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意气风发的十年
人民的总理周恩来,是全国人民的总管家。从内政到外交、内政中的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等,他无所不管,而且处理每一项工作都十分认真细致,井然有序。从建国到 1956年,周恩来意气风发,才华四溢,为共和国工作的各个方面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在内政方面,他处理的许多工作中,最繁重的是经济。 周恩来常说,政府工作的重点,就是组织领导经济建设。外交的目的是什么呢?内政又 为了什么呢?外交就是要争取造就一个和平、稳定、内外交流、互通有无的国际环境,内政 是要建立和开创一个团结稳定、民主和谐的局面,而所有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把我国尽 快地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 早在1950年的时候,我国就聘请了苏联计划统计专家来帮助进行研究和编制第一个五 年计划。1952年8月,周恩来亲自主持起草了《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草 案)》。这个草案的内容,包括了中国经济概况,五年建设方针,五年建设的主要指标和项 目,长期建设的准备工作,请苏联援助等事项。草案提出:“今后五年是中国长期建设的第 一个阶段,其基本任务是: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基础,以巩固国防、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 和文化生活,并保证中国经济向社会主义前进。” 1952年8月15日,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去莫斯科。代表团成员有陈云、李富 春、张闻天、粟裕等。这次去苏联商谈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我国的“一五”建设计划问 题。20日,代表团到克里姆林宫会见了斯大林。斯大林表示愿意尽力在工业资源勘探、设 计、工业设备、技术资料和派人到苏联留学、实习等方面,给中国帮助,他指定莫洛托夫、 布尔加宁、米高扬、维辛斯基、库米金组成苏联政府代表团,同周恩来等商谈。9月3日, 斯大林约见中国政府代表团,继续谈中国的五年建设计划和与此有关的其他问题。他说,中 国三年恢复时期的工作,给他们印象很好。制订五年计划,要有后备力量。由于中方原来提 出的“一五”时期工业增长速度每年平均是18%,斯大林建议“可降到15%”。他表示愿 意为中国实现五年建设计划提供所需要的设备、贷款等援助,同时派专家来帮助中国建设。 斯大林的谈话,为苏联援助中国经济建设定了基调。周恩来、陈云先期回国,具体援建项 目,由李富春领导,继续同苏方面谈。这次商定,苏联援助中国90个建设项目,加上在此 以前苏方答应援建的51个项目,共为141个项目。后来,援助项目扩大为156项。 中共中央和政务院决定,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这156项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694个大 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第 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任务。 这年12月24日,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在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会第43次会议上作报告 说:“我国经济恢复时期已经基本结束,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已经到来,第一个 五年建设计划就要在1953年开始了。”1953年2月4日,周恩来在政协全国委员会第四次 会议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分析了当时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号召全国人民投入大规模的经 济建设。他说,现在,我国除台湾外已经统一,官僚资本的企业已经彻底改造成为社会主义 的国营企业,在工业和批发商业方面国营经济已占优势和领导地位,全国银行已由国家统一 管理;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经济在国家领导扶助下已开始改造,全国工农业生产不仅全部 恢复,而且一般已超过历史上最高水平;交通运输、国内贸易发展较快;国家财政收入已经 平衡,全国物价已经稳定,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一切,为我国进行长 期的、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国家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他说:当前我国人民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开始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国家建设。1953 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我们要动员工人阶级和我国人民,集中力量,克服困 难,为完成和超额完成本年度的计划而奋斗。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中央的同志几乎都参加了,具体则由周恩来、陈云、李富春负 责。计划的本子都是周恩来亲自审查的。他亲自指导编制计划,审定计划,工作非常细致, 几乎每一个数字他都核查过,每一个百分比他都要亲自计算一下。当发现差错时,他总是耐 心地严肃地给工作人员指出来,和蔼地要他们回去好好地再算一算。计划是制订得非常周密 详细的,周恩来对年度计划和长期计划要求都非常严谨。 第一个五年计划,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重点进行新建和扩建电力、煤炭和石油 等能源工业建设,新建和扩建现代化钢铁、有色金属和基本化工的原材料工业建设,建立制 造大型金属切削机床,发电设备、采矿设备和汽车、拖拉机等机械工业建设,建立和改造扩 建航空、坦克、武器和弹药等国防工业建设。周恩来的经济建设思想,是注意重点,用重点 带动全盘。为了重点保证能源工业、原村料工业、机械工业和国防工业这些基本工业的建 设,对这四个方面工业部门的投资,占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投资的75%左右。 为了改变原有的工业地区布局不合理的状况,考虑到国家安全的需耍,在第一个五年计 划期间,重点进行了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包括抚顺、阜新和鹤岗的煤炭工业,沈 阳的机械制造工业和吉林的电力工业为主要内容的东北工业基地的建设;以包头钢铁联合企 业为中心的华北新的工业基地;以武汉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华中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上 海和其他沿海城市的工业基础大为加强,并把沿海城市的一些工业大业迁住内地。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周恩来作《政府工作 报告》。讲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方针时,他说:“这就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 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 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 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在集中 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这个方针下,我国的工业建设取 得了巨大的进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施工的大中型项目有921个,到1957年底, 全部建成投入生产的有595个。这些项目,是我国现代工业的骨干,包括飞机、汽车、发电 设备、重型机械、新式机床、精密仪表、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和无线电等新的工业部 门。这些新工业的建立,改变了我国工业部门残缺不全的状况,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 础,并为对国民经济进行技术改造提供了物质技术保证。 在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周恩来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系 列的重要思想和理论。 关于经济建设,周恩来在1951、1952年就提出各地进行建设工作要注意四个条件:物 质基础,生产能力,技术条件和财政条件。他认为:我国乡村的个体农业和城市的小工商业 是两个大海,要把他们纳入国家建设计划的轨道,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因此,委稳步前进。 国民经济做到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他从建国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农 业,并指出,农业生产工作中的首要任务是粮食的增产,完成粮食增产任务的保证,是集中 力量加强对粮食生产的领导。要认真贯彻人民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各项改革。及时地教育农 民,提高其增产的积极性。 “一五”时期,周恩来进一步提出:“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 地位。”他阐述说:“我国伟大的人民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 本主义压迫下面,最后也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 国民经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囱道路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以便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 化生活的水平,并且巩固我们国家的独立和安全。”他强调说:“我们必须了解,增加生产 对于我们全体人民,对于我们国家,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只有生产不断地增加,不断地扩 大,才能逐步地克服我们人民的贫困,才能巩固我们革命的胜利,才能有我们将来的幸 福。”他的这些论述,体现了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最根本的任务这一马克思主 义的基本原则。 后来,中国共产党的第几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决议,宣告,“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 放生产力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周恩来关于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实事求是。他指导经济建设,始终遵循了和实践着 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他说,我们不是以主观唯心主义作指导,也不是以机械唯物 主义作指导,而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作指导。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 客观规律,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他把调查研究作为贯彻实事求是原则的核心问题。他 说:“我国的国民经济正在迅速发展,情况的变化很快也很多,随时随地都有新的问题出 现,许多问题又是错综复杂地联系着。因此,我们就必须经常地接近群众,深入实际,加强 调查研究工作,掌握情况的变化,对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对顺利的方 面和困难的方面都要有足够的估计,以便及时地做出决定,调节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方面的 活动,避免发生互相脱节或者互相冲突的现象。”他认为,“群众本质上是实事求是的”。 周恩来强调制定计划要实事求是。他说,各部门订计划,不管是12年远景计划,还是 今明两年的年度计划,都要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进行建设,首先就要进行发掘、调查、 统计和搜集材料的工作。这是准备工作,是建设新中国的重要基础工作。”另一方面,他强 调执行计划也要实事求是。1956年11月,他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讲:“计划不合实际就 得修改,实际超过了计划也得承认,计划不能一成不变。”计划规定的指标,“上不去,就 不能勉强,否则把别的都破坏了。钱也浪费了,最后还得退下来。凡是不符合实际的都可以 修改,这样就把我们的思想解脱了,不然自己圈住自己。” 周恩来主张国民经济要积极稳妥、均衡发展,应该重点建设和全面安排相结合,有计划 按比例地发展。他认为,“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不平衡的现象是经常会出现的,这就必须 保持必要的物资、则政、矿产资源、生产能力等的后备力量,特别要增加国家的物资储备, 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年度计划的顺利执行,并且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的困难。”他 说,财政收入要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和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正确的比例关系,而支出则要 考虑保证重点建设和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要求,以及建设规模和物资供应之间的平衡,还 要留出一定数量的预备费。 对于怎样处理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这个重大问题,周恩来在这一时期也已经有 正确而深刻的论述。1954年9月,他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我 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直接地或者间接地都是为着人民 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改善。”他强调,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是我们的 经常性和根本性的任务”。他说,应当反对两种错误,一种是不顾目前的生产水平,把工资 和福利提得过高过快,违反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这是一种经济主义的表现;另一种是对于 职工福利甚至职工安全漠不关心,不注意或者不愿意解决那些必需而又可能解决的问题,这 是一种官僚主义的表现。他在中共八大会议上提出:“我们必须妥善地安排国民收入中积累 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在保证国家建设规模逐步扩大的同时,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周恩来 还认为,建设中“直接与人民利益关系最大的是轻工业、农业”,必须足够重视。他正确地 阐明“要重工业,又要人民”的原则,说:“发展重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为人民 谋长远利益。为了保卫人民的福利和社会主义成果,必须依靠人民。如果不关心人民的当前 利益,要求人民过分地束紧裤带,他们的生活不能改善甚至还要降低水平,他们要购买的物 品不能供应,那么,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资金也不能积累,即使重工业发 展起来也还得停下来。所以,这一条经验也值得我们在建设中经常想到。”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接着就是第二个五年计划。当时形势发展很快,第一个五年计 划完成得非常顺利,周恩来亲自动手编制第二个五军计划,亲自确定控制数字。那是1956 年7月,李富春等去国外了,周恩来常找薛暮桥、顾明等到办公室。晚上周思来讲,白天他 们几人按照周恩来讲的内容算、改、写,第二天晚上再送到周恩来那里审查修改。这样循环 往复,风雨无阻,夜夜如此,紧张地工作了个把月。经过周恩来数斟项酌,定下了初稿,拿 给国务院各部门审改,再提到国务院讨论,送中共中央政治局审定,最后由毛泽东修改定 稿。这就是周恩来在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 建议的报告》。 这个报告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其中第一条是:“应该根据需 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 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他提出:在有利的情况下,必须注意到当前和以后还存在着 某些不利的因素,不要急躁冒进;相反,在不利的情况下,又必须注意到当前和以后还存在 着许多有利的因素,不耍裹足不前。要使每个年度都能够互相衔接和比较均衡地向前发展。 历史一再地证明,凡是我们国家在建设中忽略了这个问题的时候,经济工作就会出现大 的毛病,最后还要按照周恩来等提出的调整的方法,来加以纠正。 关于要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这个问题,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的前夕,1951年8月, 周恩来就明确说过:现在“人才缺乏,已成为我们各项建设中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只 要我们的工作开展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就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这是旧社会遗留给我 们的一个困难,也是中国的一个特点。”“一五”时期,从旧社会来的知识分子,经过解放 初的思想改造运动和参加各项社会政治斗争,以及业务实践的锻炼,政治面貌已经有了根本 的变化。同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花了很大力量培养了大量的新的知识 分子。这时最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地发挥知识分子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中的作用。但是在中 国共产党内,却还存在不尊重知识分子的“左”的宗派主义倾向,一些人中存在着“生产靠 工人,技术靠苏联专家”的思想,有的对知识分子抱有盲目的排斥心理,甚至把他们当作 “异己分子”,加以压制打击。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有适宜的关于知识分子的政策。 1955年,在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会议上,周恩来着重讲到:现有的绝大多数知 识分子,在政治上是热爱社会主义中国的,在工作上是积极为社会主义服务并取得了很大成 绩的。他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优点是:由于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他们一直“在 寻找着光明的路,一旦获得解放,很快就表现出对新政权的拥护,不少科学家从资本主义国 家赶回祖国。这和苏联十月革命后科学家纷纷逃往国外的情形是不能相比的。” 这年11月23日,毛泽东召集中共中央书记处全体成员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和 中央有关方面的同志开会,商议并决定中共中央要在1956年1月召开一次大型会议全面解 决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决定成立由周恩来负总责的中共中央研究知识分子十人小组(成员有 彭真、陈毅、李维汉、安子文、徐冰、张际春、胡乔木、周扬、钱俊瑞),进行筹备。在周 恩来指导下,十人小组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草案)》、《关于科学 家研究工作条件问题的情况和意见》、《关于高级知识分子待遇问题的意见》等11个专题 报告,并在周恩来主持下,起草了大会的主报告《关于知识分子的报告》。 1956年1月14日到20日,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周恩来在会上作了 著名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知识分子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各 方面生活中的重要因素,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要求:应该改善 对于知识分子的使用和安排,使他们能够发挥对于国家有益的专长,随该对于所使用的知识 分子有充分的了解,给他们应得的信任和支持;应该给知识分子以必要的工作条件和适当的 待遇。他在这个会上作结论时说,如果要实现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社会主义建设,除了要依 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劳动外,还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 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 对于这次会,毛泽东在闭幕时的讲话中说:“这个会议开得很好。”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有一个团结统一的局面,大家齐心协力地 共同劳力。这是周恩来一直努力以赴的。他说:“从种种方面看起来。我们这样的大国,多 一点党派去联系各个方面的群众,对国家,对人民的事业,有好处。”对于三大改造中的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他是把它同时民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结合起来考虑的。在我国进入 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他认为我们的新任务是团结一切国内外可以团结的力量,运用一 切有利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为反对帝国主义,为与自然界作长期斗争。 他认为,已有的广泛统一战线是一个极好的组织形式,可以团结各阶层人民来建设国 家。他说:我们的统一战线应当继续下去,而且需要在组织上健全起来,以推动它的发展。 早在1949年11月12日,他在衣工民主党的干部会议上就提出,农工民主党“应和中国共 产党共存”。他的想法是,各民主党派在组织上不但要巩固,而且也要发展。“今天在新中 国的建设中,他们也愿意尽一份责任,我们就应该帮助他们进到社会主义去。”“愿意同我 们一道进入社会主义,我们多了一批帮手,这不是很好嘛!” 这七年中,周恩来不仅重视经济建设、文教建设和统一战线,而且重视社会改造。他在 1953年9月说过,“改造当然不限于经济方面,整个社会都在改造,政治、经济、文化各 方面都在改造。整个国家在建设中,在改造中,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这个论 断,打破了从本世纪30年代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盛行的一种观点,似乎社会主义仅 仅是经济建设问题。后来,1959年他又讲过:“我们的国家,不仅要有经济建设,还要有 政治建设和精神建设。” 周恩来的想法是,社会主义建设是全面的建设,包括人类的三大社会生活领域,即包括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内的。他说,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专政要继 续,民主要扩大。他还说:“要在我们的国家制度上想一些办法,使民主扩大。”他提出过 “改革”的问题,并且认为建设是全面的,改革也是各方面的。他说:“政治上的制度要适 合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也要改革,要改革成为民主集中制。……思想也要适合社会主义制 度的要求,大家要学习马克思主义,要爱护社会主义制度。”另一方面,他认为如果只强调 民主那一面,也会有副作用,只强调民主,不强调集中,会带来极端民主化。所以必须把两 者结合起来,做到“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自由,又有纪律,又有个性的发展,又有统 一意志”。在党内,他认为也要注意民主,要听群众的意见,要实行集体领导。 周恩来原来设想,各方面应有体制的改革,要有准备,有试办,然后到第二个五年计划 时期正式推行。但后来“大跃进”的开展,使这一部署没有能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