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甚至工作多年以后,很多人仍然会做一种相同的梦——关于考试的恶梦。在为着某种原因暗暗焦虑的时候,甚至在某个心情舒畅月明星稀的夜晚,这种恶梦也会无缘无故的不请自来。在那个光线暗淡的考场里,英语试卷上全是生词,数学试卷上考的都是想不起来的公式,而铃响收卷的时候,作文还一字未写……有多少人受过考试的刺激,就有多少人深有同感。
不分好学生还是差学生,这种考试中建立起来的恐惧感深深植入我们的潜意识里,并且多年挥之不去。因为它对前途过分的重要性,也因为那段不堪回首的高压岁月。
等考完了,随你怎么玩
遥想当年,一个不那么聪明的学生,睡不着觉的时候总比睡得着觉的时候多,每天挥汗如雨地背书、做习题。那时的父母不让看电视,常常说:等考完了,随你怎么玩。而我只有一个愿望,等考完了,把历史书埋进土里,把数学书剁烂。
父母与老师从不讳言高考的目的性,于是学生们把知识分为要考的和不要考的两种,要考的分重点和非重点两种。非重点是可以考完就忘的,只需轻轻地在头脑里沾一下,不要考的压根不用看。一本书读着读着只剩下一少半,再加上经年累月的遗忘,不知还有多少东西能最终沉淀下来,而那些沉淀下来的,其实才是一个人的文化、眼界与底蕴。
对于18岁的孩子而言,人生还很漫长,高考只是其中一站,学习并不是以考试为目的阶段性的,而是永久伴随终生的。那些刚入大学就开始逃课上网打游戏的娃娃们,一定是信了“等考完了,随你怎么玩”的谎言,而且恨不得把高考前通过高压压进脑子里的东西尽快遗忘。
看课外书耽误学习
高考临近时,父母唠叨的最多的另一句就是:看课外书耽误学习。这也是典型以考试为准的教育。书本是不分课内与课外的,课外的文章可以选进教科书,课内的文章也可以剔出来,今年教委说要考这个,明年又说可以不考。古代要求孩子们读四书五经,现代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外国话不会说不发给毕业证。所以课内与课外,从来都是相对的。
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总是短暂的,不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才是永久的。课内外的好书都是精神食粮,还是多吃几种营养全面。分数固然重要,不过光吃蛋白质与维生素的人生,也是挺乏味的。
背历史、背政治、背范文
“用功”的孩子一大表象就是背书,然而书都背到哪去了,谁也不追究。我小时候就占了会背书的便宜,存取自如,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会差。可是,人若是有一项特长,往往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直到小学毕业,我把所有进水出水,跑来跑去的数学例题全背会了,仍然没有理解到底是为什么要那么算。历史、政治更是令人费解的东西,直到多年以后,我才真正明白,那些背过的东西背后的思想究竟是什么。
网上早就流传出奇葩试卷,某题学生不会,于是写:“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可不,若是真把大脑当硬盘使,还要发明硬盘做什么?背,只是应付考试的捷径,而学习的真正核心在于理解。
学以致用
在没有扩招之前,我相信大学生成为国家栋梁、天之骄子的可能性很大。扎扎实实做学问的年代,知识是知识,文化是文化,但在把文凭当标签与标配的年代,知识只是宝马上的一颗螺丝钉,文化根本就不存在。
很多人没有学以致用的机会,学的目的只是拿证,“攻山头”。若学的目的是用,不如通过演讲、辩论来显示文科生的文史哲功底,每年这样大考一次,说不定出现个把苏格拉底;理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既提高学习兴趣,也算有所贡献。凡家里跳闸都不知所措的,一律不能给毕业。
认真听讲
从小学到高中教育,最强调的就是认真听讲。灌输式教育配合知识点考试,珠联璧合。然而出了学校的门,就进入了没人给讲的社会大学,生动灵活的“案例教学”是对智商和情商的双重考验。
其实工作中无形的考试无处不在,销售每一次见客户,市场每一次做提案,公关每一次做活动,都算在内。习惯了“等着喂”的“学生气”职场新人,往往露出茫然的神色。他们仍然期待有人能“扶上马送一程”,感觉理所应当得到培训,然而他们只会渐渐发现,每一天工作的细枝末节就是最好的培训。摸不着石头也得过河。
别人家孩子比你强
曾有人说,最可恨的就是那不知是谁家孩子的“别人家孩子”,自己哪门最弱,他就哪门最强。 “别人家孩子”是父母口中的利器,看不见摸不着的永远强大着,像驴子眼前的胡萝卜,无论你跑多快他都在你前边。
多年以后,我们自己也开始当上父母,终于理解其中的鞭策之意。可是,我们不会轻易再这样说。因为每一个物种都有它生存的诀窍,丁香与牡丹各有各的美丽。成绩只是衡量标准之一,整齐划一那是阿里郎,允许孩子有不足也许是对他们天性的解放。
从《舌尖上的中国2》里看到许多母亲全职陪读与送饭的场景,我在感动于亲情的同时,也感受到高考压力下,每一个家庭的辛苦与无奈。高考是孩子们的成人礼,是错过的初恋,是苦读的隐忍,亦是对家长的考验。这段特殊的时间里包涵了他们对未来的企盼与忐忑,更有放子单飞前的复杂心情。
许多年来,高考就这样横亘在无数人的心里,作为命运的里程碑,甚至分水岭,诠释着理想与现实、成功与失败。高考之重,无以言表。但我仍然希望有朝一日,教育可以回归文化与审美的本质,让高考从人们的恶梦中走出来。