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初到春城            

    联大在昆明西北三分寺附近购置了100多亩地,建盖了百多间教室和宿舍,均泥土为
墙,茅草为顶,比较简陋。由是决定蒙自分校迁回昆明上课,朱自清一家乃于9月3日随校
离开蒙自到达昆明。28日,天气晴好,日机九架突然空袭这座文化城,学校租借的教职员
宿舍昆华师范学校被炸,死伤甚多,中有少数学生。下午,朱自清到昆师去,“见死者静
卧,一厨子血肉模糊,状至惨”,①心中十分悲愤。联大已经集中昆明办学,可是还没有校
歌,学校乃于10月初成立了编写校歌委员会,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等都是该会成员。
歌词云: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檄移栽桢干质,九州
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
燕碣。

    这首词调沉重的校歌,简明地表述了西南联大诞生的历史背景,表达了她们应负的时代
使命,显现了联大师生对抗战必胜的决心。

    11月8日,新学期正式开学,朱自清连日忙于指导学生选课,这学期他开讲“文学批
评”,这门课他花了很长时间准备,材料丰富,观点明确,深受同学欢迎。多年后,听过他
的课的学生,还清晰地记得他讲过的内容:先生讲文学批评原为的“察往知来”,把中国文
学批评分作四部分:一、言志与缘性,说及传统上讨论到诗文价值的问题,这是偏于内容方
面的,先生特别指出古代诗与教化的关系;二、模拟,偏于形式方面,先生特别指出模拟中
创新的精神,所谓“通变”;三、文笔,说及文章分体及其来源的问题,以及文学意念之变
迁,发展等;四、品目,把历来用来表明文学价值之德性词分类加以说明。①

    他是站在整个文化进化历史高度来看问题的,因此绝不就事论事,局囿于文学理论批评
本身,而是关照到社会、政治、思想、习俗等各个方面,去阐述历史文化的现象及其产生的
原因,达到一定的深度。

    在教学上,朱自清还是本着一贯的认真的精神,绝不因生活动乱而有半点马虎。平日,
他总是兢兢业业地工作,每天非要到夜里12点钟后才休息。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对自己也
毫不放松。一天,他饮食不慎闹肚子,但他还是连夜批改作业。陈竹隐劝他休息,他不肯,
说是:“我已答应明天发给学生作业”。陈竹隐没有办法,只好在他桌子边放个马桶,让他
边拉边改,一夜之间竟拉了十多次,天亮后脸色蜡黄,眼窝也凹陷了,人都变了样,但他却
脸都没洗,提起书包上课去了。他批改作业很仔细,从不吝啬心血,有错必改,看到精采论
点,则用红笔画上圈圈,还针对上面缺点与错误,找出材料给同学参考,使他们对问题有较
透彻的理解。小考大考时,他就趁机会为学生们校阅笔记,改正错误。他给学生改作业,都
是字斟句酌的,一丝不苟,有一回他在一个学生的作业上改了一个字,过后他又把那学生找
来说:“还是你原来那个字吧!我想还是原来那个字好。”

    昆明素有春城之称,所谓“冬不极寒,夏不极暑,盛夏如五月,盛冬如九月”。①真是
四季如春,繁花似锦。距昆明百里之遥的路南,有座尽人皆知的石林,千嶂叠翠,奇峰危
石,蔚为壮观。昆明境内风景去年已玩过,石林风光却未曾领略,朱自清和浦江清等十余
人,乃决定乘3月春假之机会去那儿游览。15日清晨,他们乘车由滇城路到达狗街,在一
家饭店午餐后,有的乘滑竿,有的骑马,朱自清因山高路陡,决定步行;晚6时到达,宿于
民众教育馆。翌晨,到城东南石林玩,途中景色单调,山皆裸立无树,也无流水,朱自清意
兴有点索然,乃雇一马骑去,不料一进入石林胜地,精神即为之一爽。放眼望去,但见群峰
壁立,碧黛相间,移步换景,气象万千,一支支苍黑色山峰石柱,拔地而起,直刺苍穹,犹
如一片莽莽森林。群峰高顶一亭翼然,朱自清等在此野餐。石林中央有一个池,碧水泛波,
蓊蓊郁郁,别有风情,可惜时间短促,未及细细领略。6时许回归城内。17日清早,乘滑
竿往大叠水玩,先到小叠水,瀑布颇大,池水清深。继后到大叠水,瀑布比小叠水大三倍,
一行白练从天而降,轻柔飘拂,下临深潭,声响宏大,山谷响应,宛如万马奔腾,浪花飞
扬,烟波弥漫,令人神往。晚上,朱自清到云大附中演讲,内容为语言文字之训练问题。1
8日回到昆明,这三天算是苦中作乐,尽了游兴。

    春去复来,转眼间抗战已经两周年了。抗战初期,尽管国民党还实行压迫人民消极抗战
的策略,但有些军队对抗战还比较努力,许多爱国官兵都表现出英勇献身的精神,台儿庄大
捷、平型关战役,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朱自清对局势充满信心,积极参加有关
抗战活动,去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他被推为理事,今
年1月,云南分会在昆明召开,他和吴晗、杨振声等出席了会议,拥护长期抗战的国策,一
致要求通缉汪精卫明正典刑。现在“七七”到了,昆明各界举行抗战两周年纪念会,联大师
生参加了献金、画展及宣传活动。朱自清很兴奋,连夜写了《这一天》一文,热情讴歌这给
中华民族带来新生的日子。他写道:

    这一天是我们新中国诞生的日子。

    接着,他又写道:

    从前只知道我们是文化的古国,我们自己只能有意无意的夸耀我们的老,世界也只有意
无意的夸奖我们的老。同时我们不能不自伤老人,自伤老弱,世界也无视我们这老大的老弱
的中国。中国几乎成了一个历史上的或地理上的名词。

    从两年前这一天起,我们惊奇我们也能和东亚的强敌抗战,我们也能迅速的现代化,迎
头赶上去。世界也刮目相看,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
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

    最后他高呼:

    我们不但有光荣的古代,而且有光荣的现代,不但有光荣的现代,而且有光荣的将来无
穷的世代。新中国在血光中成长了。

    双十是我们新中国孕育的日子,“七七”是我们新中国诞生的日子。

    热爱祖国、拥护抗战的热情,如火如荼,汹涌澎湃,至为动人。他对国民党掩盖事实真
相的所谓新闻报导十分不满,曾为《云南日报》写了一篇社论,题为《新闻用字之巧妙》,
对当局把不战而退说成是“有计划地撤退转移”和“为了更好地有计划的进攻”的论调,进
行了无情的讽刺。

    由于昆明常遭空袭,朱自清和几位教师移居城外北郊梨园村。这学期他向学生开讲“宋
诗”,所用课本是他从吕留良等《宋诗钞》中精选编成的,题名为《宋诗钞略》,铅印本,
没有标点和注释。宋诗是他下过很深功夫的一门学问,所以讲解十分详细精辟,也十分生
动。10月12日上第一节课,只见他一登上讲台,便在黑板上写下了两首七律,一首是刘
长卿的《送李录事兄归襄阳》: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青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再一首是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君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他问学生对哪首诗感到熟悉,然后就从这两首诗入手,讲解唐宋诗的区别。他告诉学
生。这两首诗都是讲离别的,但韵味不同,前者就是抒发感情,后者则讲出了一些道理,因
此可见唐诗主抒情,宋诗主说理,唐诗以《风诗》为正宗,宋诗则以文为诗,即所谓“散文
化”。①他讲授时不仅逐句解析,根究用句用辞的来历,而且剖析不同流派风韵的差异。

    论到宋代诗坛上“西昆体”、“江西派”等公然标榜派别的现象,先生说,这是受到政
治上社会上称党分派的风气之影响。例如论到宋诗散文化的倾向,先生说:这是社会演进日
益复杂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又如论到“雅俗”的问题,先生说:雅是属于高高在上者的,俗
则是在下者的。因为以前人民处于为统治者听轻蔑的低级地位,故“俗”字就有“浅俗”、
“凡俗”、“轻俗”、“卑俗”……等不好的描写,以与“深雅”、“雅致”、“典雅”、
“高雅”……等相对。不太重功利,不斤斤计较利害,亦所谓“雅”;反之则为“俗”。其
实这亦与社会地位有关。能够不斤斤较量,不太重实际功利的,总是较高级的人;而一般最
下层的人,是恐怕只能“俗”的。②

    他总是深入浅出地给学生指示一条研究中国文学的道路,极受同学欢迎。他还常常要学
生当堂讲解,因此上课之前,学生不敢不先行预习,也常在课堂上做练习,特别注重默写和
解悉,所以凡选修他的课的学生莫不感到吃力而受益不少。

    自从入滇以来,朱自清一直很苦恼,这主要是行政事务缠身,烦不过。他除中文系主任
外,还担负过文学院院务委员会召集人,贷金委员会召集人等职,经力辞,后面两职才得以
陆续摆脱;由于应酬频繁琐事繁多,使他无法潜心致力于学术研究,内心无限烦恼。他常对
人说:“你看我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也拿不出来,我实在非用用功不可了。”早在今年一
月间,他在《日记》里曾陈述自己的苦衷:自南迁以来,皆未能集中精力于研究工作,此乃
极严重之现象。每日习于上午去学校办公,下午访友或买物,晚则参加宴会茶会;日日如
此,如何是好!

    一天,他看学生壁报上有一篇文章是批评他对导师制的看法的,原来他曾说学生决不愿
受师长之领导,因为他们习惯于群众运动,善于利用集体力量改善自身的福利。学生的文章
则申言他们并不反对师长,而且他们也不能以自身力量谋取福利,并以贷金事为例子,说明
学生要求贷金良久,而校方并未付诸实施,言下分明是对他负责过贷金委员会工作有意见。
朱自清看了壁报文章,越发感到一些事务工作实在是浪费自己精力,影响了研究工作,加上
近来身体日见不好,常常胃疼,乃决心辞职。

    学期结束时,他以健康为由,辞去了联大中国文学系主任职务,准备集中精力从事国学
研究;但校方还要他担任清华国文系主任,一时又不能完全摆脱事务的纠缠,仍很懊恼。朱
自清辞职后,联大中文系主任由罗常培继任。这时他和罗常培发生了一场有关中文系应走道
路的争执。

    开学后不久,中文系师生开了一个座谈会,主持者是系主任罗常培,他是个著名的语言
学家,那天他身穿大褂,戴一副黑边眼镜,端坐在凳子上,用宏亮的声音介绍系里情况后,
接着讲起一件事:“有一个同学,学号是1188。他填的表里,说他爱读新文学,讨厌旧
文学、老古董。这思想要纠正。中国文学系,就是研究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代文学的系。
爱读新文学,就不该读中文系!”说着,说着,有点激动了。这个学生叫刘北汜,那张表是
他填的,当时联大中文系规定,中文系一、二年级学生上基础课,选一门社会学科、一门自
然科学、一门第二外语。三、四年级以后分组,一为语言组,攻读训诂学、古文字学、中国
音韵学、中国语法等;一为文学组,攻读中国古代文学,如诗经、唐诗、宋词、宋诗、战国
策研究等。那时只有杨振声开“中国现代文学”,沈从文开“语体文习作”。刘北汜感到新
文学课程太少了,因此在“课外爱读书籍”这一栏目里,写上那些意见。想不到这么一件小
事,竟惹得系主任大光其火,不免有些狼狈。想不到罗常培话音刚落,朱自清便霍地站起身
来,朗朗说道:这同学的意见,我认为值得重视。我们不能认为学生爱好新文学是要不得的
事。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向学习白话文的路上走。这应是中文系的主要道路。研读古文只不过
便利学生发掘古代文化遗产,不能当作中文系唯一的目标。①

    杨振声也同意这个意见,并建议中文系的课程应增加新文学的比重。座谈会差一点变成
了辩论会。

    朱自清又逢到休假机会了,由是乃乘机辞去清华国文系主任一职,彻底摆脱事务,专心
学问;获得批准后,他舒了一口气。一天,他给这在外地的吴组缃写信,诉说自己年来的内
心苦情:

    我这些年担任系务,越来越腻味。去年因胃病摆脱了联大一部分系务,但还有清华的缠
着。行政不论范围大小,都有些麻烦琐碎,耽误自己的工作很大。我又是个不敢马虎的人,
因此就更苦了自己。况且清华国文系从去年下半年起,就只剩了一个学生。虽不一定是我的
责任,但我总觉得乏味。今年请求休假,一半为的摆脱系务,一半为的补读基本书籍。一向
事忙,许多早该读的书都还没有细心读过,我是40多了,再迟怕真来不及了。

    他还谈了准备研究著述的计划:我的兴趣本在诗,现在是偏向宋诗;我是个做散文的
人,所以也偏爱散文化的诗。另一方面,我的兴趣又在散文的发展。今年预定的工作,便是
散文发展的第一个时期,从金甲文到群经诸子。这个范围也够大的,但我只想作两个题目。
我还有一方面的倾向,就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中问题的研究,还有语文意见的研究。这些其实
都是关联着的。

    写作方面,我想写一部关于语文意义的书,已定下名字,叫《语文影》。已经发表过一
些。第一篇得罪了人,挨了许多骂。但我用阿Q的方法对付他们,一概来个不理,事情也就
过去了。还想写一部,想叫作《世情书》。

    但担心自己经验太狭,还不敢下手。有人说中国现代散文里缺少所谓Formales
say,这部书就想试试这一种体裁。但还得多读书,广经验,才敢起手尝试。

    昆明物价飞涨,在抗战中,联大教师的薪水多打七折支付,朱自清家里人口众多,陈竹
隐这时又已怀孕,老家扬州还须赡养,生活十分困难。陈竹隐是成都人,那里的东西比昆明
便宜些,夫妻商量后,决定举家赴成都,打算在那儿完成自己的研究计划。可估算了一下,
盘缠不够,尚差好多,告贷又无门路,一点办法也没有。当年他从英国游历回来时曾买了一
架留声机和两本音乐唱片送给陈竹隐,平时他把它当宝贝,细心保护,轻易不让小孩碰它。
这是他日常生活中的唯一奢侈品,工作累了,坐在藤椅里听上一曲。现在只好忍痛割爱,以
300元代价,把它卖给旧货铺,这样全家才得以成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