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查询试卷\课件\优质课请在此输入关键字:
网站首页 >> 钟祥一中 >> 文章内容

辽宁状元刘丁宁弃港大72万奖学金复读续:月考第三名(图)

[日期:2013-10-16]   来源:人民网  作者:   阅读:397[字体: ]

辽宁状元刘丁宁港大休学复读续:月考全校第三名

  “梳马尾,戴眼镜,明明眼泪就在眼角,她还是很开朗地笑。她说,她的梦想不是状元,而是北大中文系。”今年的辽宁文科状元刘丁宁突然从就读的香港大学返回母校本溪高中复读时,同学“铭Y铭”在“本溪高中”百度贴吧发出这样的感慨。

  作为辽宁今年的高考文科状元,刘丁宁如何毅然作出了从亚洲排名第一的香港大学休学回高中复课重考北大的决定,不管是媒体还是网络都有很多猜测。但刘丁宁本人,在一片喧哗声中保持沉默,平静地继续在高中上课。成都商报记者远赴辽宁本溪,历时数天,独家采访到刘丁宁的父亲、外公、高中同学以及曾和刘丁宁有过长期沟通的北大中文系学生,还原这个令外人讶异的决定背后的前因后果。

  就读港大

  父母劝了一夜 勉强去了

  今年高考,刘丁宁考了668分的高分(含加分10分),这个成绩让她跃然成为今年辽宁省高考文科第一名。她最终被香港大学文学院录取。但是,上了亚洲排名第一大学的结果,却没有让这个“有点古典”的女生太开心。

  “您好,我是准大一学生,高三一直是北大中文系的梦想激励我的,可是阴差阳错进了香港大学文学院。我最喜欢中文系系庆那本杂志里您这篇文章,一遍一遍地读,冒昧地觉得算知音了。有很多思想问题想和您交流,毕竟我还小,不谙世事。很希望读研读博甚至当老师能回到北大中文系,当您小小学妹啦。辽宁本溪刘丁宁”

  2013年7月19日,青年作家、北大中文系在读博士刘丽朵发现自己的一篇写于2010年名为《古顽》的博客文章下多了一条留言。彼时,刘丽朵并不知道刘丁宁正是今年辽宁省的高考状元,她只是把刘丁宁当成一个爱好文学的小妹妹。刘丽朵回复刘丁宁,告诉她港大文学院也很好,有机会可以到北大做校际交流或者参加暑期学校。

  一个多月后,刘丽朵在自己的家中见到了在北京补习英语的刘丁宁。临走之时,刘丁宁还专门留了一封手写的信给刘丽朵。这封孩子气的信中充满了没有去成北大的伤感。刘丁宁告诉刘丽朵,她一直梦想上北大中文系,可父母劝了一夜,她才勉强同意去港大。“我感觉这封信就是一个孩子充满委屈写出来的,特别失望,充满悲伤。但当时也没太在意,就觉得她真正过去以后应该可以适应。”

  “这孩子的北大梦都做了五六年了。”刘丁宁的父亲刘兵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女儿一直想读北大,但是在报志愿时,出于对家长的孝顺,也觉得自己未出茅庐,最终动摇了。

  北大之梦

  因一篇《古顽》“迷”上北大

  “小陈本科是学高能物理的,不知道他经历了怎样的核裂变,最终考入古典文献专业。如今他博士要毕业了……这种‘专业急转弯’在中文系屡见不鲜,就连我本人,也是由微生物学蹦到这里来的,可见人类中的一些变异品种对于冷僻无用的事物的追求总如飞蛾扑火一般……”

  这就是刘丽朵发表在2010年北大中文系系庆校刊上的文章《古顽》。2012年的夏天,刘丁宁和她的几位同学一起到北大参加了一个中学生夏令营。让刘丁宁的高中同学、如今也就读于香港大学的魏新元不解的是,在北大待了5天,他们去听了一些讲座,但并没有中文系老师来讲课,不会对北大中文系有多深的了解,刘丁宁产生那么深的感情和向往好像并不现实。在魏新元眼里,刘丁宁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所有人都知道她特别喜欢文学,是一个具有古典气质的人,向往“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魏新元并不知道,具有古典气质的刘丁宁看到了发表在北大中文系系庆校刊刘丽朵写的那篇《古顽》,这让刘丁宁对于北大中文系的向往更加如同火焰加剧燃烧。刘丽朵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刘丁宁主动联系上她并和她见面后,就和她讨论文章里描写的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师生的生活。在刘丁宁看来,自称“桃花源遗民”的自己,也因为这篇文章对北大中文系那种古朴氛围产生了想象。

  “她特别理想主义,让我想起年轻时候的我们也其实那样理想主义过。”刘丽朵说,在和刘丁宁的交流当中,她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就是刘丁宁虽然年轻,追求的却是理想中的饱满精神文化。她考虑学什么专业,并不是考虑以后找什么工作,进什么公司,而是更多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把物质、利益什么的看得很轻。

  休学之惑 粤语授课难适应 几门课程和“古典文学”没关系

  此前有媒体报道,刘丁宁就读港大读的是最好的专业金融管理,而这个专业是父母帮她挑的。魏新元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刘丁宁是自己选的专业,因为她喜欢文学,选的就是香港大学文学院。

  而刘丽朵则进一步向成都商报记者证实,专业选择这个问题,是刘丁宁的父母向其妥协的结果。刘丁宁按照父母的想法填报了香港大学,而父母最终尊重了刘丁宁本人对于专业的选择。

  但踏上香港的这40多天,对于刘丁宁来说确实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内心并不情愿上港大的刘丁宁不止一次在QQ、微信上对刘丽朵透露,在这里每一天都是煎熬。成都商报记者从刘丁宁父亲刘兵口中得知,刘丁宁回来后身体状况并不太好。而刘丁宁70多岁的外公张引涛则表示,香港天气比较潮湿,刘丁宁去了不久,全身长满了疹子。

  “1不是1,念‘牙’,去了香港就听不懂话,像聋子一样,就听懂一个字两个字。”张引涛向成都商报记者证实,刘丁宁去港大读书以后遇到的很大的问题就是,遇到用粤语授课的课程时难以适应。这让好强的刘丁宁很着急,很怕自己听不懂而落下课程。

  目前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北大师弟胡光明曾受刘丽朵之托照顾刘丁宁。对于语言关的问题,刘丁宁求助了胡光明,给其打了电话。根据胡光明人人网的日志,他说,刘丁宁告诉他完全听不懂广东话,而且几门课程跟她想象的中国古典文学没有关系。胡光明表示,港大文学院本身就很少有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教授,其本科课程设计上缺乏古典文学不足为奇。港大文学院,其学术研究方面,向来着重于西方文艺理论、思潮。这也在根本上与向往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刘丁宁的思路相悖。

  胡光明在人人网的日志透露,香港很多大学基础课程的授课者,都是并不属于大学的、具有兼职性质的硕士生、博士生,他们大多来自香港本地。再加上香港高校本科生中,本地生占绝大部分的比例,广东话授课几乎成了一种必然。在大学的范围内,本科课程里最有香港特色的是导修课,几乎每个课程都有。导修课是一个让学生在助教与老师的帮助下,训练自主学习的好方式。在同学中大部分的本地生基本用广东话交流的情况下,就算你再努力学习,对广东话所知依然有限,当周围的交流(学习的讨论)基本上是没有文字材料的广东话时,她就只能“看着发呆”了。

  对于在港大的不适应,刘丁宁也找过她的高中同班同学魏新元一次。魏新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那天来找我,说眼睛不好不习惯长时间看电脑,我说你要适应。”魏新元说,在港大,上课、作业、考试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魏新元还劝刘丁宁,没有一个学校完全按照你的想法,你得去适应,日后你去工作,进入社会也离不开电脑。刘丁宁的回答是自己再坚持坚持。

  刘丁宁还曾告诉魏新元,她在香港不熟悉环境,也不熟悉路。“我说我可以带你走,打印、复印、吃东西,都可以带你去。”魏新元说,刚到香港时,他感觉刘丁宁还是比较满意。但香港大学授课和内地大学有很大区别。这里没有班级也没有辅导员,外界的引导和督促突然都没有了。“每天只有邮件通知上课的地点和时间,即使不去也不会有人管你。你要选什么课,也是自己决定,学校不会干涉。这种自主的环境,我猜测她是不是也会不适应。”

  “有人说她是为了72万港币的奖学金才选择的港大,我希望你可以帮忙粉碎谣言,绝对不是这样。”魏新元说,港大每年的学费是13.5万港币,住宿费是4万港币左右,4年加起来已经差不多70万港币了。奖学金差不多就是4年的学费和住宿费。而香港生活成本高,一天吃东西都需要100~150港币。刘丁宁选择学校不可能为了什么经济利益。

  “一天花100元,哪行啊。”对于外孙女香港生活成本的问题,张引涛这样感慨。其实,刘丁宁一家在辽宁本溪只是普通家庭,母亲在保险公司上班,父亲是本溪市地税系统的普通公务员。退休的张引涛目前居住的居民楼非常陈旧,家中的家具也是好多年以前的。

  最新动态

  复读后,月考得了全校第三名

  在香港大学办完休学手续的刘丁宁,在国庆期间回到了老家本溪。国庆假期之后,刘丁宁低调地回到本溪高中复课。而包括魏新元在内的几个同在港大读书的高中同学完全不知道此事。

  “我们有点不解,她在走之前完全没有和我们讲过她的想法,没有任何交流。”魏新元说,自己是看到微信群里一个同学发了猜测消息后,打电话问了一个本溪高中的同学才知道刘丁宁真的回去了。“她应该和我们沟通一下,不应该草率地回去。”

  刚回来,刘丁宁就碰到了学校的月考。结果,已经丢掉高中课本4个月的她还是考了全校第三。

  外公张引涛说,刘丁宁从小学习好,也特别要强,回家就趴桌子上学习、写作业。成绩稍微不好,就哭得特别伤心。而且,刘丁宁没去香港之前,就说了要回来考北大研究生。“她就相中北大了。”

  刘丁宁要强而又有主意的一面,在小学升初中时充分展现过一次。张引涛说,刘丁宁小学毕业,本来按照片区上不了她想上的那所中学,结果她自己跑去找了校长,把小学的成绩和奖状都给校长看,结果就去了。

  赵忠祥等名人学者谈状元刘丁宁“回炉”频称尊重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

王立群:希望她的选择经过深思熟虑

听到这个新闻,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希望她作出选择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不是一时冲动。

这个事件之所以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可能在于这个孩子放弃了香港大学这样一所知名院校,放弃了72万元奖学金的优厚待遇。

就这个学生个人来讲,这是她的个体选择,我们应当尊重。但我们希望之前她对北大和港大有更多的了解,毕竟再准备一年去考北大中文系也要付出很艰苦的努力。

就我所了解,香港大学和北京大学都是非常知名的高校,只是所处环境有差别,尤其是文科院系,差别可能更大。刘丁宁在媒体上表示,自己想追寻更纯粹的国学,其实我认为用“纯粹”这个词来讲不是很恰当,只能说,相对香港大学,内地的国学更本土化一些。当然,刘丁宁有自己的理解。她既然做出了这样一个抉择,相信是有信心应对今后的挑战和困难的。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崔永元:这件事在我看来很正常

如果放弃香港大学改考北大中文系,这是小姑娘自己的个体选择,我们作为旁观者应当尊重。现代社会个体选择的自由度很大,这是一件好事。

这件事在我看来是很正常的,之所以被舆论热议,成为新闻,是因为在内地敢于做出这样选择的人太少。内地环境下,人口基数大,优质的教育资源不足,要想获得优质教育资源,需要经过激烈的竞争,付出很大的代价,对多数人来说,一旦考上了名校,轻易不会放弃。

我对香港大学的教育环境不是很了解,但知道一些国外的大学是允许学生不一口气念完的,允许学生有多种选择。有一个在外国的朋友,他的孩子在该上大学的年纪放弃了上大学,选择工作,工作了三年才去念的大学。跟朋友聊过,为什么支持孩子不去念大学先工作,朋友说,孩子不想念书时逼着他也没用,工作了一段时间,他自己发现了不足要去读书学习,这才是最好的状态。

从高中到大学这个过渡的阶段,正是一个人心智慢慢成熟的过程,给他们充分的选择空间,让他们做出发自内心的选择很重要。回高中重新准备考另一所大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相信刘丁宁也是拿出了很大的勇气,希望外界别给她太多的压力。

著名主持人

赵忠祥:对刘丁宁只有宽容、尊重、祝福

10月11日晚,北国网、辽沈晚报记者和著名主持人赵忠祥老师取得联系,赵忠祥表示他已经看到了本报关于港大学生回高中读书的报道。

赵忠祥说,从报道中他了解到,这是一名学业很优秀的学生:“无论是香港大学、还是北京大学,她的考分都是合格的,没有什么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的去香港就读。 ”

赵忠祥告诉记者,刘丁宁为何又有第二次选择,他不是特别了解,对于促使刘丁宁做出第二次选择的原因也不是很清楚,这样也就很难对选择的必要性作出客观的评价。

赵忠祥说,至少一点,人各有志。相信孩子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应该尊重。他表示,这其实只是学子求学路上自己的选择,外人没必要说三道四。但他相信以刘丁宁的实力,明年再考不成问题。至于更纯正的国学教育,赵老师表示他个人不能对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作出评价。

赵忠祥告诉记者,刘丁宁做出第二次选择的原因,他认为绝不会是单一的,没有全面了解自己不去判断。他希望能对这样优秀生的选择有一份期待和宽容,祝福刘丁宁能保持优势。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孔庆东:希望学生实现自己的愿望

刘丁宁想来北大中文系,我觉得这是个好事儿。北大应该录取她,但是我就是一个老师,没有权力,我希望媒体牵线,做个好事,跟本人和北大有关部门联系,让学生实现自己的意愿,有更好的发展,不让人才流失。

我希望优秀的学生来北大中文系,这是两厢情愿的事情,但不走程序不行,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让孩子顺利进入中文系读书,比如通过交流、自主招生、特长生等方式。

关于北大中文和港大中文的实力比较,哪个学校的专业好,教育统计学有各种数据,不同的学校各有所长,但就综合实力而言,北大的实力是摆在那儿的。同时,也不能因为冠军耀眼,就否定亚军。

现在有的家长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不理解孩子的兴趣,会选“挣钱专业”,但孩子学着未必开心。基础学科并不是不赚钱,比如,中文系校友就有给母校捐款10亿的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内地教育的模式化应反思

放弃香港大学的优厚待遇,选择重新报考内地大学,这确实是极少见的个案,但仔细想来这种选择也属正常。

内地长期以来的学习方式和环境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老师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欠缺自主性学习。不仅仅是内地生到了港大不适应,很多学生在内地升入大学也会遇到很多不适应。大学的学习应该多样化,而不是模式化。

我们应当反思现在教育的模式化问题。

有一种说法是,孩子在没接受教育时可以有100种表达方式,同一件事可以用语言表达,可以用表情表达,可以用手势表达等等,但在接受教育后就变成只有一种表达了。相比之下,香港大学的教育更注重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

这个孩子既然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就希望她是经过了全面的了解才做的决定,不然到了北大发现还是不能适应,又该怎么办。

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周孝正:差异是最宝贵的财富

不必惊讶,建议各界面对这件事应该淡定——欣赏差异,尊重差异。

这个很优秀的孩子曾经选择香港大学,现在选择退学重新再考,向往北大,都是正常的,是个体的选择自由,各界不必惊讶。 2013年全国高考学生900多万,全国有几十个清华北大这样的重点大学,除了选择国内高校,也有不少考生考到香港甚至国外的大学去,大部分都是适应的,或者学着适应。

现在外界评论为 “最优秀的学生辞别最优秀的大学”,进而认为遗憾可惜,这大可不必,也会给学生带来压力。目前社会的审美越发差异化,差异化是最为宝贵的财富,这个个案不会引起学生效仿,也无法效仿。这个学生的选择是对是错,不需要被评价,只对她个体有意义。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

顾明远:尊重她公众应打破思维定式

尊重她个人的选择最重要。公众有一定的思维定式,会谈排名,谈高校的国际性,还有人强调那72万奖学金,这些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的兴趣和追求,高校强调的也是学生的爱好和选择。

大家都认为分数高的学生就该到公众普遍认为有更多机会的学校去,其实在这件事情上,公众应该改变思路,打破思维定式,充分尊重学生意愿。

教育学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报志愿时要充分尊重学生

这个事件首先必须强调一点,就是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读书靠自己,兴趣和爱好是能在学业上走得更远的基础。现在人们看到这个事件先是说遗憾,说这个学生浪费了这么好的机会,如果要一再强调她在浪费,给这个学生的压力太大了,她是有这个选择权的,选择适合她的、她喜欢的学习和生活。

如果此事发生在美国,一位哈佛大学的学生发觉自己不适合哈佛大学的课程,发觉耶鲁大学更适合自己,按照制度,他可以向他喜欢的耶鲁大学发去申请,经过一定的程序,这个学生可以转到耶鲁大学去。希望学生们都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选择权,扩大选择权范围。

刘丁宁选择回到母校本溪高中复读,下决心要重新考一次,明年要考到北大去,以公众的价值观可能会感到奇怪,但事实上,类似的学生类似的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少见。有的学生在没参加高考之前,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自我评价,对即将报考的学校了解得也不够全面,会出现一些入学后发现跟之前想象得完全不同的情况。当然,即使是对自我有评价,对自己报考的学校进行过观察,也不见得入了学与自己的期待完全契合。所以,我们强调,要正视学生的变化。

很多考生高考时听家长和老师的意见,并非坚持自己的意愿,接受了心里也不舒服。如果说刘丁宁事件可以给备考学子们的启示,那就是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职业规划以及了解高校之外,充分尊重他们自己。

全国著名报考专家、新浪名博博主

晨雾:支持丁宁考生报志愿应更务实

对这个姑娘的选择,无论是选择港大,还是选择北大,我都表示理解和支持。为什么?选择港大,是因为港大确实是一所非常出色的学校,况且已经被录取入学,放弃就意味着多一年的时间成本。选择北大,是因为姑娘梦寐以求的是学中文,而不是其他什么专业。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北大中文系都应当是她的最佳选择。从这个角度看,我还是更倾向于支持她选择北大。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出,考生和家长在高考志愿选择时,需要更务实一些,特别是搞清楚自己的喜欢点是不是高校的强项。


相关评论
鄂公网安备 42088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