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教学中,大多数课改实验区使用的都是新人教版实验教材。为体现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也为了增强课本的可读性,方便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课本上增加了“旁栏思考”等内容。据统计,新人教版实验教材必修1有16处、必修2有14处、必修3有17处,共47处;选修1有40处,选修2有14处,选修3有15处,共69处。但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未对这些小栏目在教学中的地位提出具体要求,通常情况下,教师为了赶进度,在教学中都很少顾及此类内容,一般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思考,对其利用率不高,学习效果甚微。笔者在多年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围绕着教学目标的达成,立足课堂教学,开动脑筋,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在利用生物课本上的“旁栏思考”课程资源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对此作些介绍。
“旁栏思考”是教材编辑为帮助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掌握而精心设计的问题,通过对课本中“旁栏思考”的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思考问题具有如下特点:①“旁栏思考”栏目附在教材页面的一侧,栏目醒目并带有大的“?”,易引起读者的注意;②附在课文中段落的一侧,所提问题一般与该段落中的内容相关,所提问题切入点好,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所牵涉的知识一般是书上的重点或难点知识,以及对知识的拓展;③所列举的问题有知识性的,实践性的,也有综合性的。
对于教材中“旁栏思考”的处理和应用,主要做法如下:
1.预习法。为了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教师在设计预习学案,布置学生预习时,有意识地把本章节的“旁栏思考”题列为预习的问题,利用“旁栏思考”题帮助学生预习课文,并探究“旁栏思考”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带着这些疑问上课,能加强有意注意,从而提高上课效果。
2.引入法。“旁栏思考”中的一些问题可以作为教师课前提问的问题,从而将学生带入问题情景之中,并顺利地进入到新课学习中。如高三选修本“旁栏思考”中,“大量出汗后为什么要喝盐水?”“有人说:一个人一天内不吃饭、不喝水,但只要没有大小便,就可以维持体内无机盐的平衡,这种说法对吗?”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要学习“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这一节的内容。由此,学生就会带着这些生活中感兴趣的疑问学习,自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讨论法。“旁栏思考”中的一些问题往往有讨论价值,可以让学生结合上课所学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如在学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一节内容时,讲到科学家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的内容时,“旁栏思考”问到:“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用同位素14C和16O可行吗?”让学生对上述两个问题展开讨论,找出答案,然后,教师再归纳讲解:因为硫仅存在于T2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磷则存在于DNA的组分中,而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子的组分中都含C和O这两种元素,因此可以用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而同位素14C和16O却不能。通过运用“旁栏思考”题,不仅解决了本节课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讲解法。对于有些“旁栏思考”中的问题,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回答起来可能有难度,对此,可以将这些问题留到课堂上进行讲解。例如,在学习“遗传的物质基础”时,需要学生了解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的条件,所以“旁栏思考”中就问到“你认为作为遗传物质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由于学生回答起来有难度,教师就可先介绍作为遗传物质应该具有的特点,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奠定基础。
5.练习法。“旁栏思考”中的一些问题可改为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以达到理解应用所学知识的目的。如在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一节内容时,“旁栏思考”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多指患者(由显性致病基因P控制),母亲表现型正常,他们婚后却生了一个手指正常但患先天性聋哑的孩子(由隐性致病基因d控制)。“推算一下,在这对夫妇所生的子女中,每一种表现型出现的概率是多少?”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之作为练习题来做,启发他们先弄清每对性状的显隐性,根据亲本的表现型写出不完整的基因型,再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反推出亲本完整的基因型,然后通过绘制遗传图解,推出这对夫妇所生的子女中每一种表现型出现的概率。
6.实验法。有些“旁栏思考”中的问题可改为验证性实验或探究性实验留给学生去做,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例如,“在一箱未成熟的柿子中放入几个成熟的梨,结果这箱柿子很快成熟了。这是为什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其中的问题改为探究性实验让他们去做。再如,“为什么飞翔鸟类胸肌细胞线粒体的数目比不飞翔鸟类的多?”当学生回答完后,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让他们用显微镜分别观察鸽子和鸡胸肌细胞线粒体的切片,比较线粒体的数目,得出结论。
7.激问法。师生模仿“旁栏思考”提出问题的方法,深入思考,发散思维,以问激问,以提出更多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讲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时,可增加“旁栏思考”: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这些事实说明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什么?在学习酶的特性时问到:医生用双氧水为病人皮肤上的伤口消毒,伤口处会冒气泡,想一想双氧水为什么能够消毒杀菌?气泡里的气体是什么?在学习细胞的全能性内容时,在人体内红细胞能合成血红蛋白、心肌细胞合成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而只有胰岛细胞能合成胰岛素,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在讲生物的代谢类型时,问地球上最先出现的生物是什么代谢类型?等等。
8.探究法。“旁栏思考”中的某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可以加以改造,把问题变成研究课题,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例如,臭氧层的破坏对动植物和人有什么危害?怎样保护臭氧层?可以改成:“谈臭氧层的破坏对生物的影响”、“对当地家电维修站氟利昂制冷剂使用情况的调查”等研究课题,让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开展调查研究,最后写出研究报告,在班级中交流,以培养其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笔者在日常的生物课堂教学中围绕《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注意挖掘“旁栏思考”等课程资源,起到了启发学生思维,理解课本知识,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地贯彻了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在新一轮的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广大生物学教师和学生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生物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藏的丰富教学资源,以努力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