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怎样调节体温

鸟类怎样调节体温

鸟类的种类较多,分布较广。从北极至南极,从高山到洼地,由沙漠到草原,由池塘到大海,无处不存在它们活动的踪迹。各地的寒暑变化悬殊,但它们的体温仍能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那么鸟类是怎样来调节体温变化的呢?首先,根据能量分配原则。鸟类在一天内摄取的总能量中有一部分用于生长,补偿组织或积累,即由化学能转变为生物组织能;另一部分则作为生理活动过程的消耗,即由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形式而释放。后者通常称为代谢产生的热量,是鸟类维持体温的主要热源。鸟类的皮肤被厚厚的羽毛覆盖着,仅有少部分裸露,而且没有汗腺。因此其皮肤的蒸发散热作用不大,蒸发散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呼吸。

鸟类要保持体温相对恒定,必须调节产热与失热的平衡。这就要通过外周温度感受器和中枢温敏神经元来实现。鸟类的中枢温敏神经元主要位于下丘脑区,它会对温度感受器传来的冲动作出反应。

当鸟类处在某一环境温度范围时,它的代谢产热水平很低,代谢率与环境温度之间呈中性关系,这一环境温度范围称中性温区。

当鸟类处在低于中性温区下限的环境温度时,代谢率随温度降低而增高,也就是代谢率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这时鸟类需要增加代谢产热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水平。同时许多鸟类也都会作出相应的保暖行为,如集聚成群的企鹅、家鸽把头伸于翼下,麻雀钻巢等。

当鸟类处在超越中性温度区上限的环境温度时,其代谢产热率则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增加,即代谢率与环境温度之间呈正相关。此时的体温会随环境温度上升而升高;这时中枢神经系统就发挥调节作用,即会抑制产热,加快血液循环与呼吸频率以增强水分蒸发达到散热目的。有些鸟类会蓬松羽毛,加强排泄尿液、溅水等行为来降低体温。以避免体温过度升高并保持体温相对稳定。

有一些鸟类还具有特殊的调温方式。生活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的水鸟,如企鹅、海鸥等的脚能在冰水中行运自如而不冻僵,原来这些鸟类脚部的动脉与静脉是并行排列的,且紧密靠拢,构成一个逆流热交换系统。在它们体内来自深体部的动脉血温度较高,而脚蹼部流向体部的静脉血温度较低。由于动脉与静脉紧挨排列,动脉血的热量逐渐被静脉血所吸收。结果是:动脉血的温度随着流程而逐渐下降,而静脉血则随回程而不断吸收动脉血热量,逐渐回升至体温,限制了这部分的热量散失。所以这类鸟的体温具一定梯度,即脚端部的温度接近水温,体部的温度仍维持正常。这就是由血管运动而造成的逆流热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