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动物“杀婴”

近十多年来,有关野生动物经常杀死其幼体的报道日益增多,引起许多学者们的惊讶。起先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动物的失常行为,但进一步的实地考察表明,在啮齿类、鸟类、鱼类、狮子和灵长类中,故意“杀婴”都是一种经常性的现象。

1967年,日本京都大学的雪九筋山报道了在印度丛林中灰色长尾猴的杀婴行为。当时,哈佛大学的人类学研究生撒拉·赫迪闻讯特地赶到印度,通过几年观察发现长尾猴群体中新猴王杀死非亲生的幼猴是为了早些获得自己的后代。这看起来是件坏事,但任何可使某一个体较其它个体传下更多后代的性状,都会发展成为群体遗传的一部分。因此杀婴好像对群体有害,但对物种总的繁殖效率或许是有利的。

然而,作为“母亲”是毫无选择自由的,在群体换了主人以后,她们有的被迫带着孩子暂时离群躲避,有的怀孕而引诱新主人性交以掩盖未出世孩子的真正父亲。当这些尝试失败后,她们的孩子或者被杀,自己则改嫁新王,并在食物分配上得到优惠;或者自行流产,以便及早与新夫交配,生育新的后代。据观察,实验室中的公鼠在交配15日(怀孕期)以后便会停止“杀婴”,且一反常态,对出生的幼仔照护备至。

有些科学家坚持认为“杀婴”或者是由于个体密度太高,或者是由于人类干扰太多……。然而据报道,乌干达基巴尔丛林中有三种猿猴,虽有充分的生活空间且不受干扰,但新领导仍然“杀婴”。同时,在狮子和几种猿猴群中,也有为了节省食物或因争执而杀仔甚至食仔的情况。

此外,野生动物中的雌性也会“杀婴”。雌黑猩猩有时吃掉其它母兽的婴儿。雌海象会杀死试图来索乳的陌生小海象。在野狗、小獴、鬣狗的群体中,高级雌体会杀死低级母兽的幼仔。啮齿类中也有这种虐杀,或许是为她自己的孩子获得窝巢。

哺乳类之外,杀灭血亲这事也屡见不解。公鱼有时吞食他们已受过精的鱼卵,而某些种的鲨鱼还在母腹中已啮食其兄弟姐妹。鸟类中的近亲“杀婴”,往往占幼体死因的很大比例。食物缺少时,鸟类双亲往往舍弃已生下的卵,另去他处谋生。

更有甚者,有时双亲会唆使其子女干这种“坏事”。例如黑鹰,先生下第一枚蛋,孵化几天后再生第二枚。当老大孵出后,往往把老二啄死。有人认为这第二枚蛋是以防万一,因为这种鸟一年只生育一只幼雏,如幼雏意外死亡,这一年便绝嗣了,所以要生第二枚蛋以确保无虞。或许由于多数鸟类都是终生“一夫一妻”制,所以鲜见雄鸟为了早生后代而“杀婴”。反之,在一妻多夫制的动物中,雌体偶尔也会杀死其非亲生的幼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