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查询试卷\课件\优质课请在此输入关键字:
网站首页 >> 教育教研 >> 教学点滴 >> 文章内容

顾润生:对学案导学的批判性思考

[日期:2013-04-08]   来源:网易博客  作者:顾润生   阅读:246[字体: ]

一、学案导学的基本做法

“学案导学”就是教师借助学案,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模式。在具体操作上,学案导学有多种做法,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学生自学。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在课前自学教材,了解教材内容,回答教师在学案中提出的问题;
(2)讨论交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3)精讲释疑。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4)练习巩固。学生做学案提供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辩证地看待学案导学对师生发展的影响

关于学案导学的价值,有许多溢美之词,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等。但事实上,如果我们不是仅仅从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角度,而是在更广的视域里去考察学案导学的价值,就会发现,如果一味地采用学案导学,忽视其他教学方式,也会给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带来深层次的消极影响。

(一)学案导学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笔者认为,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学案导学存在以下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学案导学容易消解学生的好奇心。在不使用学案时,学生不知道教师下一步要干什么,他们怀着一颗好奇的心理,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深入探究,学习兴趣浓厚。使用学案后,教师在课前就将课上的一切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失去了期待下一步精彩的兴趣。

2.学案导学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案上,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开展课前预习,似乎是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事实上未必如此,每个年级都有几百甚至上千个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习惯、思维方式上千差万别,在自主学习方面,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方式,每个学生都会对教材作出不同的解读,而使用学案后,我们却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按照教师引导的思路去学习,让干差万别的脚去穿同样的鞋子,这样合适吗?

3.学案导学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新课程将教学目标分成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观各种学案,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东西,那就是特别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而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很少涉及,这样的教学是不全面的。有学者认为,学案导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该观点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学案导学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实际情况。

东庐中学采用“讲学稿”、杜郎口中学采用“导学案”后,学生的成绩是提高了,但能否归功于“讲学稿”和“导学案”呢?2008年12月12日《中国教育报》刊文,认为东庐中学“更可贵的是讲学稿背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不是源于讲学稿,而是源自学校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教师提高水平、转变观念、改进方法。2012年3月15日,《56号教室的奇迹》作者雷夫在北京大学的演讲时说:“学生面临的真正考试,不是学年末的一张试卷,而是他们离开你10年后的表现和结果。老师给了学生什么会让他一生受用的能力,这才是对一个教师的价值更准确的评估。”

(二)学案导学是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些学校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推广学案导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学案导学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其立论的基础是使用学案的情况下,一个备课组可以由组内的优秀教师编制学案,其他教师统一使用.这样有利于提高备课水平,促进年轻教师成长。笔者认为,使用学案在实现以老带新、促进教师钻研教材方面是有好处的,但在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方面是不利的。试想,老教师与新教师、男教师与女教师、性格外向与性格内向的老师,不管有多大的差异,每个人都拿着相同的学案、按照相同的流程去上课,课堂将会变得非常单一。关于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年轻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掌握一些模式,对于他们迅速适应教学工作是有好处的,但随着教龄的增长,他们应该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这才是真正的发展。

东庐中学的讲学稿之所以能促进教师的发展,与其教师原有的水平是务不开的。“东庐中学是一所规模不大的农村普通初中,教师83人,以大专学历和初级教师为主(初级教师占58%),教龄5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占65%,此外还有不少是民办转公办的教师或其他行业转来的,数学组教师14人中,数学专业本科2人,进修本科2人,其余均为是非本专业的。”从这个介绍中可以看出,该校教师原来的教学素养较低,有些教师甚至是不会上课。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一些较高水平的教师备课、编制学案,让水平低一点的教师一起使用,有利于带动低水平教师的发展。而这种备课模式或教师培养模式对于高水平教师而言则是有害无益的。 

三、对完善学案导学的建议

笔者虽然对学案导学的效果提出了质疑,但并不是主张取消学案导学。应该说,学案导学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避免以下几个误区。

(一)不要用学案导学包打天下

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在自己的学校或许会产生一定的成效,但如果普遍加以推广,就会以一种方式去扼杀其他多种方式,导致教学生态的单一化。所以,对学案导学,我们不能盲目跟风,用一种教学方法包打天下,而是要遵循多样化诉求。尊重教师、学生和学科的差异性,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学科教学内容,自主决定是否采用学案导学的方式,而不能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让教师“一刀切”采用学案导学。教师自身也要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对什么时候使用、如何使用学案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

(二)不能走向过度教学

目前,在学案导学中存在过度教学现象,在预习环节,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发现问题, 而我们的老师却把问题印到学案上去,让学生看书找答案,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们为什么要把本应让学生发现的问题变为让学生去回答的问题呢?在听课环节,学生记笔记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而学案导学则把笔记印好了。在东庐中学的报道中有这样一段话:“讲学稿完全替代了学生的课堂笔记和课辅资料,减少了学生课堂书写笔记的时间,增加了思考和练习的时间;减轻了书包,却提高了效率。真正体现了‘辛苦教师一人,解放学生一片’。”本应由学生动手的东西,现在被学案替代了,学生的能力从何提高呢?

过度教学的后果就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下降,这与学案导学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学案就像是一个轨道,教师让学生在自己铺设好的轨道上学习,效率提高了,而学生的思维却失去了自由;成绩提高了,而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则缺失了。

(三)不要忽视动态生成

一些教师反应,使用学案后,“如果要求每节课都使用(学案),要完成学案上的问题,课的流畅性与完整性就会被打破。”“(使用学案)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突出了重点,提高了学习效率。但一段时期后,感觉上课枯燥乏味,老师讲解的同时,学生忙于填写学案,忽略听课环节。”学案导学往往会形成“课前学生看学案,课上老师讲学案,课后学生做学案”这样一种状况,尤其是在实行教学案一体化的情况下,课堂教学更容易导致教师按照学案照本宣科,把课堂变得很僵化。

钟启泉教授认为:“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学案导学要关注学案的使用情况,但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加以调整,而不能把课堂教学变成演绎学案的过程。 

顾润生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学政治学科教研员,教育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学思想政治(品德)教育


相关评论
鄂公网安备 42088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