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野马还乡吗

你知道野马还乡吗?

野马,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由于珍贵稀少,即便是在动物园里,也很少见到它们的“尊容”。

野马原产我国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和蒙古的干旱荒漠草原地带,因此,又称为准噶尔野马或蒙古野马。1879年俄国“探险家”普锡华尔斯基在新疆获得野马标本,1881年定名为普氏野马。

野马全身大部分为棕黄色,鬃毛短、逆生直立,额发短而缺,颈脖粗短,头短钝,口鼻不尖削,腰背中央有一条黑褐色脊线,尾基部毛短,尾巴细长。一般肩高1.20米,体长2.20米以上。这些特征与家马有着显著的不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外的一些“探险家”开始捕猎珍贵的野马。在新疆和蒙古的科布多先后搜罗了52匹野马(其中大部分是幼驹)运往欧洲。除在路上损失以外,幸存的28头转卖给了德、俄、英、法、荷等国,这些野马成了动物园的“名星”,一时轰动了欧洲。

人类的捕杀和野马栖息地的破坏,以及自然演化的影响,加速了野马消亡的进程。在近一个世纪里,野马的分布区急剧缩少,数量锐减,致使自然界中的“天然”野马达到绝灭的境地。我国对野马的存亡极为关注。70年代、80年代曾先后3次组织考察队考察,结果未能取得野马存在的确凿证据。

野马是历史上很多野马演化过程中,唯一生存下来的一个种类,如同熊猫一样是活的“化石”,科学价值极高。对野马在自然界的消亡,不能不引起世界生物学界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焦急和忧虑。于是,提出了把栏养野马放回原产地复壮的设想。

那么,为什么要放回原产地复壮呢?栏养野马不是条件更优越吗?

据1985年统计,世界上动物园和禁猎区的608头野马,其实先是来自我国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和蒙古,它们是准噶尔野马的第8~9代后裔。因它们种群密度过低、栏养面积太小、生态要素不足、噪音污染、动物的“妻群制”和“社会序列”遭到破坏等缘故,如今面临的是近亲繁殖、生活力下降,表现为体质变弱、难以配种、胎儿畸形、发病率增高、寿命缩短等危险。它们将来的命运如何不能不令人担扰,拯救野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了保存和发展珍稀物种,1985年8月以后,我国从英国、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分别用藏野驴交换和引进了16匹野马,进行科研和从事繁殖、复壮及野化工作。这些野马被安置在它们的故土——吉木萨尔县野马繁殖中心,这里占土地面积9000多亩,野马暂时圈在用红砖砌成的2000多亩的墙院中。它们在这里过着向野化过渡的适应性生活,待完全适应并能繁殖到一定数量之后,将被放归到祖籍的大自然中去,还其本性,安度野外生活。

现在,回归故土的野马,精神焕发,膘肥体重,生育繁殖旺盛,出现了喜人的景象,令人感到欣慰。

野马还乡、复壮和驯化,是挽救、保存和发展这一濒危物种的重要措施,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是一项十分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我们愿野马“人丁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