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经将录取线降到180分,仍有5万个招生计划落空,创近年来的新低,山东96所学校三次投档竟无一人报考……今年高职院校招生再度遇冷。山东一所高职院校招生办主任坦承:“我们感受到了阵阵寒意。”生源危机并非山东独有,根据各地招考部门陆续公布的数据,广东、河南、河北等省份均出现了招生难现象。(8月22日《新快报》)
相对于无人报考的学校,那些虽然有人报考,但招生人数少得可怜的高职院校,恐怕更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假如一个专业只招收了几名学生,这个专业该怎么办下去?对此,有专家一分为二看此问题:生源紧缺可能让一些高校面临艰难处境,但对教育事业来说,却是一个转型良机。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师资、校舍、设施等均定位于高职教育,这些院校又该怎么转型?可以预计,如果生源荒得不到有效缓解,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将不得不宣告破产——这也许是唯一的“转型”出路。
这么多高职院校遭遇生源荒,其实是情理之中的:其一,高考生源逐年减少,而今年则降到了谷底;其二,本科和专科院校的扩招趋势虽然已经放缓,仍然夺占了大量的生源;其三,部分家长(微博)和学生的观念仍未转变,对高职仍抱有偏见;其四,高职学校早已趋于饱和,彼此间的生源大战太过激烈甚至残酷。
众所周知,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兴起的教育产业化浪潮下,伴随着高校大合并、大扩招,另外一项教育产业化也乘势而上,这就是高职学校。这些高职学校的兴起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此前中专学校的升级,二是新建高职学校,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民办公助或者官民合办。记得在2004年,东部地区一个地级市曾经不无自豪地宣称,该市在所在省率先实现县县都有大学。目前,从全国各地的高职分布情况来看,在发达和相对发达的很多市县地区,都有着相当多的高职保有量,而这些高职学校,目前都面临着极度艰难的招生困境。
教育是百年大计,也是一项百年投入,教育投入和办企业一样,也是要经过认真的决策评估的,不经研究的乱投入,或者只管投入不管产出,到头来难保不吞吃这种盲目扩展结下的苦果。事实上,我们已经吞吃了太多的教育苦果:撂荒的大学城、巨额的高校外债、大扩招导致的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毕业生就业难……若论“转型”,我们的教育事业实在有着太多需要“转型”的地方,又岂止是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