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加强和改进高中生物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我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实施,结合我省实际,特提出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一、领会课程理念
《标准》提出了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必须领会:
㈠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使得生物学课程从着眼于培养生物学科学工作者转变为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反映时代的特点和生物科学的进步,为学生的学业选择和职业选择提供帮助。
㈡ 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意味着降低高中生物的教学水平,而是改变了过去培养“精英”的教育模式,着眼于提高所有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加产生优秀人才的机会。
㈢ 倡导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生命世界的正确认识、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生物学规律的领悟,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建立多领域的、融合的合理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
㈣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融入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可以激发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有利于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的建立;使学习内容更具实用性,更有利于对生物学核心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对生物科学价值的正确认识,帮助学生规划人生,促进全面发展。
㈤ 以生物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形成了下列课程目标,学生能够:
1.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其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
3.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4.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5.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6.初步了解与生物学科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从我省长期以来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对课程目标的领会应当注意:生物课程目标中,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必须在教学行为上切实地改变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的只重知识,特别是只关注知识结果的倾向。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转变成为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平等中的首席”,把教学策略从重“教”调整为重“学”,以及提高教学技能。
二、理解课程结构
㈠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结构
高中生物课程共包含三个必修模块和三个选修模块,其结构与关系如下:
其中,模块生物2与生物3是相互独立的,其学习顺序可以不受对方的制约;而选修模块则必需在学习完成各个必修模块后才有可能学习。
㈡ 生物新课程结构的特点
生物新课程改变了过去生物课程线性模式的结构,以专题模块的结构呈现,增加了课程的多样性和《标准》的可行性,还充分注意了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必修模块内容的选择不仅反映了知识的层次,而且注重选择现代生物学的核心知识和发展迅速的领域,力图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并且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理解生命的规律和科学技术的本质、过程及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应用知识。选修模块内容在此基础上,从科学、技术和社会层面展开,既关注了课程的选择性,又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平衡、科学与技术的平衡。
(三)各模块的功能
生物1:分子与细胞
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它还反映了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和相关的实际应用。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了解生物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有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生物2:遗传与进化
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生物3:稳态与环境
本模块选取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知识、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及其应用,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并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奠定基础。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重在培养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能力,有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明确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并理解生物技术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学会应用学习的知识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和技术;能帮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与人类社会、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通过学习本模块,可以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开拓学生视野,增强科技意识,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和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为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学奠定基础。
三、把握内容标准
《标准》在内容标准方面,与原《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有许多差别,其中突出的不同表现为:
㈠ 必修部分的目标,是为所有高中学生打好生物科学基本素养的基础。它取消了《大纲》的以生物知识体系选择内容的思路,贯彻一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特别是科学探究的能力,二要重视当代社会的需求,即体现时代性,三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相应发展的选择内容思路。
㈡ 在删除《大纲》中“繁、难、偏、旧”内容和初中已有内容的同时,顺应当代生物学已经发展成为生命科学,原来许多描述性的科学事实已经被组织到以概念、原理和规律构成的理论体系中的变化,增加了前沿性的内容,特别是增加了“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等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有重要作用的内容。
㈢ 以系统思想取代二元对立思维,顺应现代生物学已完全接受了现代科学的系统论的概念的情况,并纠正过去课程内容过于突出二元对立,容易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机械论的弊端。
㈣ 实践内容具有多样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等特点。多样性体现在活动具有丰富的层次,时代性体现在包含了核心学科和核心技术,选择性体现在实施过程的“自助餐”式的选择。
㈤ 各个具体的内容标准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知识范围的界定,即“广度”;二是该部分知识应当达到的认知水平的界定,即“深度”,以可检测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如“概述、说出”等(具体的界定要求,请参见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研制的《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指导》)。有一部分内容还有“活动建议”,提出了实践方面需要考虑的活动内容,但不是强制性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或改变。
㈥ 各模块中还编写了若干《大纲》没有的 “案例”,它们属于一种提供给教师在教学安排、目标要求、程序方法、及材料器具等方面参考的比较完整的例子,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进程创造性地应用。
四、课程教学实施
㈠ 生物课程选课建议
1.根据我省当前义务教育九年级与高中一年级没有开设生物课程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弊端,建议以高一年级开课的各种方案为主要选课方式。
2.由于必修模块生物2的教学难度最大,所以在学习完成生物1以后,也可以选择先学习生物3,再学习生物2的安排。
3.对于生物课程的选修模块,学生在修完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可以全部选修,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需要选择。其中,兴趣文科的学生,建议选择“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兴趣理科的学生,建议选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4.学校应当开设一些生物的校本课程,供有兴趣和需要的学生选修。其所用课时与高考复习课时均不能占用生物模块的修习课时。开课教师除本校的教师外,还可以通过外聘或校际、区际之间的合作解决。
㈡ 课程模块开设的建议
下列方案中,周课时为4节的,以10周完成一个模块安排;周课时为2节的,以20周完成一个模块安排。
1.方案一
年 级 | 高一年级 | 高二年级 | 高三年级 |
第一或 二学段 | 第三或 四学段 | 第一或 二学段 | 第三或 四学段 | 第一和 二学段 | 第三和 四学段 |
开 设 模 块 | 生物1 | 生物2 (或生物3) | 生物3 (或生物2) | 选修模块 | 选修模块 | 高考复习 |
周课时 | 4节 | 4节 | 4节 |
2.方案二
年级 | 高一年级 | 高二年级 | 高三年级 |
第一和 二学段 | 第三和 四学段 | 第一和 二学段 | 第三和 四学段 | 第一和 二学段 | 第三和 四学段 |
开设 模块 | 生物1 | 生物2 (或生物3) | 生物3 (或生物2) | 选修模块 | 选修模块 | 高考复习 |
周课时 | 2节 | 2节 | 4节 |
3.方案三
年级 | 高一年级 | 高二年级 | 高三年级 |
第一和二学段 | 第三或四学段 | 第一或 二学段 | 第三学段 | 第 四 学 段 | 第一和 二学段 | 第三和 四学段 |
开设 模块 | | 生物1 | 生物2 (或生物3) | 生物3 (或生物2) | 选 修 模 块 | 选 修 模 块 | 高 考 复 习 |
周课时 | | 4节 | 4节 | 4节 |
4.方案四
年级 | 高一年级 | 高二年级 | 高三年级 |
第一和二学段 | 第三和四学段 | 第一和 二学段 | 第三学段 | 第四学段 | 第一和 二学段 | 第三和 四学段 |
开设 模块 | | 生物1 | 生物2 (或生物3) | 生物3 (或生物2) | 选修模块 | 选 修 模 块 | 高 考 复 习 |
周课时 | | 2节 | 2节 | 4节 | 4节 |
5.方案五
年 级 | 高二年级 | 高三年级 |
第一学段 | 第二学段 | 第三学段 | 第四学段 | 第一和二学段 | 第三和四学段 |
开设 模块 | 生物1 | 生物2 (或生物3) | 生物3 (或生物2) | 选修模块 | 选修模块 | 高考复习 |
周课时 | 均4节 |
㈢ 教学实施建议
鉴于《标准》中各个具体内容标准的教学建议,已经包含于《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指导》中,故这里仅提出下列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深化对课程理念的认识
建议各校不分教学年级,组织全体生物教师认真学习《标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重新进行角色定位,使教师逐步转变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开发者,并真正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这样也有利于解决我省许多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学,因一个生物教师包教一个年段,而无法进行教学研究的问题。
建议高中生物教师同时要认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研究相关教材,明确其要求、程度,做好与初中生物课程的衔接,在高中生物课程的开始阶段,适当地进行补缺补漏,减慢进度,以利于学生进入学习角色。
2.要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教学中应当把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全部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但在制定具体教学目标时,不能机械地、—一对应地每堂课都按“三维目标”来陈述,应该把它当作思考教学目标的一条重要原则,然后根据具体的内容、学生与情景来确定目标的重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克服目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能从一开始教学,就用高考的要求来评判学生对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掌握情况,否则教学任务远远无法完成。
3.要组织好探究性学习
组织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当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注意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或研究任务,营造民主的师生关系和实事求是的氛围,以提高学习效果。对高中学生来说,思维探究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探究学习方式,必须充分应用。
应当明确,《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并没有否定其他教学方法的作用和价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废弃目前尚存在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被动式接受的学习现状,可采用“以探究为核心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来更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在组织探究性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意生物学核心知识、核心概念和核心技术的形成和掌握,避免活动的形式化;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有效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如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计算机、录像、投影等硬件以及教学课件、影视资料,习题库、素材库等软件为生物教学服务,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手段,从而使生物课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4.要加强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教学
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特别是现实环境的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学中,在重视定性实验的同时,也要重视定量实验,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以有侧重地实现不同的目标。生物新课程增加了许多类型的实践活动,教师首先应当实施自身的提高学习。实践项目需要一定的设备、条件、材料等,教师要争取学校等有关方面增加投入,预先落实,同时要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如利用替代物品、药剂、仪器等,使每个项目都能落到实处。此外,要争取创造性地增加低成本的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
5.要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
将“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想内容融入到基础科学教育之中是本次课改的特色之一,教师都必须充分关注。尽量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具体的与生物科学密切相关的事例,特别是学生生活中的、当地的、社会热点的或学生容易关注的事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评价,实施STS教育,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6.要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
现代科学向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这必然反映在学科的课程中。生物科学与物理、化学、地理、数学、语文、科学、体育、通用技术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沟通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必要的渗透,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思想方法、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过程,建立科学的自然观。
7.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生物科学史的重要史实,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相关知识、形成正确理念、掌握适当的方法,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过程及其价值,这对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不可缺少的。
五、教学评价
㈠ 教学评价的原则
评价是高中新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教学评价的原则是:
1.发展性原则
在关注教师、学生发展需求的同时,将教师与学生的参与、发展和变化过程作为评价的组成部分,使教学评价过程既成为促进教学、学习发展与提高的过程,也成为全体教师、学生主动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过程。
2.全面性原则
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和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教师、学生的道德修养;既要评估教师的工作绩效和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重视教师的工作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体现教师、学生的群体协作、共性发展,又要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
3.多元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内容、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方法和途径要多元化,要非常重视教师、学生的自评的作用,做到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使教学评价更具真实性、有效性和公正性。
4.可行性原则
既要体现教学评价目标的共性要求,又要考虑地域环境和学校条件的差异;在遵循科学性的前提下,设计便于评价者普遍使用的科学、简便的评价工具,努力探索适合当地的、有利于引导教师、学生自评和他评的评价方法,促使教学评价顺利实施。
㈡ 教师课堂教学评价
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机构和学生学习档案库,并根据上述原则,创造性地建立适合实际、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评价制度和体系,以教师自主评价为主,结合同行评议、学生评价、领导与家长等相关人员参与评价的方式进行。表1、表2为课堂教学评价参考示例:
表1 生物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 价 指 标 | 评价情况 |
优秀 | 良好 | 合格 | 不合格 |
教学目标 | 三维目标符合《标准》和学生实际发展水平 | | | | |
教学过程 | 教学内容实现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统一 | | | | |
根据学科特点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课堂氛围民主 |
因材施教,关注弱势群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
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
恰当应用教学手段和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 |
教师素质 | 各项教学常规的贯彻规范 | | | | |
专业知识丰富 |
应变能力强,创造性地驾驭教学 |
教学有特色 |
教学效果 | 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 | | | |
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在自身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
综合评价 情 况 | 激励性评语: | 等级 |
给授课教师的建议 | |
参与评价人员:
年 月 日
表2 学生评课表
科目:生物 课题: 行政班别: 年 月 日
评价项目 | 评价情况 |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是否增强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欲望? | ( )明显增强 ( )有所增强 ( )没有感觉 ( )令人失望 |
2.本节课上,你是否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 ( )积极主动 ( )随大流 ( )被动参与 ( )无所谓 |
3.你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方法吗? | ( )很喜欢 ( )喜欢 ( )说不清楚 ( )不喜欢 |
4.这节课上,你学到的东西(如知识、技能、方法、观点等)多吗? | ( )比较多 ( )还可以 ( )说不清楚 ( )很少 |
5.这节课上,你有与以往不同的创新或闪光点吗?(若有表中未包括的方面,请写出) | ( )思考方法 ( )动手实践 ( )解答问题 ( )完成作品 ( )应用知识 ( ) |
6.你认为老师应当怎样改进教学,你可以学得更好?(请写出意见) | |
㈢ 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1.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的主体由教师、学生及其他相关人员构成,其中,以学生的自主评价为主要依据。
2.评价的内容及呈现形式建议
⑴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在各模块的学习中,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与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通过学习后对本生物模块的喜欢程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的作为等,做出自我评价。这是学生获得过程性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自我评价,可以尝试用“成长记录袋”、“学习记录卡”等形式呈现。表3是其呈现形式的一种参考示例:
表3 学生过程性自我评价记录表
行政班别: 姓名: 学号:
领 域 | 科 学 | 科 目 | 生 物 | 模 块 | |
评价项目 | 评 价 情 况 |
修习学时 | |
课堂表现 | |
作业情况 | |
课后行为 | |
完成作品 | |
检测情况 | |
进一步 努力目标 | |
备 注 | |
⑵ 学生课堂学习表现记录:教师要把评价策略与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在教学设计中予以考虑,对于不同的教学方式,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学生课堂学习表现记录是其中一种由教师实施的策略。由于我省班级的学生数普遍较多,以及学生存在的差异性,教师不可能课课进行全员记录,因此,此项仅构成学生获得过程性评价的一个参考组成部分,主要用以激励学生主动发展。表4是其呈现形式的一种参考示例:
表4 教师课堂记录表
科目:生物 课题: 行政班别: 年 月 日
考察项目 | 学生姓名 |
1.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合作良好,团队精神突出 | |
2.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 | |
3.勇于探究或有创新精神 | |
4.解答课堂问题很好,表现优秀 | |
5.实验操作规范,效果很好 | |
6.完成的作品优良 | |
⑶ 学生小组互评:以日常授课时形成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本小组内各成员在参与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精神、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对小组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所作的贡献等方面做出评价,成为学生获得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⑷ 其他相关人员的评价:如家长、实验室工作人员、图书馆工作人员、网站工作人员、研究性学习指导老师、学科小论文或小制作的指导者等,若有对学生作出相关评价的,学生可提交这些评价,也可以成为学生获得过程性评价的一个参考组成部分。
3.过程性评价的级别
⑴优秀: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的各个组成部分中,能够反映出该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很好地达到模块具体内容标准中各个行为动词的要求,并获得较多的其他同学及相关人员的好评。
⑵良好: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的各个组成部分中,能够反映出该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较好地达到模块具体内容标准中各行为动词的要求,能获得同学及相关人员的好评。
⑶合格: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的各个组成部分中,能够反映出该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达到了模块具体内容标准中多数行为动词的要求。
⑷需要改进: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的各个组成部分中,反映出该学生在学习本模块时,未能达到模块具体内容标准中多数行为动词的要求。
㈣ 学分认定
1.学分认定是模块学习的终结性评价,但必须结合过程性评价才能形成,不得以模块的最终测验的成绩作为学生该模块学分认定的惟一依据。表5是学分认定的一种参考示例:
表5 学生学习报告单
学科:生物 模块: 姓名: 班级: 学号:
项目 | 学生自评 | 学校审核 |
日常学习表现 | ( )优秀 ( )良好 ( )合格 ( )不合格 | ( )优秀 ( )良好 ( )合格 ( )不合格 |
日常学习成绩 | ( )合格 ( )不合格 | ( )合格 ( )不合格 |
模块终结检测 | ( )合格 ( )不合格 | ( )合格 ( )不合格 |
模块综合评价 | ( )合格 ( )不合格 |
任课教师评语 | (签名) 年 月 日 |
学生认定 或申诉意见 | (签名) 年 月 日 |
学校审核意见 | 经审核,该生本模块的修习 合格,获得学分 分。 (签章) 年 月 日 |
说明:(1)表中“日常学习表现”栏为学生日常学习各方面表现的综合性评价,“日常学习成绩”栏是学生日常学习中的检测、作业、实验、作品等各方面成绩的综合性评价。学校审核由所建立的专门机构,根据实际制定如何综合评价的实施细则,并根据学生学习档案库收集的资料进行。
(2)模块终结检测以达到60分(按百分制计算)及以上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本指标是学生获得模块学分的必备条件之一。
(3)任课教师应当使用激励性评语评价学生的主要成就与不足,并为学生提出以后发展的建议。
(4)模块修习已合格者,获得2学分,模块修习不合格者,获得0学分。
2.模块终结性测验的目标和注意点
模块终结性测验在学生的学分认定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检测不合格者,即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因此,必须深入研究。
⑴ 模块终结性测验的目标:确定模块终结性测验目标的依据是《标准》中模块具体内容的标准和要求,但必须用一种能指导评价的语言,形式清晰地把学生的学习结果表述出来,即学生学会了什么,会做些什么,能应用些什么等。
⑵ 模块终结性测验的注意点:由于新课程背景下的模块终结性测验是一个崭新的事物,有许多问题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探索,如:测验方式(开卷测试、实践检测、作品检测等)、方法,试卷体现必做和选做的选择性,采用评分制与等级制相结合,探索利用模块终结性测验的结果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如对每位学生的测验结果提出努力方向式的激励性评语)和完善考试测验体系服务(如学校怎么利用检测结果改善命题)等问题。
3.对未获得所学模块学分学生的处理
对未获得所学模块学分的学生,学校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如补考、重修、改修其他科目或同科目的其他模块等,使他们有不同的机会,获得可以毕业的资格。
4.免修条件
对于特别优秀或特殊情况的学生,如获得国家认定的某方面的技能证书、学科竞赛取得突出成绩、有能力自学等,经学校同意并通过了模块终结性考试,建议可以允许免修而获得相应模块的学分。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学生、教师要形成这种理念:生物课程资源时时有、处处有,对各种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顺利、有效实施生物新课程必不可少的。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生物教师在开发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时应注意如下方面:
㈠ 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
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最基本保证。除了各学科通用的课程资源外,应当加强生物实验室以及相应设备、生物学图书、生物教具与教学软件等的配置。我省许多学校创建的生物园、生物角和生物窗等,是一种很好的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形式。
重视生物教科书、其他科技用书、科技期刊(特别是生物专业刊物)等图文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非常重要,但必须注意,应当是利用教科书教学,而不是教教科书,不能要求学生将教材内容全部掌握,而应当依据《标准》,借助教材的学习素材,实现三维发展目标。
重视利用和开发实验室的生物课程资源有特别的意义。如开放实验室,为全体学生的科学探究创造条件;改进实验方式、材料、仪器、药品等,尽量让所有的学校都做得起实验,做得了实验;引入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可以做必要的虚拟实验等。
㈡ 积极利用社区的课程资源
尽可能利用当地社区的课程资源,如有关的动物园、植物园、自然保护区、医院、博物馆、养殖场、实验基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要结合学习的内容,创造条件动员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去学习,也可以请有关专家与生物科学工作者作讲座等。
㈢ 适当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
学生家庭中的生物学书籍、刊物、资料、用具,家庭种养的经验和材料等都是可以适当利用的课程资源,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的形式争取家长的支持,结合教学应用,还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参与家庭有关事务的讨论等。
㈣ 广泛利用媒体资源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内容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其素材结合于教学中应用,并引导学生讨论、评价和鉴别,以提高学生对信息源的可靠性和信息真实性的识别能力。
㈤ 挖掘利用无形的课程资源
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自身的经验和已经掌握的信息,他们身边生活中、社会中、生产中、科研中,学生可以了解和感受的事例等生物无形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这是使生物课程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其兴趣,强化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可以通过师生、生生交流,问卷和问题解答等形式,寻找无形课程资源的可利用点,于教学中应用。
㈥ 积极开发生物课程的信息技术资源
我省大量的生物教师已经在积极开发生物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和利用生物教学网络这些信息技术资源,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加快生物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深化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层次;同时还应当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相配合,提高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对于刚开始进入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学习的学校,教师应当避免只把板书、资料、问题、练习题及答案搬上多媒体课件的做法。
七、课程实施保障措施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是一项重大的、复杂的,有许多困难和新问题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充分的各方面的保障才能顺利实施。
㈠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配套机制
1.应当尽早研制和出台关于课程管理、教学指导、师资培训、评价与考核、督导以及高考和招生改革的方案等,为课程实施提供制度性的保障。
2.应当尽早建立相关的宣传机制并运行,为课程实施提供思想性的保障。
3.应当尽早建立省、市一级带政府性质的课程实施领导机构,为课程实施提供机构性的保障。通过该机构要求、呼吁各级政府预先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边远高中、农村高中,逐步解决有困难实施高中新课程学校的经费、师资、设备、校舍不足等问题。
㈡ 建立长效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率和效益
应当建立长效的生物教师分级全员培训制度,尽快设立并完善培训基地。鉴于我省高中生物教师以中年教师为主、大量学校缺少正规生物实验员的现状,省级培训必须增加、市级培训争取增加实验的实际操作培训(包括实验员的培训)和《标准》所增加的新的前沿知识的系统学习培训,并提供多种展示平台,促进教师交流和资源共享。
省、市级的教师培训应当实施动态性的管理,坚持未培训者不能上岗的原则,定期实施通识、教材和实验技能的岗前培训;不定期实施岗中培训,以专题研究、专业研修、省级示范性学校观摩与研讨、邀请课程专家到校指导等形式,解决实践中产生的、带普遍性的、依靠学校或教师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校级的校本培训要形成能够长期坚持的制度,并与校本教研相结合,以经验交流、研究性评课、专题讲座、远程教育等形式经常性地开展。
㈢ 建立和完善教学支持系统
高中新课程实施教学支持系统包括各级相应的学科指导机构、教学研究网络和以校本教研为主线的新课程相关教研制度等。应当赋予各级学科指导机构和教学研究相应的职、权、责、利,深入学校参与课程实施,开展相关的研究与指导;要加强与有关高校、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中心等的协作,并加强实施过程中的片区学校以及县、市校际的教研活动,为课程实施提供理论、实践、问题解决与组织方面的保障。有条件的学校,要争取建立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为课程实施提供强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