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笼草
猪笼草是大家较熟悉的高级食虫植物,也是最有代表性的食虫植物。它是半木质性的蔓生植物,一般高约3米左右。叶子互生,叶柄扁平,叶片宽大,叶片的尖端延伸出细而长的叶梗,叶梗末端又膨大而成捕虫袋,其形状很像猪笼,所以人们叫它猪笼草。捕虫袋即是猪笼草的捕虫武器,看上去犹如一个个“小瓶子”挂在植株上,因此猪笼草也是一种瓶状植物(图29)。
有趣的是,猪笼草的捕虫袋有各种奇异的形状,有喇叭状的,有圆筒状的,还有卵形的。袋口十分光滑,上方还有一个盖子,平时盖子是半开着的, 以便让昆虫钻进去。猪笼草的捕虫袋不仅形状多样,而且颜色也各异,有绿的,有红的,有玫瑰色的,有的还镶嵌着紫色的斑点,如同鲜花一样鲜艳美丽,以此来招引昆虫。同时,在袋口和盖子上还生有蜜腺,能分泌出又香又甜的蜜汁来引诱昆虫。上当受骗的蜜蜂、苍蝇、蚂蚁等一些昆虫,以为这些袋状叶是一朵朵花儿,便飞落或爬到瓶口去吃蜜。由于袋口很滑,一不小心就滑进袋里,掉到袋底的“液池”中。此时,袋口的盖子就会自动盖上,小虫便被关在袋里。
当然,误入袋中的昆虫是不会坐以待毙的,总是千方百计想逃出去。不会飞的昆虫想爬出去,但会受到内壁上茸毛的阻挡而无法逃脱;长翅膀的昆虫试图飞出去,可是也往往撞到袋壁或盖子上,再次掉进袋底“液池”里,最后因精疲力竭而被淹死在“液池”中。接着即被含有蛋白酶的消化液消化分解,分解出有营养价值的物质,被袋壁吸收利用。由此可见,猪笼草的捕虫袋兼有引诱昆虫、捕获猎物和消化吸收等功能。据科学家研究表明,猪笼草触袋下部有三分之一的消化腺完全浸在自身的分泌液中,这种液体有时能达到1升之多。科学家通过研究还发现,只有幼嫩的捕虫袋才能分泌消化液来消化猎物,而老的捕虫袋便丧失了分泌消化液的功能,只能依靠袋里液体中的细菌来帮助分解捕获的昆虫。
猪笼草主要分布在加里曼丹、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东部,以及我国的广东南部、海南岛、西双版纳等地。
由于各地生长的猪笼草种类不同,所以它们的长相也不一样。在亚洲南部的沼泽地里有一种奇特的猪笼草,它的捕虫袋是半透明的,酷似一个个大烛台矗立着。在马来群岛有一种猪笼草,它的叶片尖端形成细长的“蔓”,在“蔓”的末端膨大形成捕虫袋,袋的内壁上生有腺体,能够分泌出芳香气味很浓的透明液体来引诱昆虫入袋。更为奇特是,有一种生长在2500米高处的猪笼草,它的捕虫袋竟长达30多厘米,可以盛放2—3公斤水,袋壁上还生有倒刺。它的胃口更大,不仅能捕捉昆虫,甚至还能捕食小鸟和小鼠等小动物。据说,1859年英国植物学家胡克曾描写过几种猪笼草,其中就有这种“大袋”猪笼草,并在它的捕虫袋中发现了小鸟的残骸。后来,由此竟引起了所谓“有些植物能吃人”的传说。
猪笼草不但是很好的观赏植物,而且还有药用价值,具有清热利尿、消炎止咳的功效。现在许多国家的植物园都有人工栽培,我国华南地区的植物园和北京植物园也有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