈或棍棒(猎物相同)---符合假说,猎物不容易被捕食,狗难以叼回;丙组是1个项圈和1个棍棒(猎物不相同)---不符合假说,猎物容易被捕食,狗很快叼回。故从因变量“时间”来看,丙组平均时间<甲组=乙组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要控制(相同),故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应当“相同”。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雌鹿或雄鹿,填食草动物也可以。
【答案】⑴同一 ⑵群落 ⑶小于 相同 雌鹿或雄鹿
【数据参考】平均分 5.51 标准差 1.76 难度系数 0.69
得分 0 1 2 3 4 5 6 7 8
占比 1.3 0.99 2.09 8.79 18.6 11.2 31.79 5.49 19.79
【错误与原因】⑴基础知识、核心概念不清楚。学生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区别等知识不清楚,所以在答题时,有学生判断雌雄鹿群属于不同种群;认为将该草原上的几种动物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构成一个种群或一个生态系统等。⑵实验设计、分析能力有待加强。本实验设计中,抛出物体的距离应相同其结果才有意义,有些学生却选择了设计抛物距离不同来实验;实验结果预期应是丙组平均时间小于甲乙组,“鹿角效应”假说才成立,但很多学生选择填大于或等于;实验中不同抛出物相当于“雌鹿”“雄鹿”,有些学生认为是羊、马或鹿角等,这些都是因为没有理解此实验设计的原理。⑶表述不规范。没有用生物学术语答题。如将“群落”写出“君落” “郡落”;“雌鹿的“雌”字写错等。⑷审题能力欠缺。题干中明确说明是选填已给答案中的一个,但很多学生仍自己写答案,有画蛇添足之嫌。
【点评】该题通过某种生态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素材,并联系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突出考查了本章节的重点知识,也实现了教考的统一。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以“鹿角效应”为探究点,考查学生的分析、设计与探究能力,并要能用生物学术语和判断来回答相关问题。命题者为了避免学生从捕食、食物链方面答题,本题采用了选择填空的形式避免了学生的思维误差。该题基于生态学部分的基础知识,引入模拟实验,对实验分析能力和知识的理解层次有更高的要求。属于识记、理解层次要求,有一定的难度。
39.(15分)为了探究6-BA和IAA对某菊花品种茎尖外植体再生丛芽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在MS培养基中加入6-BA和IAA,配制成四种培养基(见下表),灭菌后分别接种数量相同、生长状态一致、消毒后的茎尖外植体,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再生丛芽外植体的比率(m),以及再生丛芽外植体上的丛芽平均数(n),结果如下表。
培养基编号 浓度/mg•L-1 m/% n/个
6-BA IAA
1 0.5 0 76.7 3.1
2 0.1 77.4 6.1
3 0.2 66.7 5.3
4 0.5 60.0 5.0
回答下列问题:
⑴按照植物的需求量,培养基中无机盐的元素可分为   和   两类。上述培养基中,6-BA属于
   类生长调节剂。
⑵在该实验中,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
⑶从实验结果可知,诱导丛芽总数最少的培养基是   号培养基。
⑷为了诱导该菊花试管苗生根,培养基中一般不加入   (填“6-BA”或“IAA”)。
【解析】本题主要是对植物组织培养知识的考查,提问涉及必修Ⅰ和必修Ⅲ的一些知识,再加上以实验分析的形式考查中学生物实验的基础知识,综合性强,并不局限于选修Ⅰ,是为“选修可以考查必修”一说的具体体现。第⑴问第一空考察必需元素的分类(可分为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是必修Ⅰ的基础知识,选修Ⅰ教材上也有原话。第⑴问第二空考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知识,必修Ⅰ提到植物体内5大植物激素,同时要求识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名称,选修Ⅰ的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中又分析了生长素类和细胞分裂素两类激素,要求识记二者比例对植物脱分化的影响,即生长素多有利于生根,细胞分裂素多有利于长芽。由表中数据看出,IAA浓度比例上升便抑制长芽,由此可知IAA即为生长素,那么6-BA便为细胞分裂素。第⑵问考察中学生物实验的基础知识,自变量是IAA(6-BA浓度不变),取值范围是0到0.5,因变量便是丛芽数(即再生丛芽外植体的比率和再生丛芽外植体上的丛芽平均数)。第⑶问答案可直接从表格中读取。 第⑷问实质上是对实验结论的再度应用,答案理由同第⑴问第二空解析。
【答案】⑴ 大量元素 微量元素  细胞分裂素 ⑵ IAA浓度 丛芽外植体的比率及丛芽平均数  0~0.5mg/L ⑶ 1 ⑷ 6-BA
【数据参考】平均分7.99 标准差 3.28 难度系数 0.53
得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占比 4.4 0.8 2.6 4.1 4.5 7.9 8.2 10.2 10.1 12.4 9.2 10.1 4.5 6.3 1.1 2.1
【错误与原因】①审题不清。第⑴小题明确要求按需求量将培养基中无机盐进行分类,但很多学生还是写成了“碳源”“氮源”等。②分析能力欠缺。第⑵小题中,根据表格应该不难判断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但在具体作答过程中,该小题失分较严重。很多学生不是写错就是不写IAA浓度,取值范围也不写浓度单位。③答题不规范。第(4)小题是选择填空题,在“IAA”和“6-BA”之间选其一,答案是唯一的,可还是有些学生答成了“细胞分裂素”。④出现错别字。如将“细胞分裂素”写成“细胞分裂数”或“细胞分列素”等。
【点评】本题以实验为载体,考查了无机盐种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要求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分析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根据实验结果,准确判断“6-BA”和“IAA”的作用,既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体现了能力立意,且梯度设置较好,具有较强的选拔功能。属于识记层次要求,比较容易得高分。
40.(15分)根据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分子后产生的片段,其末端类型有   和    。
⑵质粒运载体用EcoRⅠ切割后产生的片段如下: AATTC……G G……CTTAA
为使运载体与目的基因相连,含有目的基因的DNA除可用EcoRⅠ切割外,还可用另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该酶必须具有的特点是   。
⑶按其来源不同,基因工程中所使用的DNA连接酶有两类,即  DNA连接酶和 DNA连接酶。
⑷反转录作用的模板是  ,产物是 。若要在体外获得大量反转录产物,常采用  技术。
⑸基因工程中除质粒外,   和   也可作为运载体。
⑹若用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用未处理的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原因是     。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基因工程方面的知识,题干简单,但涉及6个具体的知识点。第⑴小题考查限制酶酶切末端的类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以将DNA分子切成两种类型的末端,平末端和黏性末端。第⑵小题考查限制酶的特点,两种不同酶切割之后便于相连,所产生的黏性末端必须相同。第⑶小题考查DNA连接酶的类型,EcoliDNA连接酶可以连接黏性末端,T4DNA连接酶可以连接两种末端。第⑷小题考查反转录及PCR技术,反转录是以mRNA为模板逆转录先合成单链DNA,再合成双链DNA,利用PCR技术进行大量扩增。第⑸小题考查运载体类型,基因工程中可以选用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做载体。第⑹小题考查重组DNA的转化知识,当受体细胞是细菌时,为了增大导入的成功率,常用Ca+处理,得到感受态细胞,此时细胞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容易吸收重组质粒。
【答案】⑴平末端和粘性末端 ⑵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与EcoRⅠ切割产生的相同 ⑶T4  Ecoli ⑷mRNA 单链DNA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 ⑸动植物病毒 λ噬菌体的衍生物 ⑹未处理的大肠杆菌吸收质粒(外源DNA)的能力极弱
【数据参考】平均分 7.15 标准差 3.13 难度系数 0.48
得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占比 4.1 1.5 2.4 3.4 4.9 12.4 14.3 13.1 10.7 10.4 7.1 7.4 2.7 3.9 0.6 1.0
【错误与原因】①基础知识模糊,随意答题。如将“平末端”写成“平性末端”“平面末端” “平切末端”“平等末端”“平型末端”等。②概念不清,乱用术语。如分不清基因工程中运载体是否包括细菌、动植物细胞;将“mRNA”误写为“rRNA”或“tRNA”;将“噬菌体”写成“吞噬体”等。③粗心大意,错别字多。如将“黏性末端”的“黏”字写成“黍”“黎”“添”“舔”;“噬菌体”的“噬”字写成“筮”“诬”“诬”;将“杆菌”写成“肝菌”“干菌”等。④审题不清,答非所问。如第⑵小题另一限制酶必须具有的特点这一问,很多考生写成了“专一性和高效性”“能特异性切割”“能识别C-G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能识别和切割与EcoRI相同的序列”“特异性只能识别五种三项序列”等。⑤自作主张,题序混乱。相当多的考生作答时不是答题位置错误就是题序写错,甚至自行增加或减少序号,导致不应有的失分。⑥理解欠缺,解释不明。第⑹小题要求考生说明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用未处理大肠杆菌的原因,由于学生理解上的错误导致出现了诸如:“质粒在大肠杆菌内无法保留”“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没有标记基因,无法检验出目的基因是否表达”“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大肠杆菌中无启动子且其容易将目的基因切除”等等。
【点评】选考题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紧密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突出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与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属于识记层次要求,也比较容易得高分。

二、2012年生物试题信息给2013年高考备考带来的几点启示

今年的试题特别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察,特别是对书上一些核心概念理解,为实现课改的平稳过渡,来年的考试一定会在能力方面更有提升,而且会更注重知识本身的形成机理的考察。今年对实验设计思想的考察比较简单,那么今后对学生基本实验能力,实验分析能力和审题能力可能会提出比较高的要求,这恰好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点,这也是新课改的趋势。基于上述原因,来年高考复习备考建议以下几方面着手准备。
1.高度重视生物学基础主干知识、核心知识的教学,尤其要注重基本概念、基本术语的规范教学,要构建主干知识轴和核心概念脉络。每年的高考学生答卷中,都有很多学生因为没能正确地记忆、理解这些基本知识,常常把一些基本概念、生物学基本术语写错或写成错别字,导致不必要的失分。很多学生重视资料而轻视教材,因此对教材中核心知识、基础知识的学习不重视而一味地做练习。教师在高考复习中必须要引导学生回顾教材,掌握教材中的核心和主干知识。在新课标下,培养学生如何应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知识成因分析,更多地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如果只是背概念,而不掌握知识的成因,就不会有较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拿不到高分。
3.注重训练中的度。训练要严格,要有目的地进行应试能力训练,包括审题能力、答题能力、书写能力。其中选考题的答题尤其更要注意,由于答题框中没有横线和序号等标志,学生答题时很容易将题序搞混或搞错,导致不应有有失分。因此在模拟训练时,可以有意识地开展一些针对性训练,对学生作一些必要的限制性规定,如先要正确写好序号,答完后答案下要划线,不会作答的划好横线留空格等。不要迷信偏题怪题难题,不搞题海战术。
4. 要重视生物学科内知识的综合教学。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生物高考试题中,开始出现了学科内的综合试题,有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各章节之间的综合,如选择题第1小题,也有选修与必修之间的综合,如选考题第39题,还有高中生物与初中生物的综合,如第30题关于神经调节的题目,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反射和反射弧的知识,高中重点是学习兴奋的产生和传导。学生之所以失分,往往就是因为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脱节造成的,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尤其是高三生物复习教学,要尽可能地渗透初中生物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构建新的知识网络的同时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构。对于选修内容复习,对知识的挖掘不要太深,理清课本上的知识即可。
5. 加强
生物教学中计算能力的训练。今年的新课标高考第29题敲了我们一个大大的警钟。关于细胞呼吸中物质消耗与转化量的计算其实不难,可学生失分相当严重,这说明学生的生物学计算能力训练还很不够,很有必要加强此方面的教学。
6. 重视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图表与信息历来是生物学高考的重要知识载体。本类题型着重于表格、图表、曲线等的考查,其特点是情境新、灵活性强,通过图表创设新情景,以图表方式展示生理原理、过程、功能等。本类题最能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等。
7. 进一步加强生物学实验思想和方法的教学。去年课标卷选择题第4、6题考的就是书中实验,今年生物高考中关于教材实验的考查虽不明显,但实验思想和方法的考查要比去年强。如第5题考查了生长素的产生和运输的实验,第29题考查了植物细胞呼吸速度测定的实验,第31题考查了探究鼠毛色异常的杂交实验,第32题第⑶题和第39题选考题中第⑵、⑶题考查了简单的探究实验。从整个生物试卷看,实验方法和实验思想的考查几乎渗透到每一个试题中,因此我们呼吁广大教师,在高三生物复习过程中,课本实验能做的要尽量做,这是提高实验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此外,更要加强生物学实验方法和思想的教学,要使学生构建 “生物学的每一个知识结论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观点,从而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的能力。
 


相关评论
鄂公网安备 42088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