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晚,孝感一中高三(3)班学生挂吊瓶打氨基酸,引发舆论强烈关注,一度被调侃为“史上最牛‘吊瓶班’”。近日,记者再次到学校探访,该校首度回应:风波来得太突然,至今仍在反思。
高考结束,“吊瓶班”无一学生达到一本线。这个结果,学校有很细致的解释。称这个成绩,与这个班平时表现相符。这也至少说明,这个班没有因为打氨基酸,出现意料之外的奇迹。
设想一下,如果挂吊瓶的是所谓的“快班”,结果是上重点大学的比例非常高,即使与挂吊瓶无关,笔者担心,是不是会在高考前,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吊瓶热”?只能暗自庆幸,“吊瓶班”,幸亏是个“平行班”。
专家说得很清楚,打氨基酸不如吃个鸡蛋,挂吊瓶也容易引起感染,实在没有必要。高考考的,是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锻炼。寄希望于吊瓶“吊”出奇迹,是极不现实的。
但,“吊瓶班”之所以引发持久关注,舆论其实从来就没认为打氨基酸,可能提高学习水平或降低学习能力,恰恰觉得荒腔走板,应试教育搞过了头。挂吊瓶作为医疗手段是治病的,用来解决高考困惑,让人匪夷所思。
所以说,“风波”既突然也不突然,学校被推上风口浪尖,符合信息传播规律。一件“小事”引发大震动,学校称“仍在反思”也算让人欣慰。因为,学校是教授科学的地方,万不可投机取巧。“今后不再组织学生打吊瓶”,既是对科学的尊重,也是对舆论的正面回应。这样,此事才真正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