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
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理综生物)
--教育部考试中心
Ⅰ.关于《考试大纲》修订的说明
1.关于能力要求的修订
(1)将“理解能力”的第一条“能阐述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改成“能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将“获取信息能力”的第二条“能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改成“能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并将其移到“理解能力”,变成“理解能力”的第二条。原“理解能力”的第二条变成第三条。
(3)将“获取信息能力”的第三条改成第二条。
2.关于考试范围的修订
(1)将生物知识内容表“5.遗传、变异与进化”说明栏中的“细胞质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不作要求”改成“雄性不育在育种中的应用不作要求”。将内容栏中:(3)遗传的基本规律部分“基因的分离定律”改成“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改成“自由组合定律”。
(2)将生物知识内容表“6.生命活动的调节”内容栏中:(7)免疫部分加上“非特异性免疫”。
(3)将生物知识内容表“8.生物与环境”内容栏中:(2)种群和生物群落部分加上“生物群落的结构”;(4)人与生物圈部分加上“生物圈的稳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关于题型示例
从2006年的高考试卷中选择了一些生物方面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补充到题型示例中。
Ⅱ.关于考试要求的说明
生物科能力要求、考试范围及其解释
(一)生物科能力要求及其解释
1.理解能力
(1)能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
(3)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释:要求考生不但能够概括出所学生物学知识的主要内容,还要能够把握相关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举例来说,作为考生不但能够分别说出人和动物体内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代谢的特点,还要知道这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代谢在细胞中所发生的部位,或细胞器。考查这一能力的题目,一般来说题干比较直接。
描述或表达生物学内容的方式可以是文字、绘图、图解等。生物高考对这些技能在不同的试卷中都考查过,如要求考生用遗传图解表示遗传过程,用柱形图表示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种群数量、画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失水后的状态等。
在理解能力中高一层次的要求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释、推理、判断或得出结论。考查这一能力的题目,其题干的形式有所变化,如题干设置了一个简单的情境,这些情境可能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比较密切。如题目可能是要求考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这些现象可能是“把植物放在窗台上,它就向光生长”,“某小溪里有鲤鱼生活后,溪水变得可以饮用”,等等。题目的情境也可能与实验内容联系比较密切。
理解能力的3条之间既是递进又是包含关系,也就是说,考查“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题目,同时也考查了考生把握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问内在联系的能力。因此以下题目考查内容的分类基本是按照其考查的最高能力来进行的。
2.实验与探究能力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
解释:(1)理解《考试大纲》中规定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包括实验原理的应用),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考查这一层次能力的题目与《考试大纲》规定实验的内容联系非常密切,题目考查的可能是《考试大纲》规定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因此对于规定实验中的有些内容尤其是实验原理、方法和技能等,希望考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如叶绿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中,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可以生成砖红色沉淀,显微镜的使用等。这类题目常常设置一个比较新的情境。
(2)考生在校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不仅要学会做几个实验,而且要培养自己的实验能力,如运用所学的实验方法和技能,按照要求设计新的简单的生物学实验,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以及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等。也就是说,考生要能从所学的实验中提炼、归纳出某些共同的东西,如对照实验的思想等,并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运用其解决问题。
考查这一能力的题目,大多是要求考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实验思想对生物学事实进行验证,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预测(判断)、解释、分析和处理。验证的过程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材料的选取等内容。这类题目和《考试大纲》规定实验的相似程度比较小,但题目设置的情境属于实验方面的内容,解答这类题目需要实验方面的知识,也需要生物学理论的一般知识,如减数分裂、光合作用、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知识等。而在实验结果解释和分析方面需要更多的是生物学理论的一般知识,如验证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的实验,其结果的预测和分析,更多需要的是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的知识。
从2005年高考的理综考试看,开放性试题受到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就实验设计题目来说,如果开放性程度大一些,对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但由于受高考阅卷的限制,命题者对实验设计题目还是给予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如要求考生写出实验方案的某几个步骤,而不是所有步骤等。
1999年以前的生物高考试卷极少涉及实验设计方面的题目,2000年高考江苏、浙江、山西、吉林4省使用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第一次尝试了对考生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题目涉及实验思路和实验方案的设计,之后高考生物和理综卷中陆续出现了对考生实验设计能力考查的题目,只是题目的呈现形式有所不同。
实验题目的类型有的是实验设计、实验现象分析一起考;有的是要求考生对给出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不含有实验设计的内容。如2000年高考生物(广东卷)的第44题考查考生的是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和实验现象的能力。2001年高考生物(广东、河南)的第5题考查考生的是根据某些实验条件和现象推测下一步的实验结果或现象的能力。2001年高考生物卷的第34题考查的是根据实验现象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
(3)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入,科学探究能力被写进了《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的内容非常广,通常认为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方面。从这个角度说,高考中的实验设计,实验结果的预测、解释和分析,收集研究对象的信息,归纳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以及对实验过程、结果的表达和交流能力,都属于科学探究能力的范畴。从近几年的高考看,考生的表达能力比较薄弱。
有人把“验证”称为“零级”探究。也有人认为不仅实验题可以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非实验内容的题目同样可以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需要强调的是,本项能力要求提到的“科学探究能力”主要指对未知答案问题的研究,是在这个前提下的“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题目的设计常常是不给出结果的,如探究淀粉溶液中的淀粉和碘溶液中的碘能否通过人工膜?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校园不同区域空气中细菌的含量及合适的消毒途径等。也就是说考查科学探究能力的题目其结论是未知的或不确定的,需要通过实验、调查或其他方式得出。
(4)对实验方案评价方面的题目,实际考查考生的是对生物学知识、所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综合运用的能力。如果考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并且具有较强的实验设计能力,回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是不难的。解答这类题目需要考生首先在自己头脑里形成一个实验方案,然后把自己的方案与题目提供的方案进行比较,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需要说明的是,实验与探究能力涉及的4条能力中,都具有将所学的实验知识、方法、技能进行综合运用方面的要求,而且从第1条到第4条在要求程度上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比如,第1条要求解决的问题与“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实验的内容非常接近,题目设置的情境相对来说也比较简单。之后的3条能力则是要求考生综合生物学的一般知识和实验知识共同来完成验证、探究、评价等方面的任务。
3.获取信息的能力
(1)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
解释:(1)高考生物试题给出的信息可以蕴涵在文字中,也可以蕴涵在图表中,这些图表可以是模式图、示意图、装置图、曲线图、数据表格等等。
模式图和示意图通常含有结构、生物学过程等方面的信息。如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是用来表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的,土壤溶液中的水分向导管移动的示意图可以表示根吸收水分的情况,气孔结构示意图可以表示保卫细胞的位置、状态。高考卷中出现的这类图与教科书中的插图有一定的联系,但很少会完全一样。
数据表格、直方图、曲线图、图解等常用于表示实验数据、实验处理结果、调查结果、生命活动的过程等。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有时候需要对数据进行加工或换算。
总之,对于含有图表的题目,考生既要能从图表中选出有用的信息,也要重视文字中蕴涵的信息。再选取和运用有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这里“解决”包含的意义比较广泛,可以是判断、解释、推理等等。需要说明的是这类题目既考查了识图能力,也考查了生物学的基本知识。需要说明的是,本条能力要求,仍然含有“能正确理解、分析生物学中以图表、图解等表达的内容和意义”方面的要求,只是表述方式有所不同。
(2)当前生命科学发展迅速,并且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愈来愈深刻的影响。鼓励考生在学好教材中各项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关心、了解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及其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有利于培养考生独立吸取新知识的能力。
对待这一能力要求,需要考生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物高考所说的生物学新进展指的是,全社会关注的、新闻媒体大量报道的重大热点问题,而且这一信息的获得不应该增加考生太多的负担。第二,这类题目在试卷中不会有很大的比例。第三,这类题目的设计思路大多是热点问题或新材料作题目的背景、素材,一般来说,试题考查的内容还是考生已经学过的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面的内容。如2002年高考生物(广东、河南、广西卷)的第33题是关于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方面的内容,题目的素材与细胞周期的调控有关。从这一试题的编制可以看出,热点问题仅仅是作为素材,题目考查考生的还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第四,回答这类问题有时候需要利用题干提供的信息,有时候题目的答案在题干中就可以找到。第五,对于有些新概念,如克隆、艾滋病、人类基因组计划,考生应该知道其大致的含义。
4.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解释:要求考生能够应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和观点,在新的情境中解决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实际问题。与“理解能力”中提到的“知识的运用”相比,这一能力要求相对来说更强调知识的综合性,以及知识运用的复杂性,其侧重在解决问题而不是解释和分析问题。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是解答这一类题目的关键。事实上,通过实验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如设计实验证明菠菜叶上的气孔具有开启和关闭的功能,以及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类的题目都可以归在这一项能力要求中,但本书还是将其归在实验与探究能力中。
(二)生物科考试范围及其解释
考试大纲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高考的内容,明确了高考命题的范围。考试大纲确定内容范围的依据是现行的高中教学大纲与教材。从理论上讲,考试大纲内容的确定是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离开了教材,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是难以把握的。例如,“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仅就该条目来讲,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果脱离了教材,命题就会失去依据,考生的复习迎考就会变得无所适从。因此对考试大纲所列知识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应该以教材为依据,也就是说,对于考试大纲内容的准确把握,需要结合教学大纲和教材。考试大纲与教材在内容范围上的关系是:考试大纲上所列的内容其深度与广度不超出教材的范围,但教材上的内容并不一定都属于考试大纲的范围。
对考试大纲内容的理解有以下几点值得说明:
(1)教材中注明“选学”的内容不在命题的范围内,如“细胞质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或叫雄性不育在育种中的应用”、“免疫学的应用”、“酶工程简介”、“C3途径与C4途径”等。
(2)教材中虽属于正文部分,但在教学大纲中没有作出要求的内容,如“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放线菌”等,这些内容也不在命题的范围内。以上两部分内容在考试大纲说明栏中已注明。
(3)教材中的“小资料”、“课外读物”、“课外生物科技活动”等以及穿插在正文中的以小号字编排内容,如“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简史”等,这些内容是教材用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多种能力的素材,鼓励学生尽可能完成,但不作为必学的要求,考试大纲也不包括这部分内容。但有些内容可能在某些章节中是小号字的选学内容,但在另一些章节中则出现在正文部分,那么相关内容应是可以作为考试要求的。如“溶酶体”在必修第一册中用小号字编排,但在选修“细胞免疫”中则再次提到溶酶体的作用,那么试题内容如果涉及溶酶体在免疫中的作用则应是合理的。再如,教材初次出现“细胞的内吞作用与外排作用”是用小号字体编排,但在选修“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的联系”中,分泌蛋白质的外排,实际上就是一种外排的方式,其外排的过程是需要考生掌握的。再如,选修中“生物膜化学组成”是用小号字编排的,但在必修“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中,已明确了细胞膜的化学成分,选修中“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中进一步明确它们在结构上的联系以及各种膜可以相互转化,因此生物膜的化学组成也应该是在考生应该掌握的范围之中的。
(4)关于实验(包括实习、调查与研究性学习)。考试大纲列出了17个实验项目,这些都是教学大纲与教材规定属于学生必做的,选做实验均不在考试大纲范围内。教学大纲与教材中的一些必做实验也没有列入考试大纲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难以通过笔试进行考查的实验。高考作为一种笔试有其局限性,尽管有些实验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但实际考试中难以命制相应的试题,或者即使可以命制的试题也是以实验中的知识内容为主的,这些实验就不再列入考试的范围,如“制作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等。二是有些研究性学习与调查。一方面是因为对于这些项目,不同的学生研究与调查的结果是不尽相同的,例如,“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调查,高考不可能对学生调查的内容提出考查的要求。另一方面对于调查与研究的方法作为共性的要求已包涵在考试大纲实验能力要求中,因此,考试大纲也就没有必要再单独列出这些项目的考查要求。三是有些教学大纲与教材规定的必做实验有若干可选做的方案,也不再列入,如“学习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技术”,教材要求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从细菌的培养和真菌的培养两项中选做一项,这种非共同要求的实验列作考试内容也是不合适的,因此没有列入考试大纲范围内。
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是正文的组成部分,应该包括在考试大纲相应的内容中。这些实验的内容、原理、结果等都是必须掌握的。
(5)关于初中生物学的内容。考试大纲是依据现行高中教学大纲制定的,因此不包括初中生物学的内容,高考原则上不以初中生物学的内容为直接考查对象。但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是建立在初中生物学学习的基础上的,初高中生物学的内容并没有绝对的界限,高中生物中对于生命本质的研究,必然也会涉及初中生物中相关的生物的结构与生理。例如,对人体稳态的学习,无法脱离与人体代谢相关的若干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对植物个体发育的学习,也离不开对花结构和种子结构知识的掌握。因此,高考在考查高中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涉及初中相关生物学知识应该是正常的合理的。
(6)关于生物科学发展的新进展及相关的热点问题。生物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考试大纲要求考生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这是十分必要的。但这里只是要求对“重大”进展的“关注”。什么是重大的事件,尽管没有明确的界定,但至少应是全社会都能加以关注的,比如前几年的克隆问题、人类基因组问题等,即使这些进展,也只是提出“关注”的要求,解决相关问题所需的知识仍然应该是考生应知范围内的,过于专业化的超出学生认知范围的内容是不会进入试题的。当然作为一种背景材料和试题的信息给予则另当别论。
总之,高考试题命制时在内容上应考虑的是,考生在解答试题时所运用的知识应在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范围中,如果涉及考试大纲外的知识内容,这些内容应该是试题给予的新的知识信息,或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常识,或是对科学、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生物科技方面的相关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