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6.1 淡水鱼类的采集和标本制作

一、我国淡水鱼类常见种类及其分布概况

我国淡水鱼类约有800余种。其中,鲤科(Cyprinidae)属种最多,有400余种,约占全部淡水鱼的二分之一; 鲶科(Siluridae)和鳅科(Cobitidae)的属种也不少,两科共有200余种,约占全部淡水鱼的四分之一;其它科如虾虎科(Gobiidae)、鳢科(Ophioce-phalidae)、科(Serranidae)、科(Bagridae)、合鳃科(Symbranchidae)等科共有200余种,约占全部淡水鱼的四分之一。

在我国的淡水鱼中,有些种类分布很广,几乎到处可见。如以水草为主要食料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鳊鱼(Parabramis pekinensis)、三角鲂(Megolobrama termina-lis)、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等;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等;杂食性的鲤( 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等;其他如花(Hemibarbus maculatu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达氏蛇(Saurogobio dabryi)、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条鱼(Hemiculter leucis-culus)、棒花鱼(Pseudogobio rivularis)、黄鳝(Monopterus albus)、白鳝(Aguilla japonica)、花鳅(Cobitis taenia)、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鲶鱼(Porasirulus asotus)以及常见凶猛鱼类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鳜鱼(Siniper-ca chuatsi)、鳡(Elopichthys bambusa)等;此外还有性情温和的肉食性鱼类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蒙古红鲌(Erytroculter mongolicus)和青鱼(Mylophar yn-godon aethiops)等。

除上述全国的广布种外,各地水域中也有不少本地区的常见种类。我国东北黑龙江及其支流中的鱼类约有90种,其中鲤科鱼类约有50种。黑龙江由于地处温带和亚寒带,多产冷水性鱼类,经济意义较大的常见种类有哲罗鱼(Hucho taimen)、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乌苏里白鲑(Coregonus ussurie-nsis)、北极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鲟鱼(Acipenser schrenoki)、达氏鳇(Huso dauricus)、狗鱼(Esox reicherti)及洄游性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等。此外尚有北方的特有种类亚洲胡瓜鱼(Osmerus dentex)、北鳅(Lefua cos-tata)、黑龙江杜文鱼(Mesocottus haitej)、杂色杜文鱼(Cottus poecilopus)等。

随着地理位置南移,江河中的温带鱼类越来越多,冷水性鱼类则逐渐减少。辽河水系约有鱼类70种,其上游尚有北方种类;黄河水系约有140种,长江水系约有300种,二者的冷水鱼类极少,除常见的青、草、鲢、鳙、鳊、鲂、鳤(Ochetobius elon-gatus)、赤眼鳟、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等重要经济鱼类外,还有鲥鱼(Hilsa reevesii)等特有种。

黄河、长江水系的上游和西北高原的一些河流,由于地形的原因,鱼的种类很是特殊,如鲤科的裂腹鱼属(Schizothorax)有13种,裸裂尻鱼属(Schizopygopsis)有8种。本地特有种有花斑裸鲤(Gymnocypis eckloni)、新疆重唇角(Diptychus dy-bowskii)、中华锯倒刺鲃(Spinibarvichthys sinensis)及白甲鱼(Varicorhinus simus)等。

珠江水系的鱼类资源丰富,共约260余种,除全国广布种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鱼,如波鱼属(Rasbora)、大海鲢(Mega-lops cyprinoides)等,华南地区特有的种属如鲮鱼(Cirrhina-molitorella)、傜山鱼(Yaoshanicus arcus)、四须盘(Disco-gobio tetrabarbatus)、直口鲮(Rectoris posehensis)、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华南鲤(Cyprinus carpio rubro-fuscus)等。

我国西南部的高原河流,如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许多地段水流湍急,鱼类资源一般。如鲤科的野鲮属(Labeo)、东坡鲤属(Ageneiogarra)、鲮属(Cirrhina)等,鳅科的平鳍鳅属(Homaloptera)、沙鳅属(Botia)、科的外口鮡属(Exostoma)等,这些都与印度、缅甸、越南、泰国的种类相同。另外裂腹鱼属、裸裂尻鱼属,巴鳅属都与西北高原的种类相同。

二、淡水鱼类的活动规律

淡水鱼类的活动受到水温、日照、水流、饵料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水温对鱼类活动的影响很大,不少鱼类常常根据水温的周年变化改变着栖息的水层。当冬季水温较低时,鱼类都游向深层或水底处,很少活动,春季随着水温升高,水量和水面的增大,鱼类开始活跃,并向岸边游动和觅食;夏季由于水域表面或上层的温度较高,鱼类就比较分散,并栖息荫凉的地方或水的较深处,而早、晚则活跃在浅层中。

在一天当中由于日照的变化,在湖泊、水库等水域中的鱼类,往往出现活动地点的变化。在早晨,鱼类多游向岸边或水草丛生处,以觅饵料;中午游向深而清净的水中或栖息于岸边遮荫处;日落时又游向岸边;到夜晚则分散栖息到水草丛中或深水中。

水流也影响和改变着鱼类的活动。在湖泊或水库中,往往在水流汇合处,由于有机质丰富,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较多,而且水中含氧充分,往往成为鱼类的栖息场所。

湖泊、水库等处天然饵料的变化,也导致鱼类栖息和活动地点的变化。春季沿岸浅水层的水温上升较快,水中天然饵料比其它水体先得以繁茂增生,这时鱼类就向岸边集结,随着水温继续上升,各部分水体中的饵料都相应地繁殖起来,鱼类活动区域也就随之扩大和分散,并出现各种分层现象。

地形对鱼类的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湖岸的突出部分和两处水面相连通、汇合的地方,往往是鱼类的必经之路。

但是,在池塘、河道中,鱼类活动和分布就没有一定的规律。

三、淡水鱼类的采集

1.采集工具

(1)网具:用于捕捞淡水中的鱼类。网具有拉网、围网、刺网、撒网、张网等类型。中学生进行鱼类采集活动,最好使用小型撒网和刺网。撒网由网衣、沉子纲、沉子以及手纲等部分组成,大小不定。网衣用生丝、细麻或尼龙线等编结而成。刺网由网衣、浮子和纲绳等部分组成,高约1~1.5米,长短可根据需要,网衣由丝线或麻线制成,质地要求细软坚韧,以防被鱼发觉和挣断。

(2)钓具:用于淡水钓捕鱼类。钓具是在一条干线上系上许多钓钩,钓鱼时在钩上装上诱饵。钓钩呈弧形或三角形,尖端一般都有倒刺,用钢丝制成。作业时所用诱饵有蚯蚓、蚱蜢、螺丝肉、小鱼虾等,也可用麦粒、粉团、甘薯块、南瓜块等。

(3)橡胶连鞋裤:用于在浅水中撒网等采集活动。

(4)帆布水桶:用于盛放捕到的鱼类。

(5)记录册、铅笔等。

2.采集时间地点

应在春夏季节,选择晴天作为采集时间,选择江、河、湖泊近岸浅水中水草丛生处作为采集地点。

3.采集方法

(1)使用网具或钓具的方法。使用撒网时,操作者站在岸边或浅水中,左手拿住网的上部和手纲,并兜托部分网衣,右手将理好的网口握住,然后对准有鱼的位置,用力将网向外作弧形撒出,使网衣呈圆盘形状覆盖住水面下沉,待沉完后,再慢慢拉收手纲,使网口逐渐闭合,鱼类即被夹裹在网内。如果使用刺网,可选择有大量水草的边缘地区,在傍晚时下网,使网固定拦阻在一定的位置上。由于天黑,鱼类不易发现网衣的存在,而冲向刺网,鳃盖被网眼挂住,无法逃脱。次日清晨收网。使用钓具时,如果用活饵,应不使其因穿刺而死亡,同时不要使钩子露出诱饵表面。放钓时间一般应在傍晚,早晨收钓。

(2)尽量不损伤鱼体。收网、收钓时,对上网、上钩的鱼,要小心起捕,尽量不损害鱼体的鳍和鳞片、以便能制作完整的标本。

(3)注意增加所捕鱼类的科、属、种数目。在采集中不要追求每种鱼类的标本数,而要力求增加科、属、种的数目,特别要注意采集小型非经济鱼类和不同年龄的个体,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鱼类,并了解一个水域中鱼类种类组成和年龄分布特点。

4.采集注意事项

采集地点应限定在岸边和浅水区域,严禁学生在采集中游泳,以保证采集安全进行。

四、鱼体的观察、测量和记录

对采集的鱼体进行观察、测量和记录,是鉴定标本名称时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制作剥制标本时的参考依据。在野外采集到鱼类标本后,应趁鱼尚未死去或鱼体新鲜时迅速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同时作好记录工作。

1.观察、测量的用具用品

(1)体长板:用于测量鱼体各部分的长度。体长板通常用塑料板划上米制方格刻度制成。也可购买塑料质地的坐标纸,钉在木板上制成体长板。

(2)白瓷盘:用于盛放须观察、测量的标本。

(3)号牌:用于标本编号。号牌通常用竹片制作,长4厘米,宽0.8厘米,正面用毛笔写上号数,涂上清漆,干后即可使用。

(4)纱布、软毛刷、塑料盆:用于洗刷标本。

(5)秤:用于称取鱼的体重。

(6)记录册、铅笔:用于记录。

2.观察、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1)标本处理。对采集的鱼类标本,先用清水洗涤体表,将污物和粘液洗掉。对体表粘液多的鲶鱼、泥鳅和黄鳝等种类,要用软刷沾水反复刷洗干净。刷洗时,应按鳞片排列方向进行刷洗,以免损伤鳞片。在洗涤过程中,如发现有寄生虫,要小心取下放进瓶内,注入70%酒精保存,并在瓶外贴上号牌、写明采集编号。

(2)编号。将洗涤好的标本,放在白瓷盘中,根据采集顺序依次编号。每一个标本都要在胸鳍基部系一个带号的号牌。如果号牌已用完,可用道林纸作号牌,用铅笔写清号数,折叠后塞入鱼的口腔深部,回校后再补栓竹制号签。

3.观察、测量内容

(1)记录体色。每一种鱼都有自己特殊的体色,而且同一种鱼在不同环境中,其体色往往也有差异。鱼类体色虽不是主要鉴定特征,但对认识鱼有一定意义,尤其对中学生认识鱼类来说,鱼的体色更为直观和形象。因此应趁标本活着或新鲜时,将体色记录清楚。

(2)外部形态测量。为了快速、准确地测量鱼体各部分的长度,应该将鱼放在体长板上进行测量。鱼体外部形态的测量项目如下(图6—1)。

全长 由吻端或上颌前端至尾鳍末端的直线长度。

体长 有鳞类从吻端或上颌前端至尾柄正中最后一个鳞片的距离;无鳞类从吻部或上颌前端至最后一个脊椎骨末端的距离。

头长 从吻端或上颌前端至鳃盖骨后缘的距离。

吻长 从眼眶前缘至吻端的距离。

眼径 眼眶前缘至后缘的距离。

眼间 距从鱼体一边眼眶背缘至另一边眼眶背缘的宽度。

尾长 由肛门到最后一椎骨的距离。

尾柄高 尾柄部分最狭处的高度。

体重 整条鱼的重量。

(3)鱼体各部分性状计数

侧线鳞 沿侧线直行的鳞片数目,即从鳃孔上角的鳞片起至最后有侧线鳞片的鳞片数。上列鳞:从背鳍的前一枚鳞斜数至接触到侧线的一片鳞为止的鳞片数。下列鳞:臀鳍基部斜向前上方直至侧线的鳞片数。填写的格式为:

咽喉齿 鲤科鱼类具有咽喉齿。咽喉齿着生在下咽骨上,其形状和行数随种而异。一般为1~3行,也有4行的,其计数方法是左边从内至外,右边从外至内,如鲤鱼咽喉齿式为1·1·3~3·1·1。咽喉齿的特点是鲤科鱼类的分类依据之一。

鳃耙数 计算第一鳃弓外侧或内侧的鳃耙数。

鳍条数 鱼类鳍条有不分枝和分枝两种。在鲤科鱼类中,二者均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其它鱼类的分枝鳍条用阿拉伯数字表示,而不分枝鳍条则用罗马数字表示。

上述各项观测结果,应在观测过程中及时填写在鱼类野外采集记录表中(见表6-1)。

五、鱼类浸制标本的制作和保存

对一个鱼类标本观测记录结束后,应将标本进一步清洗干净,矫正体形,暂时放在10%福尔马林液中进行固定,体型较大的标本还要向腹腔中注射适量的福尔马林固定液。待鱼体定型变硬后,再放入5%福尔马林液中长期保存。

表6-1 鱼类野外采集记录表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