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5.利用植物可以探矿

早在1934年,捷克斯洛伐克两位化学家在沃斯兰地区的玉米灰里,发现含有黄金;他们接着把当地生长的向日葵、冷杉等植物烧成灰,同样也发现有黄金,后来就在那里找到了一个金矿。1952年,我国地质学工作者在安徽发现一种唇形科植物叫海州香蕾生长的地下就有铜矿。在智利,也有人曾以普通野草为线索,发现了一个贮量丰富的铜矿。

为什么可以利用植物来找矿呢?原来,有些植物在生长发育中特别需要某种矿物,它们常常形成发达的根系,深深插入地下,去寻找这些矿质元素。埋藏在地下的矿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部分化学元素已逐渐变成可以被植物吸收的离子状态。植物根部的细胞在吸收水分时,金属离子也随着进入细胞,即借助存在于细胞膜上的,有识别和选择能力的载体(即透过酶)进入细胞内积聚起来,并运转到茎、叶、花、果或种子里,所以把野外采集回来的植物进行化学分析,可以了解什么地点可能有某种矿产蕴藏。

有些植物在吸收金属离子后会改变它的细胞液的酸碱度,导致植物正常花色的改变,从而对寻找矿藏也起到指示作用。例如,有一种在正常情况下开红色花朵的野玫瑰,当吸收了大量铜离子后开出了蔚蓝色的花,它指引地质人员在那里找到了一个铜矿。也有人在美丽的七瓣莲的指引下找到了锡矿,根据一种开浅红色花的紫云英发现了铀矿。

另有一些植物的生长姿态就有指示矿藏的意义。例如菊科植物蒿,在一般土壤中生长得相当高大,但由于土壤中含硼量的变化,它可以长成植株矮小的“矮老头”一样。人们还发现有一种猪毛菜,它那膨大而扭曲的枝叶是寻找硼矿的一个根据。更有趣的是有些树木害了一种“巨树症”,它的树枝伸得比树干还长,而叶子却小得可怜,与该种植物原来的形态和生态不大一样;这种病态的畸形是由于吸收了地下埋藏着的石油造成的。因此,这种“巨树症”却成了油田的指示植物,可以根据这些树木的生长状态来指示油田。

上述的植物把土壤中所含的矿质元素或微量的物质浓集到植物体内的现象叫做“生物富集”。不同的植物对不同的物质具有富集能力,人们根据这个特性,可以有目的地筛选和培育某种植物来提炼土壤中或海洋里的稀有元素和贵重的金属。例如海带就有富集海水中的碘元素的能力。有些科学家已经发现,植物体聚集金属的本领有时非常惊人,有些植物在烧成灰后,灰中竟含有20%以上的金属。例如,在一种亚麻烧的灰里竟有52%的氧化铝,其含量确实很高。

因此,利用植物探矿是有其一定意义的。

除了上述的海州香薷外,有人在四川西部山区发现铜钱白珠树和头花蓼也是铜矿指示植物,也可以靠它们去找寻铜矿。

海州香薷为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20~40厘米,有短柔毛。叶对生,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1~6厘米,边缘有锯齿状的齿,叶柄长1~10毫米。花红紫色,长6~7毫米,排成顶生的假穗状花序,花偏向一侧,为唇形花冠。果为小坚果,长圆形。这种植物在我国从辽宁、河北、江苏、江西到广东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