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传统农业肥料,生物肥料更能保护农业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种种迹象表明,传统农业肥料正在走向穷途末路,而新兴生物肥料的替代效应正在逐步现象。
业内人士认为,在“十二五”国家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绿色经济的背景下,生物肥料的推广应用将掀起一场绿色农业的革命。
传统肥料污染农业环境
目前,我国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用量的3.75倍,是发达国家的8.85倍。以传统农业肥料氮肥为例,我国氮肥的使用量接近全球的三分之一,在我国用量最高的200个县,年均施氮量为522千克/公顷,花、果、蔬菜单季施化肥量每公顷甚至高达569~2000千克。
但是我国化肥的利用率却仅为30%,远远低于世界水平。相比之下,美洲的化肥利用效率可达可达52%,欧洲的化肥利用效率可达可达68%。如果按照每年流失量1100万吨计算,直接损失就达300亿元之多。
由于我国氮肥利用率极为低下,一般仅10%~30%,造成我国目前的土壤质量呈下降趋势,面源污染和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易健集团董事长庞美华表示,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一方面威胁到农产品食品安全,另一方面是土壤板结、酸化、有害物质累积,营养元素和微生物种群结构严重失衡,土壤生态环境恶化,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的种植面积已近6000万亩,每年大豆使用的尿素约为25万吨,大豆生产栽培长期大量施用化肥给环境带来的污染非常严重。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生态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创新农业生态建设与保护、退化生态环境修复与农业防灾减灾的理论与方法,提升农业生态安全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围绕农业生态系统过程、循环农业发展、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农田污染控制、污染农业生境修复、农业防灾减灾、农业固碳减排等关键技术领域,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建立与不同区域农业生态建设需求相适应的技术模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指导组长夏青认为,国家积极希望解决面源污染,用生物肥料使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贯彻和落实“十二五”提出的绿色发展和生态安全战略具有深远意义。
生物肥料替代效应显现
有业内人士算过一笔账:我国氮肥生产约占全国能源消耗的5%,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8%,如果能够革新化肥产业,将化肥有效利用率再提升20%的话,到2020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4亿吨,约占全国能源领域减排目标的12%,相当于节约了1350多万吨标准煤、28亿立方米天然气、82亿度电。
可见,以推广应用生物肥料为突破口,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有效修复土壤,增强作物抗性,开拓出一条在现实条件下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有效途径便是大势所趋。
谈到生物肥料的推广实践,易健兴农(大连)生物制剂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明表示,修复土壤、提高肥力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三个融合”、“三个精品”、“四良落地”。
“三个融合”,即将生物肥与有机肥完美融合,生物有机肥与化肥完美融合,生物农药与前两者完美融合,最大限度的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三个精品”,即精品生物肥料、精品有机肥料、精品生物农药的黄金组合,尽快摆脱我国农业长期以来依靠化肥种植的局面,使生物有机肥与化肥的使用比由现在的1:9逐步地、科学地过渡到4:6、5:5;“四良落地”,是指要构建一个生态农业生产方式,那就是良种、良肥、良药、良法,将化学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成生态农业生产方式。
目前,生物肥料的替代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山东省栖霞县一果农说,使用有机肥对土壤板结有很好的改良作用,对病根、烂根有及时的修复,对地表土壤中的病菌问题起到灭杀作用,保护根部。
在无袋栽培这一块,更是省时省力省钱,全程不使用一点带有化学成分的农资。
以易健兴农生物肥为例,易健兴农集团通过近两年多的示范种植,在全国16个省重点地区,针对重点作物在地域种植、广谱种植、育苗育种种植、性价比、农产品安全、生态效益上的求证,得出了在保证改良土壤、增强作物抗逆性、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化肥30%,农药50%)、促进作物早熟、改善作物品质的基础上实现优产、高产、稳产的结论,作物产量与常规施肥相比可提高15%~25%。
业内人士认为,肥料的绿色环保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关键,但生物肥料的宣传、生产和销售还没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农业经营者在生物肥料上的认识还不够,其销售比例在全国肥料中比重偏低。因此,生物肥的推广将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