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Page 1

(一)昆虫偏爱“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即温室效应现象,它给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是当今人类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那么昆虫与“厄尔尼诺”有什么关系呢?

自古以来,养蜂人早就知道利用蜜蜂来预测天气。若蜜蜂一早就出去采蜜,当天天气一定晴朗;若蜜蜂呆在巢内不出门,则预示着天气的炎热。可见昆虫和天气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据资料显示,10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0.3℃~0.6℃,特别是近十年来升温速度惊人。工业生产、森林砍伐、能源消耗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浓度超过350毫升/升(10年前只有280毫升/升),形成了环境的“温室效应”。气象学家估计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和全球平均气温正分别以每年0.5%和0.03%的速率增加。据预测,10年内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这不但会引起气候的强烈变化,而且会引发各种生态灾害,虫害将对农业、畜牧业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因为害虫偏爱“厄尔尼诺”现象。

1.气温升高害虫肆虐

在地球上的生物中,昆虫对气温的变化十分敏感,昆虫是变温动物,必须在环境达到一定的温度,才开始生长发育。科学家发现,许多害虫如粘虫、棉铃虫和东亚飞蝗等,在卵、幼虫、蛹、成虫的整个生活周期中,平均发育起点温度都在10℃以上。高温使害虫生长发育加快、繁殖力增强,虫害发生机率也大大提高。从理论上讲,全球平均气温上升1℃,昆虫就可向高海拔处迁移500米,向高纬度处迁移200公里,这样一来虫害影响范围扩大,来势也更凶猛。英国昆虫学家惠特曼在研究一种欧洲蠓后说,这种传染蓝舌病病毒的虫媒,原先在北纬40°到南纬35°之间活动,由于气体转暖,蠓已在北欧肆虐,欧洲畜牧业受到威胁,估计损失约4000万美元。另外,传播登革热和疟疾等疾病的蚊子,在湿热的气候中大量滋生,当它的活动区域扩大后,传染病会在原先较寒冷的地区流行,给更多的人的健康带来危害。

2.气候变暖植物不敌害虫

美国纽约大学昆虫学家N.E.斯坦普认为,气温升高后植物对害虫的抵抗能力下降了。他研究烟草天蛾幼虫后发现,植物中所含的抗虫物质“芦丁”对害虫几乎无毒性,这是因为在温暖环境中植物本身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同时害虫的抗性得到加强。

我们知道,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来源,二氧化碳在大气中浓度的增加对植物是十分有利的,植物会增加产出生物量和碳水化合物,含氮比例也会下降。国外研究表明,植物的这种化学成分的变化,会使得害虫食量大增,如大豆尺夜蛾幼虫的消耗量能增加一半。有昆虫学家研究发现,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植物生物量的生产增加33%,鳞翅目幼虫取食量增加40%,害虫对植物的侵害会更严重。一些原先是次要的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一旦爆发,将后患无穷。“厄尔尼诺”气候已使厄瓜多尔、秘鲁、智利等南美国家连遭雨水,洪涝成灾,降水量的剧烈波动会引发蝗虫种群大幅度的波动,蝗灾随时都会发生。

3.温室效应畜牧业遭殃

英国昆虫专家惠特曼说,温室效应将给受虫媒病毒危害的畜牧业带来更大的灾难。例如,虫媒病毒的主要传播者之一——蠓,把蓝舌病病毒传染给羊和马,使羊的嘴、舌的上皮肿胀,毛发脱落,出现青紫和血点,使马的头部受到损害。导致羊的死亡率达30%,马高达95%。他研究发现,蠓在北纬40° 到南纬35°之间温暖的区域活动,主要在欧洲南部、非洲和亚洲。欧洲历史上最厉害的一次蓝舌病的爆发曾导致20万头羊死亡,35万匹马被感染。惠特曼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温室效应已使蠓的活动范围向北拓展,蓝舌病有蔓延的趋势。气温上升后,蠓的生活周期发生了变化,幼虫期缩短了,繁殖率和成虫率大为提高,给各国的畜牧业造成潜在的威胁。因此科学家正密切注视着气候变化情况,以便找出病毒传播的机制和模式,采取措施以减少由于“温室效应”给畜牧业带来的损失。

由于害虫偏爱“厄尔尼诺”,所以它必会引发各种大规模虫害。虽然遭到环境保护者的反对,但是消灭害虫最直接的方法还是大量使用杀虫剂。在美国每年使用3万多吨杀虫剂,但仍因虫害使大约40%的农作物受损,价值500亿美元。从40年代至今,杀虫剂使用差不多增加了10倍,农作物受害程度也增加了10倍。没有一种杀虫剂能真正杀灭一种害虫而且使生态环境免遭污染和破坏。在今后10年间,“温室效应”会逐步加剧,害虫的危害程度也会加重,科学家们现正在研究制定安全、有效的害砲齮*缉蚛獻 t头-6м??d?B⑾J柼坌n购汰﹑撧?谄犛?.低R?D>$制A%洅蹒柌臋%澝"埧fS屺S氪6趬b﹀構嘥)崱撁穉`沫釟s镔V:+?fl?yh呡h镦属F諫合扖??M?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