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虫堇
捕虫堇也是著名的食虫植物,由于其外形很像堇,所以人们叫它捕虫堇。其实,它并不是堇类,而是与狸藻有着亲缘关系,在分类上是狸藻科、捕虫堇属的一种植物。狸藻的同族还有挖耳草、貉藻等。
捕虫堇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根状茎很短,茎部长着须根。叶丛生,长椭圆形,淡黄绿色,肉质肥厚,所以有肥大草本植物之称;其叶尖向外弯曲,叶缘却向内卷(图36)。在叶上生有两种腺体:一种是有柄腺体,能分泌出粘液,用来粘捕昆虫;另一种是无柄腺体,能分泌消化液,用来消化捕捉到的猎物。它的花葶有一到数个,开出淡黄色的花朵。我国有一种捕虫堇,开出的花是蓝紫色的,并且十分鲜艳而娇美,可以与非洲紫罗兰相媲美。
捕虫堇的艳丽花朵,易于招引昆虫,当飞来的昆虫落到叶片上时,就会被粘液粘住。当然被粘住的昆虫不甘心束手就擒,它会拼命地挣扎,于是叶缘便向内卷曲,把它包裹在里面而无法逃脱。这样,昆虫就落入了捕虫堇的魔掌。
当捕虫堇捕捉到猎物时,叶片上的无柄腺体就分泌出消化液进行消化。消化液分泌的多少,不仅与时间有关,而且还与捕捉到的昆虫大小有关。如果捕捉到的昆虫较大,分泌出的消化液就较多;如果捕捉到的昆虫较小,分泌出的消化液也就较少。不仅如此,若分泌出的消化液用不完,还可以回收进去,所以说捕虫堇已有一个初级的消化循环。
有趣的是,捕虫堇有时还会出现消化不良现象:当它捕到一个大的猎物时,叶片就分泌出大量的消化液,用不完的多余消化液,便顺着叶片流淌下来,有时甚至会不断地流淌几个小时。由于消化液的大量流失而又得不到回收,使得捕虫堇的消化能力下降,消化循环遭到破坏,往往引起叶片腐烂并脱落。
更为奇妙的是,捕虫堇的叶片能够分辨出猎物的真假。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将沙粒放到捕虫堇的叶片上,叶片并不把沙粒卷裹起来,也不分泌消化液;但当他把少量鸡蛋或肉末放到捕虫堇叶片上时,叶片便卷起和分泌消化液。由此可见,使食虫植物分泌消化液,不是物理刺激,而是化学刺激。这也是捕虫堇卷叶捕虫与含羞草受到碰触而合起叶片的根本区别。
科学家还对捕虫堇的消化产物在体内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追踪研究。他们用放射性同位素碳14标记海藻蛋白,然后用来喂养捕虫堇;再用放射自显影技术发现,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和肽后,在2—3小时内吸收到叶子里,再经过1—2小时,便输送到根部和生长点。
研究捕虫堇不仅十分有趣,而且对人类大有益处。首先,捕虫堇可以帮助人们捕捉害虫。捕虫堇的叶片虽然很小,但据观察,一棵捕虫堇大约每5天就可长出一片新叶,一个月内长出的捉虫叶总面积可达近140平方厘米,所以捕虫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其次,捕虫堇的叶片具有健身作用。瑞士、丹麦及北欧其他国家,用它来做奶酪,已有好几个世纪的历史了。
捕虫堇多生长在北半球气候凉爽的地带,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温带地区,我国各省区也有生长。
挖耳草也是一种常见的食虫植物,为一年生草本,一般株高10—20厘米。它的叶子生长在茎的下部,有的是条形,有的是匙形,在叶片上生有捕虫囊。花为黄色,其果实外被有宿存的挖耳状萼片,故人们称它挖耳草。由于挖耳草与狸藻是同族,所以捕虫方式与狸藻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