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查询试卷\课件\优质课请在此输入关键字:
网站首页 >> 生物题库 >> 高三试题 >> 文章内容

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三校联考2015届高考生物模拟试卷解析版

[日期:2015-10-27]   来源:网络  作者:   阅读:135[字体: ]

2015年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三校联考高考生物模拟试卷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c0v3oFu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6小题,每小题1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细胞是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中的水和蛋白质分子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B.池塘中的水、阳光等环境因素属于生命系统的一部分
C.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
D.细胞学说的创立过程完全由施莱登和施旺两人完成

2.假如你在研究中发现一种新的单细胞生物并鉴 定该生物的分类,则以下何种特性与你的鉴定有关( )
①核膜的有无②核糖体的有无③细胞壁的有无④膜上磷脂的有无.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以下关于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利用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
B.西瓜汁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可用作还原糖鉴定的替代材料
C.脂肪的鉴定中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橘黄色,于是滴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盐酸洗去多余染液
D.在稀释的蛋清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振荡摇匀,可看到溶液变为紫色

4.下列有关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的遗传信息只存在于DNA分子中
B.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C.原核生物的DNA上不存在密码子,密码子只存在于mRNA上
D.正常生物细胞内,既能以DNA转录形成RNA,RNA也能逆转录形成DNA

5.下列与图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甲反映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B.图中乙细胞表示靶细胞
C.图中a表示信号分子(如激素)
D.图中b表示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

6.肌细胞内的肌质网是由大量变形的线粒体组成的,由此可推测肌质网的作用是( )
A.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
B.某些大分子物质的运输通道
C.为肌细胞供应能量
D.与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的合成有关

7.苏丹Ⅳ是一种致癌的有机染料,某地区的一些养殖户用掺入苏丹Ⅳ的饲料喂养蛋鸭,结果产出了有毒的“红心”鸭蛋.由此推断,苏丹Ⅳ能进入卵黄,说明它可能是( )
A.脂溶性物质,进入方式是“主动运输”
B.脂溶性物质,进入方式是“被动运输”
C.水溶性物质,进入方式是“主动运输”
D.水溶性物质,进入方式是“被动运输”

8.下列关于酶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既能产生酶又能产生ATP
B.酶的形成需要消耗ATP,ATP的形成需要酶的催化
C.酶与ATP均具有高效性与专一性
D.ATP含有核糖,而所有的酶均不含核糖

9.某同学画了一个人体内部代谢过程示意图,请指出图中产生ATP的途径及一处错误的地方( )

A.①②③④、人体内无③过程
B.①③④、人体内无②过程
C.①③④、人体内无③过程
D.①④、人体内无②过程

10.历经一个多世纪,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在下面几个著名实验中,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B.萨克斯的实验也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C.恩格尔曼的实验定量分析了水绵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量
D.鲁宾和卡门的实验中,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H2O而不是CO2

11.如图所示,图甲中ab表示一个细胞周期,cd表示另一个细胞周期;图乙中箭头方向表示细胞周期,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处于图甲、图乙的细胞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
B.处于图甲a和图乙B→A时期的细胞可进行DNA复制
C.处于图甲、图乙时期的细胞一定有同源染色体的存在
D.处于图甲b时期的细胞,若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一定加倍

12.秋海棠的叶落入潮湿的土壤后,可发育成完整的幼苗,这一过程不涉及( )
A.细胞的全能性
B.同源染色体联会
C.细胞衰老凋亡
D.植物激素的调节

13.下列细胞中,可能已发生癌变的是( )
A.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的细胞
B.细胞核增大的细胞
C.自由水含量减少的细胞
D.被细菌侵染的细胞

14.有人在不同的温度下培育具有相同基因组成的棒眼果蝇,统计发育出来的果蝇复眼中的小眼数,结果如下:上述 实验表明,棒眼果蝇在发育过程中( )
A.温度和性别影响了基因的转录
B.温度和性别对复眼中的小眼数目是有影响的
C.影响小眼数目的外界因素只有温度
D.温度和性别都是影响小眼数目的根本因素

15.假定五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杂交组合AaBBCcDDEe×AaBbCCddEe产生的子代中,有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四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所占的比率是( )
A.
B.
C.
D.

16.如图是基因组成为Aa的动物在形成精子过程中某一时期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2号染色单体上与A相同位置的基因最可能是a
B.若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则可能出现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后代
C.1个该细胞经过两次连续分裂,最终可能形成4种类型的精细胞
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将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17.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的异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材料都是原核生物
B.都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C.都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实验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蛋白质和DNA分开

18.如图为真核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上的四种脱氧核苷酸可组合成64种密码子,代表20种氨基酸
B.若①中有一个碱基发生改变,则合成的多肽链的结构一定发生改变
C.①上的一个密码子只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只由一种tRNA转运
D.①只有与⑥结合后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19.下列有关性染色体及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都比X染色体短小
B.在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双亲表现正常,不可能生出患红绿色盲的女儿
C.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
D.各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可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20.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雌蜂(蜂王)是二倍体(2n=32),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雄蜂是单倍体(n=16).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蜜蜂属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
B.雄蜂是单倍体,因此高度不育
C.由于基因重组,一只雄蜂可以产生多种配子
D.雄蜂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21.通过对胎儿或新生儿的体细胞组织切片观察难以发现的遗传病是( )
A.红绿色盲
B.21三体综合症
C.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D.性腺发育不良

22.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面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23.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体液①中含有激素、血红蛋白、尿素、CO2等物质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首先通过②进入①④内,再经循环运输到发炎部位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

24.如图是闰绍细胞(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参与调节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通过闰绍细胞抑制自身的活动
B.闰绍细胞兴奋时会抑制运动神经元2的兴奋性
C.图示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是一种负反馈调节
D.闰绍细胞通过递质使运动神经元1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25.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Ⅰ、Ⅱ、Ⅲ三种激素,下表表示的是注射相应激素一段时间后出现的生理反应,据表判断Ⅰ、Ⅱ、Ⅲ三种激素的化学名称分别是( )
A.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B.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D.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26.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德国和法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艾滋病病毒(HIV)方面的成就.如图表示HIV浓度与T细胞浓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HIV最初侵入人体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消灭大多数病毒
②HIV浓度与T细胞浓度总表现出负相关关系
③HIV攻击T细胞,这不会影响人体体液免疫能力
④艾滋病患者若不进行治疗,大约能生存9年时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7.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28.在生长季节,玉米植株被雨后大风吹倒一段时间后会呈现如图所示的生长状况.该图不能说明( )
A.在该段时间内玉米光合作用合成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量
B.生长素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
C.根的向地生长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29.刚刚收获的马铃薯块茎种到土壤里不能发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能发芽是因为块茎中含有较多的生长素,生长受到抑制
B.不能发芽是因为块茎中含有较多的脱落酸,进入休眠期
C.要促使其发芽,可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
D.要促使其发芽,可用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处理

30.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

31.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某地区松树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应该取1m2
B.标志重捕法不适于土壤动物中的蜈蚣
C.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D.实验采用 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鼠类数量

32.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首先很快就会长满小灌木,成为灌木丛
B.群落若不遭受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就不会出现演替现象
C.组成加拉帕戈斯群岛的13个主要岛屿的鸟类各自形成独立的种群基因库,且这13个基因库的差别将越来越大
D.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结构逐渐复杂,植被光能利用率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相对稳定

33.巨尾桉具有速生、高产的特点.某地区将天然林全部砍伐烧毁,大量单一种植巨尾桉,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后物种丰富度增加
C.巨尾桉林比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来源:学科网]
D.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环境

34.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得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35.下列哪一做法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A.捆扎稻草人驱赶稻田里的鸟类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
C.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形成多倍体
D.播放鸟鸣录音招引鸟类

36.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两个新细胞的形成方式如下图所示.产生如图中囊泡的结构及囊泡中可能含有的物质分别是( )

A.内质网;蛋白质、磷脂
B.高尔基体;蛋白质、磷脂
C.内质网;纤维素、果胶
D.高尔基体;纤维素、果胶


二、简答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7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小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题~第43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37.如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图1)及其生理变化(图2)示意图.

(1)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__________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Ach);Ach与__________结合后,肌膜发生电位变化,引起肌肉收缩.
(2)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把Ach受体当作抗原,使__________被激活而增殖、分化,产生Ach受体抗体.Ach受体抗体与Ach受体特导性结合,造成Ach不能与Ach受体正常结合,导致__________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3)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度患者,可采用胸腺切除法,目的是抑制__________发育成T细胞,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从而抑制__________免疫的应答.

38.茶一般以茶树的顶芽和幼叶制成.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采茶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随着采摘批次的增加,新梢的数量大大增加,从激素调节的角度看,原因是__________.
(2)茶树常采用扦插繁殖.研究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三十烷醇(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树插条生根的影响,完成了一组预实验,结果如图.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
②从预实验的结果可知,三十烷醇浓度为15ppm时对茶树插条生根具有__________(填“抑制”、“促进”)作用.
③若要探究三十烷醇促进茶树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还应增设实验组,从图中数据判断,三十烷醇浓度的取值应设在__________ppm.
④用三十烷醇处理茶树插条比较简便的方法有沾蘸法和浸泡法.与沾蘸法相比,浸泡法所用的浓度__________,所需处理时间__________.
 

39.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被自己呼吸作用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这部分能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下表列出四个生态系统中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入射日光量、生产者呼吸消耗量与总初级生产量的比值.
(1)四个生态系统中,光能利用率最高的是__________,总初级生产量转化为净初级生产量比例最高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
(2)图1表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四个种群和分解者的能量相对值.请绘制由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形成的食物网简图.__________
(3)在图2中用箭头和文字补充完成能量流经丙种群的情况.__________
 

40.如图甲中放一盆正常生长的绿色植物,乙处为一装有清水的U形管,丙处放一只健康的小白鼠,丁中加入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以下实验.据图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开关①打开,②③关闭,如果不给光照,装置内__________(物质)含量将增加.
(2)开关①关闭,②③打开,给装置甲中的植物提供适量的含18O标记的水,同时给予适宜的光照,一段时间后,B处的__________(物质)多于D处.小鼠体内含18O的物质产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
(3)开关①关闭,②③打开,同样光照条件下,短时间内甲中生物叶肉细胞的C5含量__________.此时C处液面__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随时间延长,O2的产生量将会__________.
(4)上述生物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呼吸的反应式是__________.
 

41.某种植物的表现型有高茎和矮茎、紫花和白花,其中紫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中任意一对为隐性纯合则表现为白花.用纯合的高茎白花个体与纯合的矮茎白花个体杂交,F1表现为高茎紫花,F1自交产生F2,F2有4种表现型:高茎紫花162株,高茎白花126株,矮茎紫花54株,矮茎白花42株.请回答:
(1)根据此杂交实验结果可推测,株高受__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依据是__________.在F2中矮茎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种,矮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种.
(2)如果上述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则理论上F2中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和矮茎白花这4种表现型的数量比为__________.


[生物-选修模块1:生物技术实践]
42.葡萄收获的季节性较强,并且不易运输,易造成积压,腐烂变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且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可以将其加工制作成果汁、果酒、果醋等.如图1是简单的生产流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果胶酶的使用过程①中,需要对酶的活性、酶的用量进行研究.在图2甲、乙两个曲线中,果胶酶活性受环境因素影响的变化曲线是__________,纵轴还可以用__________来表示.自变量X可以代表__________;自变量Y可代表__________.
(2)果胶酶的最适用量是图2中的__________点对应的量.
(3)③→⑤过程中不用灭菌一般也不会受到杂菌的污染,原因是__________.
(4)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过程相比,从发酵条件来看,二者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


[生物-选修模块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43.如图为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示意图.

(1)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要用到__________和__________技术.
(2)细胞融合是随机的过程,在HAT培养基中培养,目的是__________.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培养液中需要添加无机盐,但要注意无机盐的__________,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3)为选育出能产生高特异性抗体的细胞,要将从HAT培养基上筛选出的细胞稀释到7~10个细胞/mL,每孔滴入0.1mL细胞稀释液,其目的是__________
(4)若用15N标记的氨基酸培养能产生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放射性物质在细胞结构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
(5)最终筛选获得的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__________.

 

2015年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三校联考高考生物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6小题,每小题1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细胞是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中的水和蛋白质分子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B.池塘中的水、阳光等环境因素属于生命系统的一部分
C.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
D.细胞学说的创立过程完全由施莱登和施旺两人完成
考点: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
(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4)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
解答: 解:A、水和蛋白质分子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故A错误;
B、池塘中的水、阳光等环境因素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生态系统属于生命系统,故B正确;
C、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个体水平进入到细胞水平,故C错误;
D、细胞学说的创立过程多个科学家相继研究完成,主要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命系统及细胞学说,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解题需要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假如你在研究中发现一种新的单细胞生物并鉴定该生物的分类,则以下何种特性与你的鉴定有关( )
①核膜的有无②核糖体的有无③细胞壁的有无④膜上磷脂的有无.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细胞类的生物都具有细胞膜,都含有磷脂,且基本都具有核糖体.原核生物细胞与真核生物细胞最重要的区别是有无核膜,所以可根据核膜的有无判断该生物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而其他绝大多数生物都具有细胞壁,所以根据细胞壁的有无可以判断该生物是否是动物.
解答: 解:①根据核膜的有无可以判断该生物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故①正确;
②核糖体是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共有的细胞器,且普遍存在于各种细胞中,所以不能根据核糖体的有无判断,故②错误;
③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而其他绝大多数生物都具有细胞壁,所以根据细胞壁的有无可以判断该生物是否是动物,故③正确;
④所有细胞都含有细胞膜,细胞膜的基本骨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所以不能根据磷脂的有无判断,故④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3.以下关于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利用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
B.西瓜汁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可用作还原糖鉴定的替代材料
C.脂肪的鉴定中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橘黄色,于是滴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盐酸洗去多余染液
D.在稀释的蛋清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振荡摇匀,可看到溶液变为紫色
考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检测脂肪的实验;电子显微镜.
分析: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的亚显微结构;还原糖的鉴定必须选择没有颜色或白色的材料;脂肪的鉴定实验用酒精去浮色;蛋白质鉴定用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
解答: 解:A、电子显微镜下才可以观察到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实验利用电子显微镜才可以观察到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A错误;
B、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与斐林试剂产生砖红色沉淀,所以必须选择没有颜色或白色的材料,防止呈现颜色干扰,B错误;
C、脂肪的鉴定中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橘黄色,应该滴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多余染液,C错误;
D、蛋白质鉴定用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振荡摇匀,可看到溶液变为紫色,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检测还原糖、蛋白质、脂肪、电子显微镜的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下列有关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的遗传信息只存在于DNA分子中
B.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C.原核生物的DNA上不存在密码子,密码子只存在于mRNA上
D.正常生物细胞内,既能以DNA转录形成RNA,RNA也能逆转录形成DNA
考点: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核酸,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 解:A、生物的遗传信息只存在于DNA分子或RNA分子中,A错误;
B、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而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B错误;
C、密码子是指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在DNA上不存在密码子,C正确;
D、正常生物细胞内不存在逆转录过程,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遗传物质及其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下列与图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甲反映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B.图中乙细胞表示靶细胞
C.图中a表示信号分子(如激素)
D.图中b表示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
考点:细胞膜的功能.
分析:题图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反映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图中a表示信号分子(如激素),乙细胞是信号分子a的靶细胞,其细胞膜上的b是信号分子a的受体.
解答: 解:A、根据图示分析可知:图中甲是能产生信号分子的细胞,单独的甲细胞不能反映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A错误;
B、图示物质a经体液运输,作用于图中乙细胞,从而表明乙细胞是物质a作用的靶细胞,B正确;
C、图中a是由甲细胞产生的,经体液运输后,作用于乙细胞,说明a是某种信号分子(如:甲是垂体细胞,a是促甲状腺激素,则乙是甲状腺细胞),C正确;
D、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而成的糖蛋白,它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图中b表示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图考查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6.肌细胞内的肌质网是由大量变形的线粒体组成的,由此可推测肌质网的作用是( )
A.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
B.某些大分子物质的运输通道
C.为肌细胞供应能量
D.与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的合成有关
考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本题考查信息给予题,本题提供的信息是“肌质网是由大量变形的线粒体组成的”,而线粒体的作用是提供能量.
解答: 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肌质网是由线粒体组成,联想肌肉细胞的作用,需要大量的能量,说明肌质网的作用也就是为肌肉细胞的提供能量.
故选:C.
点评:学习的过程中要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去看问题,本题中肌肉细胞肌肉要进行运动,需要大量的能量,就需要线粒体提供大量的能量.而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是一种膜结构.

7.苏丹Ⅳ是一种致癌的有机染料,某地区的一些养殖户用掺入苏丹Ⅳ的饲料喂养蛋鸭,结果产出了有毒的“红心”鸭蛋.由此推断,苏丹Ⅳ能进入卵黄,说明它可能是( )
A.脂溶性物质,进入方式是“主动运输”
B.脂溶性物质,进入方式是“被动运输”
C.水溶性物质,进入方式是“主动运输”
D.水溶性物质,进入方式是“被动运输”

8.下列关于酶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既能产生酶又能产生ATP
B.酶的形成需要消耗ATP,ATP的形成需要酶的催化
C.酶与ATP均具有高效性与专一性
D.ATP含有核糖,而所有的酶均不含核糖
考点:酶的特性;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 RNA.酶的生理作用是催化,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其中 A 代表腺苷,T 是三的意思,P 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①酶不同:酶1是水解酶,酶2是合成酶;②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③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解答: 解:A、酶是由活细胞合成的一类有机物,人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和细胞器,所以不能再继续合成酶,但人红细胞可以通过无氧呼吸生成ATP,A错误;
B、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或RNA,都是由单体聚合而成,在由单体聚合成大分子的过程中需要ATP水解供能,ATP形成过程中需要ATP合成酶参与,B正确;
C、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但ATP可在多种生命活动中起作用,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很快的,可以转化成各种类型的能量,不具专一性,C错误;
D、ATP的结构中A指腺苷,具有核糖;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或RNA,具有催化功能的RNA中含有核糖,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酶化学本质和性质以及ATP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9.某同学画了一个人体内部代谢过程示意图,请指出图中产生ATP的途径及一处错误的地方( )

A.①②③④、人体内无③过程
B.①③④、人体内无②过程
C.①③④、人体内无③过程
D.①④、人体内无②过程
考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②表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③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乳酸;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
解答: 解:在有氧条件下,人体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 和水,释放大量能量;在无氧条件下,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但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能产生能量.则图中能产生ATP的途经是①④,人体内无②途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细胞呼吸的方式和产生ATP的途经,意在考查 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和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能产生能量.

10.历经一个多世纪,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在下面几个著名实验中,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B.萨克斯的实验也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C.恩格尔曼的实验定量分析了水绵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量
D.鲁宾和卡门的实验中,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H2O而不是CO2
考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分析: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萨克斯的实验也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解答: 解:A、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A正确;
B、萨克斯的实验的单一变量为是否光照,因此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B正确;
C、恩格尔曼的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C错误;
D、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了解各位科学家的基本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及实验结论,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来源:Zxxk.Com]
11.如图所示,图甲中ab表示一个细胞周期,cd表示另一个细胞周期;图乙中箭头方向表示细胞周期,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处于图甲、图乙的细胞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
B.处于图甲a和图乙B→A时期的细胞可进行DNA复制
C.处于图甲、图乙时期的细胞一定有同源染色体的存在
D.处于图甲b时期的细胞,若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一定加倍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周期的概念.
分析:分析题图:图1中,a和c段表示分裂间期,b和d段表示分裂期,其中a+b、c+d表示一个细胞周期.
图2中,B→A表示分裂间期,A→B表示分裂期,B→B表示一个细胞周期.
解答: 解:A、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图1、图2都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A正确;
B、图1的中a、图2中B→A都表示分裂间期,此时细胞正在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
C、若处于图甲、图乙为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则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存在,C错误.
D、图1的中b,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在后期染色体数目因着丝点的分裂而加倍,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直线图和扇形图,考查细胞周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及阶段,能准确判断图1和图2中各阶段代表的时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2.秋海棠的叶落入潮湿的土壤后,可发育成完整的幼苗,这一过程不涉及( )
A.细胞的全能性
B.同源染色体联会
C.细胞衰老凋亡
D.植物激素的调节
考点: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应用;细胞凋亡的含义;细胞的减数分裂;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秋海棠的叶落入潮湿的土壤后,发育成完整幼苗的过程类似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该过程包含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都需要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调节.
解答: 解: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在体现植物细胞全能性的过程中会出现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同时需要植物激素的调节,整个过程中细胞增殖的方式是有丝分裂,不会出现减数分裂,因此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
故选B.
点评: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植物激素调节、细胞的衰老凋亡的相关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3.下列细胞中,可能已发生癌变的是( )[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A.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的细胞
B.细胞核增大的细胞
C.自由水含量减少的细胞
D.被细菌侵染的细胞
考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癌细胞的主要特征,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无限增殖,形态改变和容易转移.细胞癌变的机理则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为癌基因导致的.
解答: 解:A、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的细胞可能为癌细胞或分化的细胞,A正确;
B、细胞核增大的细胞为衰老细胞的特征,B错误;
C、自由水含量减少的细胞为衰老细胞的特征,C错误;
D、被细菌侵染的细胞不是癌细胞,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癌细胞和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14.有人在不同的温度下培育具有相同基因组成的棒眼果蝇,统计发育出来的果蝇复眼中的小眼数,结果如下:上述实验表明,棒眼果蝇在发育过程中( )
A.温度和性别影响了基因的转录
B.温度和性别对复眼中的小眼数目是有影响的
C.影响小眼数目的外界因素只有温度
D.温度和性别都是影响小眼数目的根本因素
考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由“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培育具有相同基因组成的棒眼果蝇”及表格信息知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由表中数据可推测:果蝇复眼中的小眼数与温度相关,纵向比较可推出果蝇复眼的小眼数受到温度和性别的影响.影响小眼数目的根本因素应该是遗传物质.
解答: 解:A、表现型受温度的影响,也和性别有关,但不一定影响的是基因的转录过程,A错误;
B、表中数据可知,温度越高,小眼的数目越少.纵向比较可知在相同温度下,不同性别的果蝇复眼的小眼数也不同,可推知温度和性别对复眼中的小眼数目是有影响的,B正确;[来源:学&科&网]
C、由表中信息知:影响小眼数目的外界因素是温度,但不能说只是温度,C错误;
D、温度和性别对复眼中的小眼数目是有影响的,但不是根本因素,根本因素是基因,但这里基因相同,D错误.
故选:B.
点评: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型、表现型、环境三者间的关系,意在考查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和思维分析、判断能力.

15.假定五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杂交组合AaBBCcDDEe×AaBbCCddEe产生的子代中,有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四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所占的比率是( )
A.
B.
C. [来源:学*科*网Z*X*X*K]
D.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每对性状分开计算,运用乘法原理,只要是有一个亲本控制性状基因是杂合的,则子代 杂合, 纯合,所以这两个个体交配,亲本控制性状的基因四对均有杂合,DD与dd后代一定是杂合,所以子代中有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其余纯合的个体为 × × × = .
解答: 解:A、子代中有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其余纯合的个体为 × × × = ,不是 ,A错误;
B、子代中有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其余纯合的个体为 × × × = ,B正确;
C、子代中有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其余纯合的个体为 × × × = ,不是 ,C错误;
D、子代中有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其余纯合的个体为 × × × = ,不是 ,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每对性状分开计算,运用乘法原理.

16.如图是基因组成为Aa的动物在形成精子过程中某一时期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2号染色单体上与A相同位置的基因 最可能是a
B.若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则可能出现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后代[来源:学,科,网Z,X,X,K]
C.1个该细胞经过两次连续分裂,最终可能形成4种类型的精细胞
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将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考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分析:由图可知,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的名称是初级精母细胞.
解答: 解:A.由于染色体的复制,2号染色单体上与A相同位置的基因最可能是A,故A错误;
B.若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则可能出现性染色体组成为XX或YY的精子,再与卵细胞结合,形成XXX或XYY的后代,故B错误;
C.1个该细胞经过两次连续分裂,一般形成2种精子,但发生了交叉互换,最终可能形成4种类型的精细胞,故C正确;
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将导致基因重组,而非同源染色体上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形成精子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属于中档题.

17.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的异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材料都是原核生物
B.都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C.都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实验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蛋白质和DNA分开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利体内转化实验是1928年由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等人进行,结论为在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体外转化实验是1944年由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进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侵染过程中,只有32P进入细菌,而35S未进入,说明只有亲代噬菌体的 DNA 进入细胞.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 DNA 遗传的. 因此得出结论:DNA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解答: 解:A、肺炎双球 菌转化实验中利用的肺炎双球菌属于原核生物中的细菌,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中的噬菌体属于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故A错误;
B、只有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中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故B错误;
C、这两个实验均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故C错误;
D、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艾弗里设法将S型细菌的蛋白质和DNA分开,然后单独的和R型细菌混合;噬菌体在浸染细菌的过程,DNA注入到细菌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8.如图为真核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上的四种脱氧核苷酸可组合成64种密码子,代表20种氨基酸
B.若①中有一个碱基发生改变,则合成的多肽链的结构一定发生改变
C.①上的一个密码子只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只由一种tRNA转运
D.①只有与⑥结合后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其中①是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②③④⑤都是脱水缩合形成的多肽链,控制这四条多肽链合成的模板相同,因此这四条多肽链的氨基酸顺序相同;⑥为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
解答: 解:A、①是mRNA,其上的四种核糖核苷酸可组合成64种密码子,A错误;
B、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若①中有一个碱基发生改变后,其控制合成的多肽链的结构不一定发生改变,B错误;
C、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几种密码子编码,所有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几种tRNA转运,C错误;
D、①是mRNA,其只有与⑥核糖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突变、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要求考生熟记翻译的相关知识点,准确判断图中各种数字的名称;掌握基因突变的特点;识记中心法则的内容,能根据图中信息答题.

19.下列有关性染色体及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都比X染色体短小
B.在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双亲表现正常,不可能生出患红绿色盲的女儿
C.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
D.各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可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为性染色体,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为伴性遗传.
解答: 解:A、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一半比X染色体短小,但是也有Y比X大的,如女娄菜,A错误;
B、在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双亲表现正常,不可能生出患红绿色盲的女儿,但是也可能生出有病的儿子,B正确;
C、在XY性别决定的生物中,雌配子只含X染色体,雄配子可能含X染色体或Y染色体,C错误;
D、无性别之分的生物没有性染色体,如大部分植物是没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之分的,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雌蜂(蜂王)是二倍体(2n=32),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雄蜂是单倍体(n=16).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蜜蜂属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
B.雄蜂是单倍体,因此高度不育
C.由于基因重组,一只雄蜂可以产生多种配子
D.雄蜂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蜜蜂的单性生殖,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 解:A、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是雌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是雄蜂,所以蜜蜂的性别决定主要与染色体组数有关,A错误;
B、雄蜂是单倍体,但可进行假减数分裂,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B错误;
C、由于雄蜂是单倍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发生基因重组,所以一只雄蜂只能产生一种配子,C错误;
D、由于雄蜂是单倍体,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所以雄蜂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可含有两个染色体组,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性别决定与蜜蜂单性生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1.通过对胎儿或新生儿的体细胞组织切片观察难以发现的遗传病是( )
A.红绿色盲
B.21三体综合症
C.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D.性腺发育不良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分析:基因突变是碱基对的改变,在显微镜下难以观察到.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解答: 解:A、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属基因突变造成的,在显微镜下难以观察到,A正确;
B、21三体综合症属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B错误;
C、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异形的红细胞,C错误;
D、性腺发育不良:也叫特纳氏综合,XO型,缺少一条X染色体,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的区别,及常见的相关遗传病.

22.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面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解答: 解: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错误;
C、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来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只要考生识记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需要注意的是C选项,要求考生明确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才是定向的,因此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

23.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体液①中含有激素、血红蛋白、尿素、CO2等物质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首先通过②进入①④内,再经循环运输到发炎部位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是特指多细胞动物中的两个概念,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3)图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
解答: 解: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淋巴)、②(血浆)、④(淋巴)组成,③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②血浆中含激素、乳酸、CO2等物质,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是大分子,一般不能直接通过毛细血管,抗体以开放于髓窦血液通路,最后进入血浆,少量的也可以进入淋巴,再经循环运输到发炎部位,C错误;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NaHCO3与之发生中和作用,使pH基本稳定,D正 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抗体的运输途径等,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别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图象.

24.如图是闰绍细胞(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参与调节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通过闰绍细胞抑制自身的活动
B.闰绍细胞兴奋时会抑制运动神经元2的兴奋性
C.图示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是一种负反馈调节
D.闰绍细胞通过递质使运动神经元1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考点:突触的结构;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据图分析,由于闰绍细胞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当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通过闰绍细胞会抑制运动神经元2和运动神经元1,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可使运动神经元1由兴奋状态恢复为抑制状态.
解答: 解:A、由于闰绍细胞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当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通过闰绍细胞之间的环状联系可使运动神经元1由兴奋状态恢复为抑制状态,故A正确;
B、由于闰绍细胞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当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通过闰绍细胞会抑制运动神经元2的兴奋性,故B正确;
C、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能够迅速调整神经元的状态,属于一种负反馈调节,从而提高神经调节的准确性,故C正确;
D、神经元的静息电位是内负外正,闰绍细胞通过递质使运动神经元1的兴奋性受到抑制,但并不刺激其产生动作电位,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属于中档题,对于D选项中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25.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Ⅰ、Ⅱ、Ⅲ三种激素,下表表示的是注射相应激素一段时间后出现的生理反应,据表判断Ⅰ、Ⅱ、Ⅲ三种激素的化学名称分别是( )
A.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B.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来源:学#科#网Z#X#X#K]
D.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各种激素的名称和作用:
2、分析表格:注射激素Ⅰ出现低血糖症状,甚至昏迷,则注射的是胰岛素;注射激素Ⅱ出现蛋白质合成加快,软骨生长明显,则注射的是生长素;注射激素Ⅲ呼吸、心率加快,体内产热量增加,则注射的是甲状腺激素.
解答: 解:根据各种激素的生理作用,分析表格可知:注射激素Ⅰ出现低血糖症状,甚至昏迷,则注射的是胰岛素;注射激素Ⅱ出现蛋白质合成加快,软骨生长明显,则注射的是生长素;注射激素Ⅲ呼吸、心率加快,体内产热量增加,则注射的是甲状腺激素,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各种激素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考生对于各种激素生理作用的识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于各种激素的生理作用总结归纳,形成知识网络,有助于解答此类试题.

26.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德国和法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艾滋病病毒(HIV)方面的成就.如图表示HIV浓度与T细胞浓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HIV最初侵入人体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消灭大多数病毒
②HIV浓度与T细胞浓度总表现出负相关关系
③HIV攻击T细胞,这不会影响人体体液免疫能力
④艾滋病患者若不进行治疗,大约能生存9年时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HIV浓度与T细胞浓度的关系.HIV进入人体后,攻击T细胞,随着HIV浓度上升,会破坏更多的T细胞,使T细胞数目下降,从而使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丧失,体液免疫能力降低,最终使人体免疫能力全部丧失.
解答: 解:①HIV最初侵入人体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消灭大多数病毒,所以HIV浓度急剧下降,①正确;
②在HIV最初侵入人体时,随着HIV浓度的升高,T细胞浓度升高,二者并不表现负相关关系,②错误;
③HIV攻击T细胞,使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丧失,体液免疫能力降低,③错误;
④由图可知,艾滋病患者若不进行治疗,大约能生存9年时间,④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艾滋病的流向和预防、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掌握艾滋病的致病原理,能结合曲线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7.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该调节过程既有“内脏神经”的神经调节,又有“肾上腺素”的激素调节;作用是“使心率加快”,靶器官是心脏;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激素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和靶器官.
解答: 解:A、根据题意“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可以看出,该激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是靶器官,故A正确;[来源:Z+xx+k.Com]
B、根据题意“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故B正确;
C、肾上腺素是通过体液运输到心脏的,故C错误;
D、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要点.

28.在生长季节,玉米植株被雨后大风吹倒一段时间后会呈现如图所示的生长状况.该图不能说明( )
A.在该段时间内玉米光合作用合成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量
B.生长素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
C.根的向地生长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植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细胞内有机物积累,植株表现为生长现象.
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 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根、芽、茎三种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解答: 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玉米植株生长状况良好,说明在该段时间内玉米光合作用合成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量,有机物积累,所以能说明,A错误;
B、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只能说明生长素在重力作用下,横向运输,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但不能说明其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B正确;
C、根的向地生长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结果,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错误;[来源:学科网]
D、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说明了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植物新陈代谢、生长素生理作用特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9.刚刚收获的马铃薯块茎种到土壤里不能发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能发芽是因为块茎中含有较多的生长素,生长受到抑制
B.不能发芽是因为块茎中含有较多的脱落酸,进入休眠期
C.要促使其发芽,可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
D.要促使其发芽,可用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处理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马铃薯块茎不能发芽的主要原因是脱落酸的浓度较高,处于休眠状态.用赤霉素处理,可以解除休眠,促进发芽.
解答: 解:A、马铃薯块茎种到土壤里不能发芽,其原因是块茎含有较多的脱落酸,A错误;
B、刚刚获的马铃薯块茎种到土壤里不能发芽,其原因是块茎含有较多的脱落酸,脱落酸会抑制种子的萌发,使土豆进入休眠期,B正确;
C、要解除它的休眠,促使其发芽,可用赤霉素处理,C错误;
D、要解除它的休眠,促使其发芽,可用赤霉素处理,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0.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
分析:1、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这样光合作用强,积累的有机物多.
2、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3、池塘中食物有限,当鲫鱼增长到一定数量是食物不足,要想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
4、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所以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
解答: 解: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阳光等资源的充分利用,A正确;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由于环境变化,种群数量开始表现出一定的波动,但不会明显,如果环境出现变化,K值可能会发生改变,B错误;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因为生产者少,固定的有机物不足,C正确;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种群增长、种群特征,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31.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某地区松树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应该取1m2
B.标志重捕法不适于土壤动物中的蜈蚣
C.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D.实验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鼠类数量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 态变化.
分析:解关于调查种群密度方面的题目时,首先要知道什么生物选用什么样的调查方法,其次要知道怎么调查.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样方大小适中:乔木100 m2、灌木16 m2、草本1 m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解答: 解:A、调查松树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由于树的体积很大,所以样方面积应取应取100m2,A错误;
B、蜈蚣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B正确;
C、计数板使用先盖盖玻片,吸取培养液,滴在盖玻片的边缘,自行渗入,吸取多余培养液,片刻后待沉降到计数室的底部,观察计数,C错误;
D、调查鼠类的种群数量采用标记重捕法,D错误.[来源:学科网]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变化、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便于形成知识网络.

32.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首先很快就会长满小灌木,成为灌木丛
B.群落若不遭受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就不会出现演替现象
C.组成加拉帕戈斯群岛的13个主要岛屿的鸟类各自形成独立的种群基因库,且这13个基因库的差别将越来越大
D.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结构逐渐复杂,植被光能利用率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相对稳定
考点:群落的演替;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所以不遭受外界干扰因素时也会发生演替;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植物类型逐渐增加,分层现象会更加明显,光能利用率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不变,保持在10%~20%之间.
解答: 解:A、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所以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首先很快就会长满小草,成为草丛,故A错误;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所以不遭受外界干扰因素时也会发生演替,故B错误;
C、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13个岛屿上的鸟类可能不只有13个种群,所以种群基因库也不只有13个,故C错误;
D、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植物类型逐渐增加,分层现象会更加明显,光能利用率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不变,保持在10%~20%之间,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种群和基因库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3.巨尾桉具有速生、高产的特点.某地区将天然林全部砍伐烧毁,大量单一种植巨尾桉,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后物种丰富度增加
C.巨尾桉林比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D.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环境
考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抵抗力稳定性:
①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②原因: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③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4、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后,由于生物种类单一,物种丰富度降低;巨尾桉林由于生物种类单一,结构简单,比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 低.
解答: 解:A、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
B、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后物种丰富度降低,B错误;
C、巨尾桉林物种数量少,比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C错误;
D、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环境,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4.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得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一种生物总和构成种群,所以生物构成群落,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企鹅种群密度会有明显变化,企鹅与磷虾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解答: 解:A、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南极冰藻由硅藻等多种藻类植物组成,故不能组成一个种群;故A错误;
B、企鹅以磷虾为食,其数量增多会导致磷虾数量减少,磷虾减少后又可导致企鹅数量减少,二者数量最终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动态平衡,故B正确;
C、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故C正确;
D、南极冰藻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在﹣2~2℃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大,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种间关系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35.下列哪一做法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A.捆扎稻草人驱赶稻田里的鸟类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
C.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形成多倍体
D.播放鸟鸣录音招引鸟类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①利用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集群或远离农田;②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③有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的繁殖力下降.
解答: 解:A、利用信息传递可以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捆扎稻草人驱赶稻田里的鸟类,A正确;
B、利用信息传递可以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B正确;
C、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形成多倍体属于多倍体育种,不是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C错误;
D、利用信息传递可以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播放鸟鸣录音招引鸟类捕食害虫,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36.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两个新细胞的形成方式如下图所示.产生如图中囊泡的结构及囊泡中可能含有的物质分别是( )

A.内质网;蛋白质、磷脂
B.高尔基体;蛋白质、磷脂
C.内质网;纤维素、果胶
D.高尔基体;纤维素、果胶
考点: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1、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动物、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解答: 解:(1)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因此图中囊泡是由高尔基体产生的;
(2)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囊泡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纤维素和果胶.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高尔基体的功能;掌握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能结合图中信息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二、简答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7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小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题~第43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37.如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图1)及其生理变化(图2)示意图.

(1)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传出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Ach);Ach与Ach受体结合后,肌膜发生电位变化,引起肌肉收缩.
(2)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把Ach受体当作抗原,使B细胞被激活而增殖、分化,产生Ach受体抗体.Ach受体抗体与Ach受体特导性结合,造成Ach不能与Ach受体正常结合,导致化学信号向电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3)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度患者,可采用胸腺切除法,目的是抑制造血干细胞发育成T细胞,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从而抑制体液免疫的应答.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可知,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传出神经传出,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释放递质,引起肌膜电位变化,从而发生肌肉收缩.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因此B细胞被激活而增殖,突触释放递质,导致肌膜电位变化,因此是化学信号到电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解答: 解:(1)反射弧传导过程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肌肉为反射弧的效应器,所以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兴奋引起肌肉收缩,神经递质释放时由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胞吐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肌膜上的受体接受神经递质,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引起肌肉收缩.
(2)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受抗原刺激而增殖并分化成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当Ach受体抗体与Ach受体特异性结合后,造成神经递质不能与肌膜上的Ach受体结合,阻断了突触后膜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产生自身免疫病.
(3)骨髓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B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T细胞.当T细胞产生受阻时,淋巴因子不能产生,体液免疫受到抑制,可达到治疗目的.
故答案为:
(1)传出 Ach受体
(2)B细胞 化学信号向电
(3)造血干细胞 体液
点评:本题以动物和人体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中的效应器为试题材料,选取反射弧的组成、突轴的结构、兴奋的传递等神经调节的知识内容和效应B细胞的形成、信号转换、自身免疫病的成因分析、T细胞的形成、体液免疫等免疫学的知识内容作考点,着重考查了考生理解知识要点的能力.

38.茶一般以茶树的顶芽和幼叶制成.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采茶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随着采摘批次的增加,新梢的数量大大增加,从激素调节的角度看,原因是解除了顶端优势.
(2)茶树常采用扦插繁殖.研究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三十烷醇(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树插条生根的影响,完成了一组预实验,结果如图.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三十烷醇的浓度.
②从预实验的结果可知,三十烷醇浓度为15ppm时对茶树插条生根具有促进(填“抑制”、“促进”)作用.
③若要探究三十烷醇促进茶树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还应增设实验组,从图中数据判断,三十烷醇浓度的取值应设在8~15ppm.
④用三十烷醇处理茶树插条比较简便的方法有沾蘸法和浸泡法.与沾蘸法相比,浸泡法所用的浓度较低,所需处理时间较长.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1、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侧芽部位积累,使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侧芽发育成枝条,摘除顶芽可以暂时阻断侧芽部位生长素的来源而消除顶端优势;
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三十烷醇(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树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三十烷醇的浓度,该实验的对照有空白对照和不同浓度的三十烷醇溶液之间的相互对照,根据对照原则分析实验结果、获取实验结论.
3、植物的顶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运输到侧芽,从而抑制侧芽的生长.当摘去植物的顶芽和幼叶后,将消除植物的顶端优势.在曲线图中,用15ppm浓度的三十烷醇溶液处理的插条,其生根数较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多,说明此浓度的三十烷醇仍然具有促进作用.若要探究促进茶树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应在8~15 ppm的浓度范围增加实验组.浸泡法与沾蘸法相比,浸泡法需要的溶液浓度较低,且处理的时间较长.
解答: 解:(1)采茶过程想摘除顶芽的过程,摘除顶芽后,侧芽部位生长素来源被暂时阻断,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顶端优势解除,侧芽发育,新梢数量增加.
(2)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三十烷醇的浓度,从曲线图可知,实验中设置了两种对照方式:以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不同浓度的三十烷醇溶液作为相互对照.
②分析题图实验结果可知,与空白对照相比,三十烷醇浓度为15ppm时茶树插条生根数量多于空白对照组,因此,三十烷醇浓度为15ppm时对茶树插条生根具有促进作用.
③分析题图可知,三十烷醇溶液为8ppm时生根数量是45.5,12ppm时是52.0,15ppm时是23.0,因此三十烷醇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宜浓度在8~15ppm之间,因此要探究三十烷醇促进茶树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还应增设浓度在8~15ppm的实验组.
④与沾蘸法相比,浸泡法所用的浓度低,处理时间长.
故答案为:
(1)解除了顶端优势
(2)①三十烷醇的浓度 ②促进 ③8~15 ④较低 较长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顶端优势的原理及应用,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插条生根的影响,根据实验目的分析生实验的自变量和对照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获取结论的能量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39.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被自己呼吸作用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这部分能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下表列出四个生态系统中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入射日光量、生产者呼吸消耗量与总初级生产量的比值.
(1)四个生态系统中,光能利用率最高的是玉米田,总初级生产量转化为净初级生产量比例最高的生态系统是荒地.
(2)图1表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四个种群和分解者的能量相对值.请绘制由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形成的食物网简图.
(3)在图2中用箭头和文字补充完成能量流经丙种群的情况.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据图表分析:玉米田的总初级产量/总入射日光量比例最大,说明玉米田对光能的利用率高;净初级生产量等于总初级生产量﹣生产者呼吸作用的量,因此总初级生产量转化为净初级生产量比例=1﹣生产者呼吸消耗/总初级生产量;玉米田的生物种类多,形成的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高;根据图1中的能量值可知,甲的能量最高,处于第一营养级,乙和丁的能量基本相同,要远高于丙,说明乙和丁处于同一营养级,因此丙是第三营养级;摄入量等于同化量+未同化量(粪便),其中同化量有三个去向:自身呼吸消耗、传递给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
解答: 解:(1)据图可知,玉米田的总初级产量/总入射日光量比例最大,说明玉米田对光能的利用率高;净初级生产量等于总初级生产量﹣生产者呼吸作用的量,因此总初级生产量转化为净初级生产量比例等于1﹣生产者呼吸消耗/总初级生产量,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荒地的生产者呼吸消耗/总初级生产量比值最小,说明荒地的总初级生产量转化为净初级生产量比例最高;玉米田的生物种类多,形成的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高.
(2)根据图1中的能量值可知,甲的能量最高,处于第一营养级,乙和丁的能量基本相同,要远高于丙,说明乙和丁处于同一营养级,因此丙是第三营养级,所以由甲、乙、丙、丁形成的食物网见答案.
(3)摄入量等于同化量+未同化量(粪便),其中同化量有两部分作用:一是自身呼吸消耗,二是积累在体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后者中的能量一部分传递给下一营养级,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补充能量流经丙种群的情况见答案.
故答案为:
(1)玉米田 荒地
(2)
(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涉及到的营养结构、能量的来源与去路等知识,关键是要求学生弄清各营养级的能量的利用与去路.

40.如图甲中放一盆正常生长的绿色植物,乙处为一装有清水的U形管,丙处放一只健康的小白鼠,丁中加入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以下实验.据图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开关①打开,②③关闭,如果不给光照,装置内CO2(物质)含量将增加.
(2)开关①关闭,②③打开,给装置甲中的植物提供适量的含18O标记的水,同时给予适宜的光照,一段时间后,B处的O2(物质)多于D处.小鼠体内含18O的物质产生的场所是线粒体.
(3)开关①关闭,②③打开,同样光照条件下,短时间内甲中生物叶肉细胞的C5含量增加.此时C处液面上升(填“上升”或“下降”).随时间延长,O2的产生量将会减少.
(4)上述生物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呼吸的反应式是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据图分析:打开开关①,②③关闭,同时不给光照,甲中的植物和丙中的中的小白鼠都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关闭开关①,②③打开,丁中的NaOH会吸收CO2,则植物吸收的CO2减少.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 解:(1)打开开关①,②③关闭,同时不给光照,甲中的植物和丙中的中的小白鼠都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会导致装置中CO2含量增加.
(2)如果给予适宜光照,甲中的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则B处O2多于D处,D处CO2多于B处.小鼠体内含18O的物质是水,产生部位是线粒体.
(3)关闭开关①,②③打开,丁中的NaOH会吸收CO2,则植物吸收的CO2减少,使CO2固定减少,同时光照条件不变,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不变,C3的还原正常进行,导致C3含量减少,C5含量增加.丙中的小白鼠呼吸消耗氧气,产生的CO2被NaOH会吸收,导致C中的气体减少,液面上升.随着时间延长,装置中CO2量越来越少,暗反应下降,导致ATP和[H]积累,进而使光反应下降,整个光合作用降低,导致氧气越来越少.
(4)上述生物在正常情况下,进行的是有氧呼吸,反应式为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故答案为:
(1)CO2
(2)O2 线粒体
(3)增加 上升 减少
(5)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点评: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正确识别、分析图形所给的信息,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41.某种植物的表现型有高茎和矮茎、紫花和白花,其中紫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中任意一对为隐性纯合则表现为白花.用纯合的高茎白花个体与纯合的矮茎白花个体杂交,F1表现为高茎紫花,F1自交产生F2,F2有4种表现型:高茎紫花162株,高茎白花126株,矮茎紫花54株,矮茎白花42株.请回答:
(1)根据此杂交实验结果可推测,株高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依据是F2中高茎:矮茎=3:1.在F2中矮茎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矮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5种.
(2)如果上述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则理论上F2中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和矮茎白花这4种表现型的数量比为27:21:9:7.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1、基因分离规律实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分别加入不同的配子中.研究对象是一对相对性状.
2、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研究对象是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要求控制两对或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能彼此对立的,这是基因自由组合的前提.每对相对性状都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解答: 解:(1)根据F2中,高茎:矮茎=(162+126):(54+42)=3:1,可知株高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紫花和白花受A、a和B、b两对基因控制,高茎和矮茎基因D、d控制,根据题干可知,紫花基因型为A_B_;白花的基因型为A_bb、aaB_、aabb.根据纯合白花和纯合白花杂交出现紫花(A_B),可知亲本纯合白花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故F1的基因型为AaBbDd,因此F2的矮茎紫花植株基因型有:AABBdd、AABbdd、AaBBdd、AaBbdd四种基因型,矮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dd、Aabbdd、aaBbdd、aaBBdd和aabbdd5种基因型.
(2)F1的基因型是AaBbDd,A和B一起考虑,D和d基因单独考虑分别求出相应的表现性比例,然后相乘即可.即AaBb自交,后代紫花(A_B_):白花(A_bb、aaB_、aabb)=9:7,Dd自交,后代高茎:矮茎=3:1,因此理论上F2中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和矮茎白花=27:21:9:7.
故答案为:
(1)一 F2中高茎:矮茎=3:1 4 5
(2)27:21:9:7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运用课本中相关的知识,快速进行知识迁移.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利用图解准确作答.

[生物-选修模块1:生物技术实践]
42.葡萄收获的季节性较强,并且不易运输,易造成积压,腐烂变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且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可以将其加工制作成果汁、果酒、果醋等.如图1是简单的生产流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果胶酶的使用过程①中,需要对酶的活性、酶的用量进行研究.在图2 甲、乙两个曲线中,果胶酶活性受环境因素影响的变化曲线是甲,纵轴还可以用过滤到的果汁体积来表示.自变量X可以代表温度、pH等;自变量Y可代表果胶酶的浓度.
(2)果胶酶的最适用量是图2中的B点对应的量.
(3)③→⑤过程中不用灭菌一般也不会受到杂菌的污染,原因是培养液中缺氧环境及酵母菌产生的酒精能抑制绝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4)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过程相比,从发酵条件来看,二者不同之处是酒精发酵需要厌氧条件,醋酸发酵需要充足的氧气.

考点: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
分析:1、果胶酶能够将植物细胞壁中的果胶分解成葡萄糖.在果胶酶的使用过程①中,需要对酶的活性、酶的用量进行研究.环境因素中,温度和PH均会影响酶的活性,只有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时,酶的活性最强,果汁的澄清度也最高.因此甲曲线可对应果胶酶活性受环境因素影响的变化曲线,纵轴还可以用过滤到的果汁体积来表示.自变量X可以代表温度、pH等.
2、根据题意可知,图甲是对果胶酶的活性的探究,则图乙为果胶酶用量的研究.图乙中看出,酶量达到B点时就达到的饱和点,因此最适用量是图乙中的B点对应的量.
解答: 解:(1)果胶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条件的影响,每一种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是一定的.衡量实验结果的指标有两种,一是果汁的量,另一个是果汁的澄清度.
(2)果胶酶的最适用量是过滤得到果汁澄清度最高时对应的最小酶量,B点后酶量增加而澄清度不再增加,因此B点对应的量为最适用量.
(3)缺氧条件不利于大多数细菌的生存,同时酒精有杀菌作用.
(4)酒精发酵为厌氧发酵,醋酸发酵为需氧发酵.
故答案为:
(1)甲 过滤到的果汁体积温度、pH等果胶酶的浓度(或用量)
(2)B
(3)培养液中缺氧环境及酵母菌产生的酒精能抑制绝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4)酒精发酵需要厌氧条件,醋酸发酵需要充足的氧气
点评:本题考查果酒和泡菜制作以及果胶酶的使用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各制作的原理;识记涉及的微生物的代谢类型;明确温度和PH等因素能够影响酶的活性,并且具有最适温度,由此确定图甲为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因此图乙即为探究酶用量的曲线,进而解题.

[生物-选修模块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43.如图为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示意图.

(1)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要用到动物细胞培养和动物细胞融合技术.
(2)细胞融合是随机的过程,在HAT培养基中培养,目的是筛选杂交瘤细胞.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培养液中需要添加无机盐,但要注意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浓度),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3)为选育出能产生高特异性抗体的细胞,要将从HAT培养基上筛选出的细胞稀释到7~10个细胞/mL,每孔滴入0.1mL细胞稀释液,其目的是使每个孔内不多于一个细胞,达到单克隆培养的目的
(4)若用15N标记的氨基酸培养能产生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放射性物质在细胞结构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5)最终筛选获得的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能无限增殖并分泌特异性抗体.

考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分析:据图分析,将特定的抗原注射小鼠,筛选出产生抗体的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转移到HAT培养基中培养,未融合的细胞死亡,而杂交瘤细胞存活;杂交瘤细胞分开培养,选育出产生高特异性抗体的细胞.
解答: 解:(1)单克隆抗体利用了细胞融合技术将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然后再利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对细胞进行培养和筛选.
(2)细胞融合是随机的过程,在HAT培养基中培养,目的是筛选杂交瘤细胞.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培养液中需要添加无机盐,但要注意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浓度),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3)从HAT培养基上筛选出的细胞稀释到7~10个细胞/mL,每孔滴入0.1 mL细胞稀释液,其目的是将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筛选出来,使得到的抗体纯度更 高.
(4)单克隆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分泌经过了核糖体(合成场所)、内质网(加工和运输)、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和分泌)和细胞膜(通过细胞膜的胞吐运出细胞).
(5)最终筛选获得的杂交瘤细胞结合了两个细胞的优点,即能无限增殖并分泌特异性抗体.
故答案为:
(1)动物细胞培养 动物细胞融合
(2)筛选杂交瘤细胞 种类和数量(浓度)
(3)使每个孔内不多于一个细胞,达到单克隆培养的目的(或单一细胞培养以保证抗体的纯度)
(4)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5)能无限增殖并分泌特异性抗体
点评:本题以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阶段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识记能力.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c0v3oFu


相关评论
鄂公网安备 42088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