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查询试卷\课件\优质课请在此输入关键字:
网站首页 >> 卫生保健 >> 心灵鸡汤 >> 文章内容

中小学生排队进北大被挤大哭 我们需要怎样的修学游?

[日期:2013-08-12]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   阅读:404[字体: ]

数百名中小学生排队进北大参观

数百名中小学生排队进北大参观

  今年年初,我国出台《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其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那么,我国当前修学游的现状如何?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作出如上表述。

  现场:酷暑挡不住修学游脚步

  8月7日上午,北京大学东南门,大人与孩子们挤得水泄不通,就像北京上班高峰时挤地铁的人群一样。阳光并不强烈,但毕竟是酷暑时节,大人与孩子们都是满头大汗,甚至汗水湿透衣背,他们拥挤着一点点向前移动,想早一点进入北京大学的校园。

  人群里的孩子是中小学生,他们在父母的陪伴下来北京游览,走进令人神往的北京大学,他们的北京之行有了修学的意味。在北大东南门排队的人群是散客,他们不用提前预约,也没有旅行社负责安排,但要花很长的时间在拥挤的人群中排队。记者就是散客之一,从9时53分排到10时48分才进入北大。其间,记者见到一名10岁左右的男孩两次被挤哭,另一名十二三岁的男孩被挤得呕吐不止。

  与记者这样的散客要现场排队不同,据了解,团体游客可以通过预约,从北京大学的东门进入。当天记者就见到了一个团体——— 世纪明德夏令营的营员们,他们在“辅导员”的带领下仰望博雅塔,游览未名湖,拍照合影,非常热闹。这些“辅导员”都是北大、清华的学生,利用暑假勤工俭学———带这些外地的中小学生们游览北大、清华的校园,讲述自己的学习故事。

  北大医学部学生李青松就是这样的一名辅导员,这一期夏令营的时间为5天,他这5天的时间里与营员们在一起,除了游览北大、清华的校园,还在北大有一场讲座,同时还游览故宫(微博)、国家大剧院等。短短五天,这些外地的营员——— 孩子们非常兴奋。许多营员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走进北大,北大的校园真漂亮,跟公园、景区一样,在这里上学真好。

  记者在北大校园问了多家团体游的学生们,他们的日程主要是游览,他们到北大校园基本上是一种校园观光,对北大的学生和生活,也只是通过大学生“辅导员”的介绍略知一二。甚至不久前有北京一家媒体报道称,目前来京修学游一般是5天时间,但真正游览学校的时间最多只有半天,且仅两成的团队能进入北大、清华这样的高校,多数只是在校外转一圈而已。

  背景:我们需要怎样的修学游?

  对于许多中国的孩子来讲,修学游是一个很新鲜的词汇,他们很少出去旅游,遑论修学游。实际上,修学游在发达国家已很成熟。

  100多年前,英国兴起旅游时尚风——— 修学旅游:将学习与旅游融为一体。在发达国家,学生有组织、有计划的修学旅游十分盛行,并被认为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规定,小学到大学都必须完成在本国或国外的修学旅行。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明确将修学旅行及其载体青年旅舍写入了当地的教育法,对修学旅行的课程、方式、时间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随着我国留学热的不断升温,赴国外、境外的修学游发展迅速,赴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地的修学游市场很火。不过,真正让更多人关注修学游的并不是修学游本身,而是今年夏天的韩航空难事件,这一事件让许多媒体报道了赴国外修学游的巨大市场并引发对修学游的思考,特别是“只游不学”备受诟病。

  那么我们需要怎样的修学游?这里,我们不谈已经有太多讨论的海外游学。据记者调查,当前在我国国内,修学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吸引外国青少年到中国游学的修学游,比如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举办了书法暑假国际班,就是这种修学游项目;另一种是吸引中国青少年到异地游学的修学游,集中在北京、山东曲阜等少数地方,如许多旅行社打造北大、清华修学之旅,山东曲阜多年来着力培育的“曲阜经典三日修学游”。不过,国内的修学游还很不成熟,很多都是名不副实,也存在着“只游不学”的状况,适合中小学生的修学游项目及时间非常少。

  我国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过度重视应试教育,成为当下教育的一个病症。而修学游被视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意义。从历史上看,我国古代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杰出人物都曾有青少年游历的故事。从学习方法来讲,走出校园,走出书斋,也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

  今年年初,我国出台《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其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它并非不切实际的空头规定,而是有着重要的导向意义,以后,更多的修学游项目将会产生,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志愿和理想,参加不同的修学游项目,从而更加快乐地接受教育。

  访谈:修学游离中小学生有多远?

  与国外相比,国内修学旅游不太成熟是很正常的,但可以一步一步往前走。王琪延,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这样说。

  燕赵都市报:我们国家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和成长有何意义?

  王琪延:第一次从国家法律法规的层面提出来这么一个非约束性的文件,倡导中小学生通过研学旅游来拓展知识面,增长见识,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让青少年增长阅历,可以更全面地看世界。此外,修学游对各种各样知识的了解会有帮助。比如学生看到冰川,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这地方有冰川?知道这是气候形成的。这样就获得了一种知识。

  燕赵都市报:现实中,我国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有哪些困难和阻力?

  王琪延:一,时间问题。中小学生研学旅游,如果非学校组织,一般都由家长陪同,家长和孩子的假期时间不同步,孩子放假,家长不放假,《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提出落实带薪休假,如果真的落实了,这个困难就解决了。二,经济问题。比较富裕的家庭能够这样去做,而家庭贫困的孩子可能不行。三,安全问题。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中小学生出游,如果安全没有保障,家长和学校都会很担心。

  燕赵都市报:你认为,应如何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

  王琪延:第一,现在应宣传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义,要利用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等进行宣传;第二,要从制度方面提供条件,比如学校开设春秋假;第三,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研学旅行,学校组织的话成本会相对比较低,还可以得到企业的赞助,甚至孩子们不用花家里的钱(从广义来讲,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也属于教育,虽然现在还没有纳入义务教育范围)。再有,企业和景点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爱护,安全保障上更周到,价格上给予优惠等。

  燕赵都市报:现在赴国外、境外的修学游发展迅速,而国内修学游似乎热度不够,主要限于北京等地。而且更多存在“只游不学”的现象。您对国内修学游的现状如何评价,您认为修学游的内涵应是什么?

  王琪延:与国外相比,国内修学旅游不太成熟。像日本、美国,这些孩子到了假期,会找一个国度,一个地区,有时候去报一个班,有时候去学一种技能,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修学旅行。其中就有国外的孩子到中国来学孔子、孟子的著作。

  当前我国国内修学游只是一种形式的“游”,谈不上“修学”,还属于观光阶段,热度也不够,最关键的一点是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使然,是很正常的,想马上热起来也不太现实,但可以一步一步往前走。随着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修学游的项目会更多样化,人们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国内修学游会慢慢发展成熟。

  燕赵都市报:政府、学校应如何对待修学游?

  王琪延:修学游应该是游客住下来,利用一段时间去学一种技能或一门课。可以开发的适合中小学生的项目有很多,旅游企业应该去开发这种东西。政府应该细化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政策和制度,比如哪些东西可以减免税,学校可以考虑开设春秋假等。在国外,一些孩子甚至可以不学学校的某些课程而去修学旅行,我们的学校将来应该允许这种做法,应该有制度上的变更。


相关评论
鄂公网安备 42088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