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网报道,中国第二代转基因棉花研究总体跃居世界领先水平,并拥有国际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为摆脱高端棉花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打下坚实基础。
一代转基因棉挑大梁
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介绍说,病虫害和纤维品质低下是长期困扰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的两大顽疾。上世纪90年代,科学家联合攻关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代转基因棉花转Bt基因抗虫棉,成功抵御住了棉铃虫的危害,从而使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市场占有率从最初的5%扩大到95%以上。
10多年来,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在遏制棉铃虫爆发危害、降低农药使用和节约生产成本等方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迄今,转基因抗虫棉仍是我国商业化种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农作物,目前我国长江流域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已基本实现了转基因抗虫棉的全覆盖。
二代新品结铃多纤维长
李家洋院士说,以改善纤维品质、提高作物产量、增强抗逆性等为主要目标的第二代转基因技术,近年来已成为世界科研领域竞相研究的热点。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的支持下,国内著名科研单位和高校的科研人员团结协作,终于在转基因优质纤维品种培育及材料创制方面获得重大突破: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的“中棉所70”,利用海岛棉优质渐渗系与转基因抗虫棉品系杂交、分子聚合技术培育而成,该棉花材料纤维长度为32.5毫米,达到了优质棉标准。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与复旦大学合作完成的优质大铃转RRM基因棉花种质新材料,单铃重可达7.5克,显著高于一般棉花品种,其结铃性比一般棉花品种提高20%以上;纤维长度平均33.5毫米,比一般棉花品种增长3毫米左右,在高产、优质品种培育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
由西南大学完成的高衣分转基因棉花种质新材料,皮棉产量显著提高,衣分(即皮棉占籽棉的比重)高达50.7%,比一般棉花品种提高10%。同时,纤维细度显著改善,使棉花产量与品质得到同步改良。
由北京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合作完成的优质纤维转基因棉花种质新材料,纤维比强度显著提高。
延伸阅读
原棉缺口去年达40%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树迅指出, 棉花是1亿多棉农的重要经济来源,同时还涉及到1900万纺织工人的就业问题。“十一五”时期,我国棉纺织品服装出口达8700多亿美元,年均出口1778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量的40%,2011年出口达2100多亿美元,同比增长200多亿美元,增幅达10.7%。
喻树迅强调,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原棉“缺口”逐年加大,已从2002年的12%上升到2011年的40%。不仅如此,棉纤维内在品质相对较差,绝大多数只能适纺32支纱,而适纺60支以上高支纱的优质原棉严重依赖进口,已成为制约我国棉纺织品升级换代的主要瓶颈。
喻树迅算了一笔账,如果我国的棉花能从目前适纺32支纱提高到适纺60支纱,棉纱及其加工产品的档次将得到提高,其价格也将会提高50%左右,同时通过优质优价的生产方式还会提高棉农的收入,这对全面提升我国整个棉花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