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电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祝贺。
李克强在贺信中说,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包括医学研究人员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取得许多高水平成果。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希望广大科研人员认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瞄准科技前沿,奋力攻克难题,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委托中国科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同志5日晚看望屠呦呦并表示祝贺。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屠呦呦其人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个人履历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8年,进入宁波效实中学学习;
1950年,进入宁波中学就读高三;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
1955年,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
1959-1962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
1979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5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个人荣誉
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屠呦呦在2011年度“拉斯克奖”颁奖现场领奖
屠呦呦在2011年度“拉斯克奖”颁奖现场领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09年,获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是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拉斯克奖设有四个奖项:基础医学奖、临床医学奖、公共服务奖和特殊贡献奖。屠呦呦获得的是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声音】屠呦呦得诺奖中科院应该开心吗?
相信在屠呦呦获奖之前,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不相信自己的科学家能够得到诺贝尔奖?有多少人一直在发问,中国每年1万亿人民币的科研经费,为什么就生产不出诺贝尔奖?更有人说中国有一千多名中科院院院士,为什么就没有人能够得到诺贝尔奖?
这些问题,随着一位伟大的中国女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而得到了答案。对普通学者和科学家来说,屠呦呦给无数中国学者,带来了希望,更带来了信心。
不过,诺贝尔奖为什么会奖给屠呦呦,却是很多人想不到的。中国科学院更是想不到,它有一千多名院士,没有人率先得奖,而屠呦呦,一位多次被拒绝在“院士”大门之外的女科学家,一无博士学位,二无出国留学经历,三无“中科院院士”称号的老人,却得到了诺贝尔奖。中科院的院士们,你们是怎样评选院士的?成了民间一个很大的问号。
对中科院来说,要不就不承认屠呦呦的学术成就,要不就无法向国人交代。为什么一位能够拯救数百万人命,青蒿素的最初发明者屠呦呦的院士申请多次没有通过?
记住两年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没有被评上院士,直接宣布退出院士的竞选。你不能说中国的院士评选制度不存在问题,而且问题还很大。袁隆平落选院士,更是引起了许多争论和愤愤不平的声音。
那么,屠呦呦和袁隆平为什么会落选院士?主要的理由是他们两都没有发表高水平的SCI文章,他们可能都不会说英语,没有出国留学,没有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位,等等。
没有博士,没有英语,没有SCI高水平文章,就不能成为院士? 但是,屠呦呦为什么可以超过目前所有的院士而得诺贝尔奖?中科院的院士们,可能还不会理解,诺贝尔奖可以奖给实验科学家,可以奖给能够拯救无数生命的科学家吧?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使中国的的水稻产量不断提高。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是天大的问题,能够解决吃饭问题的科学家,却当不了院士,这是怎样的科学评价体系?
饶毅的研究成果我不懂,但是,他早在2011年,就对屠呦呦能够得到诺贝尔奖进行了科学的论证。饶毅敢于批评院士的评选制度,敢于批评中国科学研究经费的低效率利用,这是爱国者才有的胸怀,为什么某些有权力评选院士的院士,就把他当成眼中钉了呢?
屠呦呦必需通过诺贝尔奖才证明中国院士制度的根本缺陷,而中国到底还有多少像屠呦呦这样优秀的科学家,被中国的人才评价体系所埋没?这个,谁也不知道。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屠呦呦得了诺贝尔奖而去全盘否定中科院的院士评价体系,更不能因此而否定中国广大院士对科学事业的伟大贡献。我们只是觉得,应该通过屠呦呦和袁隆平的事情,对目前院士的评选机制,进行一次反思。
评价科学家,发论文,得奖,得到科研经费,当然非常重要。许多科学论文,是衡量一个科学家水平的标准,但是,这不是唯一重要的标准。科学研究的成果,如何影响人类的生命、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比论文本身更重要。我们现在的大学,片面追求论文的数量和发表的杂志出处,对人才的评价,对人才的成长,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光看论文,不看论文对社会的影响力,就是评价科学成果片面的标准。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不仅是对中科院的挑战,而且,也是对中国科学研究的反思。
首先,屠呦呦是1971年发现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同时,发现这两类药物,不是她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而诺贝尔奖为什么只是承认她一个人呢?那是因为屠呦呦的原创思想。因此,研究的原创思想非常重要,其他人后来的贡献再大,也没有原创思想的重要。2012年的医学奖,多利羊的发明者没有得奖,而剑桥大学的一位教授,因为发明了克隆青蛙而得了奖,就是这个道理。2003年格兰杰得了经济学诺贝尔奖,是因为他对时间系列稳定检验的原始贡献,而哥本哈根大学的约翰孙教授发现VAR单位根检验法,在技术上远超格兰杰的二元回归法,却没有得奖,也是一个道理。
其次,发表高水平杂志的论文重要,但是,原创思想更重要。屠呦呦没有SCI论文,她学的还是中医,不懂英文,哪能发表在世界的权威期刊?而目前不管是院士,千人计划专家,还是长江学者,如果没有过得硬的英文文章,是很难被评上的。
在这里,我们不应该否定发表“上等”杂志文章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必须强调,在考察一个人的科学贡献时,文章和实际贡献一定不能孤立起来看,而是要全面考虑。例如,一个人的文章类别很高,但是,没有多少人引用,或者没有多少社会影响力,这样的人才,该怎样评价?而有些人,文章不是很多,但是,所提出来的观点,见解,或对社会的真实影响力却很大,那么,是不是对这样的人,就不认为是人才呢?
其实,中国工程院院士制度的设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弥补科学院院士制度的某些不足,工程院更讲究实际社会影响力,科学的应用贡献率,而不完全是文章的多少和“档次”。
再次,屠呦呦得到诺贝尔奖,不仅体现中国传统中医的魅力,更是从根本上摘掉“中医不是科学”的帽子。如果说,中医不是科学,那么,在西医出现之前,中国人不管得到什么病都没有药治了?这是一种非常荒唐的结论。应该说,西医的出现,为人类的健康贡献更大了,而不是因为西医比中医在许多方面的优势,而去简单的否定中医。
中国人能够把中医和西医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充分展现中医的魅力,更是为医学和药学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更加能够造福人类的路径。屠呦呦和她的团队,所发明的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就是中西医结合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
最后,特别要强调的是,屠呦呦得了诺贝尔奖,是中国科学家破冰式的开始。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也正在快速崛起。我相信,屠呦呦不是中国唯一最优秀的科学家,中国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像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例如袁隆平等。他们的科学研究,一定能够得到世界科学界越来越广泛的承认。
今年,QS大学排名,已经把中国的4所大学排到世界100强。泰晤士报把30多所中国大学排到了前6百名。请中国人不要再自我诽谤了,中国的大学有问题,而且问题很多,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但是,中国的大学在世界同等发达水平的国家中,却在不断地取得进步,而且,进步非常惊人。今后,越来越多的诺贝尔奖出自中国大学,也不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屠呦呦母校师生欣喜至极 称其非常低调
屠呦呦1948年春到1950年春在效实中学读高中,后来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她从私立的效实中学转到公立的宁波中学。1951年春,她考入北京大学,选择了一个在当时比较冷门的专业——生物医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医研究所工作。
2011年,在屠呦呦获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美国拉斯克奖时,宁波中学副校长陆雁还曾去寻访过屠呦呦的老家,“她的老家就在开明街和莲桥街一带,离天封塔很近,那是非常典型的宁波老宅子,白墙黑瓦的两层老房子。(下图)”根据宁波中学保存的档案显示,屠呦呦的父亲经商,母亲没有工作,做家务。
陆雁介绍说:“宁波中学的51届是一个传奇的年级,出了一大批全国顶尖的专家学者、科学家、院士。据屠呦呦当时同学说,她刚转入宁中时,在这么多优秀的同学中,她起初各学科的成绩大多平平,但是高三时急起直追,顺利考入北大。宁中至今共出了11位院士,截至51届时有7位,51届后有4位。”
“非常低调!”这是两所母校的校友对屠呦呦的感受,效实中学副校长张悦告诉记者,哪怕在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后,屠呦呦也没有接受任何媒体采访。
“今天我们北京校友特别高兴,其实早上5点半我们就从网上得到消息了!”昨晚,效实中学北京校友会会长陶瑜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语气中充满了兴奋与自豪。
陶瑜瑾和屠呦呦相识多年,“今天能获得诺贝尔奖,是当之无愧的!”
2011年10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时,陶瑜瑾当天想祝贺她,但是打电话过去却发现停机了,而给屠呦呦的单位联系,单位同事表示她搬家了。最后,陶会长通过屠呦呦的女婿,联络上了她,原来那几天她正在美国领奖。
2011年11月9日,屠呦呦亲自致电陶瑜瑾,说自己刚回到北京,还没上班,正在倒时差,并把新家的地址和联系电话都告诉了陶会长。
因为同是科研工作者,年龄也相仿,屠呦呦和陶瑜瑾在电话中聊得比较多,陶瑜瑾说:“她非常低调,在获奖后,很多亲友和相关单位都向她发来贺电,也表示要前去拜访,也有人通过我表示了这个意思。但是她都婉言谢绝了,更是拒绝了媒体采访,她一直说谢谢大家,心意我领了,但请大家理解。”
屠呦呦说过的一段话,尤其让陶瑜瑾感动。屠呦呦有次在聊天时说道:“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课题做好,没有心思想别的。我这把年纪了,从来没有想到去国外,也从来没想去获奖。青蒿素的研究,其实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我们团队的成果。”
陶瑜瑾说:“我也是做科研的,非常理解屠呦呦的这种心情,在她的心里,只有研究是第一位的,只有造福患者是最重要的,名利之类看得非常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