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查询试卷\课件\优质课请在此输入关键字:
网站首页 >> 生物题库 >> 高三试题 >> 文章内容

河南省南阳市2017届高三(上)期中考试生物解析版

[日期:2016-11-29]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   阅读:95[字体: ]

2016-2017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s://pan.baidu.com/s/1pLnkM75
 
一、选择題(每小题1.5分,40小题,计60分)
1.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溶酶体在细胞调亡、免疫调节中都能发挥作用
B.胞间连丝和核孔都是信息交流与物质运输的通道
C.动物细胞维持特定形态离不开细胞骨架
D.细胞核是细胞遗传信息的储存、复制和代谢的中心
2.水稻叶肉细胞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糖类中的氧元素和通过呼吸作用分解葡萄糖产生的CO2中的氧元素分别来自(  )
A.CO2、丙酮酸和H2O B.H2O、丙酮酸和H2O
C.CO2、丙酮酸和O2 D.O2、丙酮酸和H2O
3.分离出某动物细胞的甲、乙、丙三种细胞器,测定其中三种有机物的含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细胞器
B.丙酮酸脱氢酶存在于甲中
C.乙一定与分泌蛋白的修饰和加工有关
D.核仁参与丙中脱氧核糖核酸的形成
4.下列有关细胞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温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但不影响物质跨膜运输
B.核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各种小分子物质可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
C.流动镶嵌模型属于概念模型
D.生物膜上可发生信号转换
5.下列有关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ATP
B.ATP含有核糖结构,酶一定不含该结构
C.同一种酶不可能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细胞中
D.酶的合成需要ATP提供能量,ATP的合成需要酶的催化
6.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硝化细菌、霉菌、颤藻的细胞都含有核糖体、DNA和RNA
B.有内质网的都为真核细胞,无线粒体的都为原核细胞
C.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现象的只有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
D.蛙红细胞、人肝细胞、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都有细胞周期
7.下列关于组成细胞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NA分子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B.RNA与DNA的分子结构相似,由四种核苷酸组成,可储存遗传信息
C.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D.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时,其特定功能并未发生改变
8.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内催化甲一→ATP过程所需酶与酶1空间结构不同
B.乙中不含高能磷酸键,是RNA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C.丙物质为腺苷,丁可用于某些脂质的合成
D.ATP为生命活动供能需经过图示的整个过程
9.如表是人体成熟红细胞与血浆中的K+和Mg2+在不同条件下的含量比较,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
单位:(mmol) 处理前 用鱼滕酮处理后 用乌本苷处理后
细胞内 血浆中 细胞内 血浆中 细胞内 血浆中
K+ 145 5 11 5 13 5
Mg2+ 35 1.4 1.8 1.4 35 1.4
A.鱼滕酮对K+的载体的生理功能有抑制作用,也抑制了Mg2+的载体的生理功能
B.鱼滕酮可能是通过抑制红细胞的有氧呼吸,从而影响K+和Mg2+的运输
C.乌本苷抑制K+的载体的生理功能而不影响Mg2+的载体的生理功能
D.正常情况下血浆中K+和Mg2+均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红细胞
10.植物甲与植物乙的净光合速率随叶片温度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甲和乙叶片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约为32.5℃,47.5℃
B.叶温在45℃时,植物甲叶肉细胞内产生〔H〕的场所是叶绿体基粒和线粒体基质
C.叶温为25℃时,植物甲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不同于植物乙的
D.叶温为35℃时,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均为0
11.如图所示为甘蔗一个叶肉细胞内的系列反应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过程①中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的是红光和蓝紫光
B.过程②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过程③只发生在线粒体
C.过程③释放的能量大部分储存于ATP中
D.过程④一般与吸能反应相联系
12.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观察脂肪细胞时,换用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这时应该使用较小光圈或换平面镜
B.观察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时,主要观察液泡颜色深浅的变化
C.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异时,选择分裂中期的正常细胞和变异细胞进行比较
D.观察吡罗红(派洛宁)甲基绿染色的细胞时,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别呈红色和蓝绿色
13.如图表示光照、贮藏温度对番茄果实呼吸强度变化的影响.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8℃时光照对番茄果实呼吸的抑制比15℃时强
B.低温、黑暗条件下更有利于贮存番茄果实
C.贮藏温度下降时果实呼吸减弱,可能与细胞内酶活性降低有关
D.番茄果实细胞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
14.如图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下列对图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DNA聚合酶作用形成磷酸二酯键只发生在AB段
B.在BC段,细胞内染色体组数可为完整体细胞的 倍
C.CD时由于两侧纺锤丝的作用力使着丝粒一分为二
D.DE段的每条染色体由一个DNA分子和组蛋白等组成
15.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胚胎细胞中不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
B.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不表达
C.原核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
D.细胞分化过程中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改变
16.如图为进行有性生殖生物的生活史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使同源染色体联会
B.②过程由于细胞分化使细胞全能性丧失
C.②过程不会发生细胞的衰老、凋亡
D.③过程基因重组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17.如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动物的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过程产生的一个细胞示意图.据图分析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为次级精母细胞,内含8条染色体
B.此精原细胞在四分体时期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此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C.此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一极的基因可能是A、a、b、b
D.此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过程形成四个精子,其基因型分别为AB、AB、ab、ab
18.如图为细胞内某基因(15N标记)结构示意图,A占全部碱基的2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维持该基因结构稳定的主要化学键有磷酸二酯键和氢键
B.该基因的碱基 之比一定是3:2
C.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于①部位,DNA解旋酶作用于②部位
D.将该基因置于15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5N的脱氧核苷酸链占
19.如图表示细胞中某些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表示酶,①与②的移动方向相同
B.图1中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氢键连接
C.图示过程中均存在碱基互补配对,但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D.图2中多聚核糖体的形成可以大大缩短每条肽链的合成时间
20.两株植物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高杆紫茎38株,高杆绿茎18株,高杆蓝茎19株,矮杆紫茎12株,矮杆蓝茎8株,矮杆绿茎7株.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亲本之一与F1的表现型相同
B.就茎的颜色来说,绿茎和蓝茎都是纯合体
C.F2中紫茎植株自交,后代中全为紫茎
D.F2中高杆植株间随机交配,后代中矮杆占
21.下列有关核DNA结构和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分子中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由两条核糖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C.DNA复制时所用的模板是完全解开的两条链
D.含M个腺嘌呤的DNA复制一次,需要2M个胸腺嘧啶
22.如图为某植物细胞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 I、II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中碱基对若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B.c中碱基对若改变,生物体性状不一定改变
C.在四分体时期,该DNA分子上的b、c之间可发生交叉互换
D.基因都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3.白斑银狐是灰色银狐的一个变种,在灰色背景上出现白色的斑点,十分漂亮.让白斑银狐自由交配,后代中总会出现约 的灰色银狐,其余均为白斑银狐.由此推断合理的是(  )
A.后代灰色银狐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
B.白斑银狐后代出现灰色银狐是由于基因突变造成的
C.白斑银狐与灰色银狐交配,后代中白斑银狐约占
D.可以利用测交的方法获得纯种白斑银狐
24.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B.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C.沃森和克里克在探究DNA结构时利用的物理模型构建的方法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25.已知蝴蝶的性别决定为ZW型,有一种极为罕见的阴阳蝶,即一半雄性一半雌性的嵌合体,其遗传解释如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图可推断,决定蝴蝶雌性生殖器官生长发育的基因可能位于W染色体上
B.过程Ⅰ依赖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也体现了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
C.过程Ⅰ存在基因重组,过程Ⅱ存在染色体变异,只有后者可以用显微镜观察
D.若阴阳蝶能产生配子,雌配子正常,雄配子只有一半是正常的
26.生物分子间特异性结合的性质广泛用于生命科学研究.以下实例为体外处理“蛋白质﹣DNA复合体”获得DNA片段信息的过程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过程①酶作用的部位是磷酸二酯键,过程②酶作用的部位是肽键
B.过程①和过程②都利用了酶的专一性
C.构建含该DNA片段的重组质粒时,需将③的测序结果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识别序列进行对比,以确定选用何种酶
D.如果复合体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则其识别、结合DNA序列区为基因的起始密码子
27.如图表示蓝藻DNA上遗传信息、密码子、反密码子间的对应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图分析可知①链应为DNA的a链
B.DNA形成②的过程发生的场所是细胞核
C.酪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密码子分别是AUG,CUA
D.图中②与③配对的过程需要在核糖体上进行
28.果蝇某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的分布如图甲所示,该条染色体经变异后部分基因的分布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控制朱红眼和深红眼的基因属于非等位基因
B.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该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在果蝇的所有细胞中都能表达
D.图中甲一乙发生的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分辨
29.生命科学实验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需采取相应的科学方法.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研究DNA半保留复制方式﹣﹣假说﹣﹣演绎法
B.研究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物理模型构建方法
C.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研究过程﹣﹣假说﹣﹣演绎法
D.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类比推理法
30.某植物为XY型性别决定的雌雄异株植物,其叶形宽叶(B)对窄叶(b)是显性,B,b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研究发现,含Xb的花粉粒有50%会死亡,现选用杂合的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进行杂交获得F1,F1随机传粉获得F2,则F2中阔叶植株的比例为(  )
A. B. C. D.
31.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已知鸡羽毛的显色需要基因C存在,此时才能表现出芦花或非芦花(芦花、非芦花分别由ZB、Zb控制);基因型为cc时表现为白色.现有基因型为ccZbW的白羽母鸡与一只芦花公鸡交配,子一代都是芦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芦花公鸡基因型是CCZBZB
B.子一代基因型是CcZBW和CcZBZb
C.子一代个体相互交配,后代芦花鸡中雌雄之比为2:l
D.子一代个体相互交配,后代公鸡中芦花和白羽之比为3:l
32.扁豆具有多种外皮性状,是由同一基因位点的多个不同基因控制的.将纯种不同性状的扁豆杂交得到F1,然后自交得到F2,结果如表.据表判断,不正确的是(  )
杂交组合(亲本) F1表现型及比例 F2表现型及比例
麻面A×麻面B 全部麻面A 麻面A:麻面B=3:1
麻面B×斑点A(或B) 全部麻面B 麻面B:斑点A(或B)=3:1
斑点A×斑点B 斑点A、B混合 斑点A:斑点A、B混合:斑点B=1:2:1
斑点A(或B)×光面 全部斑点A(或B) 斑点A(或B):光面=3:1
A.一株扁豆的外皮性状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
B.光面扁豆自交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
C.亲本麻面A和斑点B杂交后代全为麻面A
D.控制斑点A和B的基因是共显性关系
33.由于细胞中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不含重要基因的短片段在细胞分裂中丢失(如图甲),导致某女子的l4号和2l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会(如图乙).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意一极.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该女子体细胞中只有45条染色体但表现型可能正常
B.DNA的断裂、错接是形成这种异常染色体的根本原因
C.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女子可产生6种不同配子
D.该女子与正常男子婚配没有生育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风险
34.如图所示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a含有2个染色体组,图b含有3个染色体组
B.如果图b表示体细胞,则图b代表的生物一定是三倍体
C.如果图c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一定是二倍体
D.图d代表的生物一定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成的,是单倍体
35.如图为人类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Ⅱ5和Ⅲ11为男性患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病可能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若Ⅱ7不带致病基因,则Ⅲ11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Ⅰ1
C.若Ⅱ7带致病基因,则Ⅲ10为纯合子的概率为
D.若Ⅱ3不带致病基因,Ⅱ7带致病基因,Ⅲ9和Ⅲ10婚配,后代患病的概率是
36.现有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水稻品种,通过不同的育种方法可以培育出不同的类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进行人工诱变可获得基因型为abBb的个体,则B基因的产生来源于基因突变
B.通过多倍体育种获得的机型为AAaaBBbb的个体与基因型AaBb的个体相比具有茎秆粗壮,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丰富等特点
C.通过杂交育种可获得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其变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通过单倍体育种可获得机型为AAbb的个体,变异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37.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可以使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
B.基因上碱基对的改变一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C.染色体组整倍增加或减少,必然会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
D.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的移接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中
38.某昆虫的长翅(B)对残翅(b)、黑体(E)对灰体(e)为显性,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环境导致bbE_基因型和B_ee基因型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虫(BBEE)与雌虫(bbee)交配,则F2群体中E的基因频率是(  )
A.50% B.60% C.40% D.100%
39.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B.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C.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D.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生物在不断进化
40.下列关于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B.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会导致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比例增加
C.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二、非选择題(共40分)
41.回答有关生物学实验的问题:
(1)马铃薯在发芽过程中  酶的含量(活性)增高,促使淀粉水解,将其水解产物制成匀浆,可与  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砖红色沉淀.
(2)植物细胞受损后通常会释放出酚氧化酶,使无色的酚氧化生成褐色的物质,但细胞中的酚类物质与酚氧化酶在细胞质中是分隔开的,是因为真核细胞具有  系统.
(3)把含有酚氧化酶的提取液做如表的实验处理:
步骒
试管 ①酿氧化酶提取液的处理 ②加入缓冲液 ③加入酚类底物 实验后的颜色
A 不作处理 2mL 2mL 褐色
B 加入蛋白酶,10分钟 2mL 2mL 无色
C 加入三氯乙酸(强酸),10分钟 2mL 2mL ?
实验后试管C中的颜色是  ,试管A、B对照,说明酚氧化酶的化学成分是  ,试管A、C对照,说明强酸使酚氧化酶  被破坏而失活.
42.图1表示某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的两个相关的生理过程,其中a、b、c表示物质,甲和乙分别表示某种细胞器;图2表示在适宜条件下,温度对该植物的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图中实线表示光照条件下植物体固定的CO2,虚线表示黑暗条件下植物体产生的CO2量.

(1)对图1中甲结构进行色素分离时,所用的试剂是  .观察到滤纸条上以滤液细线为起点的第一条色素带的颜色是  .
(2)图1中物质c是  ,缺氧条件下物质c不进入乙,而是继续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反应,且其产物之一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也能产生,请用反应式表示缺氧条件下c的转化过程  .
(3)由图2可知,与  作用有关的酶对高温更为敏感.温度会影响该生理过程的  阶段.
(4)若温度保持在40℃的条件下,该植物光合速率  (填“>””、“=”或“<”)呼吸速率.
43.人体细胞中的P21基因控制合成的P21蛋白可通过调控细胞周期来抑制细胞的恶性增殖.科研人员发现,与P21基因启动子区某段DNA序列互补的RNA分子(saRNA)对P21基因的表达有影响,并对此进行了研究.
(1)P21基因的启动子区有与  酶的识别与结合位点,此酶可催化相邻两个核苷酸分子的  之间形成化学键.
(2)脂质体是磷脂分散于水中时形成的具有  层分子结构的球形囊泡,可与细胞膜融合,将物质送入细胞内部.研究人员将包裹了人工合成的saRNA的脂质体转入人胆囊癌细胞中,同时设置对照,对照组将包裹了  的脂质体转入同种细胞中.一段时间后,检测P21基因的mRNA生成量及胆囊癌细胞的存活率,结果如下两幅图.图示说明  .

(3)研究发现,P21基因启动子区合成的RNA能募集一种蛋白至此区域抑制转录过程,当saRNA转入细胞后,经处理并活化,活化的saRNA能与上述RNA结合,使转录过程的抑制作用  ,从而影响P21基因的表达.由此为癌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4.紫色小麦是一类特殊的小麦种质,其子粒、花药都表现为紫色.为研究小麦的子粒颜色、花药颜色这两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

(1)花药颜色中紫色花药和黄色花药是一对  性状,其中紫色花药为  性性状.子粒颜色这对性状由  (选填“一对”或“两对”)基因控制,符合基因的  定律.为进一步验证子粒颜色这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可以选用  进行杂交,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
(2)为进一步研究控制子粒颜色的基因和控制花药颜色的基因是否相互独立遗传.将具有上述亲本基因型的紫色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子一代进行自交,若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说明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独立遗传的.
45.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如图所示.

(1)正常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内染色体组数为  .
(2)白眼雌果蝇(XrXrY)最多能产生Xr、XrXr、  四种类型的配子.
(3)用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为“M”).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请设计简便的杂交实验,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
实验步骤:  杂交,分析子代的表现型.
结果预测:
Ⅰ.若  ,则是环境改变;
Ⅱ.若  ,则是基因突变;
Ⅲ.若  ,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
 
 

2016-2017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題(每小题1.5分,40小题,计60分)
1.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溶酶体在细胞调亡、免疫调节中都能发挥作用
B.胞间连丝和核孔都是信息交流与物质运输的通道
C.动物细胞维持特定形态离不开细胞骨架
D.细胞核是细胞遗传信息的储存、复制和代谢的中心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1、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或“消化系统”.
2、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有关.
4、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核孔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解答】解:A、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在细胞凋亡、个体发育和免疫时,溶酶体破裂,释放出多种水解酶,破坏细胞结构,使细胞死亡,A正确;
B、植物细胞之间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和物质交换,核孔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是蛋白质和RNA通过的部位,B正确;
C、细胞骨架主要由蛋白质组成,细胞骨架既能维持细胞形态,又与细胞运动、分裂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C正确;
D、细胞核是细胞遗传信息的储存、复制和代谢的控制中心,而细胞质是细胞的代谢中心,D错误.
故选:D.
 
2.水稻叶肉细胞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糖类中的氧元素和通过呼吸作用分解葡萄糖产生的CO2中的氧元素分别来自(  )
A.CO2、丙酮酸和H2O B.H2O、丙酮酸和H2O
C.CO2、丙酮酸和O2 D.O2、丙酮酸和H2O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1、光合作用的阶段:
(1)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a.水的光解:2H2 4[H]+O2
b.ATP的生成:ADP+Pi ATP
(2)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a.CO2的固定:CO2 +C 2C3
b.CO2的还原:2C3 (CH2O)+C5 +H2O
2、呼吸作用的过程:
(1)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C6H12O6 2丙酮酸+4[H]+能量 (细胞质基质)
②2丙酮酸+6H2O 6CO2+20[H]+能量 (线粒体基质)
③24[H]+6O2 12H2O+能量 (线粒体内膜)
(2)无氧呼吸的过程:
①C6H12O6 2丙酮酸+4[H]+能量 (细胞质基质)
②2丙酮酸 2酒精+2CO2 (细胞质基质)
或C6H12O6 2乳酸+能量 (细胞质基质)
【解答】解:根据光合作用过程可知,水稻叶肉细胞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糖类中的氧元素都来自CO2;
根据呼吸作用过程可知,通过呼吸作用分解葡萄糖产生的CO2中的氧元素来自丙酮酸和H2O.
故选:A.
 
3.分离出某动物细胞的甲、乙、丙三种细胞器,测定其中三种有机物的含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细胞器
B.丙酮酸脱氢酶存在于甲中
C.乙一定与分泌蛋白的修饰和加工有关
D.核仁参与丙中脱氧核糖核酸的形成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分析题图:脂质和蛋白质是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这说明甲和乙含有膜结构,丙没有膜结构;甲含有核酸,可能是线粒体和叶绿体,而该生物为动物,因此甲为线粒体;乙不含核酸,可能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等;丙含有核酸,可能是核糖体.
【解答】解:A、分离细胞器常用差速离心法,A错误;
B、丙酮酸脱氢酶存在于线粒体中,即存在于甲中,B正确;
C、乙可能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其中溶酶体与分泌蛋白的修饰和加工无关,C错误;
D、核仁参与丙(核糖体)中核糖核酸的形成,D错误.
故选:B.
 
4.下列有关细胞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温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但不影响物质跨膜运输
B.核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各种小分子物质可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
C.流动镶嵌模型属于概念模型
D.生物膜上可发生信号转换
【考点】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分析】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生物膜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使细胞成为统一的有机整体;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生物膜的功能与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目有关.
模型: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形式: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解答】解:A、低温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也影响物质跨膜运输,A错误;
B、核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一般小分子物质为跨膜运输,部分大分子物质可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DNA则不能通过核孔,B错误;
C、流动镶嵌模型属于物理模型,C错误;
D、生物膜上可发生信号转换,D正确.
故选:D.
 
5.下列有关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ATP
B.ATP含有核糖结构,酶一定不含该结构
C.同一种酶不可能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细胞中
D.酶的合成需要ATP提供能量,ATP的合成需要酶的催化
【考点】酶的概念;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ATP分子的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ATP分子不稳定,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容易断裂,并释放大量的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
【解答】解:A、所有活细胞都能产生ATP,A错误;
B、酶是蛋白质或RNA,当酶为RNA时,其也含有核糖,B错误;
C、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细胞中,如细胞呼吸酶,C错误;
D、酶的合成需要ATP提供能量,ATP的合成需要酶的催化,D正确.
故选:D.
 
6.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硝化细菌、霉菌、颤藻的细胞都含有核糖体、DNA和RNA
B.有内质网的都为真核细胞,无线粒体的都为原核细胞
C.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现象的只有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
D.蛙红细胞、人肝细胞、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都有细胞周期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它们的共同点是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DNA、RNA.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物质
3、细胞周期指的是:具备连续分裂能力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层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时间为一个细胞周期.
【解答】解:A、硝化细菌和颤藻属于原核生物,霉菌属于真核生物中的真菌,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中都含有核糖体、DNA和RNA,A正确;
B、有内质网的都为真核细胞,无线粒体的不一定都为原核细胞,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任何的细胞器,B错误;
C、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现象的除了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外,还有核糖体,mRNA和tRNA在核糖体进行碱基互补配对,C错误;
D、人肝细胞已经分化,不能进行连续的有丝分裂,没有细胞周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能进行连续的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D错误.
故选:A.
 
7.下列关于组成细胞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NA分子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B.RNA与DNA的分子结构相似,由四种核苷酸组成,可储存遗传信息
C.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D.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时,其特定功能并未发生改变
【考点】蛋白质变性的主要因素;DNA与RNA的异同;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分析】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成分,增大了膜脂的流动性;RNA与DNA的分子结构相似,RNA是由4种核糖核苷酸组成,DNA分子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可储存遗传信息;DNA的特定碱基排列顺序构代表遗传信息,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蛋白质空间结构被破坏,则其功能丧失.
【解答】解:A、DNA分子碱基对(脱氧核苷酸)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A正确;
B、RNA与DNA的分子结构相似,RNA是由4种核糖核苷酸组成,DNA分子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可储存遗传信息,B正确;
C、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之一,在血液中参与脂质的运输,C正确;
D、组成蛋白质的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当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时,表明其空间结构被破坏,所以其特定功能也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D.
 
8.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内催化甲一→ATP过程所需酶与酶1空间结构不同
B.乙中不含高能磷酸键,是RNA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C.丙物质为腺苷,丁可用于某些脂质的合成
D.ATP为生命活动供能需经过图示的整个过程
【考点】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分析】分析题图:甲含有3个磷酸基团,为ATP;乙含有2个磷酸基团,为ADP;丙含有1个磷酸基团,为AMP(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丁不含磷酸基团,为腺嘌呤核苷(简称腺苷);戊为磷酸基团.
【解答】解:A、细胞内甲一→ATP过程为ATP的合成过程,所需酶为ATP合成酶,与酶1ATP水解酶空间结构不同,A正确;
B、乙为AMP,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不含高能磷酸键,是RNA基本组成单位之一,B正确;
C、丙物质为腺苷,丁为磷酸,可用于磷脂的合成,C正确;
D、ATP为生命活动供能过程为ATP的水解过程,需经过图示ATP→甲的过程,D错误.
故选:D.
 
9.如表是人体成熟红细胞与血浆中的K+和Mg2+在不同条件下的含量比较,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
单位:(mmol) 处理前 用鱼滕酮处理后 用乌本苷处理后
细胞内 血浆中 细胞内 血浆中 细胞内 血浆中
K+ 145 5 11 5 13 5
Mg2+ 35 1.4 1.8 1.4 35 1.4
A.鱼滕酮对K+的载体的生理功能有抑制作用,也抑制了Mg2+的载体的生理功能
B.鱼滕酮可能是通过抑制红细胞的有氧呼吸,从而影响K+和Mg2+的运输
C.乌本苷抑制K+的载体的生理功能而不影响Mg2+的载体的生理功能
D.正常情况下血浆中K+和Mg2+均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红细胞
【考点】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分析】分析表格:处理前细胞内钾离子和镁离子的含量都高于血浆,说明钾离子和镁离子是主动运输进入细胞的;用鱼滕酮处理后钾离子和镁离子在血浆中含量不变,而在细胞内都减少了;用乌本苷处理后钾离子和镁离子在血浆中含量不变,而在细胞内钾离子减少了,镁离子则不变.
【解答】解:A、从表格分析可知,处理前作为对照,用鱼滕酮处理后钾离子和镁离子在血浆中浓度不变,而在细胞内都减少了,说明鱼滕酮对这两种离子的载体的功能都有抑制作用,A正确;
B、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也不会发生有氧呼吸,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鱼滕酮不可能是通过抑制红细胞的无氧呼吸而影响K+和Mg2+运输的,B错误;
C、用乌本苷处理后,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减少了,说明乌本苷抑制K+的载体的生理功能;而红细胞内镁离子含量不变,说明不影响Mg2+的载体的生理功能,C正确;
D、由表格分析可知,细胞内钾离子和镁离子的含量都高于血浆,说明钾离子和镁离子是主动运输进入红细胞的,D正确.
故选:B.
 
10.植物甲与植物乙的净光合速率随叶片温度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甲和乙叶片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约为32.5℃,47.5℃
B.叶温在45℃时,植物甲叶肉细胞内产生〔H〕的场所是叶绿体基粒和线粒体基质
C.叶温为25℃时,植物甲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不同于植物乙的
D.叶温为35℃时,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均为0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据图分析:随着叶片温度的升高,两种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都是先升高后降低,但植物甲对温度的变化的适应范围比植物乙对温度的变化的适应范围更大.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
【解答】解:A、真正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植物甲的呼吸速率较乙的低,故无法确定它们的最适温度,A错误;
B、叶温在45℃时,植物甲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都可以进行,叶肉细胞内产生〔H〕的场所是叶绿体基粒、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B错误;
C、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叶温为25℃时,植物甲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即甲的净光合作用速率低于植物乙的净光合作用速率,C正确;
D、叶温为35℃时,甲、乙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同,但是它们的呼吸速率不同,所以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不为0,D错误.
故选:C.
 
11.如图所示为甘蔗一个叶肉细胞内的系列反应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过程①中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的是红光和蓝紫光
B.过程②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过程③只发生在线粒体
C.过程③释放的能量大部分储存于ATP中
D.过程④一般与吸能反应相联系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的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②是ATP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供能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③是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发生在细胞中;④ATP水解释放能量的过程,发生在细胞中.
【解答】解:A、过程①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的是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的是蓝紫光,A错误;
B、过程②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过程③是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B错误;
C、过程③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部分储存于ATP中,C错误;
D、过程④ATP水解释放能量,所以一般与吸能反应相联系,D正确.
故选:D.
 
12.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观察脂肪细胞时,换用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这时应该使用较小光圈或换平面镜
B.观察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时,主要观察液泡颜色深浅的变化
C.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异时,选择分裂中期的正常细胞和变异细胞进行比较
D.观察吡罗红(派洛宁)甲基绿染色的细胞时,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别呈红色和蓝绿色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检测脂肪的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分析】1、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1)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保持细胞原有的形态;(2)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3)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对DNA和RNA进行染色.
2、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解答】解:A、观察脂肪细胞时,换用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这时应该使用较大光圈或换凹面镜,增大通光量,才能使视野变亮,A错误;
B、观察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时,主要观察液泡的大小和原生质层的位置,B错误;
C、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因此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时,最好选择处于分裂中期的正常细胞和变异细胞进行观察比较,C正确;
D、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色,D错误.
故选:C.
 
13.如图表示光照、贮藏温度对番茄果实呼吸强度变化的影响.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8℃时光照对番茄果实呼吸的抑制比15℃时强
B.低温、黑暗条件下更有利于贮存番茄果实
C.贮藏温度下降时果实呼吸减弱,可能与细胞内酶活性降低有关
D.番茄果实细胞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分析柱形图可知,随温度的降低呼吸强度降低,在每一温度下,黑暗条件下比有光条件下呼吸作用强度大,即光照对呼吸强度有抑制作用,不同温度下其抑制作用不同.
【解答】解:分析柱形图可知,随温度的降低呼吸强度降低,在每一温度下,黑暗条件下比有光条件下呼吸作用强度大,即光照对呼吸强度有抑制作用,不同温度下其抑制作用不同.所以:
A、光照对番茄果实呼吸的抑制作用8℃时比15°C时更强.由题图看出8℃时黑暗条件下与光照条件下呼吸强度差值比15°C大即抑制作用更强,A正确;
B、由图看出低温条件下呼吸强度更低,但黑暗条件下比光照条件下呼吸强度高,所以黑暗条件下不有利于果实的储存,B错误;
C、呼吸过程是酶促反应,酶活性受温度影响,温度降低酶活性降低,C正确;
D、番茄果实细胞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无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正确.
故选:B.
 
14.如图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下列对图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DNA聚合酶作用形成磷酸二酯键只发生在AB段
B.在BC段,细胞内染色体组数可为完整体细胞的 倍
C.CD时由于两侧纺锤丝的作用力使着丝粒一分为二
D.DE段的每条染色体由一个DNA分子和组蛋白等组成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DNA分子的复制;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B段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加倍,说明DNA分子进行复制;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和2个DNA分子;CD段表示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只含1个DNA分子.
【解答】解:A、AB段表示DNA复制,而DNA聚合酶作用形成磷酸二酯键只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A正确
B、在BC段,着丝粒没有分裂,该阶段可能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各时期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中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细胞内染色体组数可为完整体细胞的 倍,B正确;
C、CD表示着丝粒分裂,但不是由于两侧纺锤丝的作用力造成的,C错误;
D、DE段中着丝点已经分裂,染色体上不具有染色单体,所以DE段的每条染色体只含有一个DNA分子,D正确.
故选:C.
 
15.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胚胎细胞中不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
B.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不表达
C.原核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
D.细胞分化过程中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改变
【考点】细胞的分化;细胞癌变的原因.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4、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为二分裂.
【解答】解:A、人生物体所有细胞都存在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A错误;
B、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是表达的,B错误;
C、原核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其只能通过二分裂方式增殖,C正确;
D、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这会导致细胞中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C.
 
16.如图为进行有性生殖生物的生活史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使同源染色体联会
B.②过程由于细胞分化使细胞全能性丧失
C.②过程不会发生细胞的衰老、凋亡
D.③过程基因重组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受精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进行有性生殖生物的生活史示意图,其中①表示受精作用;②表示细胞有丝分裂;③表示细胞减数分裂.
【解答】解:A、①为受精作用,该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不会联会,因为联会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错误;
B、②过程由于细胞分化使细胞全能性降低,但没有丧失,B错误;
C、细胞衰老、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因此②过程会发生细胞的衰老、凋亡,C错误;
D、③表示减数分裂,该过程中发生的基因重组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D正确.
故选:D.
 
17.如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动物的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过程产生的一个细胞示意图.据图分析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为次级精母细胞,内含8条染色体
B.此精原细胞在四分体时期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此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C.此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一极的基因可能是A、a、b、b
D.此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过程形成四个精子,其基因型分别为AB、AB、ab、ab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动物的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过程产生的一个细胞分裂图象,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没有分裂,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为次级精母细胞.
【解答】解:A、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为次级精母细胞,着丝点没有分裂,细胞内含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A错误;
B、四分体时期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由此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
C、根据图中细胞中的基因及染色体颜色可知,该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过交叉互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一极的基因可能是A、a、b、b,C正确;
D、由于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该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四个精子,基因型分别为AB、aB、Ab、ab,D错误.
故选:C.
 
18.如图为细胞内某基因(15N标记)结构示意图,A占全部碱基的2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维持该基因结构稳定的主要化学键有磷酸二酯键和氢键
B.该基因的碱基 之比一定是3:2
C.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于①部位,DNA解旋酶作用于②部位
D.将该基因置于15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5N的脱氧核苷酸链占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分析题图:图为细胞内某基因(15N标记)结构示意图,其中①为磷酸二酯键,是限制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的作用位点;②为氢键,是解旋酶的作用位点.该基因中A占全部碱基的20%,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T=A=20%,C=G=50%﹣20%=30%.
【解答】解:A、每条链上的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可见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有氢键和磷酸二酯键,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基因中T=A=20%,C=G=30%,所以该基因的碱基 为3:2,B正确;
C、①为磷酸二酯键,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的部位;②为氢键,是解旋酶作用的位点,C正确;
D、将该基因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得到8个DNA,即16条脱氧核苷酸链,其中只有2条链含15N,因此含15N的脱氧核苷酸链占 ,D错误.
故选:D.
 
19.如图表示细胞中某些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表示酶,①与②的移动方向相同
B.图1中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氢键连接
C.图示过程中均存在碱基互补配对,但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D.图2中多聚核糖体的形成可以大大缩短每条肽链的合成时间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题图:图1表示转录过程,①是RNA聚合酶;图2是翻译过程,②是核糖体,③是肽链,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从②→③,据此答题.
【解答】解:A、①表示RNA聚合酶,①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向右,②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向左,A错误;
B、图1中核糖核苷酸连成RNA单链,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B错误;
C、图示过程中均存在碱基互补配对,但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图1中存在T﹣A的配对,图2中有U﹣A的配对,没有T﹣A的配对,C正确;
D、图2中多聚核糖体可以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但是每条肽链合成的时间并没有缩短,D错误.
故选:C.
 
20.两株植物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高杆紫茎38株,高杆绿茎18株,高杆蓝茎19株,矮杆紫茎12株,矮杆蓝茎8株,矮杆绿茎7株.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亲本之一与F1的表现型相同
B.就茎的颜色来说,绿茎和蓝茎都是纯合体
C.F2中紫茎植株自交,后代中全为紫茎
D.F2中高杆植株间随机交配,后代中矮杆占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高杆和矮杆这对性状由一对基因控制,茎的颜色:紫茎、蓝茎和绿茎受另一对基因控制,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于F2中高杆和矮杆分离比为3:1,此对性状的F1为杂合体,表现为高杆;紫茎:蓝茎:绿茎=2:1:1,此对性状的F1也为杂合体,表现为紫茎.
【解答】解:A、根据F1自交得F2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可以说明F1植株是杂合体,表现为高杆紫茎,但是亲本的性状无法推测,A错误;
B、就茎的颜色来说,F2紫茎:蓝茎:绿茎=2:1:1,假如用B和b表示,则其基因型为Bb:BB:bb=2:1:1,所以绿茎和蓝茎都是纯合体,紫茎是杂合子,B正确.
C、F2中紫茎植株是杂合子,自交后会发生性状分离现象,后代会出现紫茎、蓝茎和绿茎,C错误;
D、假如用A和a分别表示高杆和矮杆的基因,则F2中高杆植株基因型可能为 AA、 Aa,可推知A的基因频率为 、a的基因频率为 .F2中高杆植株间随机交配,后代中矮杆占 ,D错误.
故选:B.
 
21.下列有关核DNA结构和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分子中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由两条核糖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C.DNA复制时所用的模板是完全解开的两条链
D.含M个腺嘌呤的DNA复制一次,需要2M个胸腺嘧啶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1、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脱氧核苷酸链,DNA分子一般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排列在外侧,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DNA分子复制的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
【解答】解:A、DNA分子含有2条链,一条链含有一个游离的磷酸,A正确;
B、DNA分子是由2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B错误;
C、DNA分子复制是边解旋边以两条链为模板进行复制的,C错误;
D、DNA分子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数相等,含有M个腺嘌呤的DNA复制一次,形成2个DNA分子,需要的胸腺嘧啶数是M,D错误.
故选:A.
 
22.如图为某植物细胞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 I、II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中碱基对若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B.c中碱基对若改变,生物体性状不一定改变
C.在四分体时期,该DNA分子上的b、c之间可发生交叉互换
D.基因都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1、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DNA分子上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不一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会引起转录形成的密码子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翻译形成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改变,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基因突变后形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不一定改变,因此生物性状不一定发生变化.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进行自由组合,遵循连锁定律.
3、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重复、缺失、易位和倒位,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以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基因突变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
4、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①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②基因还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解答】解:A、a是基因,基因中碱基对缺失属于基因突变,不是染色体变异,A错误;
B、c中碱基对发生变化,属于基因突变,但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改变,B正确;
C、b、c基因位于一个DNA分子上,交叉互换发生在两条染色体的DNA分子之间,因此b、c之间不可能发生交叉互换,C错误;
D、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也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D错误.
故选:B.
 
23.白斑银狐是灰色银狐的一个变种,在灰色背景上出现白色的斑点,十分漂亮.让白斑银狐自由交配,后代中总会出现约 的灰色银狐,其余均为白斑银狐.由此推断合理的是(  )
A.后代灰色银狐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
B.白斑银狐后代出现灰色银狐是由于基因突变造成的
C.白斑银狐与灰色银狐交配,后代中白斑银狐约占
D.可以利用测交的方法获得纯种白斑银狐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让白斑银狐自由交配,后代白斑银狐:灰色银狐=2:1,说明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可判断白斑银狐对灰色银狐为显性;根据白斑银狐自由交配,后代白斑银狐:灰色银狐为2:1的比例,即后代中总会出现约 的灰色银狐,其余均为白斑银狐,说明显性纯合个体不能存活,即白斑银狐只有杂合体.
【解答】解:A、白斑银狐对灰色银狐为显性,所以后代灰色银狐都是纯台子,A错误;
B、白斑银狐后代出现灰色银狐是由性状分离所致,B错误;
C、白斑银狐都是杂合体,与灰色银狐交配,后代中白斑银狐约占 ,C正确;
D、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白斑银狐纯合个体不能存活,所以利交测交的方法也没有纯合体,D错误.
故选:C.
 
24.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B.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C.沃森和克里克在探究DNA结构时利用的物理模型构建的方法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4、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5、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解答】解: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遗传因子传递规律,但没有发现遗传因子的化学本质,A错误;
B、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这样DNA和蛋白质彻底分开,因此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B正确;
C、沃森和克里克在探究DNA结构时利用了物理模型构建的方法,C正确;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正确.
故选:A.
 
25.已知蝴蝶的性别决定为ZW型,有一种极为罕见的阴阳蝶,即一半雄性一半雌性的嵌合体,其遗传解释如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图可推断,决定蝴蝶雌性生殖器官生长发育的基因可能位于W染色体上
B.过程Ⅰ依赖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也体现了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
C.过程Ⅰ存在基因重组,过程Ⅱ存在染色体变异,只有后者可以用显微镜观察
D.若阴阳蝶能产生配子,雌配子正常,雄配子只有一半是正常的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分析】1、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2、蝴蝶的性别是由染色体决定的,为ZW型,其中ZZ表示雄性,ZW表示雌性.
【解答】解:A、由于W染色体丢失后为雄性一半,所以决定蝴蝶雌性生殖器官发育的基因可能位于W染色体上,A正确;
B、过程Ⅰ表示受精作用,体现了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
C、过程Ⅰ表示受精作用,该过程中不存在基因重组,过程Ⅱ存在染色体变异,该变异可以用显微镜观察,C错误;
D、若阴阳蝶能产生配子,雌配子正常,雄配子只有一半是正常的,D正确.
故选:C.
 
26.生物分子间特异性结合的性质广泛用于生命科学研究.以下实例为体外处理“蛋白质﹣DNA复合体”获得DNA片段信息的过程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过程①酶作用的部位是磷酸二酯键,过程②酶作用的部位是肽键
B.过程①和过程②都利用了酶的专一性
C.构建含该DNA片段的重组质粒时,需将③的测序结果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识别序列进行对比,以确定选用何种酶
D.如果复合体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则其识别、结合DNA序列区为基因的起始密码子
【考点】酶在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体外处理“蛋白质﹣DNA复合体”获得DNA片段信息的过程图,其中过程①表示采用DNA酶切除非结合区DNA分子;过程②表示采用蛋白酶水解结合区蛋白质;过程③表示对结合区DNA分子片段进行测序.
【解答】解:A、过程①中的DNA酶可催化DNA分子的水解、其作用部位是磷酸二酯键,过程②中的蛋白酶可催化蛋白质分子的水解、其作用部位是肽键,A正确;
B、过程①和②中的两种酶的作用均体现了酶可与相应生物分子特异性结合、催化相应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特点,即酶具有专一性,B正确;
C、若将得到的DNA片段用于构建重组质粒,需要过程③的测序结果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识别序列进行对比,以确定选用何种酶,C正确;
D、如果复合体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则其识别、结合的序列是基因上的启动子,D错误.
故选:D.
 
27.如图表示蓝藻DNA上遗传信息、密码子、反密码子间的对应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图分析可知①链应为DNA的a链
B.DNA形成②的过程发生的场所是细胞核
C.酪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密码子分别是AUG,CUA
D.图中②与③配对的过程需要在核糖体上进行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遗传信息:基因中能控制生物性状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遗传密码:又称密码子,是指mRNA上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的 3个相邻的碱基.
反密码子:是指tRNA的一端的三个相邻的碱基,能专一地与mRNA上的特定的3个碱基(即密码子)配对.
【解答】解:A、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①是β链;A错误;
B、由于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所以完成此过程的场所在拟核,B错误;
C、tRNA的一端的三个相邻的碱基是反密码子,密码子在mRNA上,C错误;
D、图中②到③的过程是翻译,需要在核糖体上进行,D正确.
故选:D.
 
28.果蝇某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的分布如图甲所示,该条染色体经变异后部分基因的分布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控制朱红眼和深红眼的基因属于非等位基因
B.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该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在果蝇的所有细胞中都能表达
D.图中甲一乙发生的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分辨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分析】据图分析,染色体上基因呈线性排列,而染色体乙和染色体甲相比较,染色体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说明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解答】解:A、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而图甲中控制朱红眼和深红眼的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属于非等位基因,A正确;
B、据图分析,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
C、该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在果蝇的所有细胞中都含有,但是只能选择性表达,C错误;
D、图中甲一乙发生的染色体变异中的倒位,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D正确.
故选:C.
 
29.生命科学实验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需采取相应的科学方法.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研究DNA半保留复制方式﹣﹣假说﹣﹣演绎法
B.研究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物理模型构建方法
C.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研究过程﹣﹣假说﹣﹣演绎法
D.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类比推理法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遗传学中常见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有:
1、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研究的伴性遗传等.
2、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指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类比推理法.
3、模型构建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4、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的规律,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解答】解:A、研究DNA半保留复制采用了假说演绎法,A正确;
B、制作DNA分子双螺旋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构建法,B正确;
C、孟德尔遗传实验采用了假说演绎法,C正确;
D、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采用了假说演绎法,D错误.
故选:D.
 
30.某植物为XY型性别决定的雌雄异株植物,其叶形宽叶(B)对窄叶(b)是显性,B,b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研究发现,含Xb的花粉粒有50%会死亡,现选用杂合的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进行杂交获得F1,F1随机传粉获得F2,则F2中阔叶植株的比例为(  )
A. B. C. D.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本题中的难点是根据“含Xb的花粉粒有50%会死亡”判断父本产生的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根据题干提示“杂合的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进行杂交”写出亲本基因型,然后利用分离定律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解:根据题意可知,亲本为杂合的宽叶雌株(XBXb)与窄叶雄株(XbY)进行杂交,亲本中母本产生的配子有 XB、 Xb,而由于“含Xb的花粉粒有50%会死亡”,因此父本产生的配子有 Xb、 Y,因此获得F1的基因型有 XBXb、 XbXb、 XBY、 XbY.
F1随机传粉获得F2,即F1的亲本中母本为 XBXb、 XbXb,父本为 XBY、 XbY;母本产生的配子有 XB、 Xb,而由于“含Xb的花粉粒有50%会死亡”,因此父本产生的配子有 XB、 Xb、 Y,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的后代中阔叶植株的比例= .
故选:B.
 
31.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已知鸡羽毛的显色需要基因C存在,此时才能表现出芦花或非芦花(芦花、非芦花分别由ZB、Zb控制);基因型为cc时表现为白色.现有基因型为ccZbW的白羽母鸡与一只芦花公鸡交配,子一代都是芦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芦花公鸡基因型是CCZBZB
B.子一代基因型是CcZBW和CcZBZb
C.子一代个体相互交配,后代芦花鸡中雌雄之比为2:l
D.子一代个体相互交配,后代公鸡中芦花和白羽之比为3:l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根据羽毛的芦花斑纹由伴性基因B控制,羽毛的显色需要基因C的存在,可判断出羽毛颜色这一性状遗传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只有显色需要基因C存在,此时才能表现出芦花或非芦花,基因型为cc时表现为白色.因为子一代中都是芦花羽毛,所以亲本雌鸡的基因型是ccZbW,雄鸡的基因型是CCZBZB.则子一代中雄鸡的基因型是CcZBZb,雌鸡的基因型是CcZBW.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亲本芦花公鸡基因型是CCZBZB,A正确;
B、子一代中雄鸡的基因型是CcZBZb,雌鸡的基因型是CcZBW,B正确;
C、子二代群体中芦花鸡的基因型有6种,分别为CCZBZB、CCZBZb、CCZBW、CcZBZB、CcZBZb、CcZBW,其中雌雄之比为 2:4=1:2,C错误;
D、子一代个体相互交配,后代公鸡中芦花和白羽之比为3:l,D正确.
故选:C.
 
32.扁豆具有多种外皮性状,是由同一基因位点的多个不同基因控制的.将纯种不同性状的扁豆杂交得到F1,然后自交得到F2,结果如表.据表判断,不正确的是(  )
杂交组合(亲本) F1表现型及比例 F2表现型及比例
麻面A×麻面B 全部麻面A 麻面A:麻面B=3:1
麻面B×斑点A(或B) 全部麻面B 麻面B:斑点A(或B)=3:1
斑点A×斑点B 斑点A、B混合 斑点A:斑点A、B混合:斑点B=1:2:1
斑点A(或B)×光面 全部斑点A(或B) 斑点A(或B):光面=3:1
A.一株扁豆的外皮性状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
B.光面扁豆自交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
C.亲本麻面A和斑点B杂交后代全为麻面A
D.控制斑点A和B的基因是共显性关系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由表格信息可知,麻面A×麻面B,后代全是麻面A,自交得到子二代,麻面A:麻面B=3:1,说明麻面A对麻面B是显性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亲本是纯合子;麻面B×斑点A(或B),子代全是全部麻面B,子一代自交得到子二代,麻面B:斑点A(或B)=3:1,说明麻面B对斑点A(B)是显性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亲本是纯合子;斑点A×斑点B,子一代是斑点A、B混合,子一代自交子二代斑点A:斑点A、B混合:斑点B=1:2:1,说明是控制斑点A和B的基因是共显性,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亲本是纯合子;斑点A(或B)×光面,子一代全部斑点A(或B),子一代自交得到子二代,斑点A(或B):光面=3:1,说明斑点A(B)对光面是显性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亲本属于纯合子.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扁豆的多种外皮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各种等位基因属于复等位基因,A错误;
B、由分析可知,光面扁豆是隐性性状,自交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B正确;
C、由分析麻面A对麻面B是显性,麻面B对斑点B是显性,因此麻面A对斑点B是显性,因此亲本麻面A和斑点B杂交后代全为麻面A,C正确;
D、由分析可知,控制斑点A和B的基因是共显性,D正确.
故选:A.
 
33.由于细胞中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不含重要基因的短片段在细胞分裂中丢失(如图甲),导致某女子的l4号和2l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会(如图乙).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意一极.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该女子体细胞中只有45条染色体但表现型可能正常
B.DNA的断裂、错接是形成这种异常染色体的根本原因
C.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女子可产生6种不同配子
D.该女子与正常男子婚配没有生育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风险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分析】1、分析题图甲可知,该人的一条5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异常染色体有一部分缺失,因此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由于一条5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发生了组合,相关基因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2、分析乙图可知,减数分裂时,由于一条5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因此两对同源染色体变成三条,三条发生联会,由于移向两极的染色体是随机的,因此形成的精子的染色体的类型会有6种.
【解答】解:A、图甲看出,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时,还丢失了一小段染色体,使染色体数目减少,该女子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5条,A正确;
B、据甲图可知,DNA的断裂、错接是形成这种异常染色体的根本原因,B正确;
C、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应该产生仅具有异常染色体、同时具有14号和21号染色体、同时具有异常染色体+14号染色体、仅具有21号染色体、同时具有异常染色体+21号染色体、仅具有14号染色体共6种生殖细胞,C正确;
D、该女子可以产异常染色体+21号染色体,因此与正常男子婚配,有可能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风险,D错误.
故选:D.
 
34.如图所示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a含有2个染色体组,图b含有3个染色体组
B.如果图b表示体细胞,则图b代表的生物一定是三倍体
C.如果图c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一定是二倍体
D.图d代表的生物一定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成的,是单倍体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1、染色体组的概念是:细胞内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大小、形态、功能各不相同,但是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的一组染色体;判断染色体组数目的方法:根据染色体形态判断:大小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是几个染色体组;根据基因名称判断,同字母(不论大写和小写)表示的基因有几个,就是几个染色体组.
2、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的判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是单倍体,单倍体不一定只有一个染色体组;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含有2个染色体组,则为二倍体,含有多个染色体组,则是多倍体.
【解答】解:A、由题图可知,a含有4个染色体组,A错误;
B、b含有3个染色体组,如果b表示体细胞,则该生物可能是3倍体,也可能是单倍体,B错误;
C、c含有2个染色体组,如果图c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一定是二倍体,C正确;
D、d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不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D错误.
故选:C.
 
35.如图为人类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Ⅱ5和Ⅲ11为男性患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病可能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若Ⅱ7不带致病基因,则Ⅲ11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Ⅰ1
C.若Ⅱ7带致病基因,则Ⅲ10为纯合子的概率为
D.若Ⅱ3不带致病基因,Ⅱ7带致病基因,Ⅲ9和Ⅲ10婚配,后代患病的概率是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根据遗传系谱图推测,“无中生有”是隐性,“无”指的是父母均不患病,“有”指的是子代中有患病个体;隐性遗传看女病,后代女儿患病父亲正常的话是常染色体遗传.“有中生无”是显性,“有”指的是父母患病,“无”指的是后代中有正常个体;显性遗传看男病,儿子正常母亲患病为常染色体遗传,母女都患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母亲和女儿都正常,遗传病只在男子之间遗传的话,极有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据此解答.
【解答】解:A、该病有两种可能,若7号不带致病基因则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若7号为携带者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正确;
B、若Ⅱ7不带致病基因,则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Ⅲ11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I1,B正确;
C、若Ⅱ7带致病基因,则该遗传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0号为纯合子的概率是 ,C错误;
D、若Ⅱ7带致病基因,则该遗传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Ⅲ10为纯合子的概率是 ,为杂合子的概率是 ,Ⅲ9的基因型是杂合子的概率是 ,是纯合子的概率是 ,后代患病的概率是 = ,D正确.
故选:C.
 
36.现有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水稻品种,通过不同的育种方法可以培育出不同的类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进行人工诱变可获得基因型为abBb的个体,则B基因的产生来源于基因突变
B.通过多倍体育种获得的机型为AAaaBBbb的个体与基因型AaBb的个体相比具有茎秆粗壮,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丰富等特点
C.通过杂交育种可获得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其变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通过单倍体育种可获得机型为AAbb的个体,变异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A、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因此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进行人工诱变可获得基因型为abBb的个体,则B基因的产生来源于基因突变,A正确;
B、多倍体与二倍体相比,具有茎秆粗壮,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丰富等特点,B正确;
C、杂交育种育种的原理为基因重组,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若通过杂交育种获得AAbb,则其变异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错误;
B、利用单倍体育种方法获得AAbb,首先让基因型aabb与AABB杂交得AaBb,然后取AaBb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Ab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单倍体Ab.由于单倍体高度不育,所以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使其染色体加倍变成可育的二倍体AAbb,在此过程中变异的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D正确.
故选:C.
 
37.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可以使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
B.基因上碱基对的改变一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C.染色体组整倍增加或减少,必然会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
D.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的移接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中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分析】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改变和染色体数目改变,染色体结构改变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染色体变异改变基因的位置、数目和排列顺序,对生物性状的影响较大,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基因突变不改变产生新基因,不改变基因的数目、排列顺序.
【解答】解:A、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改变基因的种类,不会改变基因的数目,A错误;
B、基因上碱基对的改变一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B正确;
C、染色体组倍增加或减少,必然会导致基因数量的变化,不会导致基因种类增加,C错误;
D、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的移接,属于易位,既可以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D错误.
故选:B.
 
38.某昆虫的长翅(B)对残翅(b)、黑体(E)对灰体(e)为显性,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环境导致bbE_基因型和B_ee基因型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虫(BBEE)与雌虫(bbee)交配,则F2群体中E的基因频率是(  )
A.50% B.60% C.40% D.100%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写出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根据题意单显性致死的情况,确定F2中EE:Ee:ee的比例.再根据利用基因型频率求解基因频率的方法,求出F2群体中E的基因频率.
【解答】解:1、P:BBEE×bbee→F1:BbEe;F1:BbEe F2:9B_E_+3B_ee+3bbE_+1bbee,根据“环境导致bbE_基因型和B_ee基因型的胚胎致死”,则F2中EE:Ee:ee=3:6:1,即EE=3/10,Ee=6/10,ee=1/10.
2、根据利用基因型频率求解基因频率的方法:种群中某基因频率=该基因控制的性状纯合体频率+1/2×杂合体频率,F2群体中E的基因频率=EE+1/2×Ee=3/10+1/2×6/10=6/10=60%.
 
39.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B.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C.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D.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生物在不断进化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A正确;
B、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a基因的频率,各占50%,B错误;
C、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原因是伴X隐性遗传方式,而非色盲基因频率在男女群体不同,C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D错误.
故选:A.
 
40.下列关于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B.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会导致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比例增加
C.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必然结果.
【解答】解:A、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主要是通过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也可以是在互利的条件下,相互选择,共同进化,A错误;
B、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会通过人工选择导致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比例增加,B正确;
C、生物是共同进化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C错误;
D、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題(共40分)
41.回答有关生物学实验的问题:
(1)马铃薯在发芽过程中 淀粉 酶的含量(活性)增高,促使淀粉水解,将其水解产物制成匀浆,可与 斐林 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砖红色沉淀.
(2)植物细胞受损后通常会释放出酚氧化酶,使无色的酚氧化生成褐色的物质,但细胞中的酚类物质与酚氧化酶在细胞质中是分隔开的,是因为真核细胞具有 生物膜 系统.
(3)把含有酚氧化酶的提取液做如表的实验处理:
步骒
试管 ①酿氧化酶提取液的处理 ②加入缓冲液 ③加入酚类底物 实验后的颜色
A 不作处理 2mL 2mL 褐色
B 加入蛋白酶,10分钟 2mL 2mL 无色
C 加入三氯乙酸(强酸),10分钟 2mL 2mL ?
实验后试管C中的颜色是 无色 ,试管A、B对照,说明酚氧化酶的化学成分是 蛋白质 ,试管A、C对照,说明强酸使酚氧化酶 空间结构 被破坏而失活.
【考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酶的特性.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解答】解:(1)酶具有专一性,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2)细胞中具有生物膜系统,将细胞中的酚类物质与酚氧化酶在细胞质中分隔开.
(3)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C试管加入强酸使酶失活,不能使无色的酚氧化生成褐色的物质;B试管用蛋白酶处理,也不会变色,说明酚氧化酶被蛋白酶水解了,说明酚氧化酶的本质是蛋白质;A、C试管对照,强酸条件下,酚氧化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所以强酸使酶失去活性.
故答案为:
(1)淀粉 斐林
(2)生物膜
(3)无色 蛋白质 空间结构
 
42.图1表示某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的两个相关的生理过程,其中a、b、c表示物质,甲和乙分别表示某种细胞器;图2表示在适宜条件下,温度对该植物的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图中实线表示光照条件下植物体固定的CO2,虚线表示黑暗条件下植物体产生的CO2量.

(1)对图1中甲结构进行色素分离时,所用的试剂是 层析液 .观察到滤纸条上以滤液细线为起点的第一条色素带的颜色是 黄绿色 .
(2)图1中物质c是 丙酮酸 ,缺氧条件下物质c不进入乙,而是继续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反应,且其产物之一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也能产生,请用反应式表示缺氧条件下c的转化过程 2C3H403(或丙酮酸)+4[H] 2C2H5OH(或酒精)+2C02 .
(3)由图2可知,与 光合 作用有关的酶对高温更为敏感.温度会影响该生理过程的 光反应和暗反应 阶段.
(4)若温度保持在40℃的条件下,该植物光合速率 = (填“>””、“=”或“<”)呼吸速率.
【考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据图1分析,甲消耗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甲表示叶绿体;乙表示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a表示氧气,b表示葡萄糖,c表示丙酮酸.
由图2可知,在高温时,真正光合作用速率曲线比呼吸作用速率曲线下降的快,说明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对高温更为敏感;并且在温度为30℃条件下,真正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的差值最大;当环境温度为40℃时,真正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只有净光合作用速率大于零时,植物才能生长.
【解答】解:(1)图1中甲表示叶绿体,分离色素时所用的试剂是层析液,观察到滤纸条上以滤液细线为起点的第一条色素带的颜色是黄绿色的叶绿素a.
(2)图1中物质c是丙酮酸,缺氧条件下物质c不进入叶绿体,而是继续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其产物之一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也能产生,说明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则缺氧条件下c的转化过程 2C3H403(或丙酮酸)+4[H] 2C2H5OH (或酒精)+2C02.
(3)由图2可知,在高温时,真正光合作用速率曲线比呼吸作用速率曲线下降的快,说明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对高温更为敏感.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都需要酶参与,所以都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4)当环境温度为40℃时,真正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故答案为:
(1)层析液 黄绿色
(2)丙酮酸
2C3H403(或丙酮酸)+4[H] 2C2H5OH (或酒精)+2C02
(3)光合光反应和暗反应
(4)=
 
43.人体细胞中的P21基因控制合成的P21蛋白可通过调控细胞周期来抑制细胞的恶性增殖.科研人员发现,与P21基因启动子区某段DNA序列互补的RNA分子(saRNA)对P21基因的表达有影响,并对此进行了研究.
(1)P21基因的启动子区有与 RNA聚合酶 酶的识别与结合位点,此酶可催化相邻两个核苷酸分子的 核糖与磷酸 之间形成化学键.
(2)脂质体是磷脂分散于水中时形成的具有 双 层分子结构的球形囊泡,可与细胞膜融合,将物质送入细胞内部.研究人员将包裹了人工合成的saRNA的脂质体转入人胆囊癌细胞中,同时设置对照,对照组将包裹了 与mRNA序列不同的RNA分子 的脂质体转入同种细胞中.一段时间后,检测P21基因的mRNA生成量及胆囊癌细胞的存活率,结果如下两幅图.图示说明 saRNA可增强P21基因的表达且使癌细胞存活率降低 .

(3)研究发现,P21基因启动子区合成的RNA能募集一种蛋白至此区域抑制转录过程,当saRNA转入细胞后,经处理并活化,活化的saRNA能与上述RNA结合,使转录过程的抑制作用 减弱 ,从而影响P21基因的表达.由此为癌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分析】1、基因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其中非编码区包括启动子和终止子,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结合的位点.
2、分析题图: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mRNA的生成量较多,癌细胞的存活率降低.
【解答】解:(1)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结合的位点,RNA聚合酶能催化相邻两个核苷酸分子的核糖和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2)脂质体是磷脂分散于水中时形成的具有双层分子结构的球形囊泡,可与细胞膜融合,将物质送入细胞内部.实验设计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实验组将包裹了人工合成的saRNA的脂质体转入人胆囊癌细胞中,则对照组将包裹了与mRNA序列不同的RNA分子的脂质体转入同种细胞中.一段时间后,检测P21基因的mRNA生成量及胆囊癌细胞的存活率,根据实验结果可知saRNA可增强P21基因的表达且使癌细胞存活率降低.
(3)P21基因启动子区合成的RNA能募集一种蛋白至此区域抑制转录过程,而活化的saRNA能与这种RNA结合,这样可使转录过程的抑制作用减弱,从而影响P21基因的表达.
故答案为:
(1)RNA聚合酶 核糖与磷酸
(2)双 与mRNA序列不同的RNA分子 saRNA可增强P21基因的表达且使癌细胞存活率降低
(3)减弱
 
44.紫色小麦是一类特殊的小麦种质,其子粒、花药都表现为紫色.为研究小麦的子粒颜色、花药颜色这两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

(1)花药颜色中紫色花药和黄色花药是一对 相对 性状,其中紫色花药为 隐性 性性状.子粒颜色这对性状由 两对 (选填“一对”或“两对”)基因控制,符合基因的  定律.为进一步验证子粒颜色这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可以选用 图2中F1与P中的白粒 进行杂交,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紫粒:白粒=1:3 .
(2)为进一步研究控制子粒颜色的基因和控制花药颜色的基因是否相互独立遗传.将具有上述亲本基因型的紫色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子一代进行自交,若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黄色花药紫粒:紫色花药紫粒:黄色花药白粒:紫色花药白粒=27:9:21:7 ,说明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独立遗传的.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解答】解:(1)花药颜色分紫色和黄色,一对相对性状,由于图1中P中有紫色和黄色花药,而F1中只有黄色,可推测出黄色为显性,紫色为隐性,又因为F2中紫色花药:黄色花药=1:3,可知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假设A和a控制,即P:aa×Aa.但图2中紫粒:白粒=9:7,可推知此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用B\b和C\c控制,即P:BBCC×bbcc.符合基因自由组合的定律.为进一步验证子粒颜色这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可以选用图2中F1BbCc与P中的白粒bbcc进行杂交,后代基因型为:BbCc:Bbcc:bbCc:bbcc=1:1:1:1,其中B_C_表现为紫色,其它的表现为白色,因此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紫粒:白粒=1:3.
(2)若控制子粒颜色的基因和控制花药颜色的基因能相互独立遗传.根据“先拆后乘”的方法,先单独算出F2中花药性状分离比:黄色:紫色=3:1;子粒F2中紫粒:白粒=9:7.则F2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黄色:紫色)(紫粒:白粒)=(3:1)(9:7),即:黄色花药紫粒:紫色花药紫粒:黄色花药白粒:紫色花药白粒=27:9:21:7,说明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独立遗传的.
故答案为:
(1)相对 隐性 两对 自由组合 图2中F1与P中的白粒 紫粒:白粒=1:3
(2)黄色花药紫粒:紫色花药紫粒:黄色花药白粒:紫色花药白粒=27:9:21:7
 
45.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如图所示.

(1)正常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内染色体组数为 2 .
(2)白眼雌果蝇(XrXrY)最多能产生Xr、XrXr、 XrY、Y 四种类型的配子.
(3)用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为“M”).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请设计简便的杂交实验,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
实验步骤: M果蝇与正常白眼雌果蝇 杂交,分析子代的表现型.
结果预测:
Ⅰ.若 子代出现红眼(雌)果蝇 ,则是环境改变;
Ⅱ.若 子代表现型全部为白眼 ,则是基因突变;
Ⅲ.若 无子代产生 ,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1)染色体组数的判断方法有:
①看N前面的系数,系数是几就是几个染色体组.
②看同种形态的染色体的条数,如果每种形态均为3条,即为3个染色体组,如果几乎每种形态都是两条,只有其中一条是三条(单条)的,则是三体(单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个别增添(缺失),仍为2个染色体组.
(2)三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三条的染色体不能正常联会,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解答】解:(1)正常果蝇为二倍体,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虽然同源染色体已复制,但姐妹染色单体共用着丝点,染色体数未改变,后期仍为两个染色体组.
(2)白眼雌果蝇(XrXrY)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由于性染色体为三条,其中任意两条配对正常分离,而另一条随机移向一极,产生含两条或一条性染色体的配子,可以是Xr或者Y单独移向一极,配子种类及比例为2Xr:2XrY:1XrXr:1Y.
(3)由题意知,M果蝇的变异来源可能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
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实验的目的是验证M果蝇的变异类型,可以用M果蝇与正常白眼雌果蝇杂交,通过观察杂交后代的表型比判断M果蝇的变异类型.
①如果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基因型未变,M果蝇的基因型为XRY,则杂交后的雌果蝇是红眼;
②如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引起表现型变化,果蝇的基因型为XrY,则杂交后的全是白眼;
③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引起表现型变化,该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rO,不育,因此没有后的产生.
故答案为:
(1)2
(2)XrY、Y (顺序可颠倒)
(3)M果蝇与正常白眼雌果蝇
Ⅰ.子代出现红眼(雌)果蝇
Ⅱ.子代表现型全部为白眼
Ⅲ.无子代产生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s://pan.baidu.com/s/1pLnkM75


相关评论
鄂公网安备 42088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