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第一册(上)(茎的结构)

 

          第二节 茎的结构
     line14.gif (2215 bytes)

    茎内运输营养物质的通道究竟在哪里?木本植物茎为什么坚硬?草本植物茎为什么柔韧?这些

  问题的答案都得从茎的结构中去寻找。

    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木本植物茎的结构(下左图,彩图),从外到内依次是:

    树皮——由许多层形态、结构不同的细胞组成。树皮的外侧部分主要起保护作用;内侧部分叫

        做韧皮部,其中有筛管和韧皮纤维。

          筛管由许多活的管状细胞上下连接而成(下右图)。在上下相连的横壁上有许多

        小孔,叫做筛孔。细胞质通过筛孔彼此相通。茎里的筛管与根和叶里的筛管相通连,

        是运输有机物的通道。

        韧皮纤维是又细又长的死细胞,细胞的壁厚,有弹性。韧皮纤维起支持作用。

    形成层——由几层细胞构成,中间的一层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向外分裂产生新的韧皮部,向内

         分裂产生新的木质部,所以茎才能逐年加粗。因为形成层向内分裂产生的,细胞比

         向外分裂产生的细胞多得多,所以木质部和韧皮部厚得多。

           p69.gif (17578 bytes)

           木本植物茎的立体结构和平面结构     一段筛管

    木质部——主要有导管和木纤维。

           导管的形态、结构,与根和叶里的导管相同。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通道。

         导管和筛管都属于输导组织。

           木纤维是又细又长的死细胞,细胞的壁厚,没有弹性,有很强的支持力。木本

         植物茎之所以坚硬,主要是木纤维的作用。

    ——由薄壁细胞构成,有贮藏营养物质的作用。

    在上述的各个部分中,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合起来构成维管束。木本植物茎,维管束的排

  列呈筒状。

    下面用椴树茎和椴树茎的永久横切片,来观察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实验九】观察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下图的木质部中,有6轮同心的环带。这就是说,它有6个年轮。年轮是怎样形成的呢?

                p70_2.gif (10756 bytes)

                    年   轮

    生长在温带地区的树木,形成层细胞的分裂活动,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很明显:

    春季——气温升高,营养物质充足,形成层细胞的分裂活动加快,所产生的木质部,细胞的

        个体大,壁薄,因此,木材的质地疏松,颜色较浅。这样的木材叫做春材(或早材)。

    秋季——气温降低,营养物质减少,形成层细胞的分裂活动减慢,所产生的木质部,细胞的

        个体小,壁厚,因此,木材的质地致密,颜色较深。这样的木材叫做秋材(或晚材)。

    同一年的春材与秋材之间,颜色是逐渐转变的,中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共同构成一个环带。但

  是,上一年的秋材与下一年的春材之间,界限相当明显,于是形成了清楚的纹理。一个年轮包括当

  年的春材和当年的秋材,它代表了一年当中所形成的木材,因此,根据树干年轮的数目,可以推算

  出这棵树的年龄。

    下面用具有横断面的树干作实验材料,来观察树木的年轮。

    【实验十】观察树木的年轮

    草本植物茎的结构 草本植物茎的结构(下图,彩图),从外到内依次是:

    表皮--由一层细胞构成,起保护作用。

    机械组织--由几层厚壁细胞构成,起支持作用。

    薄壁细胞--充满茎的内部。靠近外缘的薄壁细胞里含有叶绿体,所以茎是绿色的。

    维管束--分散在薄壁细胞之间,主要由韧皮部和木质部构成。维管束内没有形成层,所以茎

         不能长得很粗。

              72.gif (13901 bytes)

                 玉米茎的立体结构和平面结构

    下面用玉米茎和玉米茎的永久横切片,来观察草本植物茎的结构。


    【实验十一】观察草本植物茎的结构


    小麦、水稻的茎与玉米、高梁的茎,结构相似。所不同的是,小麦、水稻的茎是中空的,而玉

  米、高梁的茎不中空。小麦、玉米等植物的茎,机械组织越发达,植株越不容易倒伏。为此,要注

  意合理密植,氮肥、钾肥的配合使用,以及合理灌溉。


    xyx2.gif (2303 bytes) 1、在暴风雨中,有时大树会被连根拔起,而树干却很难被折断,这是

 什么原因?

2、我们吃的甘蔗,茎秆里面有一绺绺〔liǔ〕细丝。这种细丝是什么?



                     back1.gif (2534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