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园中葵
园中葵是什么
儿时常听长辈教导:“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龄稍长,才知道这是汉代乐府诗的最末两句。乐府诗全诗为:“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听了大人的解释,这首诗积极向上的道理是明白了,但新的疑问却又产生了:这园中葵是不是向日葵呢?
植物学家告诉我们,园中葵并不是向日葵,向日葵的老家在美洲,1510年才传入欧洲,以后,到了大约17世纪才开始传入中国。所以,对于生活在汉代(前206~220年)的人来说,他们不可能知道向日葵是长得怎么样的。
那么,园中葵不是向日葵又是什么呢?据专家考证,园中葵就是冬葵,这是一种锦葵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茎高可及90厘米,茎上略长稀疏细毛,叶子较大,互生,呈肾脏形,并长有长长的叶柄。夏初,冬葵的叶腋中簇生出花序,花儿渐渐长大、开放,淡红色的,非常好看,结出的果实扁圆形,现淡棕色。
灵药冬葵
在我国古代,人们早就对冬葵发生了兴趣。起先,人们发现,冬葵的幼叶和嫩茎质地嫩滑,口感甚好,因此将它列为“百菜之王”,备“四时之馔”,以后,人们又发现冬葵居然还是一味很好的中药。
据南朝梁代《名医别录》一书中记载:冬葵“性寒、味甘、无毒,能滑肠利尿,清热解毒”。因此,民间常用冬葵全株入药,煮食或煎汤,治大、小便不通。更有人将冬葵与猪肉、大米一起煮粥,治疗肺炎、咳嗽、咽喉肿痛等症,据说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明朝初年,有孩童误吞了铜板,服了冬葵挤出的汁水,铜板竟顺利地随大便排出了。
中医学还认为,葵根和葵子也能治病,据《滇南本草》记载,用葵根配成蜜丸,可“散痰、消瘿瘤”。以葵根煨猪肉吃,可治乳汁少;以葵根与生甘草一起煎汤饮服,可治尿道炎。而葵子则是治大便日久不通的最好药物。
民间有秘方称,冬葵还可作外用药,用以去除疮毒。将冬葵捣烂外敷,或用微火烘暖贴于患处,可引出疮内的脓液,使新肉长出。
冬葵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药效呢?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冬葵内含有丰富的单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粘叶质和锦葵酸。
如今,冬葵的药用范围已被扩展到其他领域,医生们将其用于晚期肿瘤病人身上。经临床证明,它对于腹胀、腹水、水肿都有较明显的疗效。
美食家的良蔬
在我国的四川、湖南一带,冬葵一直被视为做菜的好材料。
在民间,冬葵也被称作滑菜、葵菜、冬寒菜、冬觅菜和蕲菜。川菜中,许多都是以冬葵材料做成的。如鸡蒙葵菜、奶油葵菜和葵菜豆腐汤等。而老百姓则习惯用冬葵做汤,喜其味香纯柔滑。而在我国湖南,人们也喜欢将冬葵做汤,有名的湘菜——“寒菌冬苋菜汤”,这冬苋菜就是冬葵。
在古代,人们特别钟爱冬葵。早在汉代,就有人喜食冬葵了。例如《诗经》上就有“七月烹葵及菽”之类的记载。北魏时代的《齐民要术》也提到了“九月,作葵菹”,唐代大诗人王维很喜欢吃冬葵,为此,他还写下了“烹葵邀上客”的佳句。
但是,唐代以后,吃冬葵的人却少了起来,以至到了明朝,医学家李时珍竟然发出了“今人不复食之”的感叹。现今菜市场也很难看到卖冬葵菜的,不知是因为其他蔬菜品种多,还是因为冬葵性滑利,不宜多食,而菜农不种之缘故。
落葵可口
说过了冬葵,很有必要提提落葵(题图)。落葵又叫紫角叶,近来风靡江南一带。很多人误以为紫角叶是近日进口的蔬菜,其实这只是一种误解。因为落葵很早以前就已传入我国。
落葵的祖先生活在热带地区,很久以前即传入我国。它作为栽培蔬菜,年代已久,早在梁代就有人写道:“落葵叶可食”。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录了落葵的作用:“嫩苗可食,五月蔓延,其叶似杏叶而肥厚软滑,作蔬和肉皆宜”。
植物学家告诉我们,落葵实际上属于落葵科,是一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它有许多名字,如天葵、紫葵、西洋菜、胭脂菜、红藤菜、御菜等。
落葵的茎蔓可长到数米长,呈绿色或紫色。叶子互生,稍呈肉质、较厚,广卵形,基部为心脏形。根据叶片颜色不同,可分为绿落葵和紫落葵。紫角叶,多半是指紫落葵。
落葵的开花时节乃在夏秋之际。其时,于叶腋中生出穗状花序,花很小,很普通,呈红色。但在开花以后,落葵身上却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原来呈红色的花儿颜色转紫,体积也增大,变得肥厚起来,并紧紧地包住果实。
是美食,也是良药
据科学家研究,落葵的营养极为丰富。其茎和叶除了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纤维素,还含有极为可观的胡萝卜素、尼克酸、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B2和菊聚糖、粘多糖、有机酸和皂苷等,因此具有看好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祖国传统药学认为,落葵性寒、味甘酸、无毒,故能清热解毒、润燥滑肠,凉血止血。自南朝起,就有古籍记载,以落葵为药治大便秘结、小便短涩。
在我国闽南一带,当地人常服用鲜落葵汁,或用鲜落葵和其他药物一起治疗胸腹烦闷、大便秘结、手足关节疼痛、阑尾炎、外伤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