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查询试卷\课件\优质课请在此输入关键字:
网站首页 >> 生物题库 >> 高二试题 >> 文章内容

四川省遂宁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上)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及答案

[日期:2016-01-30]   来源:生物百花园  作者:生物百花园   阅读:479[字体: ]

2015-2016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qX46p8w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60分)
1.下列关于作物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选择育种不仅周期很短而且可选择的范围是有限的
B.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常采用单倍体育种
C.培育无籽西瓜需用花粉处理三倍体西瓜的雌蕊柱头
D.袁隆平培育的高产抗病杂交水稻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2.科研人员将蓝三叶草中的蓝色素基因植入普通玫瑰而成功培育出了蓝玫瑰.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蓝三叶草的蓝色素基因用作目的基因
B.该品种蓝玫瑰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C.用到的工具酶有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D.该过程不能定向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
 
3.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工程的第三步是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的结合
B.只要目的基因进入了受体细胞就能成功的表达
C.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D.DNA连接酶的作用是连接两个黏性末端的碱基
 
4.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
①基因突变 ②基因重组 ③染色体变异 ④基因分离.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③ C.②①③④ D.③②④①
 
5.下列关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滥用抗生素会使得“耐药性”细菌发生定向变异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是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
 
6.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某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84,则杂合子Bb的频率是(  )
A.0.36 B.0.48 C.0.60 D.0.40
 
7.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 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a表示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的材料
B.b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生殖隔离,它是生物进化最为典型的标志
 
8.下列选项中对内环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包括血液、淋巴和组织液等,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是细胞生活的环境,不同类型的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可能不同
D.内环境的理化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9.下列生理过程不能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葡萄糖不完全氧化分解产生乳酸
B.兴奋传递过程中递质与受体结合
C.抗体与相对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D.甲状腺激素与相应的靶细胞结合
 
10.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十、胆固醇
B.葡萄糖、Ca2十、载体、脂肪酸、水
C.卵磷脂、有氧呼吸酶、性激素、乳酸
D.脂肪、水、钾离子、葡萄糖、氨基酸
 
11.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调控下达成的
B.需要各个组织、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分工合作
C.实质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稳定不变的状态
D.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时稳态也可遭到破坏
 
12.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A和E都是由神经末梢和它们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
B.当①受到刺激时该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C.图中②突触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效应器不能产生反应
 
13.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反射是动物体或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无规律性应答
B.兴奋是指细胞或者组织由相对活跃状态变为相对静止状态
C.神经纤维局部电流的方向都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D.狮子捕食斑马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14.研究表明甘氨酸能使处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这一生理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示中的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分别属于不同细胞的细胞膜
B.图示过程中的递质会导致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者抑制
C.甘氨酸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内环境后再与突触后膜相结合
D.甘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引起细胞膜两侧电位差发生改变
 
15.下列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叙述不 正确的是(  )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永久记忆可能与新突触建立有关
C.大脑皮层S区受损患者不能讲话
D.短期记忆与海马形状的脑区有关
 
16.如图所示,A、B、C、D为神经纤维上的四点,且AB=BC=CD,现将一个电流计依次连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的两点(①AB,②BD,③AD)之间,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流计指针能够发生两次相反方向偏转的有(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17.下列各选项与图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  )

A.若X表示血糖含量,则②可能代表胰高血糖素
B.若X表示甲状腺激素,则①可能代表促甲状腺激素
C.若X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②可能代表甲状腺激素
D.若X表示人体排出的尿量,则②可能代表抗利尿激素
 
18.某人下丘脑受到损伤,可能会导致他的(  )
①睾丸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②甲状腺激素分泌受到影响
③体温调节受到影响 ④水平衡的调节受到影响
⑤血糖平衡的调节受到影响 ⑥言语活动功能障碍.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9.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
①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对垂体分泌活动的影响
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
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机体产热加强,散热停止
B.炎热环境中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加
C.在低温环境中激素参与体温调节,神经不参与
D.在高温环境中神经参与体温调节,激素不参与
 
21.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
A.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B.这两种调节方式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方式均不一样
C.某些情况下体液调节可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D.成年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缺乏就会影响脑的发育
 
22.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淋巴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
B.效应T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
C.吞噬细胞属于淋巴细胞的一种
D.B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23.人体对抗病原体有三道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皮肤、黏膜和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
B.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这三道防线均不仅生来就有而且都具有针对性
D.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杀灭病原菌属于第二道防线
 
24.下列有关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B细胞接受刺激后增殖分化产生的子细胞大部分为记忆细胞
B.血清中的抗体与破伤风杆菌结合并抑制其繁殖属于细胞免疫
C.体液免疫中,效应B细胞与被感染的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D.切除胸腺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
 
25.下列关于免疫系统功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过敏性鼻炎是属于免疫功能过弱导致
B.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C.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缺失易患肿瘤
D.自身免疫病人的免疫系统“敌我不分”
 
26.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发现史,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达尔文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
B.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透过玻璃片传递给下部
C.拜耳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造成
D.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
 
27.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是由植物特定器官合成的微量的吲哚乙酸
B.向地性和顶端优势均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处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生长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
D.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分布情况要受到单侧光的影响
 
28.下列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GA(赤霉素类)打破莴苣、土豆和人参种子的休眠
B.用NAA(生长素类似物)促进黄杨、葡萄枝条的生根
C.用乙烯促进香蕉、番茄的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
D.用矮壮素(生长延缓剂)可防止棉花徒长,促进结实
 
29.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⑦、⑧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  )

A.②⑤⑦ B.①②③⑤⑧ C.①③④⑥⑦ D.②⑤⑧
 
30.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B.可以用样方法调查一片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
C.农田中水稻有序的分布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
D.年龄结构不能够预示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31.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血细胞计数板的中央滴一滴培养液后盖上盖玻片
B.如果每个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就需要增加稀释倍数
C.制片前不轻轻震荡试管一定会导致实验数据会偏大
D.该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的同时也需做重复实验
 
32.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 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33.“烧芭”(焚烧芭蕉树)是一种传统的农耕文化,在巴西等热带国家盛行.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喷出的岩浆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甲地发生过“烧芭”现象,乙地发生过火山喷发现象,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的自然演替.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和乙地两个位置发生的自然演替类型相同
B.人为的干扰也不能使甲地恢复到焚烧前的地貌
C.苔藓会比地衣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的火山岩之上
D.随时间推移甲、乙两地生物多样性都逐渐增多
 
34.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其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图).据图推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示标明罗非鱼种群在a~b段近似“J”型增长
B.F N E最有可能在d点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
C.在捕食压力下的罗非鱼种群环境容纳量接近K2
D.在d~e时间段罗非鱼的出生率小于其死亡率
 
3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 B.所有动物都属于消费者
C.全部细菌都属于分解者 D.太阳光属于非生物物质
 
36.某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A→B→C中,各种群在一年时间内对能量的同化、利用和传递等的部分数据统计(单位:百万千焦/年)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种群 输入的
总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
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
消耗 传递给
分解者 传递给下
一营养级 未被利用
的能量
A 65.5 3.0 15.0 41.5
B 15.0 5 0.5 2.5
C 2 0.6 1.4 微量(不计) 无
A.种群A、种群B和种群C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生态系统中种群B呼吸消耗的能量值为5百万千焦/年
C.能量从种群B到种群C的传递效率值介于10%﹣12%之间
D.种群A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59.5百万千焦/年
 
37.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依图判断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照射到草上全部太阳能
B.能量X中包括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那部分热能
C.食物链中的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去向都具有4条途径
D.草食性动物粪便中所含的能量不属于草同化的能量
 
38.探究落叶是否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下列实验设计中,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叶片中是否含有微生物
B.实验组落叶要进行灭菌处理,土壤不处理
C.对照组落叶不做处理,土壤进行灭菌处理
D.该实验的因变量是土壤中落叶的腐烂情况
 
39.繁殖季节雄鸟长出鲜艳的羽毛,不断鸣叫,并对雌鸟摆出各种姿态.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雌、雄鸟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
B.繁殖季节时雄鸟鸣叫属于物理信息
C.雄鸟对雌鸟摆出姿态属于行为信息
D.雌雄鸟间的信息传递利于种群繁衍
 
40.关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B.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动植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
C.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
D.湿地能够蓄洪防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41.科研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甲)和食物网(图乙).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2)甲图中作为生态系统的基石的是      (填写字母)
(3)不同的动物在水体中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限制动物分层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4)乙图中水蚤与河蚌的关系是      ,若该系统中小球藻每年固定的能量不变,由于某种原因使得河蚌的食物比例由原来的小球藻:水蚤为2:1调整为小球藻:水蚤为
5:1,则该生态系统中传递给河蚌的能量理论上是原来的      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

 
42.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大规模爆发,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包括呕吐、腹泻、体外出血、发烧等.如图表示埃博拉病毒感染人体后发生的部分免疫过程,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1)图中不能够特异性识别埃博拉病毒的细胞有      (填编号),戊代表的物质是      .
(2)该图表示的是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的      免疫,当病毒刚开始入侵时,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甲,其名称是      ,图中      细胞可产生淋巴因子(填编号)
(3)严重的腹泻,如果丢 失盐分的比例大于丢失水分的比例,其内环境渗透压会      (升高、降低、不变)
(4)某人感染了该病毒后,出现了发热症状,与发病前相比其产热量      
(5)科研人员用志愿者检测新的病毒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将健康的志愿者分成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名.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实验组的处理:接种      .一段时间后,检验志愿者血液中产生抗体的能力.为确定该疫苗的有效浓度,不同实验组志愿者需接种      的疫苗.
(6)有人建议用康复者的血清来治疗患者,其原理是      .

 
43.如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作用机理.请分析回答.
(1)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是      ,其中枢位于      .
(2)当血糖升高时,胰岛B细胞接受葡萄糖、①      、②      等信号分子刺激后分泌量增加.
(3)胰岛素作用的机理是:一方面通过促进      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同时,通过促进过程⑤      加速葡萄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4)某种抗体X攻击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后,血浆中的      下降,血糖上升,患者在患有糖尿病的同时并发      病.
(5)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除了图中的激素还 有      素.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体现了激素调节的      这一特点.
 
44.如图甲表示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机理,图乙表示某兴趣小组的实验研究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赤霉素和生长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有      的微量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甲图中a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合成具有      作用.b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      作用.
(3)由乙图可知,该实验的因变量是      ,生长素和赤霉素具有      作用.最初切取的茎段应该用蒸馏水浸泡,其目的是去除      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4)油菜素内酯是一种新型植物内源激素,主要分布在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下表是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
油菜素内酯浓度(mg/L) 0 0.10 0.20 0.30 0.40 0.50
平均株高(cm) 16 20 38 51 42 24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当油菜素内酯浓度为0.50mg/L时,对芹菜幼苗的生长起      作用.
 
 
 

2015-2016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60分)
1.下列关于作物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选择育种不仅周期很短而且可选择的范围是有限的
B.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常采用单倍体育种
C.培育无籽西瓜需用花粉处理三倍体西瓜的雌蕊柱头
D.袁隆平培育的高产抗病杂交水稻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专题】对比分析法;育种.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A、杂交育种的过程为:杂交→自交→筛选→自交…→直至后代不再发生性状分离.可见,选择育种的缺点除了可选择范围有限外,还有育种周期长,A错误;
B、“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本质是缺少对应的基因,要产生新基因常用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并不能产生新基因,B错误;
C、培育无子西瓜常用方法是四倍体与二倍体西瓜杂交得三倍性西瓜种子,播种得三倍体植株,开花时再授二倍体西瓜的花粉,授粉目的是促进三倍体西瓜产生较多生长素(缺少发育种子提供的生长素),以促进的三倍体的子房发育成无子西瓜(果实),C正确;
D、袁隆平培育的高产抗病杂交水稻是基因重组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几种育种方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重点考查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方法、优缺点和典例.
 
2.科研人员将蓝三叶草中的蓝色素基因植入普通玫瑰而成功培育出了蓝玫瑰.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蓝三叶草的蓝色素基因用作目的基因
B.该品种蓝玫瑰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C.用到的工具酶有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D.该过程不能定向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专题】正推法;基因工程.
【分析】1、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①从基因文库中获取 ②利用PCR技术扩增 ③人工合成(化学合成).原核基因采取直接分离获得,真核基因是人工合成.
2、标记基因可用于重组DNA分子的检测和坚定.
3、农杆菌转化法(约80%的转基因植物都是用这种方法获得的)
①农杆菌特点:易感染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对单子叶植物没有感染力;Ti质粒的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
②转化:目的基因插人Ti质粒的T﹣DNA上 农杆菌→导入植物细胞→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细胞染色体上→目的基因的遗传特性得以稳定维持和表达.
【解答】解:A、由于将蓝三叶草中的蓝色素基因植入普通玫瑰而成功培育出了蓝玫瑰,所以蓝三叶草的蓝色素基因用作目的基因,A正确;
B、重组质粒首先进入农杆菌的Ti﹣DNA分子中,再利用农杆菌侵染玫瑰细胞,将重组质粒导入到玫瑰细胞的染色体上,所以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B正确;
C、在获取目的基因和构建重组质粒时,用到的工具酶有限制酶和DNA连接酶,C正确;
D、该过程能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3.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工程的第三步是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的结合
B.只要目的基因进入了受体细胞就能成功的表达
C.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D.DNA连接酶的作用是连接两个黏性末端的碱基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专题】正推法;基因工程.
【分析】1、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2、“分子缝合针”是DNA连接酶(1)根据酶的来源不同分为两类:E.coliDNA连接酶、T4DNA连接酶.这二者都能连接黏性末端,此外T4DNA连接酶还可以连接平末端,但连接平末端时的效率比较低.(2)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3、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解答】解:A、基因工程的第三步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A错误;
B、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中,由于操作失误和不可预测的干扰等,并不是所有受体细胞都能按照预先设计方案进行重组和表达,真正能有效表达的只是一小部分,而且细胞中的基因也是选择性表达的,B错误;
C、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C正确;
D、DNA连接酶的作用是连接两个黏性末端的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
①基因突变 ②基因重组 ③染色体变异 ④基因分离.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③ C.②①③④ D.③②④①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专题】正推法;育种.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即②;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即①;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都是染色体变异,即③.
故选:B.
【点评】本题比较基础,考查生物变异及其应用,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变异的类型及特点;识记四种常见育种方法的原理、过程、优缺点等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5.下列关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滥用抗生素会使得“耐药性”细菌发生定向变异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是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解答】解:A、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但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
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错误;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错误;
D、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 影响,共同进化,故在进化中的作用是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某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84,则杂合子Bb的频率是(  )
A.0.36 B.0.48 C.0.60 D.0.40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专题】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生物的进化.
【分析】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 杂合子的频率.
【解答】解: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某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84,则隐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为0.16,即bb的频率为0.16,b的基因频率= =40%,B的频率=1﹣40%=60%.因此,杂合子Bb的频率是=2×40%×60%=48%.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频率的概念,掌握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以及根据基因频率计算基因型频率的方法,再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计算.
 
7.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a表示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的材料
B.b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生殖隔离,它是生物进化最为典型的标志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专题】概念图;生物的进化.
【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b表示生殖隔离;c表示新物种形成,d表示地理隔离.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解答】解:A、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错误;
B、b表示生殖隔离,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C正确;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8.下列选项中对内环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包括血液、淋巴和组织液等,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是细胞生活的环境,不同类型的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可能不同
D.内环境的理化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专题】正推法;内环境与稳态.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答】解:A、内环境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等,细胞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A错误;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B正确;
C、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环境,不同类型的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可能不同,如组织细胞是内环境是组织液,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C正确;
D、内环境的理化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组成,理化性质,内环境的稳态,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9.下列生理过程不能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葡萄糖不完全氧化分解产生乳酸
B.兴奋传递过程中递质与受体结合
C.抗体与相对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D.甲状腺激素与相应的靶细胞结合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专题】正推法;内环境与稳态.
【分析】本题是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和理化性质的考查,内环境即是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的,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解答】解:A、葡萄糖不完全氧化分解产生乳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A正确;
B、神经递质与其相应受体的结合发生在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B错误;
C、抗体与抗原结合发生在内环境,C错误;
D、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发生在内环境,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对内环境概念的理解和对各种生化反应场所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10.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十、胆固醇
B.葡萄糖、Ca2十、载体、脂肪酸、水
C.卵磷脂、有氧呼吸酶、性激素、乳酸
D.脂肪、水、钾离子、葡萄糖、氨基酸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专题】正推法;内环境与稳态.
【分析】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即内环境的成分: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解答】解:A、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有氧呼吸酶存在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脂肪、水、钾离子、葡萄糖、氨基酸都存在于内环境中,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属于内环境成分的归纳.规律总结: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细胞的结构物质或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凡是与外界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其内的液体也不属于内环境.
 
11.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调控下达成的
B.需要各个组织、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分工合作
C.实质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稳定不变的状态
D.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时稳态也可遭到破坏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专题】正推法;内环境与稳态.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正确;
B、内环境稳态需要各个组织、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分工合作,B正确;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就是内环境理化性质及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C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一个开放的稳态,会受到外界影响,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生理意义,明确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2.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A和E都是由神经末梢和它们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
B.当①受到刺激时该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C.图中②突触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效应器不能产生反应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专题】图形图表题;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效应器E是由神经末梢和它们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A错误;
B、当①处受到适宜强度的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B正确;
C、图中②是突触,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C正确;
D、结构③处于传出神经上,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效应器不产生反应,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3.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反射是动物体或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无规律性应答
B.兴奋是指细胞或者组织由相对活跃状态变为相对静止状态
C.神经纤维局部电流的方向都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D.狮子捕食斑马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反射是动物体或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A错误;
B、兴奋是指细胞或者组织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相对活跃状态,B错误;
C、神经纤维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内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C错误;
D、狮子捕食斑马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组成以及兴奋的传导,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4.研究表明甘氨酸能使处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这一生理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示中的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分别属于不同细胞的细胞膜
B.图示过程中的递质会导致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者抑制
C.甘氨酸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内环境后再与突触后膜相结合
D.甘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引起细胞膜两侧电位差发生改变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甘氨酸能使处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以抑制膜内变为正电,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
【解答】解:A、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分别属于上一个神经元和下一个神经元细胞,A正确;
B、由于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从而使静息电位加强,导致下一个神经元难以产生兴奋,即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B错误;
C、甘氨酸从突触前膜,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进入内环境后,再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C正确;
D、甘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能使处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从而引起细胞膜两侧电位差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突触结构、神经递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5.下列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永久记忆可能与新突触建立有关
C.大脑皮层S区受损患者不能讲话
D.短期记忆与海马形状的脑区有关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分析】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解答】解:A、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正确;
B、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错误;
C、大脑皮层S区受损患者不能讲话,C正确;
D、短期记忆的形成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脑的高级功能及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各语言中枢,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各语言中枢及掌握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形成的原因.
 
16.如图所示,A、B、C、D为神经纤维上的四点,且AB=BC=CD,现将一个电流计依次连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的两点(①AB,②BD,③AD)之间,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流计指针能够发生两次相反方向偏转的有(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据图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刺激C点,若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AB之间,指针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
【解答】解:①将一个电流计依次连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的A、B两点,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电流计指针能够发生两次相反方向偏转,①正确;
②将一个电流计依次连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的B、D两点,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由于BC=CD,B、D两点同时兴奋,故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②错误;
③将一个电流计依次连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的A、D两点,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电流计指针能够发生两次相反方向偏转,③正确.
所以,①③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及神经元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析图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17.下列各选项与图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  )

A.若X表示血糖含量,则②可能代表胰高血糖素
B.若X表示甲状腺激素,则①可能代表促甲状腺激素
C.若X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②可能代表甲状腺激素
D.若X表示人体排出的尿量,则②可能代表抗利尿激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图中模型+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是一种常见的模型,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解答】解:A、若X表示血糖含量,则①可代表胰高血糖素促进血糖含量的上升,②可代表胰岛素抑制血糖含量的上升,A错误;
B、若X表示甲状腺激素,则①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正确;
C、若X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①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②可能代表甲状腺激素,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C错误;
D、若X表示人体排出的尿量,则②可能代表抗利尿激素,减少尿的排出,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借助数学模型对相关激素的知识进行考查,意在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8.某人下丘脑受到损伤,可能会导致他的(  )
①睾丸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②甲状腺激素分泌受到影响
③体温调节受到影响 ④水平衡的调节受到影响
⑤血糖平衡的调节受到影响 ⑥言语活动功能障碍.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专题】正推法;内环境与稳态;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
【分析】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解:①由于下丘脑分泌促雄性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的促雄性激素作用于睾丸,促进睾丸的发育,人下丘脑受到损伤,可能会导致睾丸生长发育受到影响,①正确;
②由于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某人下丘脑受到损伤,可能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受到影响,②正确;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③正确;
④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④正确;
⑤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⑤正确;
⑥语言中枢在大脑皮层,⑥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以下丘脑为素材,综合考查血糖调节、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的分级调节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能对下丘脑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归纳总结,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9.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
①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对垂体分泌活动的影响
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
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动物激素的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解答】解:①当甲状腺激素分泌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属于负反馈调节,故①正确;
②运动强度增加,则汗腺分泌增加,而运动强度受神经系统的控制,故②错误;
③降雨量增加,使得土壤动物存活率降低,但土壤动物不影响降雨量,故③错误;
④害虫数量增加,则其天敌鸟类数量增加,由于捕食者增加,则害虫数量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故④正确.
所以,①④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反馈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不大.
 
20.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机体产热加强,散热停止
B.炎热环境中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加
C.在低温环境中激素参与体温调节,神经不参与
D.在高温环境中神经参与体温调节,激素不参与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专题】正推法;内环境与稳态;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
【分析】寒冷刺激使冷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 中枢使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增加产热有骨骼肌颤栗、立毛肌收缩、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作用几乎于全身每一个细胞,使细胞代谢增强,从而增加产热.另一方面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排汗等使散热减少.此过程是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答】解:A、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增加产热量,减少散热量,产热量与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A错误;
B、炎热环境中,机体主要通过散热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因此皮肤的毛细血管应该舒张,增大血流量,同时汗液分泌增加,增加散热,B正确;
C、寒冷条件下,机体通过相关神经把有关信息传递给下丘脑,下丘脑分泌相关激素调节其他腺体的分泌,或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其他器官的活动,增加产热量,抵御寒冷,这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C错误;
D、高温环境中体温调节方式是神经﹣激素调节,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1.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
A.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B.这两种调节方式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方式均不一样
C.某些情况下体液调节可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D.成年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缺乏就会影响脑的发育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专题】对比分析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通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两种调节方式的特点: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的.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解答】解:A、不是所有的动物体内都存在神经调节,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没有形成神经系统,所以不存在神经调节,A正确;
B、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作用方式是反射;而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主要作用方式是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B正确;
C、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C正确;
D、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引起大脖子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理解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22.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淋巴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
B.效应T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
C.吞噬细胞属于淋巴细胞的一种
D.B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专题】正推法;免疫调节.
【分析】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分为淋巴T细胞和淋巴B细胞,T淋巴细胞的功能是分泌淋巴因子、呈递抗原、和接受抗原刺激分化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的功能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的抗原;淋巴B细胞的功能是接受抗原刺激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的功能是产生抗体.
【解答】解:A、T淋巴细胞的功能之一是释放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A正确;
B、T淋巴细胞不能产生抗体,浆细胞的功能是产生抗体,B错误;
C、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C错误;
D、T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免疫相同的组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不同免疫细胞的作用,对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掌握和归纳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3.人体对抗病原体有三道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皮肤、黏膜和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
B.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这三道防线均不仅生来就有而且都具有针对性
D.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杀灭病原菌属于第二道防线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专题】正推法;免疫调节.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皮肤和粘膜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生来就有的,针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形成的,针对一种病原体起作用,是特异性免疫.
【解答】解:A、唾液腺是由上皮细胞特化而来,因此皮肤、黏膜和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A正确;
B、第一道防线线和第二道防线是生来就有的,针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正确;
C、第三道防线不是生来就有的,第一、第二道防线不具有特异性,C错误;
D、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杀灭病原菌属于第二道防线,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作用和作用特点的理解和准确识记.
 
24.下列有关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B细胞接受刺激后增殖分化产生的子细胞大部分为记忆细胞
B.血清中的抗体与破伤风杆菌结合并抑制其繁殖属于细胞免疫
C.体液免疫中,效应B细胞与被感染的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D.切除胸腺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专题】正推法;免疫调节.
【分析】1、体液免疫的过程是:病原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B细胞在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物,被吞噬细胞进一步吞噬消化;记忆细胞的作用是进行二次免疫应答.
2、细胞免疫过程:病原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的抗原物质;记忆细胞的作用是进行二次免疫应答.
【解答】解:A、B细胞接受刺激后增殖分化产生的子细胞大部分为浆细胞,A错误;
B、血清中的抗体与破伤风杆菌结合并抑制其繁殖属于体液免疫,B错误;
C、体液免疫效应B细胞的作用是产生抗体,与被感染的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的是效应T细胞,发生在细胞免疫过程中,C错误;
D、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人体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都有T细胞参与,因此切除胸腺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准确识记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25.下列关于免疫系统功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过敏性鼻炎是属于免疫功能过弱导致
B.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C.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缺失易患肿瘤
D.自身免疫病人的免疫系统“敌我不分”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专题】正推法;免疫调节.
【分析】1、免疫系统的功能除了防御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能监控、清除人体内衰老、损伤细胞及癌变细胞.
2、免疫系统失调会引起相应的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分为免疫过强引起的疾病和免疫缺陷病,免疫过强引起的疾病包括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反应,自身免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心脏病等,免疫缺陷病是指免疫功能过弱或免疫缺失引起的疾病,如艾滋病等.
【解答】解:A、过敏反应是免疫过强引起的,A错误;
B、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B正确;
C、艾滋病病毒侵染人体的T淋巴细胞而破坏免疫系统的功能 ,因此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缺失易患肿瘤,C正确;
D、自身免疫疾病是免疫系统功能过强,“敌我不分”,攻击自身正常细胞或组织所致,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免疫失调病的类型及实例.
 
26.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发现史,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达尔文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
B.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透过玻璃片传递给下部
C.拜耳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造成
D.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专题】实验分析题;植物激素调节.
【分析】生长素的研究从1880年英国达尔文→1910年丹麦的鲍森•詹森→1914年匈牙利拜尔→1928年荷兰温特→1931年从人尿中分离出吲哚乙酸→直到1946年科学家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该物质.
【解答】解:A、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A正确;
B、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错误;
C、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刺激”在尖端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正确;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识记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明确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在温特之后才被确认的.
 
27.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是由植物特定器官合成的微量的吲哚乙酸
B.向地性和顶端优势均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处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生长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
D.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分布情况要受到单侧光的影响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专题】正推法;植物激素调节.
【分析】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的一种,它与酶、动物激素一样都属于微量高效物质,主要对细胞代谢其调节作用.生长素的化学本质要与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要区分开,生长素属于吲哚乙酸,而生长激素属于蛋白质.
【解答】解:A、吲哚乙酸即生长素是由植物特定部位合成的微量有机物,A错误;
B、植物的向地性和顶端优势都是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B正确;
C、处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生长素能进行极性运输,C错误;
D、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分布情况不受到单侧光的影响,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属于简单题.
 
28.下列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GA(赤霉素类)打破莴苣、土豆和人参种子的休眠
B.用NAA(生长素类似物)促进黄杨、葡萄枝条的生根
C.用乙烯促进香蕉、番茄的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
D.用矮壮素(生长延缓剂)可防止棉花徒长,促进结实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专题】正推法;植物激素调节.
【分析】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生长,解除休眠.
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生长,促进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等.
脱落酸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 脱落.
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解答】解:A、赤霉素可以打破休眠,促进萌发,A正确;
B、生长素的类似物能促进插条基部生根,B正确;
C、乙烯可以促进果实的成熟,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C错误;
D、施用矮壮素(生长延缓剂)能防止棉花徒长,促进棉花结实,提高产量,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功能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中的生物学问题.
 
29.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⑦、⑧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  )

A.②⑤⑦ B.①②③⑤⑧ C.①③④⑥⑦ D.②⑤⑧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研究胚芽鞘向光性的实验中,一般用琼脂、锡箔小帽、云母片这三种材料处理胚芽鞘.琼脂能够透水也能透光;锡箔不透光;云母片不透水,能阻断生长素的运输.图①中,由于胚芽鞘尖端是匀速旋转的,因此ab中生长素分布是均匀的;注意⑦⑧中旋转的方式不同,⑦只有花盆转,⑧是花盆跟着暗盒转.
【解答】解:①中由于匀速旋转,生长素分布均匀,所以直立生长;
②中左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向右弯曲生长;
③中没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直立生长;
④中阻断了 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途径,所以生长素分布均匀,直立生长;
⑤是生长素向左侧运输,右侧无法极性运输到作用部位,所以向右侧弯曲生长;
⑥阻断了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作用部位,所以不生长;
⑦中旋转植物,受光均匀,直立生长;
⑧中整体旋转,所以对小孔侧受单侧光照,所以弯向小孔生长.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燕麦胚芽鞘在不同处理情况下的生长方向,难度中等,意在考查考生理解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0.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B.可以用样方法调查一片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
C.农田中水稻有序的分布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
D.年龄结构不能够预示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考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迁入和迁出、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大小,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年龄组成可以预期未来一段时间种群密度变化的趋势.
2、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三种类型.
【解答】解:A、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A正确;
B、跳蝻活动能力较小,可以用样方法进行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B正确;
C、农田中水稻有序的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C正确;
D、年龄结构能够预示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增长型种群密度会增大,衰退型种群密度会减小,稳定性的种群密度处于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种群特征,理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形成知识网络.
 
31.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血细胞计数板的中央滴一滴培养液后盖上盖玻片
B.如果每个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就需要增加稀释倍数
C.制片前不轻轻震荡试管一定会导致实验数据会偏大
D.该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的同时也需做重复实验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专题】探究性实验;种群和群落.
【分析】1、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2、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要控制好无关变量.在营养物质和生活空间充裕的条件下,酵母菌呈“J”型曲线生长;在体积恒定、营养物质一定的条件下,酵母菌呈“S”型曲线生长;但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多,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且生活空间恒定,种内斗争加剧,所以会导致酵母菌数量减少.
3、培养后期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由于大量繁殖,数目太多,不易计数,所以应稀释.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培养液中分布不均匀,所以吸取时要将培养瓶轻轻震荡.
【解答】解:A、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A错误;
B、到培养后期,由于酵母菌的大量增多,为了方便对酵母菌计数,应先稀释培养后期的培养液,然后再在显微镜下计数,如果每个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就需要增加稀释倍数,B正确;
C、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可能会沉在试管底部,如果取样取的是试管底部,实验数据则会偏大,如果取样取的是试管上部,则实验数据则会偏小,因此制片前要轻轻震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C错误;
D、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无需设置对照组,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重复实验,求平均值,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32.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考点】生态农业工程.
【分析】在该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可以成为家畜的饲料和人的食物,家畜也能成为人的食物,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可以利用农作物秸秆、人和家畜粪便中的有机物,而沼液和沼渣又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肥料,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又能成为人类的能源物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利用的是无生命的有机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属于分解者.
【解答】解:A、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可以利用农作物秸秆中的能量,即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A正确;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B正确;
C、沼液和沼渣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肥料,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但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C错误;
D、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利用的是无生命的有机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属于分解者,D正确.
故选:C.
【点 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学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要注意:(1)生态工程实例的模式各具特色,关键是理解其中运用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2)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应该积极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强大的自我恢复力,节省投资.(3)生态工程的恢复作用是有限的,不能误认为只要有生态工程就可以走发达国家“先污染、破坏,后治理”的老路.
 
33.“烧芭”(焚烧芭蕉树)是一种传统的农耕文化,在巴西等热带国家盛行.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喷出的岩浆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甲地发生过“烧芭”现象,乙地发生过火山喷发现象,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的自然演替.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和乙地两个位置发生的自然演替类型相同
B.人为的干扰也不能使甲地恢复到焚烧前的地貌
C.苔藓会比地衣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的火山岩之上
D.随时间推移甲、乙两地生物多样性都逐渐增多
【考点】群落的演替.
【专题】对比分析法;种群和群落.
【分析】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解答】解:A、甲地进行的是次生演替,乙地进行的是初生演替,两地演替类型不同,A错误;
B、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人为的干扰可使甲地恢复到焚烧前的地貌,B错误;
C、裸岩上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先驱物种是地衣,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其他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C错误;
D、演替的趋势使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要求学生能区分初生 演替和次生演替、理解演替的过程和演替的结果.
 
34.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其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图).据图推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示标明罗非鱼种群在a~b段近似“J”型增长
B.F N E最有可能在d点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
C.在捕食压力下的罗非 鱼种群环境容纳量接近K2
D.在d~e时间段罗非鱼的出生率小于其死亡率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
【分析】据图分析,a﹣b种群数量是“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c﹣d种群数量减少;e以后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解答】解:A、据图示分析,罗非鱼种群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种群数量持续增长,呈“J”型增长,A正确;
B、从b点后开始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b点放入大型肉食性鱼,B错误;
C、在捕食压力下,在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在K2附近波动,处于动态平衡,C正确;
D、在d~e时间段罗非鱼的种群数量下降,故出生率小于其死亡率,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识记渗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 B.所有动物都属于消费者
C.全部细菌都属于分解者 D.太阳光属于非生物物质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2)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
(3)消费者(异养型):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
(4)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
【解答】解:A、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
B、绝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少数动物为分解者,如蚯蚓,B错误;
C、细菌可能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消费者(如寄生细菌)和分解者(如腐生细菌),C错误;
D、太阳光属于能量,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的功能及生物类别,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6.某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A→B→C中,各种群在一年时间内对能量的同化、利用和传递等的部分数据统计(单位:百万千焦/年)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种群 输入的
总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
消耗 传递给
分解者 传递给下
一营养级 未被利用
的能量
A 65.5 3.0 15.0 41.5
B 15.0 5 0.5 2.5
C 2 0.6 1.4 微量(不计) 无
A.种群A、种群B和种群C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生态系统中种群B呼吸消耗的能量值为5百万千焦/年
C.能量从种群B到种群C的传递效率值介于10%﹣12%之间
D.种群A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59.5百万千焦/年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专题】数据表格;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分析】(1)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来判定:总能量较少的营养级级别较高,反之,营养级级别较低.
(2)根据食物链的富集作用来判定:富集物浓度越高的生物所处营养级级别越高,反之,营养级级别越低.
【解答】解:A、种群A、B、C构成了食物链A→B→C,则A表示生产者,BC表示消费者,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种群A、B、C不包含该生态系统的所有生物,A错误;
B、种群B呼吸消耗的能量为10百万千焦/年,B错误;
C、相邻两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等于相邻两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所以能量从B到C的传递效率为2÷15×100%=13.3%,C错误;
D、种群A的净同化量=传递给分解者+传递给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3.0+15.0+41.5=59.5 百万千焦,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信息的提取与应用能力、通过比较与综合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等.
 
37.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依图判断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照射到草上全部太阳能
B.能量X中包括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那部分热能
C.食物链中的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去向都具有4条途径
D.草食性动物粪便中所含的能量不属于草同化的能量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专题】图形图表题;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分析】1、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指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原因:①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以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生物无法利用的.
(2)逐级递减:指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减少的.传递效率: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原因: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因呼吸消耗了大部分能量;②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如枯枝败叶.
2、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1)通过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生命活动,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2)流向下一个营养级;(3)被分解者分解利用;(4)未被利用.
【解答】解: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草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A错误;
B、能量X中包括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那部分热能,B正确;
C、食物链中的除 了最高营养级外的其他营养级的能量去向都具有4条途径,C错误;
D、草食性动物粪便中所含的能量不属于草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但属于草同化的能量,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8.探究落叶是否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下列实验设计中,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叶片中是否含有微生物
B.实验组落叶要进行灭菌处理,土壤不处理
C.对照组落叶不做处理,土壤进行灭菌处理
D.该实验的因变量是土壤中落叶的腐烂情况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专题】实验分析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分析】探究落叶是否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中是否含有微生物,因变量是土壤中落叶的腐烂情况,对照组土壤不做处理,实验组土壤进行灭菌处理,据此答题.
【解答】解:A、探究落叶是否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中是否含有微生物,A错误;
B、实验组土壤要进行灭菌处理,对照组土壤不处理,B错误;
C、对照组土壤不做处理,实验组土壤进行灭菌处理,C错误;
D、该实验的因变量是土壤中落叶的腐烂情况,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实验设计的对照性原则,土壤中分解落叶的微生物的获取,实验观察的指标,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微生物培养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和设计实验进行问题探究的能力.
 
39.繁殖季节雄鸟长出鲜艳的羽毛,不断鸣叫,并对雌鸟摆出各种姿态.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雌、雄鸟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
B.繁殖季节时雄鸟鸣叫属于物理信息
C.雄鸟对雌鸟摆出姿态属于行为信息
D.雌雄鸟间的信息传递利于种群繁衍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
【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三类.生态系统的信息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答】解:A、雌、雄鸟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A错误;
B、鸟鸣叫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
C、雄鸟对雌鸟摆出姿态属于行为信息,C正确;
D、雌雄鸟间的信息传递利于种群繁衍,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0.关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B.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动植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
C.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
D.湿地能够蓄洪防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专题】正推法;生态环境.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易地保护: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易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它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了最后的生存机会.
(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解答】解:A、人口增长的情况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故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A错误;
B、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B错误;
C、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反对对野生生物资的合理开发和利用,C错误;
D、湿地能够蓄洪防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明确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准确各选项.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41.科研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甲)和食物网(图乙).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或营养结构) 
(2)甲图中作为生态系统的基石的是 B (填写字母)
(3)不同的动物在水体中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限制动物分层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食物 .
(4)乙图中水蚤与河蚌的关系是 捕食和竞争 ,若该系统中小球藻每年固定的能量不变,由于某种原因使得河蚌的食物比例由原来的小球藻:水蚤为2:1调整为小球藻:水蚤为
5:1,则该生态系统中传递给河蚌的能量理论上是原来的 1.6 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专题】图形图表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分析】分析图甲: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来回箭头连接A和B,其中A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库,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乙图是食物网,水蚤与河蚌既有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
【解答】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即营养结构).
(2)甲图中作为生态系统的基石的是生产者(B).
(3)不同的动物在水体中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限制动物分层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食物.
(4)水蚤与河蚌存在捕食关系,同时二者都以小球藻为食,故二者还存在竞争关系.
(5)河蚌的食物比例为小球藻:水蚤=2:1时,设河蚌获得能量为3m,那么需要小球藻的能量为2m×10+m×10×10=120m;调整为5:1 时,设河蚌为6n,那么需要C的能量为5n×10+n×10×10=150n,因为小球藻的能量不变,所以120m=150n,m= n,则 =1.6.则该生态系统中传递给河蚌的能量理论上是原来的1.6倍.
故答案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或营养结构)
(2)B
(3)食物
(4)捕食和竞争 1.6
【点评】本题结合表格,考查生态系统、食物链的书写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42.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大规模爆发,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包括呕吐、腹泻、体外出血、发烧等.如图表示埃博拉病毒感染人体后发生的部分免疫过程,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1)图中不能够特异性识别埃博拉病毒的细胞有 甲和丁 (填编号),戊代表的物质是 抗体 .
(2)该图表示的是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的 体液 免疫,当病毒刚开始入侵时,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甲,其名称是 吞噬细胞 ,图中 乙 细胞可产生淋巴因子(填编号)
(3)严重的腹泻,如果丢失盐分的比例大于丢失水分的比例,其内环境渗透压会 降低 (升高、降低、不变)
(4)某人感染了该病毒后,出现了发热症状,与发病前相比其产热量 增加 
(5)科研人员用志愿者检测新的病毒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将健康的志愿者分成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名.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实验组的处理:接种 等量含疫苗的接种物 .一段时间后,检验志愿者血液中产生抗体的能力.为确定该疫苗的有效浓度,不同实验组志愿者需接种 不同浓度 的疫苗.
(6)有人建议用康复者的血清来治疗患者,其原理是 康复者的血清中含有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专题】实验设计原则;内环境与稳态;免疫调节.
【分析】1、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发生的体液免疫过程,其中甲细胞是吞噬细胞,乙细胞是T细胞,丙细胞是B细胞,丁细胞是浆细胞,戊是抗体.
2、渗透压是指溶液中 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中溶质微粒数目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反之亦然;内环境的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维持.
【解答】解:(1)甲是吞噬细胞,具有识别自己和非己的功能,但是识别不具有特异性;丁细胞是浆细胞,不具有识别作用,只能合成和分泌抗体;戊是浆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抗体.
(2)该图是体液免疫过程;细胞甲是吞噬细胞,细胞乙是T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
(3)严重的腹泻,如果丢失盐分的比例大于丢失水分的比例,其内环境盐分的相对含量减少,渗透压下降.
(4)感染病毒后,如果出现发热症状,说明人体产热量增加.
(5)由题意知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新的病毒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实验原理是病毒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强,血液中的抗体水平高,反之则低;实验的自变量是疫苗的种类,因变量是抗体水平,疫苗的剂量是无关变量,因此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实验组的处理:接种等量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检验志愿者血液中产生抗体的能力;如果确定该疫苗的有效浓度,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疫苗.
(6)康复者的血清中含有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因此有人建议用康复者的血清来治疗患者.
故答案为:
(1)甲和丁 抗体
(2)体液 吞噬细胞 乙
(3)降低
(4)增加
(5)等量含疫苗的接种物 不同浓度
(6)康复者的血清中含有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体液免疫的过程,渗透压的概念,免疫在免疫预防中的应用,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分析、解答问题,学会根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按照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与单一变量的原则完善实验步骤.
 
43.如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作用机理.请分析回答.
(1)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是 神经﹣体液 ,其中枢位于 下丘脑 .
(2)当血糖升高时,胰岛B细胞接受葡萄糖、① 神经递质 、② 胰高血糖素 等信号分子刺激后分泌量增加.
(3)胰岛素作用的机理是:一方面通过促进 葡萄糖转运蛋白向细胞膜的转运 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同时,通过促进过程⑤ 氧化分解 加速葡萄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4)某种抗体X攻击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后,血浆中的 胰岛素 下降,血糖上升,患者在患有糖尿病的同时并发 自身免疫 病.
(5)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除了图中的激素还有 肾上腺 素.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体现了激素调节的 通过体液运输 这一特点.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专题】图形图表题;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
【分析】1、内环境稳态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2、①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可以促进细胞膜表面的葡萄糖转运载体蛋白增多,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促进细胞内合成蛋白质、脂肪和糖原进而降低血糖浓度.
【解答】解:(1)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其中枢位于下丘脑.
(2)当血糖升高时,胰岛B细胞接受葡萄糖、①神经递质、②胰高血糖素等信号分子刺激后分泌量增加.
(3)胰岛素作用的机理是:一方面通过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向细胞膜的转运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同时,通过促进过程⑤氧化分解加速葡萄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4)某种抗体X攻击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后,则胰岛B细胞感受葡萄糖的敏感程度降低,则血浆中的胰岛素下降,血糖浓度上升,患者在患有糖尿病的同时并发自身免疫病.
(5)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除了图中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以外,还有肾上腺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因为激素调节的通过体液运输,血浆中激素的含量体现了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量的多少.
故答案为:
(1)神经﹣体液 下丘脑
(2)神经递质 胰高血糖素
(3)葡萄糖转运蛋白向细胞膜的转运 氧化分解
(4)胰岛素 自身免疫
(5)肾上腺 通过体液运输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神经调节、血糖调节、免疫调节,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44.如图甲表示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机理,图乙表示某兴趣小组的实验研究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赤霉素和生长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有 显著影响 的微量 有机物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甲图中a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合成具有 促进 作用.b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 抑制 作用.
(3)由乙图可知,该实验的因变量是 茎段的(平均)伸长量 ,生长素和赤霉素具有 协同 作用.最初切取的茎段应该用蒸馏水浸泡,其目的是去除 自身激素 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4)油菜素内酯是一种新型植物内源激素,主要分布在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下表是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
油菜素内酯浓度(mg/L) 0 0.10 0.20 0.30 0.40 0.50
平均株高(cm) 16 20 38 51 42 24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当油菜素内酯浓度为0.50mg/L时,对芹菜幼苗的生长起 促进 作用.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植物激素调节.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就是生长素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的增高,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发育.
【解答】解:(1)从乙图可以看出,赤霉素和生长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属于有机物.
(2)甲图中a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合成具有促进作用,b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抑制作用.
(3)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即图中的纵坐标,为茎段的(平均)伸长量;加赤霉素和生长素后显著伸长,故二者表现为协同作用;最初切取的茎段应该用蒸馏水浸泡,其目的是去除自身激素的影响.
(4)从题意知道,实验的目的是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相比于油菜素内酯浓度为0mg/L时,油菜素内酯浓度为0.50mg/L时为促进作用.
故答案为:
(1)显著影响 有机物
(2)促进 抑制
(3)茎段的(平均)伸长量 协同 自身激素
(4)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促进
【点评】本题结合图表,考查植物激素的功能和应用、探究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图表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qX46p8w


相关评论
鄂公网安备 42088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