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屹立于象牙塔林的百年学府,除了赫赫有名的北大、南大、武大、复旦等一流名校外,还有一批存在于聚光灯之外的、从容低调地安享着另一番学术风景的大学。即便不是211、985工程建设高校,它们同样是文化的薪火传承者,一样值得让人肃然起敬。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这些大学,我们知之甚少,下面就请跟随笔者的脚步,追寻历史的回音,去拜访其中五所低调的百年大学吧。
山西大学——求真至善,登崇俊良 Since1902年
年年仲夏,一条山西大学破格录取被某名牌大学拒之门外的所谓“国学奇才”的消息,让这所偏处于内陆省份的大学走进大众视野。这份热闹,彷佛是几十年来少有的事情。山西大学就像它所在的省份一样,更多的时候让人感觉是显得比较沉默的。虽然,这所大学拥有的过去,其实是那么的辉煌,说它在历史上曾经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或许也不为过吧。
我们今天在回望中国大学百年历史的时候,很容易在第一时间想起的,往往是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熟悉点儿历史的,或者还能有人想起北洋大学堂。但是说起山西大学堂,恐怕知道的就不多了吧。事实上,作为中国最早的三所真正意义上的国立大学之一——1903年,根据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须设有三科方能称为大学的规定,其他各省都遵章将学堂改为高等学堂,全国仅有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称大学堂,山西大学堂早在1902年就已经诞生,迄今已经受住了一个多世纪风雨的洗礼,在历史的长廊里见证了中国近代教育的百年历史风云。
人说山西风光好,在我看来,晋中风光尽在那份淳厚质朴与坚韧不拔的气魄中。山西,那古老的山峦沟壑,是中华民族数万年前就赖以生存繁衍的天然屏障。山西大学,也在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上,增添了活力鲜明的时代气息。
同国内许多老牌大学类似,山西大学的命运转折,也是从1953年那次院系调整开始的。在院系调整中,学校文、理两院合并,被改称山西师范学院,医、工两院相继独立建院,法学院称财经学院,后划归入中国人民大学。直到1959年,才再度组建山西大学,1961年与山西师范学院合并,仍定名为山西大学。 1962年,山西体育学院、山西艺术学院并入山西大学。历经新中国以来几代山大人的艰苦努力,一所相当规模和充满浓郁现代气息的新的山西大学,才在一片不毛之地之上重新崛起。
近年来,山西大学取得了诸多科研新的突破,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山西大学学生首次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总分荣居全国参赛高校的第十三位。高水平教师人数明显增加,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师资力量。重点建设的南校区日益显现出现代气息,与以传统格局为主的北校区相映成辉。山西大学的综合办学实力已由五年前的146位跻身于全国千余所高校的第64位。学校成为山西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实力正在进一步回升之中。
校训精神解读:
“求真至善、登崇俊良”
“登崇俊良”出自韩愈《进学解》,其文曰:“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这里是说为国栽培俊良之才乃是山大的不二使命,“至善”之说出自《礼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求真至善乃是山大学子对真善美孜孜以求的生动写照与美好愿景。
省级品牌专业:化学、物理、环境科学、基础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化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国史、哲学等
河北师范大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Since1902年
“要我选择职业,我还是选择当老师。”听到这样一句真情告白的时候,你的心里会不会顿时升腾起一种崇高感?尤其是当这样一个朴素的句子从敬爱的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口中说出时,对这位老一辈革命家的尊敬,是不是又增添了几分?邓颖超的母校就是河北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北洋女子师范学堂。
在中国一个多世纪的教育史上,河北师大从容走过了百余年的时光。她起源于1902年创建于北京的顺天府学堂和1906年创建于天津的北洋女师范学堂。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规模较大的高等师范院校之一。“老校无差校”,悠久的历史似乎是衡量学校实力的标准之一。与漫长的历史积淀相辉映的是,河北师大那灿若星河的名人名家。漫步在河北师大的校园内,不经意间就会邂逅我们熟悉的名人的雕像或题词。着名学者梁漱溟、张申府、汤用彤,中科院院士严陆光、郝柏林等无数大家是河北师大永远的骄傲。沧桑百年,弦歌不辍。现在,以中科院院士孙大业教授,以及吴振德、郭顺生、何连法、康庆德等一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为代表的一批河北师大名师,已经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
悠久的历史赋予河北师大的另一个特色是那些优势明显、全面开花的传统文理基础性学科。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会以为师范院校总是偏向于文科的发展建设。这种有失偏颇的老观点被河北师大彻底解构了。河北师大现有9个省级重点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近现代史、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细胞生物学、自然地理学、生态学。这样强大的阵容,已经完整涵盖了文科的文学、历史学、哲学,以及理科的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真是一个都不能少。高水平的实验室对一所高校而言,代表其着在这一领域较高的研究水平,也代表着这一相关专业将是这个高校近期内发展的重点。河北师大已经建有的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分子细胞生物学实验室、新型薄膜材料实验室、动物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也为她在更为宽广的学科范围内取得更大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发挥基础理论研究优势的同时,河北师大还致力于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开发,积极推进医药中间体开发、小麦新品种的推广和超细材料的产业化工作,燕赵文化研究不断深入。此外,在土地评估与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及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应用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
校训精神解读:
“怀天下,求真知”
这是河北师范大学百年办学实践的精神积淀,师大从其前身顺天中学堂、北洋女子公学、北洋女师范学堂一路走来,涤荡去喧嚣与浮华,精神传统最终凝结为这朴素的六个字。正如温总理讲过的那样,学子们亦应仰望星空立志怀天下,脚踏实地修身求真知,这就是师大文化的“魂”。
省级品牌专业:
新闻传播学类、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学类、数学类、物理学类等
福建师范大学——东南有我,教育光大 Since1907年
“委蜕大难求净土,伤心最是近高楼”,一种无奈,却有一种坚韧。当历史的车轮缓缓地驶过今天的福建师范大学时,这所学校始终忘不了它的创始人——末代帝师陈宝琛。
陈宝琛回到故乡,在闽浙总督松寿的支持下,创办了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后发展成为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是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也是福建省历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开创了福建现代高等教育的先河。他亲撰“温故知新可以为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训联作为学堂的办学“本旨”,创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与行政管理制度,并为此撰写了一篇语重心长的《开学告诫文》:“国家之盛衰强弱,全视国民之智愚贤否。学堂固所以造就人才,然必使人人知义理,人人知爱护国家,人人能自立,而后国民之资格始备,而人才亦出其手……诸生今日来学师范,后来即为国家担当教育责任。自冶其性情,而后能冶人之性情;自励其志节,而后能励人以志节。”后来,成为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培养学生的准绳。
百年来,正是在其创始人陈宝琛建校精神的熏陶下,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先后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骨干,为福建的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就了福建师范大学“闽师之源”的美誉。建国以后,由福建协和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福建省研究院等单位几经调整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
学校坐落于福建省省会福州市,现有旗山、仓山两个主校区,占地面积3500多亩。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重点学科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5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3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还拥有高校、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已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徜徉在福建师范大学的校园,青春的活力和飞扬的激情处处可见。2010年以来,学校先后举办了首届“闽台创业培训圆梦工程”大学生创业培训班、与菲律宾教育部合办了“汉语桥—2010年菲律宾中学生夏令营”活动,并参与了“第二届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在决赛中获得一等奖多名的优异成绩。此外,学校还获得了2011年第36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选赛(福州赛区)的承办权。值得庆贺的是,2007级学生吴景彪同学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中勇夺男子举重金牌并打破抓举亚洲纪录,不仅为国家争得了荣誉,而且也展现了师大学子的强健体魄。
百载春秋,薪火相传。叶圣陶、郭绍虞、董作宾、林兰英、郑作新、黄维垣、唐仲璋、唐崇惕、姚建年等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曾在学校任教。虽然学校数度易名,几经迁徙,但经过一代又一代师大人的共同努力,砥砺出“知明行笃,立诚致广”的校训精神,孕育了“重教、勤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不断推动学校事业稳步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抓住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机遇,凭借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春风,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校训精神解读:
“知明行笃”
语出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四:“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要求全校师生努力做到知与行的统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的统一,树立至诚的精神,不断探索真理,达到广大的境界。
省级品牌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地理学基地班、经济学基地班、体育学类(国家基地班)、音乐学(国家基地班)、美术学(国家基地班)、汉语言文学、英语(师范)等。
上海理工大学—— 繁华都市 一隅静守 Since1906年
如果没有这样一次百年大学的寻访,我很可能也跟你一样,会错过上海滩上这座历史长达104年的百年老校。是的,上海滩的风云变幻在百余年来实在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疏忽总是在所难免,好在还有人能记得这段历史,记起那座诞生于内忧外患的大时代背景下的大学。时间的起点是1906年,故事的主角,是两所由洋人开办的大学——其一是教会背景的沪江大学。1906年8月,美国教会南北浸会,在上海东北郊外松浦建造“上海浸会大学堂”。1909年2月,上海浸会大学堂正式开学。学校设中学和大学本科,学制均为4年。1910年1月,董事会建议修改章程,以便华人可选为教授。1911年,董景安当选为首位华人教授。1913年,思伊堂建成,学校开始创办大学科。1914年春,已合并的两校正式确定中文名为“沪江大学”暨道学书院,1915年,校名改为沪江大学,校训“信、义、勤、爱”。
另一所则是旧中国屈指可数的得到外国政府资助而不是由教会开办的理工科大学——同济德文医工学堂。这所学校开办于1907年, 现开设有德文科和医预科,1912年起开设工科,同时改校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
历史的交汇点依旧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初,进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后,全国百废待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以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调整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原沪江大学和德文医学堂被改建为两所新型工科大学。1996年,两校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2003年,合并了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与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时至今日,上海理工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兼备的上海市属重点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拥有上海高校规模最大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群,校园内古色古香,绿树环抱,红墙映衬,处处洋溢着老上海优雅的气息。
“每一艘开往上海的轮船都必须在这所大学的视线里经过,在这样一个校园里,任何有思想的学生都不能不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的世界里……”创始人魏馥兰先生的这句话表明沪江大学创立之初就具有了宽广的国际视野。香樟扶疏的百年老建筑诉说着上海理工大学的历史和文脉。上海理工大学以其悠久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了跨越世纪的辉煌,被誉为“制造业的黄埔军校”。
人才培养方面,70%,25%,5%,是上海理工大学着力打造“研究―应用―创业”三栖人才的目标定位。也就是说,70%的学生将被培养成为应用型学生,毕业后将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25%的学生将被培养成为研究型学生,将在学术研究领域继续深造,而余下的5%的学生,学校将鼓励他们成为创业型学生。
校训精神解读:
“信义勤爱 思学志远”
信,乃信崇真理,信而有征,讲信修睦,诚信不欺;义,即仁义礼智,遵道秉义,义薄云天,见义敢为;勤,则奋发勤勉,勤学好问,将勤补拙,业精于勤;爱,需大雅博爱,修身自爱,爱人以德,爱国敬业。为学者,当慎思明辨,以思导学,思而创新,思以促变。立志,乃学业起点,事业基础。
省级品牌专业: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系统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印刷工程、医疗器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
黄冈师范学院——人文胜地 园丁摇篮 Since1905年
年作为一位在中国念书的中学生,有一个地方,或许你从来没有真正去过,但是它的名字,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那就是黄冈。没错,因为有了那所堪称应试教育奇迹的黄冈中学,黄冈给我们的第一感觉除了一份熟悉,可能还会有些更为复杂的情绪吧。我会想到昏天黑地的书山题海不寒而栗,你呢?
其实黄冈并不是一个如此面目可憎的地方。在这个位于武汉东边一点的城市,还有很多值得我们铭记和尊敬的人与事。比如下属英山县的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改变全人类文明进程;蕲春县的李时珍,一本《本草纲目》,拯救黎民百姓于病痛的困境。除了人文历史上的着名人物,军事历史上的黄冈更是威名显赫:在我国1955-1965年授衔的将帅中,黄冈籍有103人……这是一片富庶土地,这片土地上面教化出来的人才为整个民族的前进助力。黄冈师范学院在这一进程中,就扮演者一个不容小觑的角色。虽然说,你们完全有可能没有听说过这所大学,但它的确如此真实地站在历史的一角,默默完成者将文明薪火相传的使命。
创建于1905 年的“黄州府师范学堂”,便是黄冈师范学院的前身了。甲午战争后,晚清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有识之士,变法图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认为,国民教育必须从小学开始,而要得到小学教员,须先办师范,因此师范学堂应运而生。后来,学校又历经了 “湖北省立黄冈师范学校”“黄冈师范专科学校”“黄冈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多个时期,后来合并了原黄冈教育学院之后,最终成为了今天的“黄冈师范学院”。
在黄冈师范学院,不仅可以感受厚重的历史文化,而且更能体味大学生活的美丽。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新生杯校园歌手大赛、篮球联赛、文艺晚会等活动,丰富学子们的课余文化生活,让黄冈师范学院成为每一位学子欢乐的天堂、学习的天堂、娱乐的天堂,尽情演绎自己无悔的青春年华。如刚刚落下帷幕的第十一届“飞扬青春”校园歌手赛和鄂东高校第二届校园篮球联赛,不仅激发了广大学子的参与热情,而且也发扬了“黄师人”尊崇“厚德、博学、力行、致远”的校训精神。
作为一所以师范教育为特色的高等学府,黄冈师范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深得社会认同。
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在湖北高校中居第一位,让人禁不住为之侧目。2004年以来,就业率连续6年在 90% 以上。不仅如此,全国闻名、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竞赛中取得“七金四银一铜”佳绩的黄冈中学迄今三任校长、绝大部分国际奥赛主教练、黄冈九大县市区70%以上的中学校长、副校长都是黄冈师范学院校的毕业生,纷至沓来的参观考察者无不感慨地说:“黄冈中学和黄冈的基础教育是个谜,谜底在黄冈师范学院”。
校训精神解读:
“厚德 博学 力行 致远”
“厚德”语出《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即大地平坦铺展,顺承天道而动;君子,也即有德之人应效法大地,以无比深厚的德行来承担重大的历史责任。“博学”语出《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意思是同学对知识应广泛涉猎。力行语出《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是号召同学努力参与实践,增长才干。“致远”则是诸葛亮《诫子书》里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希望同学能舍弃功利,潜心求学,成为有智慧有节操之人。
省级品牌专业:
汉语言文学、教育技术学、生物科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