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的天敌

害虫的天敌——瓢虫

瓢虫因为它的形状很像用来盛水的葫芦瓢,所以叫它瓢虫。许多瓢虫的幼虫和成虫,是吃吹绵介壳虫、蚜虫、壁虱等害虫的能手,因此,人们称瓢虫为“活农药”。

瓢虫长的圆鼓鼓的,黄豆那么大,背上有两层翅膀,上层是坚硬的鞘翅,下层是薄膜的软翅,颜色鲜艳多彩,有形形色色的斑纹,因此也有人叫它“花大姐”。

瓢虫有100多种,类别有益害之分。鞘翅上闪光亮晶的,是有益的瓢虫;鞘翅上有密集的绒毛的,是有害的瓢虫。有趣的是,益害瓢虫之间是各据各的地盘,互不干扰,即使强迫它们交配,也只能孵出第一代杂种,第二代就没有繁殖能力了。解放以来,我国昆虫工作者利用大红瓢虫、七星瓢虫、异色瓢虫、食螨瓢虫和澳洲瓢虫等防治粮食、棉花、油料、果树和蔬菜害虫,取得了安全、高效、经济的可喜效果。

吹绵介壳虫是生活在柑桔、苹果、柿子等果树和桑、茶、玫瑰花上的害虫,它吮吸果树枝、叶和果实的汁液、养分,使叶片、花蕾脱落,果实减少,严重的可使果树枯死。它一年繁殖两三代,身上覆盖一层蜡质的保护壳,所以它不大怕喷洒农药。1953年,我国昆虫工作者首次把大红瓢虫移植到湖北宜都,防治柑桔吹绵介壳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后他们又引进澳洲瓢虫,进一步抑制了吹绵介壳虫的发生。澳洲瓢虫每年产卵8代,常在吹绵介壳虫的周围产卵,当幼虫孵化出来以后,它就吃吹绵介壳虫的卵和幼虫,有的还有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的本领,钻进吹绵介壳虫身子里吃它的内脏。

蚜虫是我国农业生产上的主要害虫,大多在棉花、大豆、小麦、高粱、甘蔗、黄瓜、白菜等作物的茎叶上繁殖生长,吮吸植物的营养液,并排泄出粘液,把叶片上的气孔堵死,使作物不能正常呼吸而枯死。但是,七星瓢虫、异色瓢虫的幼虫和成虫,最喜欢吃蚜虫。过去有的地方的农民看到瓢虫的幼虫经常和蚜虫生活在一起,误认为它们中间可能有什么亲缘关系,给瓢虫的幼虫起了“蚜虫婆婆”这个外号。这真是冤枉了瓢虫。“蚜虫婆婆”在蚜虫群中并不是照顾这些害虫,而是把这些害虫当食物。据观察,一只七星瓢虫,一天能吃200多只蚜虫,一只七星瓢虫的幼虫,在17天的生长期间,能吃800~900只蚜虫。它一次可产卵2000~3000粒,吃起蚜虫来像狼吞虎咽似的,因而有效地保护了农作物。

绝大部分种类的瓢虫,都是在树根底泥土里15~30厘米的深处集合在一起共同过冬,到了第二年春暖花开的季节,它们就破土而出,全体出动,有时在暖和的阳光照耀下,成群的瓢虫,熙熙攘攘地爬来爬去。从这以后,有盖的瓢虫就开始歼灭害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