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查询试卷\课件\优质课请在此输入关键字:
网站首页 >> 生物题库 >> 高三试题 >> 文章内容

江西省抚州市七校联考2017届高三(上)月考生物解析版

[日期:2016-12-06]   来源:生物百花园  作者:生物百花园   阅读:244[字体: ]

2016-2017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七校联考高三(上)月考生物试卷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s://pan.baidu.com/s/1c2kjOqO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毎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要求的.)
1.下列有关水和无机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贮藏中的种子不含自由水,以保持休眠状态
B.人体血浆渗透压的维持与无机盐密切相关
C.细胞进行ATP和核苷酸合成时都需要磷酸
D.N是构成蛋白质、核酸和ATP的重要元素
2.下列有关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核酸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核酸的合成也需要蛋白质的参与
B.DNA空间结构的多样性是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C.某些蛋白质和RNA能作为酶催化细胞内的化学反应
D.蛋白质和核酸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生物大分子
3.下列有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酶体能合成多种水解酶以吞噬消化侵入细胞的病菌
B.代谢旺盛的大肠杆菌的核孔增多,细胞核体积增大
C.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生物膜之间能相互转化的结构基础
D.细胞膜内表面的糖蛋白具有信息识别、保护和润滑的功能
4.以下方法不能将质量分数为15%的蔗糖溶液和质量分数为20%的淀粉溶液区分开的是(  )
A.通过加入碘液来区分
B.将二者放入半透膜两侧,通过观察渗透装置液面的变化情况来区分
C.用这两种溶液做质壁分离实验,通过细胞质壁分离的情况来区分
D.用斐林试剂检测二者的水解产物,通过观察是否产生砖红色沉淀来区分
5.下列生化反应一定在细胞器中进行的是(  )
A.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
B.载体蛋白和DNA聚合酶的合成
C.细胞呼吸过程中ATP的生成
D.二氧化碳的固定和糖类的合成
6.如图X、Y、Z是细胞的三种化合物,X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Y、Z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由一层Z分子组成
B.细胞膜的功能主要依靠物质X来实现
C.细胞过度失水可能会导致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D.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需要的载体是图中的Y或Z
7.神经细胞能顺浓度吸收小分子物质甲,能逆浓度吸收小分子物质乙,并能以囊泡的形式排出物质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质甲可以是葡萄糖、氧气等物质
B.物质丙可能是神经递质
C.物质甲进出神经细胞都不消耗ATP
D.载体蛋白参与神经细胞吸收物质乙
8.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指的是ATP中含有三个髙能磷酸键
B.剧烈运动时细胞内的ATP含量将急剧减少
C.细胞内的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D.叶肉细胞中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阶段
9.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都在核糖体上合成,能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B.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显著,因此酶的催化效率高
C.需要ATP的生理过程一定需要酶,需要酶的过程不一定需要ATP
D.低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导致酶不可逆的失去活性
10.在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淀粉溶液和等量的淀粉酶溶液,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均低于最适温度)反应,产物量随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三支试管随着反应的进行,酶促反应的速率均不断下降
B.甲、乙、丙三支试管所处的温度为甲<乙<丙
C.适当提高甲试管的温度,则A点上移
D.不同浓度的底物导致乙、丙两试管中反应速率不同
11.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肌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O2消耗量小于CO2释放量
B.有CO2产生的细胞呼吸方式一定是有氧呼吸
C.有水生成并伴有大量ATP产生的场所一定是线粒体内膜
D.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能抑制厌氧微生物的繁殖
12.有关“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浓度过高会影响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
B.重铬酸钾能在碱性条件下与酒精反应变成灰绿色
C.适当降低温度对培养液中气泡的产生速率无影响
D.该实验中有氧组为实验组,无氧组为空白对照组
13.如图表示某高等阳生植物(甲)和高等阴生植物(乙)在大气CO2浓度条件下的光合速率和光照强度间的关系.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点时甲植物的叶绿体和线粒体中ATP的合成量相等
B.G点时甲植物和乙植物单位时间内固定的CO2总量相等
C.适当提高环境中的CO2浓度,B点和E点均向左移动
D.光照强度为G时,限制甲、乙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相同
14.为了测量某植物的光合速率,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给植物一定强度的光照,植物的初始质量为M,光照12h后质量为M+X,再黑暗处理12h后,其质量为M+Y.不同温度条件下测定的X和Y值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温度 15℃ 20℃ 25℃ 30℃ 35℃
X值(g) 1.0 2.4 3.2 4.8 4.0
Y值(g) 0.4 1.6 2.1 3.2 2.0
A.该植物的总光合速率可表示为 (g/h)
B.适当延长光照和黑暗处理时间可减小实验误差
C.该植物置于30℃的光照环境下比较有利于有机物积累
D.在15℃〜35℃的温度范围内,细胞呼吸速率先升后降
15.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都受基因控制
B.细胞分化、衰老和癌变均导致细胞的结构和形态发生变化
C.人体细胞的衰老、凋亡和癌变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D.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癌细胞易分散和转移
16.研究发现在小鼠多能干细胞的培养液中添加腺苷酸,能使其再生成为骨质组织细胞,这种细胞能帮助修复小鼠的颅骨缺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添加的腺苷酸能影响多能干细胞内基因的表达
B.多能干细胞分化为骨质组织细胞的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C.形成骨质组织细胞的过程能体现多能干细胞发育的全能性
D.多能干细胞和骨质组织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是相同的
17.如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种物质的数量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都可表示DNA的含量变化
B.乙可以表示染色体的数量变化,G→H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C.丙和丁都表示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D.乙中的I→J、丙中的N→O及丁中的及R→S变化的原因相同
18.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F1产生雌雄两种配子的数量比为1:1是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的前提
B.通过测交实验,统计后代数据,发现高茎:矮茎=1:1,属于其演绎推理部分
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是提出的假说中最核心的内容
D.通过杂交和自交实验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测交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19.下列叙述属于高等植物(2n)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共性的是(  )
A.二者都有着丝点的分裂
B.二者都有中心体的复制与纺锤体的形成
C.二者的细胞都出现细胞质分裂
D.二者都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20.已知某植物的花色有红花(AA和Aa)、白花(aa)两种.现有基因型为Aa的植株组成的种群,该种群的个体连续自交,如不考虑自然选择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不断升高
B.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不断升高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不断升髙
D.红花植株的个体所占比例不断下降
21.下列有关生物学史及科学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制作的细胞核三维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
B.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C.科学选择实验材料是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的重要原因
D.摩尔根运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2.如图是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在下列哪项限定条件下,11号个体患病的概率为 (  )

A.1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
B.7号个体为致病基因携带者
C.4号个体为纯合子
D.6号和7号个体均携带致病基因
23.如图为某个精原细胞的基因和染色体的位置关系,该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BXD的精细胞,并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两个次级精母细胞都同时含有A和a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不考虑基因突变)(  )

A.该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了交叉互换
B.次级精母细胞中的A和a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会发生A与a、B与b基因的分离
D.该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可产生四种基因型不同的配子
24.已知果蝇的眼色白眼、粉眼和紫眼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纯合的白眼雄果蝇和纯合的紫眼雌果蝇杂交,F1全为紫眼,F1的雌雄果蝇自由交配,F2中紫眼:粉眼:白眼=9:3:4,且粉眼全为雄性.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F2的紫眼果绳有6种基因型
B.F2的紫眼果蝇中雌性:雄性=1:1
C.F2白眼果蝇自由交配后代全为白眼
D.F2粉眼果蝇与纯合的白眼果蝇杂交后代中紫眼:白眼=2:1
25.已知鸟类(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的羽毛颜色灰色和黑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纯合的灰羽雌雄个体若干,其中某个雌性个体由于一个基因发生突变,羽毛呈黑色,让该黑羽雌性个体和纯合的灰羽雄性个体交配产生F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灰羽为显性性状,黑羽为隐性性状,则该等位基因不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
B.若F1雌雄个体均有黑羽和灰羽且数量相等,则黑羽为显性且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C.若F1雌性均为灰羽,雄性均为黑羽,则黑羽为显性且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D.若F1无论雌雄均为灰色羽毛,则灰羽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50分.)
26.如图表示细胞内不同蛋白质的合成及运输途径,字母代表细胞的结构,序号表示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细胞器含有核酸的是  ,具有单层膜结构的是  (填字母).
(2)进行过程①所需要的原料是  ,合成蛋白质经过程⑧  (结构)进入细胞核.
(3)过程③输出的蛋白质不包含信号序列1,推测其原因是  ,信号序列1的作用是  ,信号序列1不能在核糖体上正常合成,则下列蛋白质的合成不会受到影响的是  .
A.抗体 B.胰岛素 C.血浆蛋白 D.呼吸酶
(4)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能合成mRNA,从而合成自身的部分蛋白质,则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含有的细胞器是  .

27.人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细胞常作为生物实验的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要用盐酸处理口腔上皮细胞,盐酸的作用是  ;使染色质中的蛋白质和DNA分离,有利于DNA和染色剂结合.DNA能被染色剂染成  .
(2)利用口腔上皮细胞观察线粒体时,要用  染液对线粒体染色,该实验不选用黑藻细胞的原因是  .
(3)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有丝分裂实验中,在高倍镜下观察到分生区细胞的特点是  .视野中  (填“少数”或“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清晰可见.
28.实验小组以水稻为对象,研究大气CO2倍增对水稻光合速率和RuBP羧化酶(固定CO2的酶)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RuBP羧化酶能将CO2固定形成  ,大气CO2倍增处理会使RuBP羧化酶的活性降低,固定CO2形成的产物降低,导致暗反应阶段产生的  减少,进而使光反应速率下降.
(2)水稻叶肉细胞中能够消耗水并伴随着[H]产生的场所有  .
(3)研究发现,大气CO2倍增处理水稻15d后,水稻的叶面积增大了47.5%,单位时间内叶肉细胞有机物积累增加了14.7%,则大气CO2倍增处理水稻15d后其叶肉细胞的平均光合作用速率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理由是  .
29.某同学为了研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在5支试管中依次加入一定量的H2O2溶液和蒸馏水(如表),并在每支试管中加入H2O2酶.在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反应1min后立即同时在各个试管中加入2mL浓硫酸,然后检测每支试管中H2O2的消耗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加入试剂 试管序号
1 2 3 4 5
5%的H2O2溶液(mL) 1.5 2.0 2.5 3.0 3.5
蒸馏水 8.5 8.0 X 7.0 6.5
H2O2酶溶液 5 5 5 5 5
(1)该实验的目的是  .第3支试管中应加入  mL蒸馏水.
(2)由于酶的催化具有  的特点,因此该实验的反应时间不宜过长.该实验在反应1min后立即同时在各个试管中加入2mL浓硫酸,其目的是  .
(3)分析图中数据,当H2O2溶液的量大于3.0mL时,H2O2的消耗量几乎不再发生变化,此时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

30.某两性花植物的花色受两队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M、m)和(N、n)的控制,其基因控制性状的过程如图所示.现有纯合的白花植株和纯合的红花植株杂交F1,全为紫花植株,F1自交产生F2,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亲本白花植株和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  .
(2)F2中表现型为  的植株自交都不会出现性状分离,该表现型植株所占的比例是  .
(3)若选择F2中的某种表现型的全部植株进行测交,测交子代出现了三种表现型,则选择的F2植株的表现型为  ,测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4)育种过程中为增加白花植株的比例,将一个能使花粉不育的S基因导入到F1植株M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导入S基因后的F1植株自交子代有  种基因型.若用相同的方法增加红花植株的比例,则应将两个S基因分别导入F1植株  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
31.已知果蝇的圆眼和棒眼由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和b)控制,现有甲、乙两支试管,已知两支试管中的果蝇为连续随机交配的两代果蝇,甲试管中全为棒眼,乙试管中雌性均为棒眼,雄性有棒眼和圆眼.由于忘记贴标签.无法确定两支试管中果蝇的亲子代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的圆眼和棒眼这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  ;
(2)若乙试管的果蝇为亲代,则甲试管中棒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
(3)若利用乙试管中的果蝇通过杂交实验来判断甲和乙试管中果蝇的亲子代关系.请设计杂交实验并写出预期结果.
杂交组合:  .
预期结果:①  ;②  .
 
 

2016-2017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七校联考高三(上)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毎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要求的.)
1.下列有关水和无机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贮藏中的种子不含自由水,以保持休眠状态
B.人体血浆渗透压的维持与无机盐密切相关
C.细胞进行ATP和核苷酸合成时都需要磷酸
D.N是构成蛋白质、核酸和ATP的重要元素
【考点】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1、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
(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
(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2、无机盐的生物功能:
a、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
b、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
c、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平衡.
3、水的存在形式及生理功能:
形式 自由水 结合水
定义 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
含量 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95% 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
功能 ①细胞内良好的溶剂
②参与生化反应
③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
④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联系 自由水和结合水能够随新陈代谢的进行而相互转化
【解答】解:A、贮藏中的种子含有自由水和结合水,只是自由水含量少,A错误;
B、无机盐能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平衡,因此人体血浆渗透压的维持与无机盐密切相关,B正确;
C、ATP和核苷酸都含有P元素,因此细胞进行ATP和核苷酸合成时都需要磷酸,C正确;
D、N是构成蛋白质、核酸和ATP的重要元素,D正确.
故选:A.
 
2.下列有关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核酸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核酸的合成也需要蛋白质的参与
B.DNA空间结构的多样性是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C.某些蛋白质和RNA能作为酶催化细胞内的化学反应
D.蛋白质和核酸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生物大分子
【考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综合;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核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分析】1、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1)直接原因:氨基酸分子的种类不同;氨基酸分子的数量不同;氨基酸分子的排列次序不同;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2)根本原因:DNA分子的多样性.
2、核酸的功能:
(1)细胞内携带遗传物质的物质.
(2)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3、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
【解答】解:A、核酸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核酸的合成也需酶的催化,而催化核酸合成的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A正确;
B、DNA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多样性是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根本原因,B错误;
C、酶是蛋白质或RNA,因此某些蛋白质和RNA能作为酶催化细胞内的化学反应,C正确;
D、蛋白质和核酸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生物大分子,D正确.
故选:B.
 
3.下列有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酶体能合成多种水解酶以吞噬消化侵入细胞的病菌
B.代谢旺盛的大肠杆菌的核孔增多,细胞核体积增大
C.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生物膜之间能相互转化的结构基础
D.细胞膜内表面的糖蛋白具有信息识别、保护和润滑的功能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1、酶体能含有多种水解酶以吞噬消化侵入细胞的病菌.
2、原核细胞没有核膜.
3、生物膜之间能相互转化的结构基础是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4、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表面.
【解答】解:A、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但不能合成水解酶,水解酶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错误;
B、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核膜、核孔,B错误;
C、膜成分相互转化通过小囊泡进行,其结构基础是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正确;
D、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表面,具有信息识别、保护和润滑的功能,D错误.
故选:C.
 
4.以下方法不能将质量分数为15%的蔗糖溶液和质量分数为20%的淀粉溶液区分开的是(  )
A.通过加入碘液来区分
B.将二者放入半透膜两侧,通过观察渗透装置液面的变化情况来区分
C.用这两种溶液做质壁分离实验,通过细胞质壁分离的情况来区分
D.用斐林试剂检测二者的水解产物,通过观察是否产生砖红色沉淀来区分
【考点】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分析】1、淀粉和蔗糖是非还原糖,其中淀粉用碘液鉴定呈蓝色.
2、渗透装置中具有半透膜和浓度差,水分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溶液运输到高浓度溶液.
3、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且外界溶液浓度越大,质壁分离越严重.
【解答】解:A、淀粉用碘液鉴定呈蓝色,蔗糖不会,因此可以用碘液区分两种溶液,A错误;
B、蔗糖属于二糖,淀粉属于多糖,将二者放入半透膜两侧,由于蔗糖的分子量小,分子数目多,渗透压高,因此通过观察渗透装置液面的变化情况来区分,B错误;
C、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且外界溶液浓度越大,质壁分离越严重,故用质量分数为15%的蔗糖溶液和质量分数为30%的麦芽糖溶液做质壁分离实验,使质壁分离程度大的外界溶液就是麦芽糖溶液,C错误;
D、蔗糖和淀粉的水解产物都是还原糖,因此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二者的水解产物,通过观察是否产生砖红色沉淀来区分,D正确.
故选:D.
 
5.下列生化反应一定在细胞器中进行的是(  )
A.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
B.载体蛋白和DNA聚合酶的合成
C.细胞呼吸过程中ATP的生成
D.二氧化碳的固定和糖类的合成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利用各种细胞器的功能解题.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场所.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
【解答】解:A、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属于有氧呼吸的第二个阶段,丙酮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氢,同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真核细胞中这个阶段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而原核细胞发生在细胞质中,A错误;
B、载体蛋白和DNA聚合酶属于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B正确;
C、细胞呼吸过程中ATP的生成,细胞呼吸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C错误;
D、真核生物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固定发生在叶绿体中,而原核生物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固定发生在细胞质中,D错误.
故选:B.
 
6.如图X、Y、Z是细胞的三种化合物,X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Y、Z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由一层Z分子组成
B.细胞膜的功能主要依靠物质X来实现
C.细胞过度失水可能会导致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D.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需要的载体是图中的Y或Z
【考点】生物膜的功能特性;细胞膜的成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X为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因此X是糖类;Y、Z构成了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且Y的组成元素是C、H、O、N,Z的组成元素是C、H、O、N、P,因此Y是蛋白质,Z是磷脂.
【解答】解:A、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由两层Z磷脂分子组成,A错误;
B、细胞膜的功能主要依靠物质Y蛋白质来实现,B错误;
C、细胞过度失水可能会导致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C正确;
D、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需要的载体是图中的Y蛋白质,D错误.
故选:C.
 
7.神经细胞能顺浓度吸收小分子物质甲,能逆浓度吸收小分子物质乙,并能以囊泡的形式排出物质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质甲可以是葡萄糖、氧气等物质
B.物质丙可能是神经递质
C.物质甲进出神经细胞都不消耗ATP
D.载体蛋白参与神经细胞吸收物质乙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物质出
入细胞
的方式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运输方向 高浓度→低浓度 高浓度→低浓度 低浓度→高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是否消耗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
图例



举例 O2、CO2、H2O、甘
油、乙醇、苯等出入细胞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
表示曲线
(一定浓度
范围内)


2.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运输
方式 运输方向 运输特点 实 例
胞吞 细胞外→细胞内 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蛋白 白细胞吞噬病菌
变形虫吞噬食物颗粒
胞吐 细胞内→细胞外 胰腺细胞分泌胰岛
【解答】解:A、神经细胞能顺浓度吸收小分子物质甲,神经细胞以主动运输吸收葡萄糖,因此甲不可表示葡萄糖,A错误;
B、神经递质以胞吐形式排出细胞外,因此物质丙可能是神经递质,B正确;
C、神经细胞能顺浓度吸收小分子物质甲,是被动运输,物质甲进出神经细胞都不消耗ATP,C正确;
D、神经细胞能逆浓度吸收小分子物质乙,即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D正确.
故选:A.
 
8.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指的是ATP中含有三个髙能磷酸键
B.剧烈运动时细胞内的ATP含量将急剧减少
C.细胞内的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D.叶肉细胞中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阶段
【考点】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分析】ATP分子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ATP分子不稳定,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容易断裂,并释放大量的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
【解答】解:A、ATP结构简式为A﹣P~P~P,含有三个磷酸,A错误;
B、剧烈运动时细胞内的ATP含量将相对恒定,B错误;
C、ATP含有高能磷酸键,是细胞的高能化合物,细胞内的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C正确;
D、叶肉细胞中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阶段,D错误.
故选:C.
 
9.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都在核糖体上合成,能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B.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显著,因此酶的催化效率高
C.需要ATP的生理过程一定需要酶,需要酶的过程不一定需要ATP
D.低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导致酶不可逆的失去活性
【考点】酶促反应的原理;酶的特性.
【分析】1、活细胞都要进行新陈代谢,需要酶的催化作用及ATP水解提供能量,因此都能合成酶和ATP,但是酶既可以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也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2、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在最适温度(pH)时,酶的活性最高;当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pH)时,酶的活性都会降低.当过酸、过碱、高温时,由于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酶失活后活性不可恢复.低温酶的空间结构没有遭到破坏,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解答】解:A、部分酶是RNA,合成场所不在核糖体上,A错误;
B、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显著,因此酶的催化效率高,B正确;
C、需要ATP的生理过程一定需要ATP合成酶,需要酶的过程也一定需要ATP,C错误;
D、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导致酶不可逆的失去活性,而低温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酶的活性可恢复,D错误.
故选:B.
 
10.在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淀粉溶液和等量的淀粉酶溶液,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均低于最适温度)反应,产物量随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三支试管随着反应的进行,酶促反应的速率均不断下降
B.甲、乙、丙三支试管所处的温度为甲<乙<丙
C.适当提高甲试管的温度,则A点上移
D.不同浓度的底物导致乙、丙两试管中反应速率不同
【考点】酶的特性.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解答】解:A、三支试管随着反应的进行,酶促反应的速率均不断下降,A正确;
B、据图示可知,甲、乙、丙三支试管的反应速度为甲>乙>丙,且均低于最适温度,故所处的温度为甲>乙>丙,B错误;
C、适当提高甲试管的温度,反应速度加快,但A点取决于底物的多少,不会上移,C错误;
D、据图示可知,乙、丙两试管中底物浓度相同,导致乙、丙两试管中反应速率不同的原因是温度不同,D错误.
故选:A.
 
11.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肌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O2消耗量小于CO2释放量
B.有CO2产生的细胞呼吸方式一定是有氧呼吸
C.有水生成并伴有大量ATP产生的场所一定是线粒体内膜
D.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能抑制厌氧微生物的繁殖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是:C6H12O6+6O2+6H2O 6CO2+12H2O+能量;
无氧呼吸中酒精发酵的反应式是:C6H12O6 2CO2+2C2H5OH+能量;
无氧呼吸中乳酸发酵的反应式是:C6H12O6 2C3H6O3+能量.
【解答】解:A、人体肌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而人体肌细胞无氧呼吸只产生乳酸,不产生CO2,因此O2消耗量等于CO2释放量,A错误;
B、有CO2产生的细胞呼吸方式可能是有氧呼吸,也可能是酒精发酵,B错误;
C、有水生成并伴有大量ATP产生的阶段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真核细胞中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而原核细胞发生在细胞质基质,C错误;
D、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能抑制厌氧微生物的繁殖,D正确.
故选:D.
 
12.有关“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浓度过高会影响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
B.重铬酸钾能在碱性条件下与酒精反应变成灰绿色
C.适当降低温度对培养液中气泡的产生速率无影响
D.该实验中有氧组为实验组,无氧组为空白对照组
【考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分析】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图

2、实验原理: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
(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变成灰绿色.
【解答】解:A、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浓度过高会影响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A正确;
B、重铬酸钾能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反应变成灰绿色,B错误;
C、温度会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因此适当降低温度对培养液中气泡的产生速率有影响,C错误;
D、该实验属于对比实验,有氧组与无氧组相互对照,D错误.
故选:A.
 
13.如图表示某高等阳生植物(甲)和高等阴生植物(乙)在大气CO2浓度条件下的光合速率和光照强度间的关系.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点时甲植物的叶绿体和线粒体中ATP的合成量相等
B.G点时甲植物和乙植物单位时间内固定的CO2总量相等
C.适当提高环境中的CO2浓度,B点和E点均向左移动
D.光照强度为G时,限制甲、乙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相同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据图分析:当光照强度为0时,甲植物的呼吸作用速率高于乙植物;当光照强度为G时,甲、乙曲线相交,表示甲乙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相等;再根据真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解答.
【解答】解:A、B点时甲植物的叶绿体中ATP的合成量大于线粒体中ATP的合成量,A错误;
B、G点时,甲、乙曲线相交,表示甲乙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相等,此时甲的呼吸速率大于乙的呼吸速率,所以G点时甲植物单位时间内固定的CO2总量大于乙植物的,B错误;
C、适当提高环境中的CO2浓度,光合速率加快,B点和E点均向左移动,C正确;
D、光照强度为G时,限制甲光合速率的因素是光照强度,限制乙的光合速率的因素主要是温度或二氧化碳浓度等,D错误.
故选:C.
 
14.为了测量某植物的光合速率,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给植物一定强度的光照,植物的初始质量为M,光照12h后质量为M+X,再黑暗处理12h后,其质量为M+Y.不同温度条件下测定的X和Y值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温度 15℃ 20℃ 25℃ 30℃ 35℃
X值(g) 1.0 2.4 3.2 4.8 4.0
Y值(g) 0.4 1.6 2.1 3.2 2.0
A.该植物的总光合速率可表示为 (g/h)
B.适当延长光照和黑暗处理时间可减小实验误差
C.该植物置于30℃的光照环境下比较有利于有机物积累
D.在15℃〜35℃的温度范围内,细胞呼吸速率先升后降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植物的初始质量为M,光照12h后质量为M+X,由于该段时间内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质量的变化表示净光合作用,即M+X﹣M=X表示12小时的净光合作用量.
再黑暗处理12h后,其质量为M+Y,此时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M+X)﹣(M+Y)=X﹣Y表示12小时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
【解答】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植物的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 = ,A正确;
B、适当延长光照和黑暗处理时间可减小实验误差,B正确;
C、由分析可知,X表示12小时的净光合作用量,因此该植物置于30℃的光照环境下比较有利于有机物积累,C正确;
D、由分析可知, 表示呼吸速率,因此在15℃〜35℃的温度范围内,细胞呼吸速率不断上升,D错误.
故选:D.
 
15.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都受基因控制
B.细胞分化、衰老和癌变均导致细胞的结构和形态发生变化
C.人体细胞的衰老、凋亡和癌变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D.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癌细胞易分散和转移
【考点】细胞的分化;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5、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解答】解:A、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都受基因控制,A正确;
B、细胞分化、衰老和癌变均导致细胞的结构和形态发生变化,B正确;
C、人体细胞的衰老、凋亡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而癌变是细胞畸形分化的结果,对生物体不利,C错误;
D、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粘着性降低,癌细胞易分散和转移,D正确.
故选:C.
 
16.研究发现在小鼠多能干细胞的培养液中添加腺苷酸,能使其再生成为骨质组织细胞,这种细胞能帮助修复小鼠的颅骨缺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添加的腺苷酸能影响多能干细胞内基因的表达
B.多能干细胞分化为骨质组织细胞的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C.形成骨质组织细胞的过程能体现多能干细胞发育的全能性
D.多能干细胞和骨质组织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是相同的
【考点】胚胎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
【分析】1、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胚胎干细胞的特点: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体积较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任何一种组织细胞.
2、胚胎干细胞的主要用途是:
①可用于研究哺乳动物个体发生和发育规律;
②是在体外条件下研究细胞分化的理想材料.ES细胞在饲养层细胞上或在添加抑制因子的培养液中,能够维持不分化的状态.在培养液中加入分化诱导因子,如牛黄酸、丁酰环腺苷酸等化学物质时,就可以诱导ES细胞向分化,这为揭示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机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③可以用于治疗人类的某些顽疾,如帕金森综合症、糖尿病、老年痴呆症、肝衰竭、新衰竭、成骨不良;
④培育各种组织器官,用于器官移植,解决供体器官不足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的问题.
【解答】解:A、据题干可知,添加的腺苷酸能影响多能干细胞内基因的表达,A正确;
B、多能干细胞分化为骨质组织细胞的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只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错误;
C、发育的全能性是指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任何一种组织细胞,故形成骨质组织细胞的过程不能体现多能干细胞发育的全能性,C错误;
D、多能干细胞和骨质组织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是不同的,D错误.
故选:A.
 
17.如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种物质的数量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都可表示DNA的含量变化
B.乙可以表示染色体的数量变化,G→H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C.丙和丁都表示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D.乙中的I→J、丙中的N→O及丁中的及R→S变化的原因相同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分析题图:甲细胞表示的物质在间期加倍,末期减半,是有丝分裂过程中DNA的含量变化;乙图表示的物质,在后期加倍,末期减半,是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含量变化;丙图表示的物质,间间期由0﹣4N,中期完成后将为0,是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的含量变化;丁图表示的物质在间期加倍,在后期完成减半,是有丝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核中的DNA含量变化.
【解答】解:A、根据试题分析,甲图可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的含量变化,丙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的含量变化,A错误;
B、根据试题分析,乙可以表示染色体的数量变化,G→H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
C、根据试题分析,只有丙表示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C错误;
D、乙中的I→J变化原因是细胞质的分裂,丁中的及R→S变化的原因是新的核膜的形成、丙中的N→O的变化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D错误.
故选:B.
 
18.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F1产生雌雄两种配子的数量比为1:1是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的前提
B.通过测交实验,统计后代数据,发现高茎:矮茎=1:1,属于其演绎推理部分
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是提出的假说中最核心的内容
D.通过杂交和自交实验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测交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解答】解:A、F1产生的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A错误;
B、通过测交实验,统计后代数据,发现高茎:矮茎=1:1,属于其实验验证部分,B错误;
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是提出的假说中的内容,但不是假说中最核心的内容,最核心的内容是”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C错误;
D、通过杂交和自交实验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测交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D正确.
故选:D.
 
19.下列叙述属于高等植物(2n)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共性的是(  )
A.二者都有着丝点的分裂
B.二者都有中心体的复制与纺锤体的形成
C.二者的细胞都出现细胞质分裂
D.二者都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着丝点不分裂,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A错误;
B、高等植物的细胞中不含中心体,B错误;
C、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都会发生细胞质分裂,产生两个子细胞,C正确;
D、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D错误.
故选:C.
 
20.已知某植物的花色有红花(AA和Aa)、白花(aa)两种.现有基因型为Aa的植株组成的种群,该种群的个体连续自交,如不考虑自然选择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不断升高
B.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不断升高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不断升髙
D.红花植株的个体所占比例不断下降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杂合子自交n代,后代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n,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 )n.由此可见,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后代纯合子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多,且无限接近于1;显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的比例无限接近于 ;杂合所占比例越来越小,且无限接近于0.
【解答】解:A、纯合子包括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并且它们各占一半,因此显性纯合子= [1﹣( )n],自交代数越多,该值越趋向于 ,所以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不断升高,A正确;
B、杂合子的比例为( )n,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后代杂合子所占比例越来越小,且无限接近于0,B错误;
C、纯合子包括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并且它们各占一半,因此显性纯合子= [1﹣( )n],自交代数越多,该值越趋向于 ,所以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不断升高,C正确;
D、由于红花植株Aa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红花植株的个体所占比例不断下降,D正确.
故选:B.
 
21.下列有关生物学史及科学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制作的细胞核三维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
B.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C.科学选择实验材料是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的重要原因
D.摩尔根运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考点】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1、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选材: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
(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
(3)利用统计学方法.
(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
2、萨顿利用了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解答】解:A、制作的细胞核三维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A正确;
B、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B正确;
C、科学选择实验材料是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的重要原因,C正确;
D、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错误.
故选:D.
 
22.如图是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在下列哪项限定条件下,11号个体患病的概率为 (  )

A.1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
B.7号个体为致病基因携带者
C.4号个体为纯合子
D.6号和7号个体均携带致病基因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分析题图,由于1和2个体正常,而子代5号个体患病,可知该单基因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从题图不能推知该单基因遗传病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
【解答】解:A、若1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则该遗传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2号为XAXa,则6号为 XAXA, XAXa,9号为 XAXA, XAXa,11号个体患病的概率为 = ,A正确;
B、若7号个体为致病基因携带者,则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6号为 AA, Aa,7号个体为Aa,则9号为( = )AA,( = )Aa,故11号个体患病的概率为 ,B错误;
C、根据4号个体为纯合子不能推知该单基因遗传病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不能保证11号个体患病的概率为 ,C错误;
D、6号和7号个体均携带致病基因,由于7号不患病,则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6号和7号都为Aa,9号为 AA, Aa,则11号个体患病的概率为 ,D错误.
故选:A.
 
23.如图为某个精原细胞的基因和染色体的位置关系,该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BXD的精细胞,并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两个次级精母细胞都同时含有A和a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不考虑基因突变)(  )

A.该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了交叉互换
B.次级精母细胞中的A和a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会发生A与a、B与b基因的分离
D.该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可产生四种基因型不同的配子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分析题图和题文:图中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而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基因型为aBXD的精细胞,并旦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两个次级精母细胞都同时含有A和a基因,这说明该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交叉互换
【解答】解:A、该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交叉互换,A错误;
B、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错误;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会发生A与a基因的分离,但不会发生B与b基因的分离,C错误;
D、该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过交叉互换,因此经减数分裂可产生四种基因型不同的配子,D正确.
故选:D.
 
24.已知果蝇的眼色白眼、粉眼和紫眼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纯合的白眼雄果蝇和纯合的紫眼雌果蝇杂交,F1全为紫眼,F1的雌雄果蝇自由交配,F2中紫眼:粉眼:白眼=9:3:4,且粉眼全为雄性.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F2的紫眼果绳有6种基因型
B.F2的紫眼果蝇中雌性:雄性=1:1
C.F2白眼果蝇自由交配后代全为白眼
D.F2粉眼果蝇与纯合的白眼果蝇杂交后代中紫眼:白眼=2:1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果蝇的眼色白眼、粉眼和紫眼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说明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纯合的白眼雄果蝇和纯合的紫眼雌果蝇杂交,F1全为紫眼,F1的雌雄果蝇自由交配,F2中紫眼:粉眼:白眼=9:3:4,且粉眼全为雄性.则紫眼的基因型为A_XBX﹣和A_XBY,粉眼A_XbY,白眼的基因型为aa__.因此,纯合的白眼雄果蝇基因型为aaXbY,纯合的紫眼雌果蝇基因型为AAXBXB.F1的基因型为AaXBY和AaXBXb.
【解答】解:A、F2的紫眼果绳(A_XBX﹣和A_XBY)有2×3=6种基因型,A正确;
B、F2的紫眼果蝇中雌性(XBXB、XBXb):雄性(XBY)=2:1,B错误;
C、F2白眼果蝇(aa__)自由交配后代全为白眼,C正确;
D、F2粉眼果蝇(A_XbY)与纯合的白眼果蝇(aaXBXB)杂交后代中紫眼:白眼=2:1,D正确.
故选:B.
 
25.已知鸟类(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的羽毛颜色灰色和黑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纯合的灰羽雌雄个体若干,其中某个雌性个体由于一个基因发生突变,羽毛呈黑色,让该黑羽雌性个体和纯合的灰羽雄性个体交配产生F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灰羽为显性性状,黑羽为隐性性状,则该等位基因不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
B.若F1雌雄个体均有黑羽和灰羽且数量相等,则黑羽为显性且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C.若F1雌性均为灰羽,雄性均为黑羽,则黑羽为显性且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D.若F1无论雌雄均为灰色羽毛,则灰羽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鸟类的羽毛颜色灰色和黑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若灰羽为显性性状,黑羽为隐性性状,且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则灰羽中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ZAW,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ZAZA或ZAZa;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灰羽中雌性个体的基因型都是AA或Aa.
【解答】解:A、若灰羽为显性性状,黑羽为隐性性状,如果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纯合的灰羽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其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后,羽毛应仍为灰色,A正确;
B、若黑羽为显性性状,灰羽为隐性性状,雌性个体由于一个基因发生突变,羽毛呈黑色,则其基因型是Aa,与纯合的灰羽aa雄性个体交配产生的F1中,雌雄个体均有黑羽和灰羽且数量相等,B正确;
C、若F1雌性均为灰羽(ZaW),雄性均为黑羽(ZAZa),则黑羽为显性且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突变黑羽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ZAW,纯合的灰羽雄性个体基因型为ZaZa,C正确;
D、若F1无论雌雄均为灰色羽毛,则灰羽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或Z染色体上,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50分.)
26.如图表示细胞内不同蛋白质的合成及运输途径,字母代表细胞的结构,序号表示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细胞器含有核酸的是 ADE ,具有单层膜结构的是 BC (填字母).
(2)进行过程①所需要的原料是 核糖核苷酸 ,合成蛋白质经过程⑧ 核孔 (结构)进入细胞核.
(3)过程③输出的蛋白质不包含信号序列1,推测其原因是 信号序列在内质网中被(酶)切除(水解) ,信号序列1的作用是 引导新合成的蛋白质穿过内质网膜进入腔内 ,信号序列1不能在核糖体上正常合成,则下列蛋白质的合成不会受到影响的是 D .
A.抗体 B.胰岛素 C.血浆蛋白 D.呼吸酶
(4)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能合成mRNA,从而合成自身的部分蛋白质,则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含有的细胞器是 核糖体 .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①表示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过程,③④表示加工过程,⑤⑥⑦⑧表示蛋白质进入不同的结构.A表示核糖体,B表示内质网,C表示高尔基体,D表示线粒体,E表示叶绿体,F表示细胞核.
【解答】解:(1)图中的细胞器含有核酸的是A核糖体(含有RNA)、D线粒体(含有DNA和RNA)和E叶绿体(含有DNA和RNA).具有单层膜的结构是B内质网、C高尔基体.
(2)①是转录过程,该过程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经过程⑧核孔进入细胞核.
(3)③过程输出的蛋白质并不包含信号序列,其原因可能是信号序列在内质网中被酶切除.信号序列1的作用是引导新合成的蛋白质穿过内质网膜进入腔内;信号序列1与分泌蛋白的合成有关,抗体、胰岛素和血浆蛋白都属于分泌蛋白,而呼吸酶属于胞内蛋白,因此信号序列1不能在核糖体上正常合成,则呼吸酶的合成不会受到影响,故选:D.
(4)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都能合成蛋白质,说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核糖体.
故答案为:
(1)ADE BC
(2)核糖核苷酸 核孔
(3)信号序列在内质网中被(酶)切除(水解) 引导新合成的蛋白质穿过内质网膜进入腔内 D
(4)核糖体
 
27.人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细胞常作为生物实验的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要用盐酸处理口腔上皮细胞,盐酸的作用是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使染色质中的蛋白质和DNA分离,有利于DNA和染色剂结合.DNA能被染色剂染成 绿色 .
(2)利用口腔上皮细胞观察线粒体时,要用 健那绿 染液对线粒体染色,该实验不选用黑藻细胞的原因是 黑藻细胞有颜色,产生颜色干扰 .
(3)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有丝分裂实验中,在高倍镜下观察到分生区细胞的特点是 细胞呈方形,排列紧密 .视野中 少数 (填“少数”或“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清晰可见.
【考点】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原理是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其中甲基绿能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能将RNA染成红色.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进行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该实验的操作步骤是:取口腔上皮细胞→制作装片→用盐酸水解→冲洗装片→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进行染色→观察.
2、分生区细胞的特点: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解答】解:(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盐酸的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进而有利于对DNA进行染色.甲基绿能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能将RNA染成红色.
(2)健那绿能将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宜用口腔上皮细胞观察线粒体而不选用黑藻细胞的原因是黑藻细胞有颜色,产生颜色干扰.
(3)分生区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呈方形,排列紧密.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占大部分时间,因此视野中少数细胞的染色体清晰可见.
故答案为:
(1)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绿色
(2)健那绿 黑藻细胞有颜色,产生颜色干扰
(3)细胞呈方形,排列紧密 少数
 
28.实验小组以水稻为对象,研究大气CO2倍增对水稻光合速率和RuBP羧化酶(固定CO2的酶)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RuBP羧化酶能将CO2固定形成 三碳化合物 ,大气CO2倍增处理会使RuBP羧化酶的活性降低,固定CO2形成的产物降低,导致暗反应阶段产生的 ADP和Pi 减少,进而使光反应速率下降.
(2)水稻叶肉细胞中能够消耗水并伴随着[H]产生的场所有 叶绿体基粒、线粒体基质 .
(3)研究发现,大气CO2倍增处理水稻15d后,水稻的叶面积增大了47.5%,单位时间内叶肉细胞有机物积累增加了14.7%,则大气CO2倍增处理水稻15d后其叶肉细胞的平均光合作用速率 减小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理由是 水稻的叶面积增大了47.5%,但是其单位时间内叶肉细胞有机物积累量仅增加了14.7% .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等,一般光合作用达到饱和点时,自变量将不再成为限制因素.
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与五碳化合物固定成三碳化合物.提高二氧化碳浓度,会加速二氧化碳的固定
【解答】解:(1)在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中,RuBP羧化酶能将CO2固定形成三碳化合物,大气CO2倍增处理会使RuBP羧化酶的活性降低,固定CO2形成的产物降低,抑制三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导致暗反应阶段产生的ADP和Pi减少,进而使光反应速率下降.
(2)水稻叶肉细胞中能够消耗水并伴随着[H]产生的场所有叶绿体基粒、线粒体基质,即光反应阶段会发生水的光解产生[H];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生成二氧化碳和[H].
(3)研究发现,大气CO2倍增处理水稻15d后,水稻的叶面积增大了47.5%,但是其单位时间内叶肉细胞有机物积累量仅增加了14.7%,因此大气CO2倍增处理水稻15d后其叶肉细胞的平均光合作用速率减小.
故答案为:
(1)三碳化合物 ADP和Pi
(2)类囊体薄膜和线粒体基质
(3)减小 水稻的叶面积增大了47.5%,但是其单位时间内叶肉细胞有机物积累量仅增加了14.7%
 
29.某同学为了研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在5支试管中依次加入一定量的H2O2溶液和蒸馏水(如表),并在每支试管中加入H2O2酶.在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反应1min后立即同时在各个试管中加入2mL浓硫酸,然后检测每支试管中H2O2的消耗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加入试剂 试管序号
1 2 3 4 5
5%的H2O2溶液(mL) 1.5 2.0 2.5 3.0 3.5
蒸馏水 8.5 8.0 X 7.0 6.5
H2O2酶溶液 5 5 5 5 5
(1)该实验的目的是 H2O2溶液的量对H2O2溶液分解速率的影响 .第3支试管中应加入 7.5 mL蒸馏水.
(2)由于酶的催化具有 高效性 的特点,因此该实验的反应时间不宜过长.该实验在反应1min后立即同时在各个试管中加入2mL浓硫酸,其目的是 使酶促反应同时停止 .
(3)分析图中数据,当H2O2溶液的量大于3.0mL时,H2O2的消耗量几乎不再发生变化,此时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H2O2酶的含量 .

【考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分析题干和表格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H2O2溶液的量,因变量是H2O2的消耗量,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H2O2溶液的量对H2O2溶液分解速率的影响.当H2O2溶液的量小于3.0mL时,H2O2溶液的量越大,H2O2的消耗量越多,当H2O2溶液的量大于3.0mL时,H2O2的消耗量几乎不再发生变化.
【解答】解:(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H2O2溶液的量,因变量是H2O2的消耗量,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H2O2溶液的量对H2O2溶液分解速率的影响.根据无关变量相同的原则,第3支试管中应加入7.5mL蒸馏水.
(2)由于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的特点,因此该实验的反应时间不宜过长.该实验在反应1min后立即同时在各个试管中加入2mL浓硫酸,其目的是使酶促反应同时停止.
(3)分析图中数据,当H2O2溶液的量大于3.0mL时,H2O2的消耗量几乎不再发生变化,此时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H2O2酶的含量.
故答案为:
(1)H2O2溶液的量对H2O2溶液分解速率的影响 7.5
(2)高效性 使酶促反应同时停止
(3)H2O2酶的含量
 
30.某两性花植物的花色受两队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M、m)和(N、n)的控制,其基因控制性状的过程如图所示.现有纯合的白花植株和纯合的红花植株杂交F1,全为紫花植株,F1自交产生F2,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亲本白花植株和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 mmNN、MMnn .
(2)F2中表现型为 白花 的植株自交都不会出现性状分离,该表现型植株所占的比例是   .
(3)若选择F2中的某种表现型的全部植株进行测交,测交子代出现了三种表现型,则选择的F2植株的表现型为 紫花 ,测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紫花:红花:白花=4:2:3 .
(4)育种过程中为增加白花植株的比例,将一个能使花粉不育的S基因导入到F1植株M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导入S基因后的F1植株自交子代有 3 种基因型.若用相同的方法增加红花植株的比例,则应将两个S基因分别导入F1植株 N 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分析图解:基因M控制酶1的合成,基因N控制酶2的合成,酶1和酶2同时存在时,植株开紫花,即基因型为M_N_;只有酶1没有酶2时,植物开红花,即基因型为M_nn;其余均为开白花.
【解答】解:(1)分析题意可知,纯合的白花植株(mm__)和纯合的红花植株(MMnn)杂交F1,全为紫花植株(M_N_),说明亲本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mmNN,即双亲基因型分别为mmNN、MMnn.
(2)F2中白花的基因型可以表示为mm__,占整个子二代的 ,这些白花植株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3)红花植株(M_nn)测交后代只有两种表现型,白花植株(mm__)测交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只有紫花植株测交后代会出现三种表现型,由于紫花植株中有 MMNN、 MmNN、 MMNn、 MmNn,产生的配子中有 MN、 Mn、 mN、 mn,因此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紫花:红花:白花=4:2:3.
(4)育种过程中为增加白花植株的比例,将一个能使花粉不育的S基因导入到F1植株M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由于雌配子的类型不改变,因此导入S基因后的F1植株自交子代仍然有3种基因型.若用相同的方法增加红花植株的比例,则应将两个S基因分别导入F1植株N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
故答案为:
(1)mmNN、MMnn
(2)白花
(3)紫花 紫花:红花:白花=4:2:3
(4)3 N
 
31.已知果蝇的圆眼和棒眼由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和b)控制,现有甲、乙两支试管,已知两支试管中的果蝇为连续随机交配的两代果蝇,甲试管中全为棒眼,乙试管中雌性均为棒眼,雄性有棒眼和圆眼.由于忘记贴标签.无法确定两支试管中果蝇的亲子代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的圆眼和棒眼这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 棒眼 ;
(2)若乙试管的果蝇为亲代,则甲试管中棒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XBXB和XBXb ;
(3)若利用乙试管中的果蝇通过杂交实验来判断甲和乙试管中果蝇的亲子代关系.请设计杂交实验并写出预期结果.
杂交组合: 选择乙试管中的全部棒眼雌果蝇和网眼雄果蝇杂交 .
预期结果:① 若交配后代出现网眼,则甲试管中的果蝇为亲代 ;② 若交配后代全为棒眼,则乙试管中的果蝇为亲代 .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体感分析可知,甲试管中全为棒眼,乙试管中雌性均为棒眼,雄性有棒眼和圆眼,由于不同性别的果蝇表现型不同,则说明果蝇的棒眼基因和圆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不管甲试管为亲代,还是乙试管为亲代,都能说明棒眼基因为显性基因,圆眼基因为隐性基因.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1)据分析可知,果蝇的圆眼和棒眼这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棒眼.
(2)若乙试管的果蝇为亲代,乙试管中雌性均为棒眼XBX﹣,雄性有棒眼XBY和圆眼XbY,甲试管中全为棒眼XBX﹣、XBY,则乙试管中雌性棒眼均为XBXB,因此甲试管中棒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和XBXb.
(3)若利用乙试管中的果蝇通过杂交实验来判断甲和乙试管中果蝇的亲子代关系,则选择乙试管中的全部棒眼雌果蝇XBX﹣和网眼雄果蝇XbY杂交,若交配后代出现网眼XbXb、XbY,而甲试管中全为棒眼果蝇,因此确定甲试管中的果蝇为亲代;若交配后代全为棒眼XBX﹣、XBY,则可以确定乙试管中的果蝇为亲代.
故答案为:
(1)棒眼
(2)XBXB和XBXb
(3)杂交组合:选择乙试管中的全部棒眼雌果蝇和网眼雄果蝇杂交
预期结果:①若交配后代出现网眼,则甲试管中的果蝇为亲代
②若交配后代全为棒眼,则乙试管中的果蝇为亲代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s://pan.baidu.com/s/1c2kjOqO


相关评论
鄂公网安备 42088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