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生物百花园社区 (http://biobox.cn:443/bbs0000/index.asp) -- 【影音区】 (http://biobox.cn:443/bbs0000/list.asp?boardid=9) ---- 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哟 (http://biobox.cn:443/bbs0000/dispbbs.asp?boardid=9&id=1053) |
-- 作者:客人 -- 发布时间:2006/6/22 19:47:17 -- 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哟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 敖包起源于古老祭祀 在内蒙古草原上,经常可见一些山顶或丘陵上有一处处用石块垒起的形似烽火台的石堆,有的大石堆周围还围有一些小石堆,这就是蒙古族的敖包。 敖包是蒙古语的音译,汉语的意思为“石堆”。敖包的大小不等,数量也不一,一般多为单个敖包,但也有多个敖包在一起的。多个敖包一般为13个一组,中间一个是主敖包,比周围的敖包大些。主敖包一般呈锥形状、圆包状或圆顶方形,有三层基座,其上插若干幡杆或树枝,挂有哈达或各色绸布条。 “敖包”是牧民心目中神的象征,也是牧人行路的标志。人们外出远行,路经敖包时,都要下马参拜,祈祷平安,并往敖包上添几块石头或几捧土后才上马行路。 研究民族史的专家介绍,敖包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史前游牧民族原始宗教的诞生。祭敖包原本是萨满教的一项图腾祭祀活动,后来喇嘛教取代萨满教后,这一祭祀活动也被纳入喇嘛教,同时增加了宗教色彩。在长期的生活中,敖包也演化为游牧民祭天、祭山、祭四方的神坛。 蒙古族人的“敖包”情结 敖包是蒙古人心目中神灵的住处。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夏季,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一般都举行祭敖包活动。牧民们纷纷扶老携幼,携带着哈达、奶酒和奶食品等前往附近较大的和有名的敖包处祭祀。 他们先向敖包敬献哈达和供品,再由喇嘛诵经祈祷,众人跪拜,然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最后,所有的参拜者都要围绕敖包按顺时针方向转3圈,期盼水草丰美、五畜兴旺。祭敖包活动结束后,一般还要举行那达慕,即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体育活动。 如今,每当夏季的傍晚,一些年轻的情侣也常去那里,双双坐在敖包附近,相互敞开心扉,倾诉着情和爱,让敖包为其作证,保佑有情人成为眷属。 不过,这种深受《敖包相会》影响的场面,在过去的祭敖包中是不能出现的。过去,敖包是祭祀的圣地,女人是不许走近的,更不用说在这里谈情说爱了。 情歌《敖包相会》产生始末 1952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呼硕敖包山开拍。 这部电影根据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改编。“敖包相会”是影片男女主人公战胜敌人后相会的一个情节,也是插曲《敖包相会》男女对唱的镜头。据玛拉沁夫介绍,他将《敖包相会》的歌词写好后,交给了另一位编剧海默修饰润色,两人几经切磋后,又拿给影片作曲——著名的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 玛拉沁夫回忆说:“歌词的原词写得比较直,是男女主人公合唱,通福觉得不妥,建议采用男等女的形式,分开唱。之后,通福又在原东蒙民歌《韩秀英》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一首抒情优美的《敖包相会》曲谱就这样问世了。” 1953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上映,《敖包相会》也随之飘向了祖国的五湖四海。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很多人已记不得影片的拍摄经过,但对影片插曲《敖包相会》中的敖包山却念念不忘。他们于1989年将敖包山周围的巴彦呼硕草原开发成风情旅游区。 现在,草原上交通便利了,通信畅通了,牧区男女青年相会不再困难了,但祭敖包仍然是他们谈恋爱的重要相会时刻 [全屏欣赏] |
-- 作者:fdg1999 -- 发布时间:2006/6/22 22:42:51 -- |
-- 作者:江月儿 -- 发布时间:2006/6/22 22:53:11 --
|
-- 作者:fdg1999 -- 发布时间:2006/6/23 10:45:57 -- |
-- 作者:wpg167113 -- 发布时间:2006/6/23 17:19:03 -- 好啊 |
-- 作者:放飞 -- 发布时间:2006/6/23 23:06:53 -- |
-- 作者:swszzhao -- 发布时间:2007/3/16 9:43:21 -- |
-- 作者:hyichun1997 -- 发布时间:2009/6/17 6:27:50 -- |
-- 作者:xspxspxsp -- 发布时间:2009/6/18 20:10: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