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查询试卷\课件\优质课请在此输入关键字:
网站首页 >> 生物题库 >> 高三试题 >> 文章内容

北京市东城区普通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附解析

[日期:2015-01-03]   来源:生物百花园  作者:生物百花园   阅读:117[字体: ]

北京市东城区普通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ntLtTNz

一、选择题部分,1-30题,共3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所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
1.(1分)下列化合物与其基本组成单位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抗体﹣﹣氨基酸 B. 麦芽糖﹣﹣葡萄糖
  C. DNA﹣﹣脱氧核糖核苷酸 D. 脂肪﹣﹣甘油

考点: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蛋白质的多样性和基本组成单位,糖类的分类和基本组成单位,核酸的分类和基本组成单位,脂肪的基本组成单位,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 解:A、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A正确;
B、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形成的二糖,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B正确;
C、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C正确;
D、脂肪的组成单位是甘油和脂肪酸,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进行比较识记的能力.
 
2.(1分)从水母体内提取的绿色荧光蛋白(简称GFP)含有1条多肽链,由238个氨基酸组成,能发出绿色荧光.下列有关GF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GFP可应用于基因工程
  B. GFP的多肽链合成时产生236个肽键
  C. GFP基因存在于水母体内的所有体细胞
  D. 组成GFP的每种氨基酸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考点: 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分析: 在蛋白质分子合成过程中①失去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解答: 解:A、GFP是蛋白质,可根据蛋白质工程推测DNA的碱基序列获取目的基因,用于基因工程,A正确;
B、GFP是1条多肽链,所以合成是产生237个肽键,B错误;
C、GFP基因存在于水母体内的所有体细胞,但只在特定的细胞中表达,C正确;
D、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特点是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蛋白质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氨基酸数量、肽键数和肽链数的关系.
 
3.(1分)如图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图中A、B、C、D、E、F表示某些物质,a、b、c、d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若是癌细胞的细胞膜,则物质B比正常细胞少
  B. 若是线粒体膜,则b运输的气体是O2
  C. 若是浆细胞的细胞膜,则抗体以d方式分泌
  D. a的运输方式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考点: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分析: 1、图中A是蛋白质,B是磷脂双分子层,D是糖蛋白,只分布在细胞膜外侧(由此可以判断物质是进细胞还是出细胞).
2、a、d方式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属于进细胞,d属于运出细胞;b、c方式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自由扩散细胞,b属于进入细胞,c属于运出细胞.
解答: 解:A、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使得癌细胞容易扩散和转移,A正确;
B、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图中b、c方式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自由扩散细胞,b属于进入细胞,c属于运出细胞,则b和c分别表示O2、CO2,B正确;
C、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运输方式是胞吞,方式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出细胞,C错误;
D、a的运输方式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即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物质的跨膜运输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4.(1分)下列关于细胞共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都能合成有氧呼吸酶
  B.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都相同
  C. 都能合成核酸和激素
  D. 都有以磷脂和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膜结构

考点: 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据此答题.
解答: 解:A、厌氧型生物的细胞不能合成有氧呼吸酶,A错误;
B、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合成蛋白质的产生都是核糖体,B正确;
C、细胞都能合成核酸,但只要特定的细胞才能合成激素,C错误;
D、所有的细胞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就是磷脂和蛋白质,D正确.
故选:BD.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5.(1分)如图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B. ②是产生核糖体、mRNA和蛋白质的场所
  C. 一般来说,衰老细胞中的细胞核体积缩小
  D. DNA和RNA从结构③进入细胞质消耗ATP

考点: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 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①染色质(DNA和蛋白质)、②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③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解答: 解:A、①是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真核生物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但原核细胞和病毒没有染色体,A正确;
B、②是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错误;
C、衰老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C错误;
D、③是核孔,有利于mRNA等大分子物质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但具有选择性,DNA不会从细胞核出来进入细胞质,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结合细胞核的结构模式图,考查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关键是理解细胞核的结构.
 
6.(1分)下列关于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内膜上均可以形成ATP
  B. 溶酶体能合成多种水解酶,降解被吞噬的物质
  C. 中心体见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D. 液泡内有细胞液,含糖类、光合色素、蛋白质等

考点: 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 合成ATP的场所包括: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
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
植物细胞中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液泡,叶绿体中的色素为光合色素,能够吸收、传递、转换光能;而液泡中往往含有花青素,与植物的花瓣、果实的颜色有关.
解答: 解:A、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形成大量ATP;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可以形成ATP,但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不是叶绿体内膜,A错误;
B、水解酶是在核糖体中合成之后再运到溶酶体的,溶酶体自身不能合成大分子物质,B错误;
C、中心体见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C正确;
D、液泡内有细胞液,含糖类、花青素、蛋白质等,而光合色素存在于叶绿体中,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相关细胞器的功能;分清液泡和叶绿体中色素的区别;识记产生ATP的场所等.
 
7.(1分)下列关于绿藻和螺旋藻(属蓝藻门,颤藻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绿藻和螺旋藻都有细胞壁,且成分相同
  B. 绿藻有成形的细胞核,而螺旋藻没有
  C. 绿藻和螺旋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与它们含有叶绿体有关
  D. 绿藻和螺旋藻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都是核糖体,这与它们含有核仁有关

考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 1、绿藻是真核生物,螺旋藻是原核生物,梳理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2、与真核细胞相比,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这是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原核细胞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组成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原核细胞虽然有细胞壁,但是组成成分与植物细胞壁不同,是肽聚糖.
解答: 解:A、绿藻的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螺旋藻的细胞壁的组成成分是肽聚糖,A错误;
B、绿藻是真核生物,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螺旋藻是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B正确;
C、螺旋藻是原核细胞,无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是细胞质中的光合片层,C错误;
D、螺旋藻是原核细胞,无成型的细胞核,也无核仁,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
 
8.(1分)(2010•合肥一模)“达菲”(又名磷酸奥司他韦),是目前人们公认的抵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有效药物之一.该药能对流感病毒表面的一种蛋白质﹣﹣神经胺酶起抑制作用,从而使流感病毒不能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达菲”能阻止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体细胞内的繁殖
  B. “达菲”能阻止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体细胞间扩散
  C. “达菲”能使甲型H1N1流感病毒丧失对人体细胞的识别能力
  D. “达菲”能使甲型H1N1流感病毒中控制神经胺酶的基因发生突变

考点: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达菲”的作用是作用于神经胺酶,抑制神经胺酶的作用,使流感病毒不能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进而抑制流感病毒继续感染其他细胞.
解答: 解:A、由题意可知,“达菲”能阻止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体细胞间是扩散,不能抑制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体细胞内的繁殖,A错误;
B、由A分析可知,B正确;
C、由A分析可知,C错误;
D、由题意可知,“达菲”的作用是抑制神经胺酶的作用,不是使甲型H1N1流感病毒中控制神经胺酶的基因发生突变,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免疫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题干信息,根据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9.(1分)在一个新鲜萝卜中挖一凹槽,在凹槽中放入浓盐水.一段时间后,萝卜变软,凹槽中水分增多.下列图示的实验与此实验原理差异最大的是(  )
  A. B. C. D.

考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浓盐水的浓度比新鲜萝卜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细胞渗透失水,萝卜变软,凹槽中的水分增多.
解答: 解:A、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中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A错误;
B、该装置是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与渗透作用无关,B正确;
C、该装置具有半透膜和浓度差,能发生渗透作用,C错误;
D、动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动物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反之,则细胞失水皱缩,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渗透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难度适中.
 
10.(1分)生长于较弱光照条件下的植物,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时,其光合速率并未随之增加,主要限制因素可能是(  )
  A. 细胞呼吸和暗反应 B. 暗反应
  C. 光反应 D. 细胞呼吸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光照强弱、温度高低、CO2浓度高低、水肥供应等,二氧化碳的浓度影响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以后,二氧化碳的固定反应加强,导致三碳化合物的合成量增多,进而影响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反应,三碳化合物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的[H]和ATP.
解答: 解:正常情况下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光合作用强度应该增强,但是本题中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光合作用没有增强,而且题干的信息“在较弱的光照下”,说明光反应提供的[H]和ATP不多,没有办法再提供更多的[H]和ATP,无法加快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这个反应,所以主要限制因子是光反应.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平时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探讨外界影响因素,例如光照强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等,但是这些因素也是需要通过内部因素影响光合作用,比如温度影响的酶的活性、光照强度和色素相关联、二氧化碳和暗反应相关联,所以需要将这些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相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11.(1分)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酶都是活细胞内利用氨基酸合成的
  B. 若要长期保存酶,应将其放在低温环境下
  C. 人体内环境pH变化影响细胞内酶的催化作用
  D. 酶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发挥催化作用的

考点: 酶的概念;酶促反应的原理;酶的特性..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解答: 解:A、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的酶是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利用氨基酸合成的,化学本质是RNA的酶不是在活细胞内利用氨基酸合成的,A错误;
B、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低温使酶的活性降低,当温度升高后,酶又可以恢复活性,因此,若要长期保存酶,应将其放在低温环境下,B正确;
C、酶活性受pH的影响,人体内环境pH的变化会影响细胞内pH的变化,进而影响细胞内酶的催化作用C正确;
D、酶促反应的原理是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即酶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发挥催化作用,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酶的知识,对酶的概念、本质和影响因素的识记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2.(1分)(2010•西城区二模)人体细胞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每天需要水解200﹣300摩尔ATP,但人体细胞中ATP的总量只有约0.1摩尔.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ATP和ADP的相互转化保证了机体对能量的需求
  B. ATP由3个磷酸基团和1个腺嘌呤构成
  C. 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为人体细胞活动提供的ATP最多
  D. 人体细胞内形成ATP的场所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

考点: 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分析: 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易断裂,释放大量的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所以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反应式为:ATP⇌ADP+Pi+能量,方程从左到右时能量代表释放的能量,用于一切生命活动;方程从右到左时能量代表转移的能量,动物中为呼吸作用转移的能量,而植物中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据此答题.
解答: 解:A、生物体内ATP的含量很少,但ATP和ADP相互转化的速度很快,这可以保证机体对能量的需求,A正确;
B、ATP由3个磷酸基团和1个腺嘌呤核苷构成,B错误;
C、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能为生命活动提供ATP,其中第三阶段为生命活动提供的ATP最多,C正确;
D、人体细胞中合成ATP的途径是细胞呼吸,因此人体细胞内形成ATP的场所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要求考生识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掌握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意义,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3.(1分)如图中曲线a表示在最适t℃、最适pH条件下,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曲线的AB段限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底物浓度
  B. 在曲线的B点时再加入一定量的酶,可以用曲线b表示
  C. 酶的数量减少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c表示
  D. 减少pH值,重复该实验,曲线中B点位置不变

考点: 酶的特性..
分析: 根据题意,曲线a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所以改变温度和pH都会导致酶活性降低,使酶促反应速率减慢,对应c曲线.曲线AB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升高,反应速率逐渐加快;B点后,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升高,反应速率不再加快,此时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是酶浓度,所以在B点增加酶浓度,反应速率会加快,对应b曲线.
解答: 解:A、AB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升高,反应速率逐渐加快,说明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浓度,A正确;
B、B点后反应速率不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快,说明反应物浓度不是限制因素,可能受到酶浓度的限制,因此当B点及以后提高酶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B正确;
C、酶浓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酶量减少后,酶促反应速率会降低,其反应速率可用曲线c表示,C正确;
D、曲线a表示在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若减小pH,会导致酶活性降低,使酶促反应速率减慢,因此A、B点位置都会下移,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曲线图的分析,要求考生能准确判断出同一条曲线中不同段或不同点的影响因素,还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的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判断环境条件改变后,曲线的走向或曲线中相关点的位置如何移动.
 
14.(1分)在一个细胞周期中,以下变化可能发生于同一时期的是(  )
  A. 染色体数目加倍和着丝粒的分裂 B. DNA分子的复制和染色体数目加倍
  C. 着丝粒的分裂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 细胞板的出现和纺锤体的出现

考点: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 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变化特点:
(1)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染色质丝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解体,核膜消失,细胞两极发出纺缍丝,形成纺缍体.(记忆口诀:膜仁消失显两体).
(3)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两侧都有纺缍丝附着,并牵引染色体运动,使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这个时期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同时注意赤道板并不是一个具体结构,是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记忆口诀:形数清晰赤道齐).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分向两极的两套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记忆口诀:点裂数增均两极).
(5)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缍体消失,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将一个细胞分成二个子细胞.(记忆口诀:两消两现重开始).
解答: 解:A、在有丝分裂后期时,会由于染色体着丝点的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
B、DNA分子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而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有丝分裂后期,B错误;
C、着丝粒的分裂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错误;
D、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细胞板的出现在末期,而纺锤体出现在前期,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变化特点等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有关变化,并且准确判断选项中各变化发生的时期,难度不大.
 
15.(1分)如图表示植物细胞代谢的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蓝藻细胞的①②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膜上,③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B. 植物细胞④过程的进行与⑤~⑩过程密切相关,与②过程无关
  C. 若植物缺Mg则首先会受到显著影响的生理过程是②
  D. 图中②过程O2的释放量小于⑩过程O2的吸收量,则该植物体内有机物的量将减少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分析图示,①表示细胞渗透作用吸水,②表示光反应阶段,③表示暗反应阶段,④表示吸收矿质元素离子,⑤表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⑥⑦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⑧⑨⑩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
解答: 解:A、蓝藻细胞是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其光合作用发生在光合片层上,A错误;
B、植物细胞④吸收矿质元素离子是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量,故与⑤~⑩呼吸作用过程密切相关,与②光反应过程无关,B正确;
C、Mg是合成叶绿素的成分,光反应阶段需要叶绿素吸收光能,若植物缺Mg则叶绿素的合成受到影响,首先会受到显著影响的生理过程是②光反应过程,C正确;
D、图中②光反应过程O2的释放量小于⑩有氧呼吸过程O2的吸收量,则净光合作用量<0,该植物体内有机物的量将减少,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及两者的联系.考查了学生识图、析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理解能力,有一定的难度.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水.
 
16.(1分)在生产生活中广泛运用细胞呼吸的原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及时为板结的土壤松土透气能保证根细胞的正常呼吸
  B. 慢跑促进人体细胞的有氧呼吸,使细胞产生较多能量
  C. 皮肤破损较深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
  D. 透气性好的“创可贴”可保证人体细胞的有氧呼吸

考点: 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 1.对于板结的土壤及时进行松土透气,可以使根细胞进行充分的有氧呼吸,从而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对无机盐的吸收.此外,松土透气还有利于土壤中好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这能够促使这些微生物对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从而有利于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
2.有氧运动是指人体细胞充分获得氧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体育锻炼.人体细胞通过有氧呼吸可以获得较多的能量.相反,百米冲刺和马拉松长跑等无氧运动,是人体细胞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的高速运动.无氧运动中,肌细胞因氧不足,要靠乳酸发酵来获取能量.因为乳酸能够刺激肌细胞周围的神经末梢,所以人会有肌肉酸胀乏力的感觉.
3.较深的伤口里缺少氧气,破伤风芽孢杆菌适合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并大量繁殖.所以,伤口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患者应及时请医生处理.
4.选用“创可贴”等敷料包扎伤口,既为伤口敷上了药物,又为伤口创造了疏松透气的环境、避免厌氧病原菌的繁殖,从而有利于伤口的痊愈.
解答: 解:A、对于板结的土壤及时进行松土透气,可以使根细胞进行充分的有氧呼吸,从而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对无机盐的吸收,A正确;
B、慢跑可以促进人体细胞的有氧呼吸,释放大量的能力,使细胞获得较多能量,B正确;
C、较深的伤口里缺少氧气,破伤风芽孢杆菌适合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并大量繁殖.所以,伤口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患者应及时请医生处理,C正确;
D、选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是为了防止伤口处厌氧菌生存和繁殖,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理解联系实际,对社会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7.(1分)如图所示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情况.下列不正确的是(  )

  A. a→b可表示DNA分子复制 B. b→c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
  C. c→d可表示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 D. d→e可表示有丝分裂间期过程

考点: 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 分析曲线图:图示为一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曲线图,其中a→b段是DNA复制形成的;b→c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也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c→d段是着丝点分裂导致的;d→e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也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解答: 解:A、a→b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由1变为2,是由于间期DNA复制形成的,A正确;
B、b→c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也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B正确;
C、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由2变为1,是由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的,C正确;
D、d→e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结合一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曲线段形成的原因或代表的时期,再判断各选项.
 
18.(1分)研究发现,诱导人体表皮细胞使之具有胚胎干细胞活动特征,且这些细胞可以转变为心脏和神经细胞.下列与此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诱导后的细胞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
  B. 人体表皮细胞具有全能性
  C. 该研究说明细胞分化是可以逆转的
  D. 该研究可以为治疗心血管绝症提供帮助

考点: 细胞的分化..
分析: 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意义: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解答: 解:A、诱导后的细胞可转变为心脏和神经细胞,说明其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A正确;
B、诱导后的细胞没有发育成人体,因此不能说明人体表皮细胞具有全能性,B错误;
C、诱导人体表皮细胞可使之具有胚胎干细胞活动特征,这说明细胞分化是可以逆转的,C正确;
D、根据题干信息“这些细胞可以转变为心脏和神经细胞”可知,该研究可以为治疗心血管绝症提供帮助,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特点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9.(1分)下列有关细胞凋亡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皱缩、核染色质固缩表明细胞处于衰老状态
  B. 图示过程只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C. 吞噬细胞吞噬凋亡小体与溶酶体有关
  D. 细胞凋亡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与细胞坏死有明显区别

考点: 细胞凋亡的含义..
分析: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解答: 解:A、细胞皱缩、染色质固缩是细胞衰老的特征,A正确;
B、细胞凋亡过程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B错误;
C、吞噬细胞吞噬凋亡小体与细胞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C正确;
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有利;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属于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结合细胞凋亡过程图解,考查细胞凋亡和免疫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意义;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尤其是防卫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0.(1分)下列基因的遗传无法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B.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
  C. 一对性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D.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考点: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子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由此可见,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解答: 解:A、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符合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A正确;
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会自由组合,遵循孟德尔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一对性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而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符合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C正确;
D、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但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明确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21.(1分)有关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后代有9种表现型
  B. F1产生的精子中,YR和yr的比例为1:1
  C. F1产生YR的卵和YR的精子的数量比为1:1
  D.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精子和4种卵自由结合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两对相对性状的黄色圆粒豌豆实验,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黄色圆粒豌豆YyRr,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能产生4种配子.
解答: 解:A、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后代表现型=2×2=4,A错误;
B、F1产生的精子中,共有YR、yr、Yr和yR4种基因型,比例为1:1:1:1,其中YR和yr的比例为1:1,B正确;
C、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数量比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少,即雄配子多于雌配子,C错误;
D、基因的自由组合是指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随机结合是受精作用,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2.(1分)含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F1)与隐性纯合类型测交,测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直接反映的是(  )
  A. F1的基因组成 B. F1的基因行为
  C. F1的表现型 D. F1的配子种类及比值

考点: 测交方法检验F1的基因型..
分析: 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为了确定子一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解答: 解:测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可以直接反映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值,进而再推测出F1的基因组成及表现型,但不能反映F1的基因行为.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测交法检验F1的基因型,要求考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掌握测交的概念和意义,紧扣题干中“直接”一词,明确测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直接反映了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值,再选出正确的答案.
 
23.(1分)科研人员从南瓜的某一品种中发现了一株突变型植株(H﹣f),进行相关杂交实验,结果如表2,据此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表1:H与H﹣f的性状比较
植株
性状 H
(野生型) H﹣f
(突变型)
果形 扁圆形 长纺锤形
单果质量 1.12 1.37
表2:杂交实验及结果
组别 杂交组合 结果(野生型:突变型)
1 ♂H﹣f×♀H 47:0
2 ♀H﹣f×♂H 43:0
3 F1自交 40:12
4 F1×H 49:0

  A. F1自交,子代性状分离比接近于4:1
  B. 南瓜果形的扁圆形和长纺锤形称为相对性状
  C. 通过第1、2组实验,可判断突变型为显性性状
  D. F1自交得到的数据,判断突变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考点: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生物的性状与相对性状..
分析: 分析表格2:第1、2组实验中,后代均为野生型,说明野生型相对于突变型为显性性状;F1自交后代分离比为40:12≈3:1,说明突变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解答: 解:A、F1自交,子代性状分离比为40:12≈3:1,A错误;
B、南瓜果形的扁圆形和长纺锤形是同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B正确;
C、通过第1、2组实验,可判断突变型为隐性性状,C错误;
D、F1自交得到的数据,判断突变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相对性状、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相对性状的概念,能扣住关键词答题;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表中信息作出准确的判断.
 
24.(1分)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孩子既是红绿色盲又是XYY的患者,从根本上说,前者的病因与父母中的哪一方有关,后者的病因发生的时期是(  )
  A. 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二次分裂 B. 与父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C. 与父母亲都有关,受精作用 D. 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考点: 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分析: 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孩子既是红绿色盲患者,这是因为母亲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的缘故;男孩从根本上说体内多了一条Y染色体,体内两条Y染色体,属于姐妹染色单体,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移向同一极的结果.
解答: 解:根据题干信息,一对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红绿色盲的患者(XaYY),推断该夫妇的基因型为XAXa,XAY.因此,患红绿色盲小孩的色盲基因来自其母亲,YY染色体来自父亲.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YY染色体只能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Y染色体的染色单体未分离而进入同一极所致.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遗传和减数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1分)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和ZW型
  B.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C.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随性染色体传递
  D. 伴性遗传均有交叉遗传和隔代遗传现象

考点: 伴性遗传..
分析: 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基因在染色体上,并随着染色体传递.隔代交叉遗传是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次级精母细胞不一定含有Y染色体.
解答: 解:A、人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ZW型是鸟类等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A错误;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只有那些能影响到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性激素合成的基因才与性别决定有关,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与人类红绿色盲有关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B错误;
C、基因在染色体上,伴随染色体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C正确;
D、伴X隐性遗传病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的特点,但伴X显性遗传病和伴Y遗传病没有此特点,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性别决定、伴性遗传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26.(1分)为了鉴定个体8与本家族的亲缘关系,下列方案可行的是(  )

  A. 比较个体8与2的常染色体DNA序列 B. 比较个体8与3的Y染色体DNA序列
  C. 比较个体8与5的Y染色体DNA序列 D. 比较个体8与2的X染色体DNA序列

考点: 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分析: DNA分子具有特异性,遗传具有它独特的单一性,检测者的叔叔与父亲都继承了爷爷的Y染色体,所以叔叔的Y染色体上的基因是最接近8号的染色体对照样本.
解答: 解:A、8号的常染色体可来自1号,也可来自2号,A错误;
B、8号的Y染色体来自6号,6号和5号的Y染色体都来自1号,B错误;
C、8号的Y染色体来自6号,6号和5号的Y染色体都来自1号,所以比较8与5的Y染色体DNA序列的方案可行,C正确;
D、2号的X染色体不能传给8号,所以比较8与2的X染色体DNA序列是不可行的,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DNA分子特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7.(1分)CCTV﹣4“国际频道”曾报道,广东出入境检疫部门连续两次从美国进口冻猪肾和加拿大进口冻猪肉中检测出兽药残留物﹣莱克多巴胺.这种兽药对人体细胞的毒性大小可以采用的检测技术是(  )
  A. 组织培养技术 B. 细胞融合技术 C. 动物细胞培养 D. 基因拼接技术

考点: 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过程..
分析: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用途有:①生产有价值的生物制品,如病毒疫苗、干扰素等;②生产基因工程技术中所用的受体细胞;③可以用于检测有毒物质;④培养的各种细胞可直接用于生理、病理、药理等方面的研究.
解答: 解:许多致畸、致癌物质加入培养液后,培养细胞会发生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根据变异细胞占全部培养细胞的百分数,可以判断某种物质的毒性.动物细胞培养已经成为检测有毒物质的快速而灵敏的有效手段.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28.(1分)下列技术或方法与原理相符的是(  )
  A. 人参细胞培养和杂交瘤细胞的培养﹣﹣细胞全能性
  B. 植物组织培养和制备单克隆抗体﹣﹣细胞增殖
  C. 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细胞膜的流动性
  D. 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植物细胞壁﹣﹣酶的高效性

考点: 细胞融合的概念及方法;植物培养的条件及过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分析: 1、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2、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
3、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
项目 细胞融合原理 细胞融合方法 诱导手段 用途
植物体细胞杂交 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的全能性) 去除细胞壁后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离心、电刺激、聚乙二醇等试剂诱导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获得杂交植株
动物细胞融合 细胞膜的流动性 使细胞分散后,诱导细胞融合 离心、电刺激、聚乙二醇、灭活病毒等试剂诱导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技术之一

解答: 解:A、人参细胞培养和杂交瘤细胞的培养﹣﹣细胞增殖,A错误;
B、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B错误;
C、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
D、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植物细胞壁﹣﹣酶的专一性,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及过程、植物体细胞杂交、细胞融合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识记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识记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9.(1分)下列关于生态工程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窦店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是一个样板,各地可以照搬
  B. 生态农业的建立不能提高各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效率
  C. 不同的生态工程体现的原理完全相同
  D. 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只在于恢复生态

考点: 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分析: 生态工程建设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原则,使一个系统产生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而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解答: 解:A、窦店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是一个样板,但不一定适合各个地方,故各地不能照搬,A错误;
B、生态农业的建立不能提高各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但能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使能量更多的流向人类,B正确;
C、不同的生态工程体现的原理不完全相同,C错误;
D、生态工程建设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建设目的和原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关键在于知识点的掌握.
 
30.(1分)下列生物学实验及操作,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 验 实验操作
A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检测酒精浓度
B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用层析液分离出四条色带
C 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撕取紫色洋葱的外表皮作为观察材料
D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 选择根尖分生区作为观察材料

  A. A B. B C. C D. D

考点: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 阅读题干和表格可知本题是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 解:A、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A错误;
B、叶绿体中含有4种色素,所以用层析液分离出四条色带,B正确;
C、在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的实验过程中,为了便于观察,选择撕取紫色洋葱的外表皮作为观察材料,因为外表皮呈现紫色,不用染色即可清楚观察实验现象,C正确;
D、根尖分生区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所以可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二、非选择题部分,31-36题,共50分;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31.(10分)如图表示小肠上皮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括号中填数字编号,横线上填文字)

(1)膜蛋白A在执行相应功能时需要消耗ATP,提供ATP的结构主要是图中[ 6 ] 线粒体 .
(2)细胞面向肠腔的一侧形成很多微绒毛,以增多细胞膜上 载体蛋白(膜蛋白A) 数量,高效地吸收来自肠腔的葡萄糖等物质.
(3)细胞膜表面还存在水解双糖的膜蛋白D,说明膜蛋白具有 生物催化(或催化) 功能.
(4)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ATP 以 胞吞 方式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 流动性 .
(5)膜蛋白的合成场所是[ 1 ] 核糖体 ;图示四种膜蛋白功能的差异是由结构差异造成的,导致结构差异的直接原因是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以及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根本原因是 控制四种膜蛋白合成的基因(或DNA)不同 .

考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 1、分析题图可知,图中1是核糖体,2是高尔基体,3是内质网,4是核仁,5是核膜,6是线粒体.
2、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 直接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肽链形成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根本原因是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蛋白质功能多样性.
3、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动物细胞ATP来自呼吸作用,主要是有氧呼吸过程,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解答: 解:(1)动物细胞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物质ATP主要来源于线粒体,及图中的6结构.
(2)分析题图可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细胞面向肠腔的一侧形成很多微绒毛,增加量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这一结构特点是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
(3)由题意知,有的膜蛋白能水解双糖,说明膜蛋白具有催化生物化学反应的功能.
(4)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是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胞吞,这依赖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特点.
(5)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即图中的1结构;图示四种膜蛋白功能不同,原因是蛋白质的结构不同,蛋白质结构不同的直接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以及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由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是DNA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控制合成的,因此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基因(或DNA)不同.
故答案为:
(1)[6]线粒体 (
(2)载体蛋白(膜蛋白A)
(3)生物催化(或催化)
(4)胞吞 流动性
(5)[1]核糖体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以及多肽链的空间结构同
控制四种膜蛋白合成的基因(或DNA)不同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不同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结合题干信息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
 
32.(7分)研究人员以某植物为材料,利用图甲装置,对影响光合作用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研究.

(1)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两种物质是 ATP 和 [H] .
(2)在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图甲装置由阳光下移至黑暗处,则植物叶肉细胞内三碳化合物含量 增加  (填“增加”或“减少”)
(3)为了探究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首先应在图甲装置的烧杯内加入CO2缓冲液(保持瓶内CO2量大致不变),然后再打开该装置的活塞开关,使U形管两侧液面如图所示,然后关闭活塞.实验的观察指标是U形管A侧液面的变化值.在每一给定温度且其他条件均相同、适宜的情况下光照l小时,实验数据如下表: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水柱高度(mm/h) 1.0 1.7 2.5 3.2 3.7 3.5 3.0
请分析水柱高度表示的是 净光合速率 (填总光合速率或净光合速率).
(4)去除图甲的水浴装置后,将植物置于自然条件下进行培养,用CO2浓度测定仪测得了该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绘成乙图的曲线.其中A~B段CO2相对含量升高是因为 植物的细胞呼吸速率大于光合作用速率 ,影响B~D段CO2相对含量下降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光照强度 ,在一天当中,植物B有机物积累量最多是在曲线的 F 点.

考点: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分析图解:图甲实验装置中,如果烧杯中放置二氧化碳缓冲液,并且提供光照,该缓冲液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稳定的二氧化碳来源,此时装置中变化的气体是氧气,因此左侧的水柱高度能够表示净光合速率强度;如果烧杯中放置NaOH溶液,并且提供黑暗条件,由于该溶液可以吸收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变化的气体量仍为氧气量,此时该值可以表示呼吸速率.
图乙中,B点和F点表示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B点之前、F点之后,CO2相对增加,净光合速率小于0,说明只进行呼吸作用,或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BF段CO2相对减少,表示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
解答: 解:(1)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两种物质是ATP和[H].
(2)光照直接影响的是光反应,而光反应能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将图甲装置由阳光下移至黑暗处,将导致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减少,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减慢,而二氧化碳的固定在短时间内不受影响,所以植物叶肉细胞内三碳化合物含量增加.
(3)图甲实验装置中,如果烧杯中放置二氧化碳缓冲液,并且提供光照,该缓冲液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稳定的二氧化碳来源,此时装置中变化的气体是氧气,因此左侧的水柱高度能够表示净光合速率强度.
(4)分析乙图的曲线,其中A~B段植物的细胞呼吸速率大于光合作用速率,CO2相对含量升高.B~D段光照强度降低,CO2相对含量下降.在一天当中,F点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即净光合速率等于0,F点之后CO2相对增加,净光合速率小于0,故植物有机物积累量最多是在曲线的F点.
故答案为:
(1)ATP[H](无先后顺序)
(2)增加
(3)净光合速率
(4)植物的细胞呼吸速率大于光合作用速率 光照强度 F
点评: 本题结合实验及曲线图,综合考查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掌握净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之间的关系,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作出合理的解释.
 
33.(7分)图中编号①~⑤的图象是显微镜下拍到的二倍体百合(2n=24)的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图象.请回答问题:

(1)将捣碎的花药置于载玻片上,滴加 碱性染料(或醋酸洋红或龙胆紫均给分) 染色1~2min,制成临时装片.在光学显微镜下可通过观察细胞中 染色体 的形态、数目和位置的变化来判断该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
(2)据图分析,图②中细胞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 分离(或分开) ,非同源染色体 自由组合 .图③中细胞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 联会(或“两两配对”) ,并且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 发生交叉互换.请将上述细胞图象按分裂时期进行排序:①→ ③→②→⑤→④ .

考点: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①~⑤是显微镜下拍到的二倍体百合(2n=24)的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图象,其中①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⑤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解答: 解:(1)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观察细胞减数分裂实验中,需用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或醋酸洋红)对染色体进行染色,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确定细胞所处的时期.
(2)图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图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此时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并且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交叉互换;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分裂图的先后顺序为①→③→②→⑤→④.
故答案为:
(1)碱性染料(或醋酸洋红或龙胆紫均给分) 染色体
(2)分离(或分开) 自由组合 联会(或“两两配对”)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 ③→②→⑤→④
点评: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象,考查观察细胞减数分裂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根据图中染色体行为准确判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识记观察细胞减数分裂实验的步骤,明确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34.(8分)某植物的花色有紫色、红色和白色三种类型,下表为该植物纯合亲本间杂交实验的结果,请分析回答:
组 亲本 F1 F2
1 白花×红花 紫花 紫花:红花:白花=9:3:4
2 紫花×红花 紫花 紫花:红花=3:1
3 紫花×白花 紫花 紫花:红花:白花=9:3:4
(1)该性状是由 两 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决定的,且只有在 两 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才能开 紫 花.
(2)若表中红花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则第1组实验中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为 AAbb ,F2表现为白花的个体中,与白花亲本基因型相同的占  ;若第1组和第3组的白花亲本之间进行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应为 全为白花 .
(3)若第3组实验的F1与某纯合白花品种杂交,请简要分析杂交后代可能出现的表现型比例及相对应的该白花品种可能的基因型:
①如果杂交后代紫花与白花之比为1:1,则该白花品种的基因型是 AAbb ;
②如果 杂交后代紫花:红花:白花=1:1:2 ,则该白花品种的基因型是aabb.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由表格可知,组1F2的表现型紫花:红花:白花=9:3:4,可推测紫花为双显性,即只有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才能开紫花.
解答: 解:(1)由表格可知,组1F2的表现型紫花:红花:白花=9:3:4,是9:3:3:1的变形,所以该性状是由 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决定的,双显性表现为紫色,即只有在 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才能开 紫花.
(2)组1F2的表现型紫花:红花:白花=9:3:4,所以F1的紫花基因型为AaBb,红花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则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为 AAbb.F2表现为白花基因型为AAbb:Aabb:aabb=1:2:1,所以与白花亲本基因型相同的占;同理组3中F1的紫花基因型为AaBb,所以组3中亲本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第1组和第3组的白花亲本之间进行杂交,即AAbb×aabb,后代基因型为Aabb,表现型为 全为白花.
(3)第3组实验的F1为AaBb,纯合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
①若该白花品种的基因型是 AAbb,F1与纯合白花品种杂交,即AaBb×AAbb,子代基因型有四种,分别为AABb、AAbb、AaBb、Aabb,紫花与白花之比为1:1.
②若白花品种的基因型是aabb,F1与纯合白花品种杂交,即AaBb×aabb,子代的基因型有四种,AaBb、Aabb、aaBb、aabb,紫花:红花:白花=1:1:2.
故答案为:
(1)两 两 紫
(2)AAbb 全为白花
(3)①AAbb ②杂交后代紫花:红花:白花=1:1:2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要求学生掌握9:3:3:1的变式,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5.(8分)某种果蝇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直翅(B)对弯翅(b)为显性,红眼(D)对白眼(d)为显性.现有这种果蝇的一个个体,基因组成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长翅与残翅、直翅与弯翅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不遵循 ,理由是 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
(2)该果蝇的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精细胞时,在染色体不发生交叉互换情况下,基因A与a分离的时期是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形成精细胞的基因型为 AbXD、abY、AbY、abXD .
(3)若该果蝇与基因型为aabbXdXd的雌果蝇交配,后代中表现型为 长弯翅红眼雌蝇、长弯翅白眼雄蝇、残弯翅红眼雌蝇、残弯翅白眼雄蝇 ,其比例为 1:1:1:1 .
若在该果蝇的群体中,选择两个亲本进行杂交,使后代中雌性全部为红眼,雄性一半为红眼,一半为白眼,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 XDXd 、 XDY .
 

考点: 伴性遗传..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控制长翅与残翅、直翅与弯翅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都位于Ⅲ号染色体上,控制红眼与白眼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据此答题.
解答: 解:(1)由图可知,控制长翅和残翅、直翅和弯翅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根据题意,没有交叉互换的情况下,A与a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两者分离的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图示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XDY,产生四种精细胞,其基因型为AbXD、abY、AbY、abXD.
(3)由于图示果蝇产生的AbXD、abY、AbY、abXD四种精细胞的比例为1:1:1:1,所以该果蝇与基因型为aabbXdXd的雌果蝇交配,后代中表现型为长弯翅红眼雌蝇、长弯翅白眼雄蝇、残弯翅红眼雌蝇、残弯翅白眼雄蝇,比例为1:1:1:1.
若只考虑眼色这一对相对可性状,选择XDXd和XDY作亲本进行杂交,后代中雌性全部为红眼,雄性一半为红眼,一半为白眼.
故答案为:
(1)不遵循 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AbXD、abY、AbY、abXD
(3)长弯翅红眼雌蝇、长弯翅白眼雄蝇、残弯翅红眼雌蝇、残弯翅白眼雄蝇 1:1:1:1
(4)XDXd XDY
点评: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和自由组合规律,要求学生掌握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能根据子代的表现型推断出亲本的基因型.
 
36.(10分)我们日常吃的大米中铁含量极低,科研人员通过基因工程等技术,培育出了铁含量比普通大米高60%的转基因水稻,改良了稻米的营养品质.下图为培育转基因水稻过程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铁结合蛋白基因来自菜豆,且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已知,可以用 化学合成(或人工合成或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 法获得此目的基因或 PCR 扩增目的基因.
(2)构建重组Ti质粒时,通常要用 (同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或限制酶)  分别切割 含目的基因(或铁结合蛋白基因)的DNA片段和质粒 .将重组Ti质粒转入农杆菌时,可以 CaCl2(或Ca2+) 处理农杆菌,使重组Ti质粒易于导入.
(3)将含有重组Ti质粒的农杆菌与水稻细胞经过 脱分化 获得的愈伤组织共同培养时,通过培养基2的筛选培养,可以获得 含有重组质粒(有潮霉素抗性)的愈伤组织 ;因为培养基3与培养基2的区别是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的浓度比例,所以在培养基3中经过 再分化 可获得完整植株.检测培育转基因水稻的目的是否达到,需要检测转基因水稻 (成熟)种子中铁含量 .

考点: 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 分析题图:重组Ti质粒中铁结合蛋白基因称为目的基因,潮霉素抗性基因为标记基因;将重组Ti质粒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将开花后未成熟的胚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作为受体细胞,最终培育形成转基因水稻,过程中需要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进行调节.
解答: 解:(l)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有三种:①从基因文库中获取;②利用PCR技术扩增;③人工合成(化学合成).如果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已知,可以用化学合成法获得此目的基因,再用PCR技术进行扩增.
(2)构建重组质粒的过程中,通常要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使它们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然后再用DNA连接酶连接成重组质粒.将重组Ti质粒转入农杆菌时,可以用CaCl2溶液处理农杆菌使之成为感受态细胞,易于重组Ti质粒导入.
(3)水稻细胞经过脱分化后可形成愈伤组织;质粒上的标记基因为潮霉素抗性基因,因此通过培养基2的筛选培养,可以获得含有重组质粒的愈伤组织.培养基2中进行的是再分化过程,而培养基3中已经形成试管苗,因此培养基3与培养基2的区别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比例不同.检测培育转基因水稻的目的是否达到,需要检测转基因水稻成熟种子中铁含量.
故答案为:
(1)化学合成(或人工合成或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 PCR
(2)(同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或限制酶) 含目的基因(或铁结合蛋白基因)的DNA片段和质粒 CaCl2(或Ca2+)
(3)脱分化 含有重组质粒(有潮霉素抗性)的愈伤组织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再分化 (成熟)种子中铁含量
点评: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掌握各步骤中的相关细节,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ntLtTNz


相关评论
鄂公网安备 42088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