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火鸟的神秘面纱

揭开火鸟的神秘面纱

18世纪,一批欧洲人在德拉肯斯堡山脉地带定居,他们发现那里的草带酸味。后来,草原生态学家经过调查,证实那里确有一些草是酸的,但另外还有一些草是带甜味的。酸草主要生长在地势较高处,那里年降雨量多,土壤酸性重,所以生长的草也带酸味;而地势较低处气候干燥,土壤酸性低,生长出来的草就带甜味。按常理推测,无论是人还是一般动物,总是爱甜不爱酸。奇怪的是,非洲的火鸟几乎都在酸草地觅食而不在甜草地觅食,难道火鸟有特别喜欢酸味的怪癖?

查一下“火鸟”名称的来历

火鸟,学名“秃鹮”,与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朱鹮同属一类——鹮科,是鸟类王国里的珍稀种类。

由于火鸟有许多前人不知的神秘内幕,所以美国鸟类学家戴维·E·曼里博士整整花了三年时间,在非洲东南部德拉肯斯堡山脉地带考察,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火鸟的生活习性与其他鹮科鸟类不同。别的鹮科鸟类通常营巢于乔木枝头、灌木丛里、芦苇中、偏僻小岛或平地上,而火鸟的巢几乎都筑在悬崖峭壁上;其他鹮科鸟类双足纤长,常常成群在沼泽和水边涉行,在浅水里或软泥中啄食蠕虫、虾蟹、贝类、小鱼和两栖动物,所以人们称之为“涉禽”;而火鸟则是以生活在陆地上的甲虫、蝗虫及其他多种昆虫为食,算不上是“涉禽”。据曼里博士观察,火鸟的觅食地点喜欢选择那些地面比较平坦、草丛比较低矮的草原,因为对它来说,这样的地方行动起来比较方便,也容易发现昆虫的踪迹。

火鸟的外貌和色泽很美。它那鲜红的长喙稍稍向下弯曲,头顶虽秃却长着鲜红色的肉冠,眼圈和头面两侧有白色皱褶,与红色的头顶和长喙形成鲜明的对照。双足鲜红,比一般鹮科鸟类短而健壮,适于在陆地上行走。全身的暗色羽毛,在阳光下闪烁着绿、蓝、棕……多种不同光泽,异常瑰丽。

人们为什么把秃鹮叫作“火鸟”呢?曼里博士在考察中,对秃鹮从觅食生态学的角度作了分析以后,终于找到了答案。

德拉肯斯堡山脉地带的广阔草原,面积足有37.8万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为270~3300米,是一个独特的动物栖息“岛”。四周较低,生长着林木和半沙漠植物群落。在这片辽阔的草原上,生活着许多独特的动物和植物,秃鹮就是其中之一。

南半球的季节与我国不同,6~8月为冬天,草原上的草已经干枯。为了防止自然火灾蔓延,当地人们每年都在此时划出一片草原放火焚烧枯草,开辟一道防火走廊。躲藏在草丛中的昆虫被火烧死烤焦,就成了秃鹮的美餐,它们不需要费多大力气,便可悠闲自在地边走边吃。由于这种鸟每到焚烧防火带时就出现在火烧过的地方,人们便称它为“火鸟”。

前面说过,火鸟生活的草原,有酸草,也有甜草。当地人都知道甜草的营养价值高于酸草,他们在开辟防止天然火灾的隔离带时,舍不得把甜草烧掉,因而每年放火烧的都是长酸草的地块。火鸟之所以选择酸草丛生地觅食,主要因为那里经过火烧后,觅食昆虫来得容易,而不是火鸟对酸草有什么特别的兴趣。

和谐的“家庭”

秃鹮的繁殖期与火烧草原的时间也相吻合,这对繁衍后代十分有利。在寒冷的冬季,大多数草原动物为觅食而发愁,而秃鹮却可在火烧地找到足够的食物。余下的时间就可用来筑巢、求偶、交配、产蛋和护幼。空闲时还可以梳理梳理羽毛,缩起头颈小憩一番,或是在河中洗个澡。洗澡对秃鹮至关重要,因为它们长期在火烧地觅食,身上沾满了灰尘,浴后会顿时感到浑身舒服。

6~7月间,火鸟开始交配。雄性火鸟之间在求偶期也会发生一些争执,但比其他鸟类要文雅得多,只是相互用长喙轻轻啄来啄去,不致发生流血事件。竞争获胜者跳到雌性火鸟背上,用长喙钳住其嘴进行交配。7月底8月初,雌鸟产下2~3枚带斑纹的蛋,雌鸟和雄鸟就双双守在窝里轮流担负孵化和守卫鸟蛋的义务,这在其他鸟类中是少见的。

到了8月底,雏鸟破壳而出。初出世的雏鸟在七个星期内足不出户,留在悬崖峭壁上的窝里,生活全靠双亲照料。这时,亲鸟忙忙碌碌,轮流外出寻食喂雏,留下来的一只负责保卫幼雏的安全。真不愧是鸟类中的模范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