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查询试卷\课件\优质课请在此输入关键字:
网站首页 >> 卫生保健 >> 心灵鸡汤 >> 文章内容

解读“中国式陪读”的三大认识误区

[日期:2012-12-14]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刘平易   阅读:170[字体: ]

有多少父母在孩子还没有出生之前就放弃了自己的工作,蜗居在家中为生孩子、养孩子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且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职奶爸奶妈。于是,“孩奴”就成了这些爸妈的代名词,用孩奴来形容今天的爸妈,虽然有些不恰当,但是,这也正说明了,今天的父母确实承载了太多的责任和压力。对孩子的责任是父母的天职,可是,父母的压力很大一部分却来源于对孩子的期望,陪读就是父母对孩子高期望的产物。

盲点一:孩子需要的是陪伴而不是陪读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获取安全感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孩子和父母能够形成良好地依恋关系,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形成健全和健康的人格。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惑,这时候,如果父母能够及时的陪伴在孩子身旁或者及时的给予支持和帮助,问题和困惑也将会成为引导孩子成长的最好契机。可是,现实生活中,父母们会因为工作太忙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长,好不容易赶上个星期天,也会因为朋友相聚而把孩子独自一人留在家中。不要错误的把陪读当做是陪伴,陪读只不过是父母陪孩子学习的过程而已,也是一部分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期望而采用的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父母如果能够把陪读转化成陪伴孩子成长,将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盲点二:更多的监督和约束让孩子反感

有些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我为了你,工作都辞了,朋友也不来往了”,如果简单地从这句话来看,从中看到的是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可是,下半句才是父母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为了你做了这么多,你怎么就不成器、不争气呢?”一般都是孩子做错了或者是考试不理想的时候,父母会把心中的抱怨和不平衡发泄在孩子身上。此时,父母的陪读就会被孩子解读为监督和约束,父母爱的并不是自己,而是没有惹是生非和取得好成绩的自己。所以,父母在陪读的时候不要只盯住孩子的成绩和不足,更多的是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做孩子的朋友和坚强的后盾。

盲点三:父母陪读扼杀了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挥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陪读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小孩子在自制力和控制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方面还很欠缺,需要父母的引导和挖掘,这时候正确的陪读能够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理利用时间。但是,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父母就需要慢慢的学会放手,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多动手、多思考。这时候最忌讳的就是父母不但陪读,而且还替孩子做一些生活中本应该自己动手去做的事情,比如:洗衣服、帮着做点家务活等等。经常会有父母说:“只要你能考个好成绩比什么都强”。也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造成了孩子考上大学还要把衣服快递回家让家里人洗的怪现象,有太多的案例已经证明高分低能对孩子的未来是致命的打击。所以,在重智力的同时也关注能力的发展,才是陪读所要起到的作用。
 


相关评论
鄂公网安备 42088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