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原是

鸳鸯原是“薄情郎”

自古以来,人们都把鸳鸯视为友谊和爱情的象征,为它们写诗、做赋、绘画,讴歌它们白头偕老,忠贞不渝的爱情。唐代诗人卢照邻写道:“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可惜鸳鸯这种鸟越来越少了,除了在结婚的枕头套上偶尔还能看到它们的模样外,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见到。

鸳鸯的样子跟野鸭子差不多,体形较小,嘴扁,颈长,趾间有蹼,善游泳,翼长,能飞。雄鸟有彩色羽毛,头后有铜赤、紫、绿等色的长冠毛,嘴是红色。雌雄多成对生活在水边,白天形影不离,晚上睡觉时,雄鸟从右翼向左掩盖着雌鸟,雌鸟从左翼向右掩盖着雄鸟,稍有动声,便双双离去。真可谓“同眠共枕,患难与共”。

鸳鸯属于候鸟,老家在雄伟壮丽的长白山区,每年9月以后,当北方气候越来越冷时,它们便结群南下。等到第二年阳春3月,鸳鸯和其它候鸟一样,结队从遥远的南方飞到了长白山区,开始生儿育女。从1976年开始,科学工作者们连续多年在林海中寻觅着鸳鸯鸟群,追逐着野生鸳鸯的行踪。一天,他们看到鸳鸯落到了高达30多米的大青杨树上,接着灵巧地钻进了天然树洞。探索者们颇有兴致地躲到树上细细查看,发现洞中存放着鸡蛋大小的灰黄色鸳鸯蛋,原来树洞是鸳鸯的巢穴!他们还发现,鸳鸯一般一天只生一个蛋,当生下十来个蛋的时候,雌鸳鸯便开始抱窝孵化了。

繁殖初期,雌雄鸳鸯确实是形影不离的。可是,探索者们发现,这是一时的假相。他们终于获得了前无古人的结论:雄鸳鸯是个“薄情郎”,当它和雌鸳鸯交配后,就再不露面了,产蛋、抱窝和抚育后代完全由雌鸳鸯承担,连雌鸳鸯孵化期食物也要靠自己寻觅。不过,小鸳鸯们倒是很懂事,出壳后第二天,便像跳水队员一样,从高高的树洞上跳下来,随母亲投到大自然的怀抱里。

从前,传说雌雄鸳鸯一方死去,另一方则从此独居,或殉情而死。探索者们为了验证这个结论,他们在林海中选择了有成对鸳鸯的活动区,然后用猎枪打落其中的一只,可是,几天过后,不知从哪里又飞来了一只,鸳鸯又成双配对了。探索者连续做了几次这样的试验,结果都是一样。看来传说不可轻信。

鸳鸯多子女,一窝就是七八只,雌鸟日夜操劳,也满足不了孩子们的食欲,整天张着黄夹夹的嘴嗷嗷待哺。雌鸳鸯又忙里又忙外,经常独自一个孤单单地站在小溪中的岩石上把刚刚会飞的小鸳鸯一只只从树洞唤出来,落在河里,随母亲到河边觅食和游泳。小鸳鸯迅速成长,它们翅膀硬了,就在河面上展翅飞翔。

小鸳鸯从小到大从未见过父亲是个啥模样,转眼天气变寒,它们又成双成对,开始了新的一代南迁北返。旅途中的恩爱,自然又引起不少人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