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画家的权威 一 龙画家三岁时就出名了。 他很幸运,有一个在学校当美术教师的爸爸。 爸爸从小幻想当大画家,然而终于没有成功,也看不见未来的曙光,于是将 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儿子身上。 儿子一问世,爸爸就将他置身于颜料和画笔的海洋中,熏陶他,感染他,塑 造他。 爸爸的苦心得到了报偿:儿子四个月时画了一幅足以盖过毕加索的抽象派作 品。那是一幅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理解的气势磅礴的作品。像鹰, 像虎,像汽车,像房子,像人体,像宇宙,像一切。 爸爸从这幅大作中看到了自己的前景,还有钱。 儿子三岁时,爸爸托老关系在报纸上发表了儿子的一幅处女作,尽管几乎是 和寻人启事排在一起,但爸爸将它复印了上千份,寄给美术界的权威们。当然复 印件上没有寻人启事,而且给人造成一种头版头条的美好感受。 儿子出名了,被评论家们冠以神童画家的桂冠。 办个人画展,拍电视,出国。真正忙的是爸爸。 任何名画家都有个看家本领--擅长画一种东西。让儿子画什么呢? 爸爸发现儿子画什么不像什么。 画龙吧。谁也没见过龙,谁也不能说儿子画的龙不像龙。 终于,儿子画龙画出名了。到他40岁时,成了全世界画龙的权威,被人称 之为龙画家。 龙画家画的龙不仅为美术爱好者承认,而且被收入教科书,收入辞典,作为 龙的标准像展示给后代。 全世界的人都认为龙是龙画家画的这副样子。 二 在自然界隐居了上万年的龙们偶然得到了一本《动物画册》,它们对于人把 它们丑化成这样子感到惊讶。 龙王召集各方代表谋划对策。 "这是我们长期隐居的结果。"一位龙显然对不露面的政策不满。 "应该立即还我们龙的本来面目,以正视听。"另一位龙提议。 "嗯。"龙王点首。 龙代表们等待龙王的决定。 "传旨,从明天起,结束隐居生活,参与世事。"龙王降旨。 整个龙家族欢天喜地,它们憋了上万年,可轮到透透气了。 不知是哪位祖先订下这个隐居的规矩,害得龙子龙孙们隐姓埋名,与世隔绝 地生活了上万年,无法享受龙本该有的荣耀和待遇。 龙们准备着同人见面。 第二天,一场大雨过后,天空蓝得像涂了颜色,万里无云。 各地的龙同时出现在天空中。 "快看,天上是什么!" 儿子唤爸爸。 妻子喊丈夫。 爷爷叫孙女。 一时间全世界都轰动了,人们看见了一种他们从未见过的动物。 电视台和报纸迅速报道了这一新闻。 播音员激动地说。 “各位观众!今天上午,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种我们从未见过的动物,下面 请看本台记者拍摄的录相。"电视屏幕上出现了龙在天空中翻腾的景象。播音员画 外音:"动物学家和有关专家正在研究这种动物的来历。有的专家说可能是天外来 客。"全世界都为这一新闻而激动。 龙画家还专门画了一幅《龙欢迎天外来客》的新作,发表在报纸上以示心情。 当天晚上,各路信息汇集到龙王处。 "人类不承认我们是龙。" “他们说我们是从未见过的动物。" “还说我们是从天外来的客人。" “啊?!"龙王大吃一惊,"不承认我们!为什么?"“他们只承认龙画家画的 龙。"部下报告。 "可他根本就没见过龙呀!"龙王吼道。 "龙画家在人类是画龙的权威,他画的一条龙能卖几千元钱。"部下说。 龙王没想到,凭龙画家的一支笔,就剥夺了龙的合法地位。 龙王认为自己有责任领导龙们要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龙王派代表向法院起诉,控告龙画家歪曲龙的形象,盗用龙的名义。 法院还是头一次接受这样的案子,法官们非常兴奋,认定这是能使自己大出 风头的绝妙良机。 全世界再一次轰动了。当人们知道那种从未见过的动物自称是龙,并且向法 院告龙画家时,他们觉得好笑极了。 "怎么,它们说自己是龙?" “真逗,龙明明是四条腿嘛!: "就是,它们却长了八条腿!" 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着。 龙画家接到法院的传票,心里真有点发怵。因为他清楚自己笔下的龙是杜撰 出来的。他没想到真龙会出现,更没想到真龙会运用法律武器到法院告他。 当龙画家听到人们的议论时,他心里渐渐有了底。人们只承认他画的龙是真 龙。因为他的画比真龙出现得早,还因为他是全世界公认的画龙的权威。 龙画家为自己聘请了最优秀的律师。 全世界瞩目的这场官司开庭了。电视台向全球转播实况。 龙王亲自出马,到庭与龙画家辩论。 龙王从龙的根源说起,又数了龙的家族,龙的历史,以及龙为什么隐居等等。 整个人类都睁大了眼睛,他们对龙王说的难以置信,却又感觉到确有其事。 地球停止了转动。 龙画家的律师说,龙画家画的龙是真正的龙,是全世界公认的龙,是经过几 十年实践检验的龙,是人类心目中的龙。 怎么能想象让一种从未见过的动物来取代龙呢?律师希望全人类来表决。 没有人同意让这种从未见过的动物取代他们心目中的龙的形象。 "请问龙画家根据什么画的龙?"龙王作最后的抵抗。 "我希望龙是这个样子。"龙画家心里有了底,他的回答肆无忌惮。 法官裁决:龙王败诉。 动物学家出庭,命名新出现的动物为亚龙。 全人类都为地球上新添了一种叫亚龙的动物而激动。 龙王没想到,它的家族失掉了自己的名称。活生生的龙败给了画的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