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高二学生手中的语文教材多了两篇八股文,分别是著名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和明朝初期王鏊的殿试之作《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这两篇文章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分别为八股文是否算糟粕,以及八股文进高中语文教会不会禁锢学生思想?面对争议,主持新教材选编的杭州高级中学语文组教研室组长周伟很苦恼,他认为很多人把比较多的视线放在选择的两篇八股文上,但其实这不是重点,八股文只是整个课程中很小的一部分。
2012年,浙江开始深化高中课改,要求学校拥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对教材不再做硬性规定,学校有了自主权和选择权,杭高正是浙江省深化课改——语文学科的培训基地,率先启动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此次改编教材就是课程改革的一部分,也就是在改编教材的时候,两篇八股文被放入了高二语文教材中。
“这两篇八股文,老师们可以选择教,也可以选择不教,但我希望老师们都去尝试一下。”周伟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对待任何文化都不能一味地批判,八股文中也有精华,同时他认为仅仅靠两篇八股文不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很大的影响,更不用说禁锢学生思维、阻碍创新。
周伟说,他最希望看到的,不是学生学习到“体”,是学生通过这两篇八股文了解自己所在的学校。据了解,杭高建校所在是浙江省贡院的旧址,杭高此举是想要引起学生对所在学校的自豪感,有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感。
为何八股文会被认为是糟粕?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龚延明指出,八股文是一种文体,本身是没有错的,也有优秀的文章。“科举为什么要用八股文呢?因为规定怎么写法,怎么提笔,怎么收尾,改卷子的时候方便,后来考试的时候都用到八股文就陈腐了。”
龚延明肯定了八股文的价值,他认为八股文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产物,优秀的文章入选高中是没有问题的,同时,他也理性地指出,八股文非常复杂,如果要系统地研究和学习就算了,看看写作技巧就够了。
“我感觉八股文就是类似起承转合这样的顺序,字数啊句式啊都有规定,”这是杭高高二(1)班陈倍对八股文的理解。当获知高考不会考八股文,也不会背八股文,陈倍松了一口气:“我觉得可以看看,也可以锻炼一下辩证分析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