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的天敌

老鼠的天敌——猫头鹰

猫头鹰的长相跟一般的鸟不大一样。在圆圆的脸盘上,长着一对又大又圆、闪闪发光的眼睛。眼睛周围有一圈羽毛,像灿烂四射的光芒。特别是它的眼睛不像别的鸟儿,长在头部的两侧,而是并排长在脸盘上,所以看上去活像猫儿,再加上它喜欢夜晚出来抓老鼠吃,所以人们通常叫它“夜猫子”。

产蛋后的猫头鹰,孵蛋也与众不同。大多数鸟类,如野鸭、大雁、燕子、麻雀等,都是产完最后一枚蛋才开始孵蛋。可是猫头鹰生下第一个蛋后就开始孵,然后边产边孵,因此幼鸟出壳也有先有后。“大哥哥”已长得又大又胖时,“小弟弟”却还刚睁眼,有的甚至还未出壳呢!

在繁殖期间的猫头鹰,捕鼠活动相当惊人:有的猫头鹰在幼鸟还没有出壳时,已捕捉了一些野鼠,塞在窝边,以备食料不足时取用;有的猫头鹰即使在饮食以后,看到鼠类仍然猛力追捕,宁可杀死扔掉,也不让野鼠逃脱。如果说一对猫头鹰平时每天捕食5只野鼠,那么在繁殖期间,连同一窝幼鸟每天总要吃掉十多只野鼠。这样,仅在一个夏季,一窝猫头鹰就能消灭各种野鼠1000多只。如果按每只野鼠每年吃9公斤粮食计算,那么,一窝猫头鹰就可以为人类保住9000多公斤粮食!

为什么猫头鹰总是在夜间出来活动呢?

这跟它眼睛的构造有关系。在每种高级动物的眼球里,长着两种视觉细胞:一种是圆锥细胞,这种细胞在白天里能感光感色,能看清楚东西。另一种是圆柱细胞,这种细胞能在夜晚或者暗处看清楚东西。一般鸟的眼睛里只有圆锥细胞,很少有或者没有圆柱细胞,所以只能在白天里活动,天一黑就回窝了。猫头鹰跟一般的鸟恰恰相反,只有圆柱细胞,几乎没有圆锥细胞,所以只能在夜里出来活动。所以,过去人们认为猫头鹰夜间捕食老鼠全靠视觉。在朦胧的夜色中,猫头鹰的视力确实大大超过人类,也超过白天觅食的猛禽。但实验表明,猫头鹰的视力也是有限的,在绝对黑暗中,它们和人类一样也是视而不见的。

科学家通过实验断定:在漫漫长夜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猫头鹰只能靠听觉猎食。猫头鹰判断猎物位置的精确度实在惊人。有的科学家曾做过这么一个试验:在关养猫头鹰的室内地板上洒满木屑,木屑下面安放几只小型扬声器。只要某只扬声器一发出模拟老鼠的吱吱叫声,猫头鹰立刻就俯冲过去准确地将扬声器抓住,就跟它们在自然环境中逮老鼠一样。

那么怎么解释猫头鹰这种出色的听觉能力呢?原来,猫头鹰的听觉器官在构造和功能上都有不少特点。首先,猫头鹰耳孔周围长着一圈特殊羽毛,大大增强了接收到的声音。大耳猫头鹰的鼓膜面积约有50平方毫米,比鸡的耳膜大一倍。而且猫头鹰的鼓膜是隆起的,这样又使面积增加了15%。同其它鸟类相比,猫头鹰中耳里的声音传导系统更为复杂,耳蜗更长,耳蜗里的听觉神经元更多,而且听觉神经中枢也特别发达。例如猫头鹰的前庭器中含有16 000~22 000个神经元,而鸽子仅有3000个。其次,猫头鹰在判断声源方面也高人一筹。当声音传来时,靠近声源的那只耳朵接收到的音量,要比另一只耳朵接收到的强些。这种极其微小的音量差,能使猫头鹰确定声源位置。而这在物理学上讲,叫做双耳辨向效应。由于猫头鹰的听神经机制特殊,其辨向能力要远胜过其他鸟类。

此外,猫头鹰的听觉对频率为3000~7000次/秒的声波最敏感,而老鼠及其他啮齿类动物的叫声刚好都在这一范围之内。所以,猫头鹰是人类的益友、老鼠的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