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查询试卷\课件\优质课请在此输入关键字:
网站首页 >> 教育教研 >> 教学点滴 >> 文章内容

对生物学教学中几个疑问的解答(转)

[日期:2013-02-07]   来源:生物学教学2013-1  作者:宋正海(江苏省盱眙中学)   阅读:149[字体: ]

1 核孔只是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的大分子通道吗?

核孔是一种特殊的跨膜运输蛋白复合体,具有承担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物质主动运输和被动扩散双向功能。核孔可以通过信号识别、载体介导和消耗ATP完成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一些大分子物质的主动运输,如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的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运输到细胞核,细胞核中转录产生RNA和装配好的核糖体亚单位从细胞核运送到细胞质。有些蛋白质或RNA分子甚至两次或多次穿越核孔复合体,如核糖体蛋白、snRNA。核孔还是被动扩散的亲水通道,原则上还可让离子、小分子以及直径在10nm以下的物质自由通过,其通过核孔扩散速度与分子大小成反比。所以,核孔不只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大分子通道,也是一些离子、小分子等被动扩散运输的通道。

2 只有T淋巴细胞才能产生干扰素吗?

干扰素是动物细胞在受到某些病毒感染后,细胞中干扰素基因表达产生具有抗病毒功能的宿主特异性蛋白质。干扰素并不直接杀死病毒,而是刺激自身和周围细胞产生另一种能抑制病毒复制的蛋白质,防止宿主其他细胞进一步被感染,从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目前在人类身上共发现α、β、γ三种类型。α型干扰素是由白细胞产生的,β型干扰素是由成纤维细胞产生的,只有γ型干扰素是由免疫系统中的淋巴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在同种动物体内没有特异性,可针对不同病毒;但一种动物细胞合成的干扰素只能抑制该种动物免受其它病毒的感染,而并不能使其它动物抵抗病毒感染。由此看来能产生干扰素的细胞并不只有T淋巴细胞,也可以是其他受病毒感染的细胞。

3 基因突变一定是不定向的吗?

随着重组DNA技术、DNA序列分析技术、寡聚核苷酸合成技术以及其他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人们能够在离体条件下,有目的地制造位点特异性突变,即离体定向诱发突变,如定向地制造特异性的缺失、插入、碱基替换或移码突变等各种突变。我们把这种人工合成的寡聚核苷酸在离体条件下制造任何部分的位点特异性突变的技术叫做定点突变或称定点诱变。此技术一般步骤为:①人工合成一条包括靶碱基及其附近序列的寡核苷酸,这条寡核苷酸链除了要替换的靶碱基外,其余的序列与野生型DNA分子的相应序列完全相同;②将它与单链噬菌体M13所携带的DNA克隆的互补单链混合进行分子杂交,在DNA聚合酶Ⅰklenow片段的作用下合成完整的互补链,再用DNA连接酶连接;③将此双链DNA导入到宿主大肠杆菌中,经修复和DNA复制后就可得到稳定遗传的突变的DNA分子克隆,在产生的子代DNA中大约有10%~15%为所需要的突变的DNA分子;④通过等位基因替换(或其他)的方法将突变基因送回细胞内原来的基因组中。这样就可以得到定向突变产生的相关基因片段。由此可知,通过人工技术,可以对基因进行定向诱变。

4 单克隆抗体制备一定用到细胞融合技术吗?

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发现将小鼠骨髓瘤细胞与和绵羊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进行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既可产生抗体又可无性繁殖,从而创立了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此过程关键性步骤是要用细胞融合技术把免疫过的B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现今,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还可以通过体外构建所需抗体的的基因表达载体,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将其导入实验动物胚胎干细胞或受精卵中,再从发育后的胚胎或个体中分离提纯出相应的单抗,此过程不需要进行细胞融合。在美国,已有科学家首先将编码人类单克隆抗体的基因植入鸡的胚胎干细胞中,同时也植入一段控制单克隆抗体积聚部位的基因编码,使单克隆抗体只能在鸡蛋蛋白中存在,然后将转基因的胚胎干细胞植入鸡胚胎中。这样孵出的鸡在8个月后就能产出含有人类单克隆抗体的蛋。


相关评论
鄂公网安备 42088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