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

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杨钟健教授

讲我国的古脊椎动物学,就一定要提到杨钟健,因为他是我国这门学科的创始人!

杨钟健教授(1897—1979)陕西华县人。1919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师从美国学者葛利普(A.W.Grabau)和我国学者李四光教授。北大毕业后,在李四光老师的鼓励下,经葛利普老师介绍,杨决定出国深造,并于1924年10月离开上海到德国,入慕尼黑大学地质系,习古脊椎动物学,成为我国第一位古脊椎动物学者。

1927年2月,杨学成毕业,获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北部之啮齿类化石》,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篇古脊椎动物学著作,揭开了中国学者自己研究中国脊椎动物化石的历史新篇章。在国外相继访问了瑞典、比利时、英国、法国等有关机构和大学后,杨于1928年2月回国。同年,即被实业部地质调查所聘为技师,参加北京周口店的发掘工作。此课题是地质调查所和协和医学院的合作项目,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经费,当时参与工作的多为外国学者,可不久,杨就被任命为发掘工作的负责人。这时裴文中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进入地质调查所,被派去协助杨工作。裴于1929年冬在周口店发现了震惊世界的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他俩同是周口店工作的“功臣”,去世后先后被安葬在周口店“北京猿人展览馆”后面的山坡上。

1929年,为研究我国新生代(距今7千万年以前)地层和古生物(主要是古哺乳动物),在中央地质调查所下建立了新生代研究室,杨任研究室副主任。这是我国第一所古脊椎动物的研究机构。那几年,杨除负责周口店的工作外,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野外考察上,并还以中方代表的身分,参加了中美合作的中亚古生物考察团和中法合作的中法科学考察团,收集了大量地质资料和古生物化石,先后发表了140多篇(种)科学论著。

抗日战争开始后,杨辗转长沙、昆明、重庆等地,在敌机的轰炸声中,他仍坚持野外调查和研究工作,著名的禄丰龙、卞氏兽等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1944年,杨被派去美国考察,跑了许多国家,交了许多古生物界的朋友,进一步了解了国外有关本门学科的情况,为他日后在我国创建古脊椎动物学打下良好的基础。1946年回国,1947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并被任命为西北大学校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应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之聘,任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局长。经他努力,1950年恢复周口店的发掘工作。1953年,一所专门研究我国古脊椎动物的科研机构——古脊椎动物研究室成立,直属中国科学院领导,杨任室主任。后来,这个研究室发展为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再发展为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他一直任所长,直至去世。现在,该所拥有一座1万多平方米的7层大楼,职工250人,其中院士4人,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80余人,设6个研究室和1个研究中心(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收藏有20多万件珍贵的化石标本,开辟一个占有3个楼层的“中国古动物馆”展厅,供广大群众参观。该所不仅是国内有关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两门基础学科的专门研究机构,在国际上也少见仅有。因为他们的古脊椎动物学或古人类学,要么附设在某一大学里,要么和其它自然科学合在一起,从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研究机构。所以我国的这一研究所,甚受世界各国有关学者所重视,经常有国外学者来访,或与我们进行国际合作,开展野外考察和室内研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一切,无疑要归功于杨钟健教授。

杨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我国的古生物学。生前发表学术论文及其它著作674篇(种)。他的著作,除涉及古脊椎动物学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外,还涉及地层学、地史学、气象学、古人类学、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等。这些工作,大多是国内初创或基础的,迄今仍还具启迪和继承意义。现在凡我国从事古脊椎动物学的科研人员,都是在杨的直接或间接教导下培养出来的,他真是“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