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进入中学,青春期便开始了,他们渐渐有了特殊的情感体验,有的人开始对异性感兴趣,甚至产生思慕的心理。本来,在这个年龄段男女生互有好感是正常的,但让人心忧的是:现实中,有的孩子放弃学业,热衷于结交异性朋友,对萌生的恋情不加以约束。有人将中学生“早恋”比喻成品尝青涩的苹果,意思是:此时的恋情并不成熟,如果急于品尝,那么,品到的酸涩要多于甘甜。然而,在当今中学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中,异性交友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它给孩子身心发展、学业带来了不良影响,是家长和老师非常头疼的问题。
处于“早恋”中的学生,往往有一些反常举动,如:上课分心走神,男女互相凝视;学习成绩急剧下降,情绪起伏大;开始注意打扮,大把花钱,乐于在某个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突然有人寄信、打电话,但对方不留地址、姓名;经常与某个异性单独交往,甚至发生不寻常的行为等。通过走访调查,笔者深切感到:一些八、九年级的少男少女已青春萌动,异性交友出现了低龄化和公开化的趋势。个别女生为博得男生注意,偷偷染指甲、扎耳朵眼,书包里藏着小镜子、梳子。情人节,男生送女生价格不菲的“蓝色妖姬”(蓝色玫瑰)或者巧克力,平安夜送苹果。上课写表达爱意信的现象已不少见。一个八年级女孩在给男友的信中称他为“老公”,落款为“媳妇”。她写道:“你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人”,“我一定要一辈子和你在一起”,“将来我一定抱着熊熊嫁给你。其实,现在嫁也无所谓……”“100元+我=老公的生日礼物”。难以想象,上述文字竟出自一个少女之手。据介绍,天黑后,在学校操场边、角落里,往往有男女同学搂抱、接吻。一天中午,笔者下班走进小区,看到身着校服的一男一女在忘情接吻,他们根本不在乎人们异样的目光。
是什么因素催生了中学生“早恋”呢?
一是“早恋”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有的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温暖,致使他们交友,寻求心灵慰藉。有的家长对孩子态度粗暴,孩子和他们无法交流,只得去交友。女孩儿小丽的爸爸脾气不好,喝完酒后总是冲妈妈大喊大叫。恶劣的家庭环境使她“早恋”了,她很依赖“男朋友”,上课常走神,成绩下滑快。国庆节放假她不想回家,就与男友在网吧玩了个通宵。父母得知这一情况,只得每天“跟踪盯梢”,接孩子上下学。这是典型的补偿型“早恋”,问题往往出在家长身上。二是不健康的书籍、光盘、网站对中学生有诱惑。一些中学生从小摊买来色情小说看,也爱读少男少女谈情说爱的故事,他们为追求刺激,盲目效仿。三是情感的渲泄。在当今应试的背景下,学校看重的是升学率,少有文化娱乐活动,而热衷交异性朋友的孩子要发泄。有的还产生了炫耀心理,把有异性朋友作为引以骄傲的“资本”。
教师们对中学生“早恋”忧心忡忡,他们认为,1。孩子交异性朋友,把握不好度,容易走上邪路。十四五岁的孩子并无辨别是非的能力,情感方面易出现偏激。一些男孩子打架,原因之一便是为女友争风吃醋。此外,男女情感问题扯不断,理还乱,时间长了势必影响人际关系,甚至影响男女生家长的关系,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2。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业。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一旦坠入爱河,哪还有心思学习?事实表明,大多数“早恋”的学生成绩都一塌糊涂。
一旦发现孩子“早恋”,家长应怎样应对?
多年从事德育教育工作的赵校长建议: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长要进行适当的性、婚姻教育。发现孩子对所爱慕的异性魂不守舍时,家长不能用讥讽、责骂甚至惩罚的方式对待孩子,也不可冲入学校、对方学生家中,闹得满城风雨。
最好的办法是理解、体贴孩子,进行“冷处理”。因为当孩子产生恋情时,也会因环境的压力、甚至某个人的纠缠而苦恼,父母不但要洞察孩子这种内心情感,而且还要从旁加以引导,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并给他们严肃的忠告。要教孩子自尊自爱,区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要告诉孩子,初、高中生谈恋爱最后“终成眷属”的可能性非常小。家长应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对身心健康有益的活动,以转移其注意力,发泄其充沛的精力。同时也鼓励孩子根据个人兴趣,发展个人爱好。在和同学接触中求广泛而忌单一,避免不必要的外表接触。
少男少女交往中,“早恋”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事实上,面对懵懂的情感,他们更多的是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家长此时应用接纳、关怀的态度,鼓励孩子说出真实的想法。一位教育专家这样告诫:“对男孩儿女孩儿的恋情问题需要理性的驾驭和意志的控制。要记住:秋天才能成熟的果实不要在春天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