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约80亩的蒋家大堰水库已干涸了两年
农民将水田改作旱田
京山县孙桥镇是知名的京山桥米产地,桥米因孙桥得名,从明代嘉靖年间就享有盛名。
近日,该镇村民向本报反映,自2010年9月开始,该镇在春播夏收时节,经常发生旱情,大地龟裂,塘堰干涸。去年,不少村民种的桥米绝收,今年旱情更是严峻。大片的桥米稻田因无水灌溉,既无法播种,又无法翻整。
5月6日,记者一行前往京山,在桥米原产地——京山县孙桥镇余家沙坡村与蒋家大堰村,不少村民将水田改旱田,当地正积极引水蓄水,确保农民增收。
水库干涸见底
一些农田荒芜
京山县孙桥镇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出产的桥米颗粒细长、青梗如玉、可口不腻、清香回味,在明朝嘉靖年间就作为“贡米”,如今其作为“桥米之乡”更是享誉中外。
5月6日,孙桥镇一家农资店的陈老板对记者说,今年初,他早早备下塑料薄膜、化肥等农资品,可今年生意比往年难做多了。“用于水稻育种的塑料薄膜大量积压。”陈老板说,今年又遇干旱,秧苗都没办法播了。按往年情形,4月中旬正是稻田育苗时节,现在都到5月了,不见当地有大规模水稻育苗。
记者前往桥米原产地孙桥镇蒋家大堰村和余家沙坡村探访,当地用于农田灌溉的一座面积约80亩的水库已见底,库底土地龟裂,大裂缝可塞进一个拳头。翻过水库一道堤坝,即是二三百亩的桥米原产地,记者看到成垄的稻田还没有翻整。
蒋家大堰四组57岁的村民许三新在地里劳作,他家有11亩多地。丰收年景,可收获桥米约1.2万斤。去年因干旱,11亩多地完全绝收。今年播种时节又遇上干旱,无奈之下,他只好拉来10多车水,浇湿了地,将田地全部改种耐旱的西瓜和玉米。
部分村镇饮水困难
每天等洒水车送水
旱情严重,不仅影响农业生产,当地不少村镇出现饮水困难。
从去年5月开始,孙桥镇陈集居民,因为没有水吃,当地政府用洒水车每天送两趟水,每天供应10吨水给居民解急,早晚居民拎着大桶小桶排队接水,已成为当地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孙桥镇镇上7000余名居民,现在也出现饮水困难。
蒋家大堰村村民现在靠打井吃水,村民李师傅说,早两年前,一口井打20多米就能见水,现在要打60米至150米才能见水。该村书记赵荣习说,仅去年一年,该村就新增63口水井,每口井花费1万元至8万元不等。
京山县农办通报,截至目前,该县已有14个镇2.67万余人出现饮水困难。
部分水田改作旱田
桥米今年又将减产
桥米之乡地处鄂北岗地,处于干旱灾害高风险区。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主任刘敏说,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随州、荆门一带近十年来正处于干旱发生高频期。随州、荆门等地由于降水明显少于南部且年际和年内变率较大,是湖北有名的“旱包子”。
京山县农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冬今春,全县降雨量严重偏少。截至5月3日,全县降雨160毫米,比多年同期少60.3毫米,减幅27.4%。目前,该县正采取将一部分田地由水田改为旱地,种植其他作物来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孙桥镇党委书记郑小龙说,该镇规模种植有8万亩桥米。持续干旱,去年造成桥米绝收1万亩、减产2万亩。今年干旱形势严竣,现已有3.3万亩改种其他农作物,余下的4万余亩,若没有一场及时雨或充足的水源灌溉,今年桥米减产将更严重。目前,根据县里的要求,他们采取“引泉水、提河水、蓄闲水”的举措,去年下半年至今,全镇蓄水量现已达550万立方米,并育种了3500亩的桥米秧田,预计可种植3.5万亩桥米农田。
近日,京山出现降雨,对当地旱情有一定缓解,桥米之乡正抢着翻田撒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