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龟鳖两亿年
龟鳖类是四类现生爬行动物之一,扁短的躯体,包裹在背、腹甲之中,只有头、尾和四肢可以外露,遇紧急情况,还可全部缩回壳中,凭藉坚硬的外壳,做自我保护。我们可别小看这种消极保护的办法,它在这类动物两亿年的历史中,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以致繁衍至今。君不见,在距今2亿年到距今7千5百万年前的中生代,爬行动物盛极一时,恐龙及其它爬行动物遍布全球的陆、海、空三大生态领域,气势非凡!可曾几何时,到距今7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包括恐龙在内的大多爬行动物都绝灭了,只有龟鳖类等少数四类得以幸免,逃过这场大劫。除其它未知的原因外,身体的特殊构造和特殊的自卫方法,可能在生死关头帮了龟鳖类很大的忙。
按我国现代人们的世俗,龟鳖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甚至还是“卑贱”、骂人的代名词,原因未知。如果说是因为龟鳖低等、迟钝,可为下贱的代表,但比它更低等、迟钝的动物有的是,为什么非以它为代表?一种不成文的说法称,龟类常与蛇类厮混一起,有“瓜葛不清”之疑。这可有点冤枉,须以澄清。我们知道,龟鳖和蛇是两类截然不同的爬行动物,亲缘关系甚远,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两者根本不可能发生关系。也许两者均属变温动物,在寒冷的季节里同在一向阳洞穴里冬眠,因而引起人们的谗言!
别以为这种民间世俗无足轻重,笔者的几位研究生均不愿意从事这一学科的研究。这一学问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笔者曾为此询问过某些国外的龟鳖学专家,据说,他们的同胞对龟鳖类没有任何世俗偏见,视同一般动物而已。在国外,甚至还有国际性的龟鳖学组织,定期召开有关学术讨论会。笔者曾应邀参加过在纽约举行的这种国际性会议,并在会上做了论文报告,为我国赢得了荣誉。众所周知,日本人民对龟鳖不仅没有反感,而是大为好感。他们认为龟鳖是长寿、吉祥的象征,以致有人干脆以“龟”字取名,如龟井节夫等。去日本访问时,如若以龟类造型的礼物赠送朋友,通常会大受欢迎。其实,我国人民对龟鳖类的鄙视也只是晚近时候才开始的,早年,特别是古代,我国人民对龟类不仅有好感,甚至可以说好感得有点过火了。我们的古人曾把电奉为神灵之一,与龙、凤、麒麟合称“四灵”。龟甲是古人进行卜卦时必备的卜具。当时诸凡国家大事,如皇帝登基、出征等,都要先用龟甲进行卜卦,看看是否吉利,最后做出决定。可见龟类当时声誉之高!在我国著名的古籍,五经之一——《易经》中,就记载有龟甲的卜辞。甲骨文是我国的最早文字,它是用刀把字刻在龟甲或牛骨上的。你大概没想到吧,龟类曾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播立过“汗马之功”!与日本人民一样,我国古代人民也把龟看作长寿、吉祥的象征。曹操就曾写过著名的诗篇《龟虽寿》,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庄子《秋水篇》中说得就更具体了:“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我国古人也有直接以“龟”字取名的,如唐朝的歌唱家李龟年,诗人陆龟蒙等。现在民间也还说“千年王八万年龟”。可见龟类的长寿是大家公认的。龟鳖类因为行动迟缓,新陈代谢较低,耐饥耐渴,一般寿命较长,这是事实。但说它有千年、三千年,甚至上万年的高龄,那是有点夸张了。
龟和鳖是两类不同的动物,鳖类是从原始龟类那里进化来的。这两类动物在甲壳特征上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一是龟类的甲壳大多是由两层构造组成,下层是骨质的骨板,各骨板间以骨缝相连。上层是角质的盾片,各盾片间以盾沟相连。下层骨板的数目、形状、大小与上层盾片的各不相同,上、下交叉镶嵌,增强甲壳的牢固度。日常我们在现生龟类甲壳上看到的六角形和矩形的构造,就是盾片。鳖类的甲壳只有一层骨质的骨板,骨板外披一层革质外皮。煮熟后,刮掉外皮,各骨板外露。再是大多数龟类的背、腹甲通过两侧的骨桥连成一体,死亡后,两者仍相连一起。鳖类因没有骨桥,死亡腐烂后,背、腹甲自行分离。三是大多数龟类有一圈缘板,环绕在背甲外缘四周,各肋条远端插入缘板,不外露。鳖类无缘板,肋头外露(图40)。
龟鳖类是一古老的爬行动物类群,最早出现于晚三叠世(距今2亿年前),名原颚龟(Proganochelys)。此龟原只产自德国,现泰国也有。原颚龟的背、腹甲业已完全形成,其构造与现生种类的并无很大的差别。看来,它还不是龟鳖类的最早代表。科学家们认为,龟鳖类起源于爬行动物的基于——杯龙类,但迄今人们尚未找到杯龙和龟鳖之间的过渡类型。过去,产自南非二叠纪(距今2亿5千万年前)的正南龙(Eunotosaurus),(原译正南龟)被认为可能是龟鳖类的祖先,因为它那宽扁的体型与龟鳖类的很像,特别是它那扩张了的肋条,被解释为龟鳖类背甲的雏型,只要它们互相愈合,便可成为龟鳖类的背甲。但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英国科学家考克斯(C.B.Cox)对正南龙标本进行了重新研究后认为,正南龙不是龟鳖类,它的宽扁的肋条也不可能愈合成龟类的背甲,更不可能是龟鳖类的祖先,它是一种特殊的杯龙(早期爬行动物)。这样,正南龙就被从龟鳖类中开除了出去,龟鳖类的起源问题成了悬案(图41)。
按现有资料,龟鳖类自晚三叠世开始出现后,早、中侏罗世是其早期发展阶段,国内、外材料均较稀少,到晚侏罗世已很繁盛,几乎遍布世界。鳖类是于晚侏罗世或稍迟早白垩世(距今1亿4千万年前)从龟类中分化出来,自成一支,繁衍至今。大致也在这个时候,龟类中一支向海洋发展,成为海生龟类。在陆地上生活的龟类自进入新生代(距今7千5百万年以前)后,分化为诸多支系,适应河流、沼泽、森林、平原、丘陵、甚至沙漠各种不同环境,其中以适应沼泽生活的龟科(Emydidae)最为繁盛,它是除鳖类外现生龟类的主要代表,我们现在常见的龟类,基本上均为龟科动物。现生龟科以亚洲最为繁盛,尤其是我国,组成一特殊的、小小的动物群。
我国虽还没有现知最早晚三叠世确切的龟类代表,但至少有云南禄丰及其它地点早侏罗世化石。中侏罗世的龟类我国就更丰富了,四川自贡就出产30多件标本,还有别处的。这些早期的龟类均为其它国家所罕见。如上所述,晚侏罗世的龟类几近世界性分布,就不足为奇了。我国不仅有早期龟类的代表,且自早侏罗世开始,一直到现代,各地史时期均产龟类,其地史记录之长期性和连贯性为世界大多国家所不及。综观上述,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应是研究龟鳖类起源和早期进化的主要地区。
撇开上述我国古人对龟鳖类的过高赞誉和今人对它的无辜厌恶,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龟鳖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不少关系,是我们常见的“伙伴”之一。首先,现今市面叫响的“中华鳖精”,销路甚畅,据说是滋补的良药。龟板、鳖甲、龟板胶等则是我国传统的中药之一,有软坚、收敛、补血、养血之效。鳖(甲鱼)更是酒筵上美味的佳肴。海龟蛋鲜嫩可口,海龟肉可熬油。玳瑁的甲壳纹饰美丽漂亮,是制作眼镜框等日用品和其它工艺品的好材料。在生物学课程中,龟鳖类常被作为爬行动物代表,向学生们讲授解剖学等方面的知识。有的动物爱好者,在工作之余,喜欢饲养一只小乌龟玩玩,特别是甲壳上长有绿苔的“绿毛龟”,更是观赏珍品。体重几百公斤的大型陆龟,则是动物园中游客喜欢的展品。
龟鳖类个体大小适中,且具坚硬甲壳,较易完整保存为化石。加之它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是脊椎动物化石中最常见的采集品之一。有人曾形象地这样说过:在中、新生代地层中,如果连一点龟鳖类碎片也没找到的话,发现别的脊椎动物化石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可见龟鳖类化石分布之广,数量之多!通过对龟鳖类化石的研究,也和通过对其它化石研究一样,可为鉴定地层、恢复古地理、古气候等提供科学依据。这样,龟鳖类又与科学联系了起来。我国有关古龟鳖学的研究,近年有长足的进展,业已跻身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