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从辉煌走向灭绝之谜
在距今6500万年到2亿多年的中生代,恐龙是地球的“霸主”。那时候,海洋中有鱼龙和蛇颈龙;天空中有飞龙、翼手龙;陆地上有各种各样的恐龙,最大的重达80吨,最小的像小鸡……
然而,在6500万年前,不知发生了什么灭顶之灾,使这种在地球上显赫了1.4亿年的动物,悄然离开了地球。
有学者认为,这是气候骤变所致。其中,有的认为,在中生代末期,冰期速然降临,气候变得寒冷,一些不耐寒植物死亡,恐龙在饥寒交迫中死去;有的认为,地球上的气候突然升高,使恐龙这种散热能力较弱的动物,不能适应环境,造成内分泌系统混乱,特别是雄性生殖系统严重破坏,致使恐龙断子绝孙而灭绝。
有学者认为,在6500万年前,地球上的被子植物大量发展,并迅速取代了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不像裸子植物那样四季常青,而是一种秋冬季节会落叶或枯萎的植物。这样,以植物为食的恐龙在秋冬季节被“饿”死;肉食性动物也由于猎物的失去而死去。
有学者认为,约在1.2亿年前,最早的有花植物出现了。在有花植物组织内,常常含有作用强烈的生物碱。有的生物碱,如马钱子碱、泻花碱等,具有很大的毒性。恐龙吞食了大量的生物碱毒素后,引起严重的生理失调,最后导致死亡。
有学者认为,恐龙体型高大,大脑小,是由于体内的内分沁功能失常、代谢调节紊乱、酶的功能异常的结果,是一种病态。由于恐龙大脑和身体比例不协调,失去了对身体的调节控制作用,使恐龙不能在环境中生活而死亡。
有学者认为,在6500万年前,宇宙中有一颗直径10公里、重1270亿吨的小行星,以每秒20公里的速度撞击地球。撞击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100个最大氢弹的爆炸力。当时,天昏地暗,尘土滚滚,遮月、蔽日达3个月,植物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死亡,食物链中断,恐龙和其它动物就此灭绝。在意大利、丹麦、新西兰等地的晚白垩纪地层里,发现一层几厘米厚的富铱层,其铱的含量超过地球正常铱含量的30倍。地球上铱含量极少,但太阳系及其它星体含量较多。由此有人认为这些富铱层是小行星撞击后的尘土形式的。此观点也由此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有学者认为,在6500万年前,宇宙中一颗直径约10—20公里、重达2500亿吨的彗星撞击地球,由此影响地球表面温度及植物光合作用,并把彗星含量丰富的毒性物质——氰化物带到地球上,从而导致恐龙死亡。1981年,科学家意外地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地下1公里深处,发现了一个直径达60公里的陨石坑。经测定,这个巨大陨石坑形成的年代与恐龙灭绝的年代相符。因此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以此陨石坑为证据,颇有说服力。1994年7月17—22日发生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与木星相撞,说明彗星与行星相撞完全可能,同时,科学家们通过对这次相撞的研究,也将对这一观点作出新的判断。
……
总之,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然而都缺乏很有力的证据。因此,这还是一个待揭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