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查询试卷\课件\优质课请在此输入关键字:
网站首页 >> 教育教研 >> 教学点滴 >> 文章内容

2012湖北高考题中的“鹿角效应”

[日期:2012-07-15]   来源:生物百花园  作者:生物百花园   阅读:1494[字体: ]

(2012湖北8分)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 (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两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一个项圈和一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 (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 。

鹿角效应指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

所谓“鹿角效应”实质上是同性聚群或称“性聚群分离”,是指同性个体形成群体,在一起觅食、休息和运动。同性聚群是由于两性之间繁殖对策差异所造成的。自然选择压力要求母体能够设法降低子代被捕食风险,于是雌性与子代生活在被捕食风险低的地点,而雄性则经常去被捕食风险高的地点觅食。因此,造成了不同性别的分群,这是动物在共同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鹿通常喜欢聚群而居。所谓“聚群生活”,其实是动物的一种社会行为,是指同性个体常常在一起觅食、运动和休息的行为。因而人们常常能看到,雄鹿、雌鹿、小鹿分开活动,形成雄性群、雌性群或母仔群的场面,进而构成一种“同性相吸,异性相斥”的奇特景观。因此“鹿角效应”并非单纯地指“鹿角”,而是动物在共同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鹿的配偶制度是“后宫制”。这是哺乳动物中常见的一种配偶制度。“后宫制”是借喻占有优势的雄性动物像古代封建帝王在后宫中拥有成群嫔妃那样拥有成群雌性配偶而得名。发情期的冲突比外部的捕食更可怕,由此雄、雌鹿共同生活在一起并不一定对鹿群有利。


相关评论
鄂公网安备 42088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