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聚餐、社团部门聚餐、获奖聚餐、老乡聚餐,在大学生群体里,聚餐已经成为“象牙塔”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日,记者在武汉10所高校随机抽样调查300名大学生,发现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过聚餐,超过六成大学生一学期聚餐花销在千元左右。在各种名目的聚餐中,社团部门聚餐占了七成。不少学生表示,聚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自己的社交圈,但各种聚餐邀约已成为负担。
记者调查:超六成大学生一周聚餐三次
近日,记者对武大、华科、地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10所高校的300名大学生,就聚餐开支展开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的大学生都有过聚餐、请客的经历。有200余名学生每周参与聚餐的次数在三次左右。大学生聚餐的消费水平在人均30-50元之间,以AA制为主,也不乏因过生日、获奖学金的同学主动请客。若按一周聚餐三次计算,一名大学生每学期聚餐花销可达千元。据记者了解,目前,武汉高校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大多在800元至1000元之间,聚餐开支相当于花掉了一个月的生活费。“请客吃饭可以联络同学间的感情,虽然有时候挺不想去的,但面子上挂不住,所以即使纠结半天,最后还是会硬着头皮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大一的陈同学说。
记者发现,与陈同学有相同苦恼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参与调查的300名大学生中,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曾经遇到过因聚餐开销太大,负担不起的情况。武汉某高校大二学生小彭家在农村,家境较为贫困,面对一次次的社团聚餐邀约,他的心情很复杂,“上大学我也希望认识更多的朋友,但很多家在城市的同学,每次聚餐都会点一些‘大手笔’的菜,参加了一两次便有点吃不消。”
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大三韩同学家在湖北农村,面对一次次聚餐邀约,他的心情总是很复杂,“我也希望能通过聚餐认识更多的朋友,但经常参加聚餐确实有点负担不起。”考虑到他的家境情况,每次与同乡同学聚餐时,其它家境稍好的同学总会抢着买单,让他感动。“他们知道我家里条件不好,就会尽量少让我出钱,但这样总吃别人的,总是不太好。”
学生反映:社团组织聚餐约占七成
据记者调查,在各式各样的聚餐名目中,社团聚餐约占七成。由于社团活动与大学生评奖学金挂钩,大多数接受调查的学生均加入各种学生社团,社团聚餐成为最大的负担。
武汉工程大学大二的陈同学刚入学时,加入了学校里的好几个社团,虽然业余生活因此变得丰富许多,但日益增多的部门聚餐让他吃不消,“最多的时候一周要聚餐五次,爸妈每个月就给了1000多元的生活费,每次还不到月底就濒临‘破产’。”为了节省开销,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退团。
虽然聚餐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大学生的社交圈,但在一些部门成员较多的学生社团,聚餐并未增进学生间的交流。“部门人那么多,聚餐的时候还是认识的坐在一起,不认识的最多吃完饭留个联系方式,下次在学校遇见也不一定能叫出名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大二张同学说,如何委婉而礼貌地回绝各种社团聚餐邀约让他苦恼不已。“有时候实在不想去,就会以班级活动为借口推掉。”
除了AA制为主的社团部门聚餐,在社团中担任了一定职务的同学,还经常需要自掏腰包请客。自从当上了学校自行车协会主席,中国地质大学数理学院大三的沈同学,便成为了社团聚餐时的“买单人”,“除了实在没钱和可以推掉的时候,一般都是我来买单。”最多的一次,他花了1000元请部门成员吃饭,事后让他心疼不已。
高校探访:“非饭桌社交”受学生欢迎
记者探访发现,聚餐是不少高校社团组织部门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但一些社团开展的“非饭桌社交”受到不少同学的欢迎。
华中科技大学各学院学生会每年迎新后,便会组织所有新成员在校园里开展素质拓展。“和聚餐、郊游比起来,在学校里开展活动既节约了成本,安全系数也相对较高。”新闻与传播学院院学生会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这一活动模式既低碳环保,又能在最短的时间增进同学之间相互了解,在学校各个院系的学生会中获得推广。
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苏同学大一刚加入院学生会时,连同一个部门的同学都认不全。院会开展的素质拓展将不同部门的成员分在一个小组里,从自我介绍到接受校园大寻宝任务,从男生载女生爬上绝望坡的竞速赛到“逢七必过”的数数游戏,在互相鼓励着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中,不同部门的同学迅速熟络起来。在其它高校,素质拓展也成为学生社团青睐的一种社交方式。中国地质大学“山中花儿”爱心助学团、武汉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也会定期举行全团参与素质拓展活动。
此外,华中科技大学国学社每个月都会举办的人文徒步也受到了社团成员的欢迎。据社团负责人刘敏辉介绍,社团每个月都会组织成员去寻访武汉市区有人文气息的地方,每次参与的同学在20人以内。徒步活动一般由老社员带队,给新成员讲解每个人文景观的特色和历史渊源。“组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同学们用双脚感知历史,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增进交流,让新成员更快融入集体。”
教师建议:互帮互助更能增进友谊
“很多同学虽然心理不情愿,但还是会去参加聚餐,这体现了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基本需求。聚餐是一种比较容易让所有人都接受的形式,但它显然不是最好的社交方式。”地大新闻系主任孟霞说,由于聚餐的成本较高,对于没有独立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来说,过分频繁的聚餐会加重学生的经济负担。她认为,请客聚餐确实有助于人际交往,但并不是绝对的。其实,很多要好的关系是大家相互帮助的结果,而不是大家吃一顿饭就好了。即使饭桌上真能搞好关系,那成本也太高了,而且还不能够保证这种关系的长久性。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2011级辅导员刘庆庆,对于学生社团开展的“非饭桌社交”十分支持,“除了聚餐,开展一些志愿活动,既增进班级或部门成员之间的感情,又可以帮助他人,还能培养大学生的公益理念,对正确塑造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她看来,通过多开展如篮球友谊赛、登山等活动,不仅低碳环保,还能陶冶性情,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