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查询试卷\课件\优质课请在此输入关键字:
网站首页 >> 生物题库 >> 高三试题 >> 文章内容

湖北省襄阳五中2016-2017学年高三九月月考生物解析版

[日期:2016-11-02]   来源:生物百花园  作者:生物百花园   阅读:196[字体: ]

2016-2017学年湖北省襄阳五中高三(上)月考生物试卷(9月份)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s://pan.baidu.com/s/1geZS5dp
 
一.选择题(共60分,1-10题每题1分,11-35题每题2分,单项选择)
1.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下列关于细胞内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活细胞的主要元素中C的含量最高,因此C是细胞内最基本、最核心的元素
B.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水,水中的H全部来自氨基
C.激素可作为信息分子影响细胞的代谢活动,但激素并不都是蛋白质
D.在人的一生中,细胞中的 的值逐渐上升
2.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准备好含Ca2+、Mg2+和Si044﹣的培养液,将番茄和水稻分别在上述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记录到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稻和番茄对离子的吸收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B.此过程中水稻没有吸收Ca2+,但却正常吸水,所以结束时溶液中Ca2+浓度比初始值大
C.番茄与水稻相比,对Ca2+、Mg2+需要量大,而对SiO44﹣需要量小
D.此实验证明不同植物对同一种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3.下列叙述与生物学史实相符的是(  )
A.恩格尔曼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B.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同时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C.萨顿以果蝇为研究材料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D.温特利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进行实验发现了促进植物生长的是某种化学物质
4.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模型来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
B.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
5.马蛔虫为雌雄同体,一个马蛔虫的基因型为AaBb,且这两对基因自由组合.下列关于这个马蛔虫产生配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  )
A.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是AB和ab或Ab和aB
B.一个卵原细胞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是AB或ab或Ab或aB
C.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和比例是AB:ab:Ab:aB=1:1:1:1
D.马蛔虫个体产生的雄配子的基因组成和比例是AB:ab:Ab:aB=1:1:1:1
6.下列关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蓝藻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B.两个过程都能产生[H]但化学成分不同
C.呼吸作用产生的ATP可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D.光反应产生的ATP可用于植物吸收矿质离子
7.下列一定没有涉及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是(  )
A.乙肝抗体与乙肝病毒之间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之间
C.相邻的高等植物细胞之间 D.甲状腺细胞与肌细胞之间
8.下列对果蝇某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复制时,不会出现差错
B.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相邻的A、T碱基均以氢键连接
C.全部碱基中,若C占30%,则A占20%
D.转录出的mRNA只能指导一条肽链的合成
9.关于肺炎双球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基因的表达离不开核糖体
C.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数目相等
D.遗传信息不能从DNA流向DNA
10.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
C.太阳鱼遇仔鱼过多时,成鱼会吃掉部分幼鱼,属于捕食关系
D.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灌木层逐渐失去优势地位
11.如图为某动物细胞内部分蛋白质合成及转运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高尔基体加工后的各种蛋白质会被转运到不同部位,胞内、胞外、细胞膜上均有分布
B.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通过囊泡运输到内质网加工
C.内质网、高尔基体以及囊泡这三者的膜结构属于生物膜系统的一部分
D.细胞膜上出现糖蛋白与内质网和髙尔基体有关
12.H2O2能将鸟嘌呤氧化损伤为8﹣氧﹣7﹣氢脱氧鸟嘌呤(8﹣oxodG),8﹣oxodG与腺嘌呤互补配对.若如图所示DNA片段中有两个鸟嘌呤发生上述氧化损伤后,在正常复制多次形成大量的子代DNA,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子代DNA分子都有可能发生碱基序列的改变
B.部分子代DNA中嘧啶碱基的比例可能会增加
C.子代D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可能不发生改变
D.氧化损伤可能诱发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突变
13.玉米(2N=20)是遗传学研究的常用材料,决定玉米籽粒有色(C)和无色(c)、淀粉质( Wx)和蜡质(wx)的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上,结构异常的9号染色体一端有染色体结节,另一端有来自8号染色体的片段(如图).科学家利用玉米染色体的特殊性进行了如图所示的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结构异常的染色体的变异来源属于基因重组
B.玉米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11条染色体上的DNA的碱基序列
C.图中所示的母本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这两对基因所在染色体可发生联会
D.若图中所示的亲本杂交,F1有四种表现型且出现了表现型为无色蜡质的个体,说明亲代初级精母细胞发生了交叉互换
14.瓶插鲜花的水分平衡值为吸水量与失水量的差值,它与衰老相关,为负值时鲜花开始衰败.如图表示不同处理方式下,水分平衡值降为0的时间和瓶插鲜花寿命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分裂素和蔗糖协同延长插花保鲜的时间
B.细胞分裂素延缓插花衰败的作用比蔗糖明显
C.蔗糖可为水分的吸收提供能量从而延缓衰败
D.脱落酸含量最先快速增加的应该是蒸馏水组
15.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增长速率不变
B.从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16.不同细胞分泌的物质不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为消化酶,则一定会被排出细胞到达内环境中
B.若为神经递质,则该细胞会出现核膜核仁周期性变化
C.若为胰岛素,则该细胞表面有神经递质、血糖、胰高血糖素等物质的受体
D.若为抗体,则该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17.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质壁分离到一定程度后不再继续分离的原因是细胞因大量失水而死亡
B.质壁分离的细胞在清水中复原后,细胞内外渗透压不相等
C.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中,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均为自由扩散
D.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液的浓度逐渐增加
18.研究表明长期酗酒会影响一种关键的线粒体蛋白Mfn1,从而导致线粒体无法融合、再生及自我修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酗酒可通过呼出气体使酸性重铬酸变蓝来检测
B.肌无力患者参与线粒体融合的Mfn1蛋白可能减少
C.线粒体蛋白Mfn1的合成离不开核糖体的作用
D.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
19.下列有关公鸡体内细胞分裂后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含4个染色体组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内含1条Y染色体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
D.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之比为2:1
20.针对下列五种育种方法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①古代的选择育种 ②杂交育种 ③诱变育种 ④单倍体育种 ⑤基因工程育种.
A.①②两种育种方法共有的缺点是育种周期长
B.②⑤两种育种方法依据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
C.③④两种育种方法均可缩短育种周期
D.①⑤均可按人的意愿定向地改变生物性状
21.神经损伤后产生的信号会激活脑室下区的神经干细胞,这些细胞可以向脑内病灶迁移和分化,从而实现组织修复.下列有关神经细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现组织修复的过程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过程
B.组成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C.损伤信号使神经干细胞膜内 的值增大
D.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与胰岛素的分泌方式相同
22.为了研究生长素的运输特点,某科研小组分别做了两个实验:
实验一:切取某植物幼苗上胚轴并纵切成a和b两部分,进行如图实验一处理,6小时后检测另一端含14C的生长素含量.
实验二:切取同种植物幼苗上胚轴,分别切去上胚轴a侧和b侧形态学上端的一部分,在未切的一侧放置含14C的生长素琼脂块,如图实验二处理,6小时后检测各部分含14C的生长素含量.
根据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一的自变量只是植物形态学上端和下端
B.由实验一可知a侧比b侧运输生长素的能力强
C.实验一和实验二均可说明生长素存在横向运输
D.由实验二可知b侧和a侧都能产生生长素
23.许多化学药剂可以导致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野生型水稻用甲磺酸乙酯( EMS)处理获得雄性不育突变体,且雄性不育基因与可育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判断雄性不育基因的显隐性最简便的方法是让该突变体自交
B.若让EMS处理导致基因多个碱基对缺失,引起的变异为基因突变
C.若让该雄性不育突变体再经人工诱变则不能恢复为野生型
D.若该雄性不育突变体为一条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则雄性不育基因为显性基因
24.取一个精原细胞(2n=16),用15N标记细胞核中的DNA,然后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让其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再进行一次减数分裂,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含15N的染色体和含14N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  )
A.8、16 B.16、16 C.16、8 D.8、8
25.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和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如图为某地5年内主要植物种类及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因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故其在此地将持续呈“J”型增长
B.此地5年内狗牙根的数量不断减少与其和加拿大一只黄花的竞争有关
C.此地5年内群落进行次生演替且植物丰富度呈不断增大趋势
D.因巢菜数量不断减少,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在植株密集处多取样方
26.如图是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测得的桑树与大豆间作(两种隔行种植)和大豆单作(单独种植)时大豆的光合速率.假设间作与单作农作物间的株距、行距均相同.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单作相比,间作时大豆植株的呼吸强度没有受到影响
B.光照强度为a时,影响大豆植株间作和单作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均为CO2浓度
C.光照强度为b时,大豆植株单作固定CO2的速率为20μmolm﹣2s﹣1
D.大豆植株开始积累有机物时的最低光照强度单作大于间作
27.理论上同卵双胞胎有完全相同的DNA,实际上他们的基因也不完全一样.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A.父亲或母亲在形成生殖细细胞的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发生了自由组合
B.父亲或母亲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C.个体发育的有丝分裂过程中,个别细胞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D.个体发育的有丝分裂过程中,个别细胞的染色体上某一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
28.选择正确的实验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表是一系列生物学实验及其常用的实验方法或研究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方法
(研究方法) 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方法
(研究方法)
①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构建概念模型 ⑤ 鲁宾和卡门研究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来源 同位素标记法
②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对比实验 ⑥ 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纸层析法
③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 差速离心法 ⑦ 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类比推理法
④ 调查狗尾草的种群密度 取样器
取样法
A.①④⑦ B.③⑤⑥⑦ C.①③⑥ D.②③⑤⑥
29.果蝇的棒眼与圆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A、a表示),长翅与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B、b表示).现有一对圆眼长輝果蝇交配得到的子代比例如表所示,没有基因突变发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圆眼长翅 圆眼残翅 棒眼长翅 棒眼残翅
雄蝇



雌蝇

0 0
A.圆眼为显性性状,控制眼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子代圆眼残翅雌蝇中,纯合子占
C.子代长翅雌蝇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不能存活
D.若子代出现XXY的残翅棒眼果蝇,则与母本减数分裂MⅡ期异常有关
30.某昆虫的等位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一对基因型为Aa的雌雄个体交配,子代♀:♂=3:5.下列假设能解释该实验结果的是(  )
A.aX的雌配子不能受精 B.AAXX的个体不能存活
C.aaXX的受精卵发育为雄虫 D.AY的雄配子存活率显著降低
31.以下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激素、抗利尿激素参与的调节过程都存在反馈调节
B.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多种类型
C.相对密闭的环境会诱导果蔬产生大量乙烯,有利于果蔬的长期贮藏
D.激素调节在植物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
32.某科研人员为了研究石油醚、苯、丙酮在色素分离中的各自功能,分别用标准层析液(石油醚:丙酮:苯=20:2:1)、石油醚、苯、丙酮等4种液体来分离菠菜叶中的色素.分离时间为140秒,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有误的是(  )

A.标准层析液组为对照组,其他三组为实验组
B.层析液中石油醚的功能是分离菠菜叶中的胡萝卜素
C.层析液中丙酮的功能是分离菠菜叶中的叶黄素
D.层析液中苯的功能是分离菠菜叶中的类胡萝卜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
33.如图是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与在该家系中的发病率相同
B.乙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C.Ⅲ7不可能含有来源于Ⅰ2的甲病基因
D.Ⅰ1和Ⅰ2均是杂合子
34.下列有关高中生物实验中酸、碱性物质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浓硫酸为橙色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的反应提供酸性条件
B.配制斐林试剂时NaOH为CuSO4与还原糖反应提供碱性条件
C.用盐酸处理口腔上皮细胞有利于甲基绿、吡罗红进入细胞进行染色
D.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用盐酸和酒精混合液使细胞相互分离
35.现有若干对胰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小鼠X.为验证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小鼠X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现将小鼠X随机均分成4组,下表表示对4组小、鼠的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1 2 3 4
处理
方法 注射胰岛素 + ﹣ + ﹣
注射阿司匹林 ﹣ + + ﹣
注射生理盐水 ﹣ ﹣ ﹣ +
实验结果(血糖浓度) 高于正常 正常 高于正常
注:对胰岛素不敏感是指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无明显变化,“+”表示有添加,“一”表示无添加,胰岛素和阿司匹林均用生理盐水配制而成.
A.第4组为对照组,该组实验小鼠应选择血糖浓度正常的个体
B.第1组的实验结果应为高于正常
C.控制环境因素,确保小鼠不因为其他因素影响血糖浓度变化
D.为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每组不能只有一只小鼠
 
二、填空题(共30分,每空1分,39和40题任选一题作答)
36.某雌雄同株植物花色产生机理为:白色前体物→黄色→红色,其中A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控制黄色,B基因控制红色.研究人员用纯种白花和纯种黄花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实验结果如下表中甲组所示.
组别 亲本 F1 F2
甲 白花×黄花 红花 红花:黄花:白花=9:3:4
乙 白花×黄花 红花 红花:黄花:白花=3:1:4
根据甲组实验结果,可推知控制花色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  定律.
研究人员某次重复该实验,结果如表中乙组所示.经检测得知,乙组F1的2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导致含缺失染色体的雄配子致死.由此推测乙组中F1的2号染色体的缺失部分  (包含/不包含)A或a基因,发生染色体缺失的是   (A/a)基因所在的2号染色体.
(3)为检测某红花植株(染色体正常)基因型,以乙组F1红花作亲本与之进行正反交.
①若正反交子代表现型相同,则该红花植株基因型为  .
②若正交子代红花:白花=1:1,反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则该待测红花植株基因型为  .
③若正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反交子代红花:黄花:白花=9:3:4,则该待测红花植株基因型为  .
37.关于阿尔茨海默病(AD,俗称“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现在最流行的是β淀粉样蛋白(Aβ)假说.该假说认为由于Aβ“漏出”细胞膜,异致周围的神经细胞膜和线粒体膜的损伤,神经纤维缠结.
由题意可知,Aβ可通过  方式“漏出”神经细跑,会引起周围的神经细胞突触小体中乙酰胆碱的(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合成和释放量  ,使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速率  ,从而使AD病患者表现出记忆障.
AD病患者伴有神经纤维缠结这一异常细胞状态,会影响到兴奋的传导.若缠结点在图中的  (填“a”、“b”或“c”)处时,刺激产生的兴奋不会引起d处电位的变化.

(3)AD病患者会出现大量记忆性神经元数目减少的现象,据研究是由于体液中的噬细胞吞噬引起的,这是  (填“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执行功能的结果.在显微镜下观察病人的神经细胞,会发现细胞核出现体积  、核膜  、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等细胞衰老的特征.
38.某湿地从岸边到近水边的区域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请回答相关问题.
湿地不同区域的物种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湿地核心区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决定这种分层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湿地在调节气候方面的作用及可进行生态旅游,分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3)随着环境变化,该湿地陆续出现了不同种类的灌木和乔木,这种现象属于  演替,在此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  能力逐步提高.
(4)如图表示该湿地的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  (填字母)在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

39.①为了获得能合成纤维素酶的单菌落,可采用  法将初筛菌液接种在  (固体/液体)培养基上,这种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
②关于制备固体培养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制作固体培养基时可以加入琼脂 B.待平板冷却凝固约5~10min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
C.待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进行倒平板D.顺序为计算、称量、溶化、倒平板、灭菌
③下表的培养液pH均为4.8,若对MC﹣1中纤维素酶的活力进行测定,则不能选择表中的哪几种培养液  ?(填字母)
培养液 纤维素 纤维素酶 NaNO3 牛肉膏 K2HPO4 KCl MgSO47H2O FeSO4
A 25g/L ﹣ ﹣ ﹣ 1g/L 0.5g/L 1g/L 0.01g/L
B ﹣ ﹣ 3g/L ﹣ 1g/L 0.5g/L 1g/L 0.01g/L
C 25g/L 1μg/L ﹣ 3g/L 1g/L 0.5g/L 1g/L 0.01g/L
D 25g/L ﹣ 3g/L ﹣ 1g/L 0.5g/L 1g/L 0.01g/L
④某同学发现培养基上感染了几种细菌.若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  指示剂培养几种菌后,指示剂变红就可以鉴定其中含有能够分解尿素的细菌;若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加入  染料培养后,培养基中出现透明圈,就可以鉴定其中含有纤维素分解菌.
40.胚胎工程是指对动物  或  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
排卵是指雌性动物将  从卵泡中排出.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技术是  ,胚胎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是  .
(3)在超数排卵过程中使用的激素是  .在胚胎移植的流程中,首先要对供体、受体进行选择,并用激素进行  处理.
 
 

2016-2017学年湖北省襄阳五中高三(上)月考生物试卷(9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0分,1-10题每题1分,11-35题每题2分,单项选择)
1.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下列关于细胞内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活细胞的主要元素中C的含量最高,因此C是细胞内最基本、最核心的元素
B.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水,水中的H全部来自氨基
C.激素可作为信息分子影响细胞的代谢活动,但激素并不都是蛋白质
D.在人的一生中,细胞中的 的值逐渐上升
【考点】碳原子的结构特点;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其中碳元素是最基本的元素,氧元素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激素可作为信息分子影响细胞的代谢活动,但激素并不都是蛋白质,有些是固醇类或氨基酸的衍生物
【解答】解:A、C是细胞内最基本、最核心的元素,是因C是构成生物大分子的骨架,组成活细胞的主要元素中O的含量最高,A错误;
B、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水,水中的H来自氨基和羧基,B错误;
C、激素可作为信息分子影响细胞的代谢活动,但激素并不都是蛋白质,有些是固醇类或氨基酸的衍生物,C正确;
D、人的一生中,细胞中的 的值逐渐降低,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组成细胞的元素的种类及含量,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准备好含Ca2+、Mg2+和Si044﹣的培养液,将番茄和水稻分别在上述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记录到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稻和番茄对离子的吸收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B.此过程中水稻没有吸收Ca2+,但却正常吸水,所以结束时溶液中Ca2+浓度比初始值大
C.番茄与水稻相比,对Ca2+、Mg2+需要量大,而对SiO44﹣需要量小
D.此实验证明不同植物对同一种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考点】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分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水稻吸收Ca2+、Mg2+、SiO44﹣这三类物质相对速度是:v(SiO44﹣)>v(Mg2+)>v(Ca2+);番茄吸收Ca2+、Mg2+、SiO44﹣这三类物质相对速度是:v(Ca2+)>v(Mg2+)>v(SiO44﹣).
2、不同植物对同种离子的需要量及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的需要量不同,因此植物对矿质元素是一种选择性吸收,这主要与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3、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主动运输过程,对水分的吸收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
【解答】解:A、Ca2+、Mg2+和Si4﹣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说明水稻和番茄对离子的吸收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并消耗能量,A正确;
B、水稻培养液中的Ca2+浓度增大是由于水稻吸收水的速率比吸收Ca2+的速率快,B错误;
C、水稻吸收的Si4+多,对Ca2+、Mg2+吸收量少,而番茄吸收的Ca2+和Mg2+较多,对Si4+吸收量少,这说明不同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差异较大,C正确;
D、水稻吸收的Si4+多,对Ca2+、Mg2+吸收量少,而番茄吸收的Ca2+和Mg2+较多,对Si4+吸收量少,这体现了不同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以植物吸收矿质离子为核心,考查植物细胞对水分和无机盐吸收的知识,分析题图获取正确信息,明确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和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3.下列叙述与生物学史实相符的是(  )
A.恩格尔曼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B.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同时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C.萨顿以果蝇为研究材料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D.温特利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进行实验发现了促进植物生长的是某种化学物质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有关实验方法或试剂使用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解:A、恩格尔曼用极细的光束和好氧菌做实验,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没有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A错误;
B、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B错误;
C、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C错误;
D、温特利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进行实验发现了促进植物生长的是某种化学物质,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光合作用发现史、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等,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了解人类科学史的研究,掌握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进行的遗传实验过程、采用的实验方法、得出的实验结论等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模型来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
B.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答】解:A、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间可相互渗透,故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A正确;
B、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起调节作用,故间接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C错误;
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在成分上基本相同,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和稳态的意义,要求学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和作用,掌握稳态的概念,理解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5.马蛔虫为雌雄同体,一个马蛔虫的基因型为AaBb,且这两对基因自由组合.下列关于这个马蛔虫产生配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  )
A.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是AB和ab或Ab和aB
B.一个卵原细胞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是AB或ab或Ab或aB
C.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和比例是AB:ab:Ab:aB=1:1:1:1
D.马蛔虫个体产生的雄配子的基因组成和比例是AB:ab:Ab:aB=1:1:1:1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1、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能产生4个2种基因型的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能产生1个1种基因型的卵细胞.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解答】解:A、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能产生4个2种基因型的精子,因此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是AB和ab或Ab和aB,A正确;
B、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能产生1个1种基因型的卵细胞,因此一个卵原细胞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是AB或ab或Ab或aB,B正确;
C、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和比例是AB:ab=1:1或Ab:aB=1:1,C错误;
D、马蛔虫个体能产生4种比例相同的精子,因此其产生的雄配子的基因组成和比例是AB:ab:Ab:aB=1:1:1:1,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识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判断一个精原细胞、一个卵原细胞和一个个体产生配子的情况,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6.下列关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蓝藻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B.两个过程都能产生[H]但化学成分不同
C.呼吸作用产生的ATP可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D.光反应产生的ATP可用于植物吸收矿质离子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细胞中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场所有: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但是光反应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中,呼吸作用产生的ATP将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解答】解:A、光合作用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且呼吸作用不消耗ATP,A错误;
B、光合作用产生的[H]是NADPH,呼吸作用产生的[H]是NADP,所以化学成分不同,B正确;
C、呼吸作用产生的ATP可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只有光反应产生的ATP才可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C错误;
D、光反应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中,呼吸作用产生的ATP可用于植物吸收矿质离子,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发生的产生、过程及意义;识记呼吸作用发生的场所及过程;识记ATP的产生途径,明确光合作用产生的ATP只能用于光合作用,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7.下列一定没有涉及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是(  )
A.乙肝抗体与乙肝病毒之间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之间
C.相邻的高等植物细胞之间 D.甲状腺细胞与肌细胞之间
【考点】细胞膜的功能.
【分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
1、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2、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
【解答】解:A、乙肝抗体是蛋白质,乙肝病毒是非细胞结构的生物,所以乙肝抗体与乙肝病毒间的特异性识别不属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A正确;
B、效应T细胞和靶细胞都是细胞;另外,效应T 细胞可以识别靶细胞(通过识别宿主细胞呈递到膜表面的抗原),并与之结合使靶细胞裂解,该过程涉及细胞间信息交流,B错误;
C、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是相对独立的单位,但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个体,所以在组成一个整体个体时,相邻高等植物细胞之间一定会发信息交流.比如根尖尖端细胞产生生长素,促进尖端下部细胞伸长生长,C错误;
D、甲状腺细胞释放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几乎全身所有细胞,当然也包括肌细胞,所以此两种细胞之间有细胞间信息交流,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下列对果蝇某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复制时,不会出现差错
B.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相邻的A、T碱基均以氢键连接
C.全部碱基中,若C占30%,则A占20%
D.转录出的mRNA只能指导一条肽链的合成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1、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脱氧核苷酸链,DNA分子一般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DNA分子准确无误地进行,在DNA分子复制过程中,由于外因和内因作用也会发生差错,造成基因突变.
【解答】解:A、DNA分子在复制时可能会出现差错,A错误;
B、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相邻的A、T碱基以﹣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B错误;
C、由于双链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因此A+C=T+G=50%,如果C占30%,则A占20%,C正确;
D、一条mRNA可以合成多条肽链,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DNA分子的结合和结构特点,DNA分子复制,翻译过程,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对相关知识进行准确识记,
 
9.关于肺炎双球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基因的表达离不开核糖体
C.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数目相等
D.遗传信息不能从DNA流向DNA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肺炎双球菌分为R型菌和S型菌,R型菌不具有多糖荚膜,无毒,S型菌具有多糖荚膜,有毒性.
肺炎双球菌属于原核生物,能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
【解答】解:A、肺炎双球菌含有DNA和RNA,其中只有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
B、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而翻译的场所是核糖体,所以基因的表达离不开核糖体,B正确;
C、在C双链DNA中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数目相等,而在RNA分子中,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数目一般不等,C错误;
D、肺炎双球菌细胞内能进行DNA分子复制,所以遗传信息能从DNA流向DNA,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原核细胞生理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
C.太阳鱼遇仔鱼过多时,成鱼会吃掉部分幼鱼,属于捕食关系
D.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灌木层逐渐失去优势地位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1、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
比较项目 范围 实例
种内斗争 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 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
竞争 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 大草履虫与双核小草履虫混合放养后,大草履虫因在食物中竞争失败而死亡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3、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解答】解:A、根据种群密度的定义可知,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正确;
B、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B正确;
C、太阳鱼遇仔鱼过多时,成鱼会吃掉部分幼鱼,同种生物之间不属于捕食关系,而是种间斗争,C错误;
D、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灌木层逐渐失去优势地位,乔木变成优势种,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物种丰富的调查的方法,能够区分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捕食的区别,掌握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再结合选项准确判断.
 
11.如图为某动物细胞内部分蛋白质合成及转运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高尔基体加工后的各种蛋白质会被转运到不同部位,胞内、胞外、细胞膜上均有分布
B.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通过囊泡运输到内质网加工
C.内质网、高尔基体以及囊泡这三者的膜结构属于生物膜系统的一部分
D.细胞膜上出现糖蛋白与内质网和髙尔基体有关
【考点】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解答】解:A、高尔基体加工后的各种蛋白质会被转运到不同部位,胞内、胞外、细胞膜上均有分布,A正确;
B、附着核糖体合成的多肽是在信号肽的引导下进入内质网腔进行粗加工(这一过程没有囊泡运输),内质网将该蛋白通过囊泡运输到高尔基体进行深加工的.B错误;
C、内质网、高尔基体以及囊泡这三者的膜结构属于生物膜系统的一部分,C正确;
D、看图可知: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的形成经内质网和髙尔基体的加工,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2.H2O2能将鸟嘌呤氧化损伤为8﹣氧﹣7﹣氢脱氧鸟嘌呤(8﹣oxodG),8﹣oxodG与腺嘌呤互补配对.若如图所示DNA片段中有两个鸟嘌呤发生上述氧化损伤后,在正常复制多次形成大量的子代DNA,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子代DNA分子都有可能发生碱基序列的改变
B.部分子代DNA中嘧啶碱基的比例可能会增加
C.子代D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可能不发生改变
D.氧化损伤可能诱发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突变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DNA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
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 
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DNA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
DNA复制意义:通过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解答】解:A、由于DNA片段中共有3个G,其中有两个G发生氧化损伤,可能是两条链上的G,所以该片段复制两次形成的子代DNA都有可能发生碱基序列的改变,A正确;
B、由于鸟嘌呤氧化损伤为8﹣oxodG后,能与A互补配对,所以复制后形成的DNA分子中有一半或全部的G﹣C碱基对数减少,B错误;
C、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所以变异D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不一定改变,C正确;
D、氧化损伤可能诱发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突变,使得细胞癌变,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DNA分子复制、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3.玉米(2N=20)是遗传学研究的常用材料,决定玉米籽粒有色(C)和无色(c)、淀粉质( Wx)和蜡质(wx)的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上,结构异常的9号染色体一端有染色体结节,另一端有来自8号染色体的片段(如图).科学家利用玉米染色体的特殊性进行了如图所示的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结构异常的染色体的变异来源属于基因重组
B.玉米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11条染色体上的DNA的碱基序列
C.图中所示的母本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这两对基因所在染色体可发生联会
D.若图中所示的亲本杂交,F1有四种表现型且出现了表现型为无色蜡质的个体,说明亲代初级精母细胞发生了交叉互换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分析】1、一条染色体的一部分片段转移到另外一条染色体上被称为染色体变异,并且这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2、图2中的母本染色体上含有两对等位基因,只在两端稍微有所区别,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这两对等位基因会发生配对,所以这两对等位基因所在的部分染色体能发生联会.
3、正常情况下,图2表示的类型杂交,由于母本有结构异常片段的存在,只能产生Wxc的配子,后代不会出现表现型为无色蜡质个体,但是如果出现的话,说明母本产生了wxc的配子,要产生这种配子,需要经过染色体的交叉互换,产生wxc的配子.
【解答】解:A、9号染色体一端有来自8号染色体的片段,属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
B、玉米不含性染色体,则玉米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10条染色体上的DNA的碱基序列,B错误;
C、图2中的母本的2条9号染色体有相同的片段可联会,C正确;
D、F1出现了无色蜡质个体,说明双亲都能产生Cwx的配子,说明母本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的分析能力.
 
14.瓶插鲜花的水分平衡值为吸水量与失水量的差值,它与衰老相关,为负值时鲜花开始衰败.如图表示不同处理方式下,水分平衡值降为0的时间和瓶插鲜花寿命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分裂素和蔗糖协同延长插花保鲜的时间
B.细胞分裂素延缓插花衰败的作用比蔗糖明显
C.蔗糖可为水分的吸收提供能量从而延缓衰败
D.脱落酸含量最先快速增加的应该是蒸馏水组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1、添加蔗糖,目的是提供营养,同时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由四个值对比可知:植物蔗糖和细胞分裂素都有延缓衰败的作用,同时添加蔗糖和细胞分裂素更利于插花保鲜.
2、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解答】解:A、据图分析,②③与①相比较可知,②③瓶插鲜花寿命较①长,细胞分裂素和蔗糖分别都能延长插花保鲜功效;④与②、③相比,瓶插鲜花寿命较②③更长,所以细胞分裂素和蔗糖协同延长插花保鲜的时间,A正确;
B、②与③相比较,③水分平衡值降为0所用的时间较②长,细胞分裂素延缓插花衰败的作用比蔗糖明显,B正确;
C、水分子以自由扩散形式被吸收,不需要能量,C错误;
D、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分析图可知,①水分平衡值降为0所用的时间最短,因此脱落酸含量最先快速增加的应该是蒸馏水组,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及在生产实践上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5.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增长速率不变
B.从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据图分析,1﹣1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10﹣2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20﹣30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解答】解:A、1﹣5年λ>1,而且不变,种群增长速率=λ﹣1,不变,A正确;
B、第5年到10年之间λ>1,野兔种群数量持续增加,B错误;
C、15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错误;
D、20~30年之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D正确.
故选:AD.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16.不同细胞分泌的物质不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为消化酶,则一定会被排出细胞到达内环境中
B.若为神经递质,则该细胞会出现核膜核仁周期性变化
C.若为胰岛素,则该细胞表面有神经递质、血糖、胰高血糖素等物质的受体
D.若为抗体,则该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高尔基体:单膜囊状结构,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形成有关.
【解答】解:A、若为消化酶,则被运送至溶酶体分泌到动物肠道内的外环境中,A错误;
B、若为神经递质,则该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会分裂,也就不会出现核膜核仁周期性变化,B错误;
C、若为胰岛素,则该细胞表面含有神经递质、血糖和胰高血糖素的受体,C正确;
D、若为抗体,则该细胞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高尔基体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17.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质壁分离到一定程度后不再继续分离的原因是细胞因大量失水而死亡
B.质壁分离的细胞在清水中复原后,细胞内外渗透压不相等
C.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中,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均为自由扩散
D.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液的浓度逐渐增加
【考点】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一大液泡.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解答】解:A、,由于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所以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细胞液浓度之间升高,当细胞内外渗透压相等时,细胞的水分进出平衡,含水量不在减少,A错误;
B、清水中的已质壁分离的细胞复原后,由于细胞壁的存在,水分子进出细胞达到平衡,但细胞液的渗透压大于外界溶液,B正确;
C、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中,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均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C正确;
D、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失水,细胞液的浓度逐渐增加,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8.研究表明长期酗酒会影响一种关键的线粒体蛋白Mfn1,从而导致线粒体无法融合、再生及自我修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酗酒可通过呼出气体使酸性重铬酸变蓝来检测
B.肌无力患者参与线粒体融合的Mfn1蛋白可能减少
C.线粒体蛋白Mfn1的合成离不开核糖体的作用
D.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分析】1、酒精能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形成灰绿色,因此可以用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
2、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细胞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90%以上来自线粒体;
3、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因此不论在什么条件下,二氧化碳只能来自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解答】解:A、酗酒者的呼出气中含有酒精,可以使酸性重铬酸变成灰绿色,A错误;
B、肌无力患者的肌细胞运动所需要的直接的能源物质ATP数量减少,因此患者参与线粒体融合的Mfn1蛋白可能减少,B正确;
C、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因此线粒体蛋白Mfn1的合成离不开核糖体的作用,C正确;
D、肌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没有二氧化碳,因此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干获取信息的能量,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在新的背景材料下应用所学知识综合解答问题的能量.
 
19.下列有关公鸡体内细胞分裂后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含4个染色体组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内含1条Y染色体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
D.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之比为2:1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
结 构 时 期 染色体数 染色单体数 DNA分子数



裂 间期 2n 0→4n 2n→4n
分裂期 前、中期 2n 4n 4n
后期 2n→4n 4n→0 4n
末期 4n→2n 0 4n→2n



裂 间期 2n 0→4n 2n→4n

Ⅰ 前、中期 2n 4n 4n
后期 2n 4n 4n
末期 2n→n 4n→2n 4n→2n
减Ⅱ 前、中期 n 2n 2n
后期 n→2n 2n→0 2n
末期 2n→n 0 2n→n
【解答】解:A、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细胞内含4个染色体组,A正确;
B、公鸡体内细胞中的性染色体为ZZ,不含Y染色体,B错误;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所以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C正确;
D、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行为相同,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之比为2:1,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含量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0.针对下列五种育种方法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①古代的选择育种 ②杂交育种 ③诱变育种 ④单倍体育种 ⑤基因工程育种.
A.①②两种育种方法共有的缺点是育种周期长
B.②⑤两种育种方法依据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
C.③④两种育种方法均可缩短育种周期
D.①⑤均可按人的意愿定向地改变生物性状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1、选择育种原理:利用生物的变异,通过长期选择,汰劣留良,培养出优良品种.缺点:1周期长 2可以选择的范围有限.
2、四种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举例 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交产生矮杆抗病品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 三倍体无籽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抗病植株的育成
【解答】解:A、①古代的选择育种和②杂交育种共有的缺点是育种周期长,A正确;
B、②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⑤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也是基因重组,B正确;
C、③诱变育种和④单倍体育种都能缩短育种周期,C正确;
D、⑤均可按人的意愿定向地改变生物性状,但①选择育种不能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及其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的育种方法的原理、优缺点、方法及实例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1.神经损伤后产生的信号会激活脑室下区的神经干细胞,这些细胞可以向脑内病灶迁移和分化,从而实现组织修复.下列有关神经细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现组织修复的过程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过程
B.组成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C.损伤信号使神经干细胞膜内 的值增大
D.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与胰岛素的分泌方式相同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3、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解答】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实现组织修复的过程是神经干细胞的分化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A正确;
B、组成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B正确;
C、损伤信号刺激神经干细胞,使神经干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Na+大量流入细胞内,则细胞内 的值减小,C错误;
D、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这种大分子物质的方式也是胞吐,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分化、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2.为了研究生长素的运输特点,某科研小组分别做了两个实验:
实验一:切取某植物幼苗上胚轴并纵切成a和b两部分,进行如图实验一处理,6小时后检测另一端含14C的生长素含量.
实验二:切取同种植物幼苗上胚轴,分别切去上胚轴a侧和b侧形态学上端的一部分,在未切的一侧放置含14C的生长素琼脂块,如图实验二处理,6小时后检测各部分含14C的生长素含量.
根据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一的自变量只是植物形态学上端和下端
B.由实验一可知a侧比b侧运输生长素的能力强
C.实验一和实验二均可说明生长素存在横向运输
D.由实验二可知b侧和a侧都能产生生长素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韧皮部的非极性运输以及根尖和茎尖部位的横向运输.其中极性运输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直可以进行,而横向运输会受到光照的影响,会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同样重力也会影响根和茎部位的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素的分布.
【解答】解:A、实验一的自变量有植物形态学上端和下端,含生长素琼脂块的有无,A错误;
B、由实验一可知a侧比b侧运输生长素的能力强,B正确;
C、实验一能说明生长素存在横向运输,实验二不能,C错误;
D、由实验二不能说明b侧和a侧都能产生生长素,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长素极性运输的探究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难度适中.考生在分析实验时,要明确该实验只能证明“生长素可以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因此需要设置一组对照实验说明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
 
23.许多化学药剂可以导致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野生型水稻用甲磺酸乙酯( EMS)处理获得雄性不育突变体,且雄性不育基因与可育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判断雄性不育基因的显隐性最简便的方法是让该突变体自交
B.若让EMS处理导致基因多个碱基对缺失,引起的变异为基因突变
C.若让该雄性不育突变体再经人工诱变则不能恢复为野生型
D.若该雄性不育突变体为一条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则雄性不育基因为显性基因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分析】有关基因突变,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
3、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4、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解答】解:A、雄性不育突变体不能产生正常的雄配子,故不能自交,A错误;
B、若让EMS处理导致基因多个碱基对缺失,引起的变异为基因突变,B正确;
C、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若让该雄性不育突变体再经人工诱变则可能恢复为野生型,C错误;
D、由于不育基因与可育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所以经诱变后,显性的可育型基因随那段染色体的缺失而消失了,剩下的是隐性的不育基因,所以不育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发生时期、类型及意义等;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有一定难度.
 
24.取一个精原细胞(2n=16),用15N标记细胞核中的DNA,然后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让其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再进行一次减数分裂,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含15N的染色体和含14N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  )
A.8、16 B.16、16 C.16、8 D.8、8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用15N标记的精原细胞在只供给含14N的原料中进行了一次有丝分裂,则DNA分子中都是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两个子细胞再各自进行减数分裂,都是以14N的原料进行复制,所以每个DNA分子中都含有14N.
【解答】解:将含16条染色体的精原细胞进行培养,由于开始所有染色体DNA都含15N标记,之后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进行一次有丝分裂,DNA复制一次.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其分裂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都含有16条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所含的DNA分子中都是一条链含有14N,一条链含有15N.
经有丝分裂后,每个细胞中含16条染色体,其DNA都是一条链为15N,一条链含14N.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DNA半保留复制,每条染色体上的两个DNA中,一个是一条链含有15N,一条链含14N,另一个DNA只含14N.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次级精母细胞中只含8条染色体,且都带15N标记.因此,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其中含有15N的染色体数目只有8条,但含有14N的染色体数目有16条.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DNA分子复制和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识记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点,能结合两者准确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25.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和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如图为某地5年内主要植物种类及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因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故其在此地将持续呈“J”型增长
B.此地5年内狗牙根的数量不断减少与其和加拿大一只黄花的竞争有关
C.此地5年内群落进行次生演替且植物丰富度呈不断增大趋势
D.因巢菜数量不断减少,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在植株密集处多取样方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
【分析】分析曲线图:曲线图表示近五年植物种群变化的调查结果,其中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逐年增大,而其他物种的种群密度逐年减少,甚至消亡.可见,加拿大一枝黄花会造成物种多样性降低.
【解答】解:A、加拿大一枝黄花虽然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但是资源条件有限,其在此地不会持续呈“J”型增长,应该是“S”型增长,A错误;
B、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植物,相互之间争夺阳光、水分、矿质营养,此地5年内狗牙根的数量不断减少与其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竞争有关,B正确;
C、根据试题分析,此地5年内群落进行次生演替且植物丰富度呈不断减小趋势,C错误;
D、调查植物种群密度,为使估算值接近实际值选取杨方时,要随机取样,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间关系、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物多样性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种间关系,能根据准确判断加拿大一枝黄花与本地物种的关系;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特别是样方法;分析曲线图,提取有效信息答题.
 
26.如图是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测得的桑树与大豆间作(两种隔行种植)和大豆单作(单独种植)时大豆的光合速率.假设间作与单作农作物间的株距、行距均相同.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单作相比,间作时大豆植株的呼吸强度没有受到影响
B.光照强度为a时,影响大豆植株间作和单作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均为CO2浓度
C.光照强度为b时,大豆植株单作固定CO2的速率为20μmolm﹣2s﹣1
D.大豆植株开始积累有机物时的最低光照强度单作大于间作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据图分析: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也逐渐增强,最后达到平衡状态,但是单作的最大光合速率大于间作,且间作先达到饱和点.
【解答】解:A、据图分析,曲线与纵轴的交点表示呼吸速率,与单作相比,间作时大豆植株的呼吸强度明显受到影响,A错误;
B、光照强度为a时,曲线处于上升阶段,此时影响大豆植株间作和单作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均为自变量光照强度,B错误;
C、光照强度为b时,大豆植株单作固定CO2的速率为真正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4+20=24μmolm﹣2s﹣1,C错误;
D、图中间作的光补偿点小于单作的,说明大豆植株开始积累有机物时的最低光照强度单作大于间作,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光合作用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7.理论上同卵双胞胎有完全相同的DNA,实际上他们的基因也不完全一样.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A.父亲或母亲在形成生殖细细胞的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发生了自由组合
B.父亲或母亲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C.个体发育的有丝分裂过程中,个别细胞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D.个体发育的有丝分裂过程中,个别细胞的染色体上某一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分析】基因突变的特点是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染色体复制时.
【解答】解:由题干信息可知,同卵双胎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在个体发育的初期遗传物质完全相同,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过程中进行有丝分裂,由有丝分裂间期会发生基因突变,因此同卵双胎基因差异的原因是个体发育的有丝分裂过程中,间期染色体上某一基因发生基因突变所致,与减数分裂过程和受精作用无关.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基因突变的特点和意义,并应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问题.
 
28.选择正确的实验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表是一系列生物学实验及其常用的实验方法或研究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方法
(研究方法) 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方法
(研究方法)
①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构建概念模型 ⑤ 鲁宾和卡门研究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来源 同位素标记法
②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对比实验 ⑥ 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纸层析法
③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 差速离心法 ⑦ 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类比推理法
④ 调查狗尾草的种群密度 取样器
取样法
A.①④⑦ B.③⑤⑥⑦ C.①③⑥ D.②③⑤⑥
【考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4、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5、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解答】解:①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①错误;
②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②正确;
③分离各种细胞器常用差速离心法,③正确;
④调查狗尾草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样方法,④错误;
⑤鲁宾和卡门研究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来源时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⑤正确;
⑥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采用了纸层析法,⑥正确;
⑦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⑦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估算种群密度、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9.果蝇的棒眼与圆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A、a表示),长翅与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B、b表示).现有一对圆眼长輝果蝇交配得到的子代比例如表所示,没有基因突变发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圆眼长翅 圆眼残翅 棒眼长翅 棒眼残翅
雄蝇



雌蝇

0 0
A.圆眼为显性性状,控制眼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子代圆眼残翅雌蝇中,纯合子占
C.子代长翅雌蝇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不能存活
D.若子代出现XXY的残翅棒眼果蝇,则与母本减数分裂MⅡ期异常有关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分析表格:圆眼与圆眼杂交子代出现棒眼,则圆眼为显性性状,棒眼为隐性性状,长翅与长翅杂交子代出现残翅,则残翅为隐性性状.子代中圆眼与棒眼的表现型比例雌雄不同,说明该性状与性别相关联,为伴X染色体遗传.
【解答】解:A、圆眼与圆眼杂交子代出现棒眼,则圆眼为显性性状,棒眼为隐性性状,长翅与长翅杂交子代出现残翅,则残翅为隐性性状.子代中圆眼与棒眼的表现型比例雌雄不同,说明该性状与性别相关联,为伴X染色体遗传,A错误;
B、后代雄果蝇的性状分离比是3:1:3:1,说明两对基因型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长翅与残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则判断亲本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Y,因此F代中圆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bbXAXA 和 bbXAXa,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是1/2,B错误;
C、子代中雌性圆眼长翅:圆眼残翅比例应为(1BBXaXa+1BBXAXa+2BbXAXA+2BbXAXa):(1bbXAXA+1bbXAXa)=6:2,而实际比例是5:2,因此可判定基因型为BBXAXA或BBXAXa的个体死亡,即BB有一半死亡,C错误;
D、若子代出现XXY的残翅棒眼果蝇,基因型为bbXaXaY,说明母本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0.某昆虫的等位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一对基因型为Aa的雌雄个体交配,子代♀:♂=3:5.下列假设能解释该实验结果的是(  )
A.aX的雌配子不能受精 B.AAXX的个体不能存活
C.aaXX的受精卵发育为雄虫 D.AY的雄配子存活率显著降低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昆虫的等位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对基因型为Aa的雌雄个体交配,后代理论值为♀:♂=1:1,基因组成有1AAXX、2AaXX、1aaXX、1AAXY、2AaXY、1aaXY.
【解答】解:A、如果aX的雌配子不能受精,但子代♀:♂仍为1:1,A错误;
B、如果AAXX的个体不能存活,则子代♀:♂=3:4,B错误;
C、如果aaXX的受精卵发育为雄虫,则子代♀:♂=3:5,C正确;
D、如果AY的雄配子存活率显著降低,但子代♀:♂仍为1:1,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减数分裂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1.以下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激素、抗利尿激素参与的调节过程都存在反馈调节
B.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多种类型
C.相对密闭的环境会诱导果蔬产生大量乙烯,有利于果蔬的长期贮藏
D.激素调节在植物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植物激素的作用;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存在反馈调节.
2、免疫系统具有防御、监控和清除功能.
3、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解答】解:A、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A正确;
B、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B错误;
C、相对密闭的贮藏环境氧气浓度低、二氧化碳浓度高,呼吸较弱,乙烯产生较少,有利于新鲜果蔬的长期贮藏,C错误;
D、激素调节在植物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体免疫调节以及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能够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识记动植物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
 
32.某科研人员为了研究石油醚、苯、丙酮在色素分离中的各自功能,分别用标准层析液(石油醚:丙酮:苯=20:2:1)、石油醚、苯、丙酮等4种液体来分离菠菜叶中的色素.分离时间为140秒,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有误的是(  )

A.标准层析液组为对照组,其他三组为实验组
B.层析液中石油醚的功能是分离菠菜叶中的胡萝卜素
C.层析液中丙酮的功能是分离菠菜叶中的叶黄素
D.层析液中苯的功能是分离菠菜叶中的类胡萝卜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
【考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分析】1、叶绿体中的色素都能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如:丙酮、无水乙醇等.所以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解答】解:A、根据实验目的可知,标准层析液组为对照组,其他三组为实验组,A正确;
B、石油醚分离出的橙黄色的胡萝卜素,而其他色素还分布在起始线附近,可见其他色素在石油醚中的溶解度很低,石油醚难以将其分离,B正确;
C、与对照组相比,丙酮不能将菠菜叶中的4种色素较好的分离出来,3条色素带混在一起,离起始线较远而且起始线处几乎没有任何色素,这些现象可以得出菠菜叶中的4种色素在丙酮中溶解度都很大,而且相差很小,即丙酮的功能是溶解滤纸条上滤液细线中的4种色素,C错误;
D、与对照组相比,苯分离出的3条色素带从上向下依次是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但是不能将类胡萝卜素中的两种色素分离,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33.如图是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与在该家系中的发病率相同
B.乙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C.Ⅲ7不可能含有来源于Ⅰ2的甲病基因
D.Ⅰ1和Ⅰ2均是杂合子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分析系谱图:Ⅰ1和Ⅰ2均不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具有传男不传女的特点,可能是伴Y遗传病.
【解答】解:A、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与在该家系中的发病率不同,A错误;
B、乙病具有传男不传女的特点,可能是伴Y遗传病,B错误;
C、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Ⅱ5可知Ⅰ1和Ⅰ2均是杂合子,则Ⅱ3可能含有甲病致病基因,其也可以将甲病致病基因遗传给Ⅲ7,因此Ⅲ7可能含有来源于Ⅰ2的甲病基因,C错误;
D、Ⅰ1和Ⅰ2均不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这说明Ⅰ1和Ⅰ2均是杂合子,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判断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4.下列有关高中生物实验中酸、碱性物质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浓硫酸为橙色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的反应提供酸性条件
B.配制斐林试剂时NaOH为CuSO4与还原糖反应提供碱性条件
C.用盐酸处理口腔上皮细胞有利于甲基绿、吡罗红进入细胞进行染色
D.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用盐酸和酒精混合液使细胞相互分离
【考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1、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2、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3、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
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解答】解:A、浓硫酸为橙色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的反应提供酸性条件,A正确;
B、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时要将NaOH和CuSO4混合使用,NaOH与CuS04形成氢氧化铜,B错误;
C、盐酸(HCl)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C正确;
D、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检测还原糖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等,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5.现有若干对胰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小鼠X.为验证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小鼠X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现将小鼠X随机均分成4组,下表表示对4组小、鼠的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1 2 3 4
处理
方法 注射胰岛素 + ﹣ + ﹣
注射阿司匹林 ﹣ + + ﹣
注射生理盐水 ﹣ ﹣ ﹣ +
实验结果(血糖浓度) 高于正常 正常 高于正常
注:对胰岛素不敏感是指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无明显变化,“+”表示有添加,“一”表示无添加,胰岛素和阿司匹林均用生理盐水配制而成.
A.第4组为对照组,该组实验小鼠应选择血糖浓度正常的个体
B.第1组的实验结果应为高于正常
C.控制环境因素,确保小鼠不因为其他因素影响血糖浓度变化
D.为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每组不能只有一只小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根据表格分析,实验设计遵循对照和单一变量原则,高血糖小鼠X对胰岛素不敏感,则第1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小鼠X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则第3组血糖浓度正常.
2、胰岛素能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A、第4组为对照组,该组实验小鼠应选择对胰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个体,A错误;
B、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第1组没有添加阿司匹林血糖浓度应高于正常,B正确;
C、该实验要控制环境因素,确保小鼠不因为其他因素影响血糖浓度变化,遵循单一变量原则,C正确;
D、为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每组不能只有一只小鼠,减小偶然误差,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和实验设计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表格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二、填空题(共30分,每空1分,39和40题任选一题作答)
36.某雌雄同株植物花色产生机理为:白色前体物→黄色→红色,其中A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控制黄色,B基因控制红色.研究人员用纯种白花和纯种黄花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实验结果如下表中甲组所示.
组别 亲本 F1 F2
甲 白花×黄花 红花 红花:黄花:白花=9:3:4
乙 白花×黄花 红花 红花:黄花:白花=3:1:4
根据甲组实验结果,可推知控制花色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 自由组合 定律.
研究人员某次重复该实验,结果如表中乙组所示.经检测得知,乙组F1的2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导致含缺失染色体的雄配子致死.由此推测乙组中F1的2号染色体的缺失部分 不包含 (包含/不包含)A或a基因,发生染色体缺失的是 A  (A/a)基因所在的2号染色体.
(3)为检测某红花植株(染色体正常)基因型,以乙组F1红花作亲本与之进行正反交.
①若正反交子代表现型相同,则该红花植株基因型为 AABB或AABb .
②若正交子代红花:白花=1:1,反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红花:白花=3:1 ,则该待测红花植株基因型为 AaBB .
③若正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红花:黄花:白花=3:1:4 ,反交子代红花:黄花:白花=9:3:4,则该待测红花植株基因型为 AaBb .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甲组实验F2中红花:黄花:白花=9:3:4,推知控制花色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因此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且F1为双杂合自交.
【解答】解:根据甲组实验F2中红花:黄花:白花=9:3:4,推知控制花色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因此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由题意可知红花基因型为A_B_,黄花基因型为A_bb,白花基因型为aa_ _,F1红花基因型均为AaBb,乙组F2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黄花:白花=3:1:4,而检测得知乙组F1的2号染色体缺失导致雄配子致死,故可判断2号染色体的缺失部分不包含A﹣a基因,发生染色体缺失的是A基因所在的2号染色体.F1自交时,产生的雄配子为 aB与 ab,雌配子为 AB、 aB、 Ab、 ab,F2中红花基因型为AaBB和AaBb两种,全为杂合子,故乙组F2中纯合红花植株的概率为0.
(3)F1红花2号染色体缺失,产生的雄配子只有aB、ab两种,产生的雌配子有四种.正反交实验结果如下表.
亲本 待测植株基因型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乙组F1红花(♂)
×
待测红花(♀) AABB 全为红花
AABb 红花:黄花=3:1
AaBB 红花:白花=1:1
AaBb 红花:黄花:白花=3:1:4
乙组F1红花(♀)
×
待测红花(♂) AABB 全为红花
AABb 红花:黄花=3:1
AaBB 红花:白花=3:1
AaBb 红花:黄花:白花=9:3:4
通过上表可知,若正反交子代表现型相同,则该红花植株基因M为AABB或AABb,若正交子代红花:白花=1:1,反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3:1,则该待测红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若正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黄花:白花=3:1:4,反交子代红花:黄花:白花=9:3:4,则该待测红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
故答案为:
自由组合
不包含 A
(3)①AABB或AABb ②红花:白花=3:1 AaBB
③红花:黄花:白花=3:1:4 AaBb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7.关于阿尔茨海默病(AD,俗称“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现在最流行的是β淀粉样蛋白(Aβ)假说.该假说认为由于Aβ“漏出”细胞膜,异致周围的神经细胞膜和线粒体膜的损伤,神经纤维缠结.
由题意可知,Aβ可通过 胞吐 方式“漏出”神经细跑,会引起周围的神经细胞突触小体中乙酰胆碱的(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合成和释放量 减少 ,使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速率 变慢 ,从而使AD病患者表现出记忆障.
AD病患者伴有神经纤维缠结这一异常细胞状态,会影响到兴奋的传导.若缠结点在图中的 b (填“a”、“b”或“c”)处时,刺激产生的兴奋不会引起d处电位的变化.

(3)AD病患者会出现大量记忆性神经元数目减少的现象,据研究是由于体液中的噬细胞吞噬引起的,这是 非特异性免疫 (填“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执行功能的结果.在显微镜下观察病人的神经细胞,会发现细胞核出现体积 增大 、核膜 内折 、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等细胞衰老的特征.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根据题意分析可知:AD病人的神经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后,会损伤周围的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和线粒体膜,导致神经细胞受损,不能正常传导兴奋而发病.
2、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信号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
【解答】解:β淀粉样蛋白(Aβ)分泌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由于病变个体中Aβ的沉积使突触小体中线粒体损伤,细胞提供的能量减少,引起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量减少,导致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速率减慢病人表现出记忆障碍.
缠结点在图中的b处时,b神经细胞膜和线粒体膜的损伤,所以在a处刺激,兴奋不能由a→b→d,又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兴奋也不能从a→c→d.
(3)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细胞衰老的特征: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等.
故答案为:
胞吐 减少 变慢
b
(3)非特异性免疫 增大 内折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8.某湿地从岸边到近水边的区域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请回答相关问题.
湿地不同区域的物种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 水平 结构.湿地核心区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决定这种分层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光照(强度) .
湿地在调节气候方面的作用及可进行生态旅游,分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间接和直接 价值.
(3)随着环境变化,该湿地陆续出现了不同种类的灌木和乔木,这种现象属于 次生 演替,在此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 自我调节 能力逐步提高.
(4)如图表示该湿地的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 AD (填字母)在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0% .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据图分析,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D是分解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碳元素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碳元素通过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无机环境,两者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流动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能与第一营养级的同化能之比,即1.5×105÷7.5×105×100%=20%.
【解答】解:湿地不同区域的物种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湿地核心区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决定这种分层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
湿地在调节气候方面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湿地可进行生态旅游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3)随着环境变化,该湿地陆续出现了不同种类的灌木和乔木,这种现象属于次生演替,在此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逐步提高.
(4)图中A生产者和D分解者在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105÷7.5×105×100%=20%.
故答案为:
水平 光照(强度)
间接和直接
(3)次生 自我调节
(4)AD 2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9.①为了获得能合成纤维素酶的单菌落,可采用 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 法将初筛菌液接种在 固体 (固体/液体)培养基上,这种培养基属于 选择 培养基.
②关于制备固体培养基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制作固体培养基时可以加入琼脂 B.待平板冷却凝固约5~10min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
C.待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进行倒平板D.顺序为计算、称量、溶化、倒平板、灭菌
③下表的培养液pH均为4.8,若对MC﹣1中纤维素酶的活力进行测定,则不能选择表中的哪几种培养液 A、B、C ?(填字母)
培养液 纤维素 纤维素酶 NaNO3 牛肉膏 K2HPO4 KCl MgSO47H2O FeSO4
A 25g/L ﹣ ﹣ ﹣ 1g/L 0.5g/L 1g/L 0.01g/L
B ﹣ ﹣ 3g/L ﹣ 1g/L 0.5g/L 1g/L 0.01g/L
C 25g/L 1μg/L ﹣ 3g/L 1g/L 0.5g/L 1g/L 0.01g/L
D 25g/L ﹣ 3g/L ﹣ 1g/L 0.5g/L 1g/L 0.01g/L
④某同学发现培养基上感染了几种细菌.若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 酚红 指示剂培养几种菌后,指示剂变红就可以鉴定其中含有能够分解尿素的细菌;若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加入 刚果红 染料培养后,培养基中出现透明圈,就可以鉴定其中含有纤维素分解菌.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分析】1、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培养基按功能分:
种类 制备方法 特征 用途
选择培养基 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成分 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率 加入青霉素分离得到酵母菌和霉菌
鉴别培养基 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 依据微生物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与培养基中特定试剂或化学药品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变化而设计 鉴别和区分菌落相似的微生物伊红和美蓝培养基可以鉴别大肠杆菌
【解答】解:①纯化微生物常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为了获得能合成纤维素酶的菌株MC﹣1,应该用选择培养基.
②A.制作固体培养基时可以加入凝固剂﹣﹣琼脂,A正确;
B.待平板冷却凝固约5~10min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B正确;
C.待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进行倒平板,C正确;
D.操作的顺序为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D错误.
故选:D.
③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菌株MC﹣1中纤维素酶的活力,因此所用的培养基应该是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且培养基的基本成分应包括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分析性表格中的培养基的成分可知,A培养基缺乏氮源,微生物不能生长;B没有碳源,微生物应为无法生长,C不是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牛肉膏也可以作为碳源,因此A、B、C不能用于对MC﹣1中纤维素酶的活力进行测定的培养基.
④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几种菌后,指示剂变红就可以鉴定其中含有能够分解尿素的细菌;若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染料,培养后,培养基中出现透明圈,就可以鉴定其中含有纤维素分解菌.
故答案为:
①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 固体 选择
②D
③A、B、C
④酚红 刚果红
【点评】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分离微生物的两种常用方法,识记培养基的成分和培养基的分类,能结合题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0.胚胎工程是指对动物 早期胚胎 或 配子 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
排卵是指雌性动物将 卵子 从卵泡中排出.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技术是 动物细胞培养 ,胚胎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是 胚胎移植 .
(3)在超数排卵过程中使用的激素是 促性腺激素 .在胚胎移植的流程中,首先要对供体、受体进行选择,并用激素进行 同期发情 处理.
【考点】胚胎移植.
【分析】1、胚胎工程指对动物早期胚胎或配子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如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胚胎分割、胚胎干细胞培养等技术.经过处理后获得的胚胎,还需移植到雌性动物体内产生后代,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
2、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①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选择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优秀的供体,有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的受体.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②配种或人工授精;③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此时的胚胎应发育到桑椹或胚囊胚阶段);④对胚胎进行移植;⑤移植后的检查.
【解答】解:胚胎工程是指对动物早期胚胎或配子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
排卵是指雌性动物将卵子从卵泡中排出.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技术是动物细胞培养,胚胎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是胚胎移植.
(3)给母畜注射促性腺激素可促使其超数排卵.在胚胎移植的流程中,首先要对供体、受体进行选择,并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以便胚胎移植入相同的生理环境.
故答案为:
早期胚胎 配子
卵子 动物细胞培养 胚胎移植
(3)促性腺激素 同期发情
【点评】本题考查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胚胎工程的概念;识记体外受精及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s://pan.baidu.com/s/1geZS5dp


相关评论
鄂公网安备 42088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